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确定鸭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卵黄抗体被动免疫持续时间,试验取3批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试制的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卵黄抗体,按1.0 mL·只-1颈部皮下接种1日龄易感雏鸭,分别在注射抗体后1、3、5、7 d攻毒(抗体试验组),分析攻毒保护情况,剖检试验雏鸭,观察病理变化,同时设攻毒对照组(不接种卵黄抗体但攻毒)和健康对照组(不接种卵黄抗体也不攻毒)。结果显示:雏鸭接种卵黄抗体后1~5 d,卵黄抗体对雏鸭的攻毒保护率均在90%以上;注射后第7天的攻毒保护率为53.3%;攻毒对照组雏鸭均90%~100%发病。剖检发病雏鸭,可见肝脏和脾脏均呈典型的坏死及出血性病理变化;抗体试验组存活雏鸭剖检无病理变化;健康对照组雏鸭均100%健活,剖检无病理变化。说明注射卵黄抗体5 d内能对机体产生良好的保护作用,而7 d后保护作用大幅减弱,确定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卵黄抗体的被动免疫持续期为5 d。  相似文献   

2.
<正>鸭泰泽球虫病是由泰泽属毁灭泰泽球虫寄生在鸭小肠内引起的一种原虫病,泰泽球虫病鸭和带虫鸭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各日龄鸭对本病均易感,2~3周龄雏鸭最易感,易感鸭通过被泰泽球虫卵囊污染的饲料、饮水、垫料或用具等经口感染。1发病情况某养鸭户饲养800只雏鸭,由于种苗好,畜主技术熟练、细心照顾,鸭群一直生长良好,25日龄鸭群开始出现异常并有死亡,经过综合诊断,科学治疗,4 d后,鸭群恢复正常,死亡80只,死亡率为10%。  相似文献   

3.
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HB株)母源抗体的消长规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母源抗体的效力,制定疫苗的最小免疫日龄。【方法】随机采集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HB株)二免后135日樱桃谷种鸭的种蛋孵化,随机取5、7、10和15日龄免疫种鸭后裔雏鸭10只和相对应日龄非免疫种鸭后裔雏鸭5只,采血,分离血清,测定母源抗体,并以0.1mL/羽(含100DID50)的剂量经腿部肌肉攻毒。观察雏鸭攻毒后的临床表现(采食量、粪便、精神和死亡情况),观察至攻毒后10d。攻毒后2d经颈静脉采血,分离血清进行病毒分离。每份血清接种5枚6日龄SPF鸡胚,0.1mL/枚,37℃孵化,24h以内死亡鸡胚视为非特异死亡,孵化至168h。只要有1枚及以上鸡胚死亡则判该鸭感染。计算母源抗体雏鸭组的攻毒保护率和无母源抗体组的发病率。攻毒后5d,分别称量雏鸭的体重,计算平均日增重。对成对样本进行T检验,分析母源抗体对雏鸭增重的影响。通过试验鸭中和抗体、增重变化和病毒分离的方法评价母源抗体的效力。【结果】(1)1日龄雏鸭的母源抗体阳性率最高,1、5、7、10和15日龄雏鸭的母源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6.1%(37/66)、40%(4/10)、50%(5/10)、30%(3/10)和0%(0/10),5-7日龄抗体阳性率处于平台期,15日龄时母源抗体降低至全阴性;(2)攻毒后对照鸭表现精神沉郁(20/20)、仰翻和侧翻等神经症状(6/20)及死亡(2/20),有母源抗体的雏鸭临床症状明显轻于对照组。(3)5、7、10和15日龄免疫种蛋孵化雏鸭攻毒后5d平均增重115.5、142.8、177.8和162.2g。5、7、10和15日龄非免疫种蛋孵化雏鸭攻毒后5d平均增重54.5、91.0、165.0和118.8g。(4)5、7、10和15日龄免疫种蛋孵化雏鸭的攻毒保护率分别为50%(5/10)、60%(6/10)、20%(2/10)和0%(0/10); 5、7、10和15日龄非免疫种蛋孵化雏鸭的发病率均为100%。(5)5和7日龄雏鸭平均增重和攻毒保护率最高,分别为50%(5/10)和60%(6/10),10和15日龄雏鸭的母源抗体尽管低(20%和0%)或阴性,仍然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1)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母源抗体能够保护10日龄内雏鸭;(2)疫苗首次免疫的时间以7-10日龄为最佳。  相似文献   

4.
鸭疫里氏杆菌(2型)灭活疫苗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 2型鸭疫里氏杆菌江西分离株为菌种 ,制备了含不同菌数的 2型铝胶疫苗 ,分别经颈背部皮下接种 5日龄雏鸭 (0 .5mL/羽 ) ,免疫后 5 ,1 0 ,1 5d分别用同源菌株攻击 ,保护指数为 60左右 ;于 2 5日龄第 2次免疫 ,二免后第 5d的保护指数达 91 .7~ 1 0 0。本试验还对鸭疫里氏杆菌的培养条件、灭活条件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5.
鸭坦布苏病毒鸡胚弱化毒株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将鸭坦布苏病毒BZ_2010株在SPF鸡胚上进行连续传代致弱,旨在选育安全性高、免疫原性好的活疫苗候选毒株。【方法】以SPF鸡胚为增殖宿主,将BZ_2010株连续传代,直至第120代,以1日龄雏鸭和30周龄的产蛋种鸭为试验对象,对第120代次毒株(命名为VC2)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以1d雏鸭为试验对象,对VC2株的返强情况进行评价;以18周龄的种鸭为试验对象,对VC2株免疫后的中和抗体进行监测;以25周龄的种鸭为试验对象,对VC2株免疫后的保护效果进行评价;利用RT-PCR方法分别扩增BZ_2010株和VC2株的E基因和NS4A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结果】传代病毒对鸡胚的平均死亡时间逐渐缩短,而病毒毒价有逐渐提高的趋势,ELD50由第20代的10-5.3/0.1mL提高到第120代的10-5.8/0.1mL,而且第80代之前提高较快,后期基本稳定。将VC2株通过颈部皮下接种1d雏鸭和肌肉接种30周龄产蛋种鸭,接种后试验鸭无异常临床表现,肝脏也无明显病理变化,这说明VC2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将VC2在1d雏鸭进行连续5次传代,未发现试验鸭有任何异常症状,将第5代组织悬液接种1d雏鸭,采集肝脏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发现无明显病理变化,这说明VC2株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基因测序分析结果显示,VC2株 E蛋白的第86、157、189、301和312位氨基酸发生改变,而NS4A蛋白只有一个氨基酸发生突变,即第54位氨基酸由F变为L。VC2免疫种鸭后抗体水平上升很快,第4周即可达到高峰,并且维持较长时间;VC2免疫后于第2周和第50周利用强毒株进行攻毒试验,结果VC2免疫组在攻毒后未出现异常症状,粪便正常,产蛋率保持正常,这说明VC2株免疫可对强毒株的攻击产生完全保护。【结论】本研究通过鸡胚连续传代成功获得了一株安全性高、免疫原性好的鸭坦布苏病毒鸡胚弱化毒株。VC2免疫种鸭后抗体水平上升很快,可维持较长时间。攻毒试验结果表明,VC2株免疫可对强毒株的攻击产生完全保护。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短喙型鹅细小病毒(SBDS-GPV,M15株)口服感染2日龄健康易感半番鸭,采集感染后(PI)3、5、7、10、12、14、21d的口咽和泄殖腔棉拭子,应用荧光定量PCR(qPCR)、病毒分离(VI)结合免疫荧光法(IFA)测定雏鸭感染后的排毒情况。结果显示:qPCR法检测SBDS-GPV感染雏鸭的口咽和泄殖腔排毒时间分别为PI 3~10d和PI 3~14d;病毒分离结合IFA检测SBDS-GPV感染雏鸭的泄殖腔排毒时间为PI5~10d。研究结果在国内外首次明确了雏鸭感染SBDS-GPV后可经口咽和泄殖腔向外界排毒,且泄殖腔排毒水平高于口咽。  相似文献   

7.
鸭肝炎病毒(DHV-1)及水飞蓟素对雏鸭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雏鸭接种亚致死量鸭肝炎病毒后生长速度的改变及水飞蓟素对其的影响。【方法】100只雏鸭分为8组,于10日龄接种病毒。第1、2、3组腿肌接种105倍稀释的病毒尿囊液,并分别口服0、30、50 mg•kg-1bw•d-1的水飞蓟素;第4、5、6组腿肌接种5×105倍稀病毒尿囊液并分别口服0、10、30 mg•kg-1bw•d-1的水飞蓟素;第7组为水飞蓟素对照组,不接种病毒,但口服水飞蓟素10 mg•kg-1bw•d-1;第8组为空白对照组,仅腿肌注射0.2 ml灭菌生理盐水。水飞蓟素连续给药5 d,于攻毒的第5天采集血浆,测定血浆T3、甲状腺素(T4)、IGF-Ⅰ浓度。于攻毒后10 d测定体重。【结果】用5×105倍稀释病毒尿囊液接种雏鸭,动物显示出显著高的生长速度(P<0.01,与对照组比较),此种效应可被口服水飞蓟素剂量依赖性的抑制。T4水平在接种病毒后极显著的降低,未见水飞蓟素对其显著的影响,生长速度与血浆T3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呈正相关关系,与IGF-Ⅰ水平相关性不强。【结论】 亚致死量鸭肝炎病毒可显著促进雏鸭的生长,水飞蓟素可拮抗病毒的这种作用,血浆T3水平与动物生长速度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浙江新型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浙江省某养鸭场类似于Ⅰ型雏鸭病毒性肝炎的病死鸭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9日龄非免疫鸭胚接种传4代后,能致鸭胚100%死亡,毒力稳定;测得的半胚致死量(ELD50)为10-6.4;人工发病试验能致1~3日龄非免疫雏鸭66.7%死亡,其病变与自然发病相同;经中和试验证实,该病毒鉴定为非经典Ⅰ型雏鸭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9.
研究在低温环境下饲养和日粮添加维生素E对康贝尔蛋雏鸭生产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2×3交叉重复试验的方法,将1日龄的康贝尔蛋雏鸭18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设计两个温度水平,低环境温和适宜温度,适宜温度为鸭舍正常培育雏鸭的环境温度,低温环境的温度开始试验时与适宜温度环境保持一致,分别在5、9、25日龄比适温组调低4℃~5℃。试验适温和低温饲养雏鸭的饲料中添加的VE分别为20 IU/kg、200 IU/kg、400 IU/kg,试验期32 d。试验结果表明,低温组康贝尔蛋雏鸭各阶段的日增重和成活率显著低于适温组(P0.05),而低温组康贝尔蛋雏鸭的平均采食量和平均料肉比都明显要比适温组高(P0.05);当维生素E添加剂量为200 IU/kg时,低温和适温饲养康贝尔蛋雏鸭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蛋雏鸭日粮添加200 IU/kg维生素E的饲喂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临床诊断和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人工感染Ⅰ型鸭疫里默氏杆菌的20日龄天府肉雏鸭的葡萄糖(GLU)、胆固醇(TC)、乳酸脱氢酶(LDH)、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KP)、淀粉酶(AMS)6个血清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测定。[结果]感染Ⅰ型鸭疫里默氏杆菌1 d后,少数雏鸭开始出现明显症状,感染3 d后大部分感染雏鸭开始发病。感染后3 d为发病死亡的高峰期,而感染7 d后未见新的发病鸭只,耐过鸭开始进食,与病情发展相一致。感染鸭疫里默氏杆菌后雏鸭6个血清生化指标均有变化,GLU、TC、LDH和ALT在感染后第3天均明显升高,在感染后期逐渐回落接近正常值。[结论]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属急性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前饲养的蛋鸭品种主要有金定鸭、康贝尔鸭、绍兴鸭及当地麻鸭。 1.雏鸭饲养管理 雏鸭指从出壳到20日龄的小鸭,出壳时体重平均42~44克,怕冷又怕热,温度应控制在25~32℃。雏鸭聚堆时间长易挤压死亡,夜间应小群分笼休息,每笼20只。雏鸭肌胃容积小,为保证其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巴氏杆菌病 ,是近年来最常见的雏鸭疾病之一。它是由鸭疫巴氏杆菌引起的以侵害雏鸭为特征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 ,对肉鸭饲养、蛋鸭育雏危害严重。1 发病特点1 .1 感染年龄严格 通常以 2~ 8周龄雏鸭易感 ,1周龄内、8周龄以上不易感染。临床可见同一鸭场 ,雏鸭发病而 58日龄以上的鸭则未见发病。1 .2 感染途径广泛 以呼吸道、皮肤伤口感染为主 ,此外 ,被病菌污染的饲料、饮水等也可感染发病。临床情况表明 ,饲养管理不当 ,不良环境条件 ,常可促其发生与流行。1 .3 发病急骤 临床可见鸭群中个别雏鸭…  相似文献   

13.
鸭出血性卵巢炎病毒血症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阐明鸭出血性卵巢炎病毒(DHOV-HB株)感染鸭后的病毒血症,为深入了解鸭出血性卵巢炎的发病机理、诊断和疫苗研究提供依据。【方法】24只250日龄北京鸭芯片标记后分别经口感染100倍稀释的DHOV-HB株(3×104ELD50),并设空白对照组15只,同等条件下分别在隔离器内饲养,逐日观察10日,各组每日经翅静脉采集10只鸭血液(尽可能采集同一只鸭血液),用于病毒分离和抗体测定。将攻毒后1-10 d的血清样本经卵黄囊途径接种6日龄SPF鸡胚,每份血清以0.1 mL/胚的剂量接种5枚SPF鸡胚,鸡胚接种后置于37℃条件下继续孵化,每日定时照胚2次,及时收获并统计24-168 h之内死亡的鸡胚,死亡鸡胚胚体经剪碎,研磨,离心后采用RT-PCR的方法检测病毒核酸,有1枚及1枚以上死亡鸡胚,且DHOV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即将该鸭判为病毒分离阳性。同时采用中和试验测定攻毒后4-10 d的血清抗体,每个血清稀释度接种5枚SPF鸡胚。鸡胚接种途径及特异性死亡的判定方法同上。判定标准如下:血清原液保护80%(4/5)以上的鸡胚判为抗体阳性,保护20%-60%(1/5-3/5)的鸡胚判为抗体可疑,不保护鸡胚(0/5)判为抗体阴性。【结果】试验鸭感染DHOV后的病毒血症和免疫反应密切相关。感染后1-3 d,病毒血症出现并达到高峰,病毒分离均100%(10/10)阳性;4-6 d病毒分离率开始下降,分别为90%(9/10)、70%(7/10)和30%(3/10)阳性;7-10日血清中不再存在病毒,均为阴性(0/10)。中和试验结果表明攻毒后4 d,血清中病毒分离率下降的同时血清中即可能存在较低滴度的抗体,鸡胚死亡时间延后,此时抗体100%(10/10)阴性;攻毒后6 d的血清抗体80%(8/10)阴性,20%(2/10)可疑;攻毒后7 d 70%(7/10)阳性,10%(1/10)阴性,20%(2/10)可疑;攻毒后9 d 90%(9/10)阳性,10%(1/10)可疑;攻毒后10 d 100%(10/10)阳性。空白对照组血清病毒分离(1-10 d)和抗体检测(4-10 d)均为阴性。【结论】(1)DHOV口服感染成年鸭后,1-3 d日血清病毒分离率最高,感染后4 d 病毒分离率开始下降,感染后7 d血清病毒分离阴性。感染后7 d抗体70%(7/10)阳性,感染后10 d 100%(10/10)阳性;(2)病毒血症的持续时间与特异性免疫应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用1型鸭肝炎病毒山东分离株JH2人工感染3日龄健康樱桃谷雏鸭,对接种后1~5 d的血清酶、血糖及血脂等多项血清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鸭肝炎病毒感染雏鸭1~2 d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较未攻毒的对照组极显著升高:碱性磷酸酶活性在接种后2~3 d内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接种后1~5 d攻毒组总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含量均低干对照组,其中接种后1、3、4 d时差异显著;攻毒组胆碱脂酶和甘油三脂在接种后1~2 d内较对照组极显著升高,胆固醇在整个试验中无明显变化;谷氨酰胺转移酶活性在接种后1~4 d内较对照组有极显著升高;乳酸脱氢酶活性1~3 d内较对照组极显著升高,而肌酸激酶活性虽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雏鸭在接种后1~3 d内表现出明显的低尿酸血症,接种后1 d肌酐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α-淀粉酶活性呈逐渐升高的趋势,但均低于对照组,接种后1~2d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攻毒组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在整个试验期间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血清葡萄糖在接种后1 d降至最低,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5.
2008年9月以来,我县原很少发生的鸭大肠杆菌病却不时在小规模饲养场和农户散养中发生,特别是在雏鸭饲养阶段发生、病性重,损失较大,直接影响我县养鸭工程,给养鸭业带来直接经济损失,造成负面作用,后经及时诊治,加强技术上的指导和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该病得到很好控制,现将本病的发病情况及防治措施小结如下: 1、流行特点: 1、1易感日龄1-5周龄雏鸭常发生,1-3周龄最易感,5周龄以上鸭很少发病,经观察1-2周龄雏鸭多患卵黄囊炎型,2-5周龄多为肝周炎型。  相似文献   

16.
北京鸭贝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baileyi)人工感染试验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从北京鸭新鲜粪便中分离贝氏隐孢子虫卵囊,经2日龄雏鸡传代纯化卵囊,收集高峰期排出的卵囊。人工感染2日龄雏鸭15只,每只剂量分别为4.27×10#+7和2.64×10#+7个卵囊;另5只不感染作对照组。实验组在接种后第3天,首次在粪便中发现贝氏隐孢子虫卵囊,排卵囊时间长达17天,排卵囊高峰期为接种后第6-14天。在接种后第7天,实验组鸭开始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发病多见于感染后第10-14天。临床症状为:张口呼吸、伸颈、胸腹部起伏明显、气喘、咳嗽等。第14天以后临床症状逐渐消失。在接种后第11天,实验组死亡1只,死亡率为6.7%。剖检发病严重或死亡的雏鸭,可见泄殖腔、法氏囊及呼吸道粘膜上皮水肿,肺腹侧坏死,呈灰白色硬块等;气囊增厚、混浊,呈云雾状外观。用泄殖腔、法氏囊及呼吸道粘膜涂片染色,可见大量的淡红色球形虫体;光镜切片染色亦可见许多大小不一的虫体位于粘膜表面。虫体寄生部位的上皮细胞微绒毛脱落、上皮细胞肿胀等。  相似文献   

17.
一、材料与方法1.1材料:试验用番鸭为2001年1月由福建省引进的法国RF系白番鸭,共l206只。1.2方法:1)饲养管理。育雏室和用具在进雏前先后进行1次常规消毒,雏鸭阶段网上饲养,育成期可以改为半地面半网上饲养。舍内温度:l~3日龄34~35℃,4~7日龄32~34℃,以后每7天降2~3℃,直至与外界环境温度一致。饲养密度:一般1~7日龄每平方米40~50只,8~14日龄每平方米30~40只,15~21日龄每平方米20~30只,22~42日龄每平方米10~20只,43日龄以上每平方米6~10只为宜。光照:0~4周龄夜间需开照明灯,5周龄之后为自然光照。饲喂自配全价饲料,人工喂料…  相似文献   

18.
无菌采集可疑病禽的肝、胰、脾组织,经过分离接种鸭胚,取盲传三代尿囊液,经病毒分离.采用革兰氏染色镜检、麦康凯琼脂培养、生化鉴定、动物回归试验等方法进行综合诊断。结果:20只10日龄鸭回归试验.攻毒组10只小鸭在接种后24h出现症状,30h出现死亡,而生理盐水对照组无死亡情况。综合诊断为麻鸭大肠杆菌性脑炎。  相似文献   

19.
Ⅰ型鸭肝炎病毒鸡胚致弱毒MY株的培育及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I型鸭肝炎分离株XC-1适应鸡胚,培育成1株毒力弱而稳定、免疫原性良好的鸭肝炎鸡胚化MY弱毒株.该毒株毒力为1011.40ELD50/0.1mL,1013.62TCID50/0.1mL;对雏鸭无致病性;在雏鸭体内连续盲传5代未见毒力返强;1日龄雏鸭用8,000 ELD)50/0.1mL的MY株致弱毒腿部肌注0.2ml免疫后3d强毒原液0.5mL/只攻击,可产生2/5的保护,第6d-21d产生完全保护,免疫后第3d、5d、6d、7d、9d、14d、21d抗DHV I的中和抗体滴度分别为10-1.38、10-1.55、10-1.64、10-1.65、10-1.68、10-1.8、10-1.89,表明MY是1株理想的鸡胚弱毒疫苗后备株;通过MY株的鸡胚的繁殖规律观察,确定该病毒的最佳收毒时间为接胚后的72h~84h,为疫苗生产条件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从北京鸭新鲜粪便中分离贝氏隐孢子虫卵囊,经2日龄雏鸡传代纯化卵囊,收集高峰期排出的卵囊。人工感染2日龄雏鸭157,每只剂量分別为4.27×10~7和2.64×10~7个卵囊;另5只不感染作对照组。实验组在接种后第3天,首次在粪便中发现贝氏隐孢子虫卵囊,排卵囊时间长达17天,排卵囊高峰期为接种后第6-14天。在接种后第7天,实验组鸭开始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发病多见于感染后第10-14天。临床症状为:张口呼吸、伸颈、胸腹部起伏明显、气喘、咳嗽等。第14天以后临床症状逐渐消失。在楼种后第11天,实验组死亡1只,死亡率为6.7%。剖检发病严重或死亡的雏鸭,可见泄殖腔、法氏囊及呼吸道粘膜上皮水肿,肺腹侧坏死,呈灰白色硬块等;气囊增厚、混浊,呈云雾状外观。用泄殖腔、法氏囊及呼吸道粘膜涂片染色,可见大量的淡红色球形虫体;光镜切片染色亦可见许多大小不一的虫体位于粘膜表面。虫体寄生部位的上皮细胞微绒毛脱落、上皮细胞肿胀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