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讨论几种具有特色的茶叶,如斯里兰卡、高香红茶、祁门红茶、莲花茶、日本绿茶(煎茶)及焙茶的香气特征。一、各种茶叶的香气组成 A.高档锡兰红茶斯里兰卡(锡兰)有两个严格的茶季,其间锡兰茶香气是突出的,在丁布拉地区是  相似文献   

2.
二、茶叶的香气红茶、绿茶各有各的香气,这些不同的香气,形成了每种茶类独有的特色。那么,茶叶的香气是怎样来的呢?首先做一个小实  相似文献   

3.
引言茶叶香气是微量成分,且组成相当复杂。但是随着诸如GC、GC/MS之类微量分析技术的进步,风味化学有了相当的发展。截至1983年为至,茶叶中共发现和已经鉴定过的香气成分共计352种,其中鲜叶中存在59种,绿茶中132种,红茶中293种。但是我国在茶叶香气方面的研究还刚刚起步。茶叶香气的研究,几十年来都是以红茶与包种茶的香气特征、形成转化机理为重  相似文献   

4.
红茶加工过程香气变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香气是红茶的重要品质特征,可直接影响品饮者对茶叶等级划分的直观判断。加工过程中,来自糖苷类香气前体物质水解、类胡萝卜素降解、脂肪酸降解、美拉德反应及焦糖化反应等生成的不同种类、比例的挥发性化合物综合作用使红茶表现出丰富多样的香型。本文就红茶加工中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重要工序对香气的影响进行综述,并对红茶香气研究趋势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微波-热风联合干燥技术对工夫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现行工夫红茶生产工艺为:鲜叶→萎凋→揉捻→发酵→干燥,其中干燥是红茶初加工中失去绝大部分水分的工序,通过该工序后,即可以继续发展茶叶的香气,又可达到便于贮藏、运输的目的。我国现行的红茶大多采用热风干燥,其优点是投资少,能耗低、茶叶的香气较高;不足之处是由于茶叶在热风烘干的过程中,茶叶升温的时间长,造成灭酶不及时继而影响到茶叶的滋味鲜爽程度;目前微波干燥工艺在农产品加工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它干燥速度  相似文献   

6.
作者用新的茶叶香气提取法分析了二种红茶的香气组成,共分离、鉴定出133种新的红茶香气物质。其中有11种碳氢化合物,30种酯类,25种醇类、48种羰基化合物、3种内酯类、3种酚类、13种各种各样结构的化合物。文章中还讨论了这些化合物在红茶制造中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7.
以茗科1号为试验材料,采用同时蒸馏萃取提取茶叶香气,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其香气成分,探讨低温复式加工技术对红茶香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加工技术的红茶中共检出香气成分54种,共有的香气成分30种,以碳氢化合物、醇类、醛类、酯类为主。低温复式加工技术,提高了茶叶中具有花果香味的苯甲醛、吲哚、己酸-3-己烯酯、已酸已酯、顺-茉莉酮、α-法尼烯、橙花叔醇、雪松醇等的含量,降低了具有青草气青叶醇的含量,提高了茶叶的香气品质。  相似文献   

8.
茶叶感官审评是评价茶叶品质最普遍、最直观的方式,电子鼻也被广泛应用于茶叶香气物质的分析。本试验采用电子鼻技术对凤庆县49个滇红茶的香气进行检测,结合感官审评评分,通过WinMuster、SPSS 22软件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凤庆滇红茶的香气物质特征以及电子鼻与感官审评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各茶样间叶底法的判别效果优于干茶法和茶汤法。茶汤法与叶底法的G/G_0响应值明显高于干茶法,三种香气采集方式均为硫化物类、氮氧化合物、芳香成分有机硫化物、甲基类、醇醛酮类响应值最大,变化最明显,且古树红和野生红茶的响应值较其他红茶高。感官审评中工夫红茶各茶样间的评分差异较大,而名优滇红茶大部分茶样间的评分差异较小,这与电子鼻检测结果相一致。感官审评中香气和滋味的评分呈极显著正相关,叶底法与茶汤法中部分传感器与感官评分呈显著正相关,但干茶法与感官评分的相关性不显著。电子鼻技术与茶叶感官审评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两者相结合对茶叶香气的评价与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茶叶实物标准样对于客观准确地鉴别茶叶品质是不可或缺的,简述湖南红茶实物标准样制备流程,并分析其感官品质特点及生化成分。结果表明,湖南红茶特级标准样氨基酸含量最高,滋味甜醇甘鲜,鉴定出的110种挥发性香气物质中萜类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茶样,香气表现为嫩甜香浓郁持久;湖南红茶一级标准样水浸出物和儿茶素含量最高,滋味醇厚甘爽,鉴定出114种挥发性香气物质,各类挥发性成分含量居中,呈现出纯正甜香;湖南红茶二级标准样滋味成分含量相对较低,滋味甜醇尚浓,鉴定出109种挥发性香气物质,来源于脂肪酸和类胡萝卜素的挥发性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茶样,表现为甜香带花香。本研究可为湖南红茶加工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何华锋  桂安辉  叶阳 《茶叶科学》2018,38(4):406-409
单萜及其衍生物是茶叶香气成分的重要组成,也是表征香气适宜的重要指标。文章对工夫红茶发酵进程中,香气组分变化进行了全程取样分析。通过感官品质评价,定性工夫红茶发酵程度;借助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手段,分析发酵过程香气组分,结合化学结构特征,筛选出单萜及其衍生物21种;运用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实现工夫红茶发酵程度的有效预判,并计算出相关性显著的5个单萜类香气组分。研究结果为工夫红茶发酵工序的反馈性调控,提供了理论保障。  相似文献   

11.
影响茶叶香气的几种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众所周知,茶叶的香气对茶叶的品质影响极大。为了生产高品质的茶叶,有必要认真分析、探讨影响茶叶香气的各种因素。本文就此做以下论述。一、茶叶香气的物质基础根据现有的报道,现代检测方法已测定出的茶叶香气成份有650多种[1],其中在各种茶叶中起重要作用的香气成份大约有几十种。而在香气中起主导作用的仅十几种。TakeoT.等(1987)综述了绿茶、红茶和乌龙茶香气成份的研究结果,指出绿茶的香气成份主要是顺-3-已烯醇及其酯类化合物、芳樟醇、橙花叔醇,以及吡咯和吡嗪类衍生物。乌龙茶的主要香气成份是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牧牛儿…  相似文献   

12.
CTC茶香气较低的原因是具有正常香气的挥发性成分(如芳樟醇和氧化芳樟醇)含量较低。为了适合制袋泡茶的需要,采用较好的CTC茶生产技术,可能会改变对茶叶香气起作用的芳香化合物。用气相色谱法(GC)并结合质谱分析法(MS)来定量分析从传统红茶和CTC茶中蒸馏出来的香气浓缩物,发现传统红茶的香气成分含量比CTC茶的高。这些香气成分主要是在传统红茶的加工过程中形成,而CTC红茶具有较好的色泽,是因为茶黄素(TF)和茶红素(TR)的含量高。  相似文献   

13.
乌龙茶和红茶香气的食品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00年以前在中国西部发现茶树以来,茶一直被用作饮料。现在出产的茶叶,种类很多,消费遍及全球。 根据制造过程的不同,茶叶可分不发酵茶(绿茶)、半发酵茶(乌龙茶)和发酵茶(红茶)三大类。茶叶香气是在采摘后的加工过程形成的,三大茶类的香气特征各异。而且,茶叶香气在很大程度上受茶树品种以及种茶地区的气候和地理位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不同萎凋方式和碰青工艺对红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萎凋方式和碰青工艺对红茶香气形成的影响,以金萱为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HS-SPME-GC-MS)结合茶叶感官审评,研究红茶可挥发性成分和香气前体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改变萎凋方式或引入碰青工艺对金萱红茶主要挥发性成分并没有很大作用,但可引起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变化,导致茶叶香型发生改变。日光和鼓风萎凋对金萱红茶香型差异性有积极作用。抽湿萎凋和碰青工艺则增强香气的丰富度和持久性。鉴定的48种挥发性化合物中主要为醇类,占香气总量的71.58%~74.19%。反-β-罗勒烯是区别于其他红茶的主要成分之一。茶叶前体物产生的挥发性成分呈规律性变化,日光萎凋有利于苯丙氨酸和法呢基焦磷酸/牻牛儿基焦磷酸为前体的挥发性成分产生;鼓风和抽湿萎凋则以不饱和脂肪酸降解的挥发性成分为主。碰青工艺对来自苯丙氨酸和类胡萝卜素的挥发性成分有积极作用,但与静置时间成负相关。本研究结果为乌龙茶品种改制红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乌龙茶香气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们对茶叶香气进行系统的大量研究,开始于本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初,由于微量分析技术(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红外光谱、质谱等)的日臻完善,给茶叶香气的研究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截至1983年为止,茶叶中发现和业经鉴定过的香气物质共计352种,其中鲜叶中存在59种,绿茶132种,红茶293种(李名君,1984)。  相似文献   

16.
坦洋工夫红茶是福建三大工夫红茶之一,久已闻名于国内外茶叶市场。“金针王”产自坦洋 工夫红茶原产地——福安市社口镇坦洋村,是福安市坦洋茶场创新配制的坦洋工夫红茶系列新产品之一,于年参加北京中国茶文化国际20002000研讨会暨展示会茶叶评比,以其优良的品质荣获金将。其主要品质特点为:外形条索紧细匀直,叶色润泽,净度良好,毫尖金黄,香气高锐持久,滋味浓醇鲜爽,醇甜、有桂圆香气,汤色红亮,叶亮红明。“金针王”的制作过程,我们注重保留其传统坦洋工夫红茶的品质特征,在此基础上经过技术创新,提高产品档次,以适应市场…  相似文献   

17.
采用电子鼻检测技术并结合感官审评,对3种不同萎凋工艺的山东红茶进行评价分析。通过传感器响应值的变化和数据统计分析表明:电子鼻技术对不同工艺的红茶均有较好的响应,可有效区分不同萎凋程度的红茶,且第7、9、2、6和8号传感器在红茶香气区分中起主要作用,即萜烯类和硫化物、芳香型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醇类和烷类对茶叶香气贡献较大。这几种成分可能是引起山东不同季节红茶品质差异的主体成分。感官审评表明重萎凋工艺制得的山东红茶品质更佳。  相似文献   

18.
中国红茶在英语中被称为"black tea",直译过来就是黑茶。事实上,黑茶与红茶是我国茶叶的不同类型,不仅色泽不同,而且在口感和香气上也存在显著的差距。因此,在研究中国红茶为何在英语中译为"black tea"时,应该以二者的关系为切入点,深层次地挖掘我国茶叶在传播过程中所衍生的茶文化。  相似文献   

19.
糖氨化合物优化红茶品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项研究针对近年来红茶品质呈下降趋势,表现在香气低短,滋味淡薄,采取化学调控法,在红茶加工中利用糖氨化合物来优化红茶品质。已有研究表明,茶叶中游离氨基酸、还原糖(葡萄糖、果糖)在烘焙时进行梅纳反应及焦糖化作用是产生茶叶烘焙香气及茶汤水色褐化的原因之一(1)。而糖与氨基酸加热反应生成的糖氨化合物本身即是一种芳香成分和呈味物质。因此,糖氨化合物对改善红茶品质也将大有帮助。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氨基酸采用谷氨酸和丙氨酸(均为食品级),糖为葡萄糖。原料为本所试范茶场五级鲜叶,采用常规红茶加工工艺制成。2…  相似文献   

20.
闽南乌龙茶作为半发酵工艺的茶叶,发酵度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拥有绿茶的清新感和高香,又具备红茶的醇厚甘爽,风味游离在两大茶类之间.香气和汤质是乌龙茶品质的两大重要指标,在闽南乌龙品种中,铁观音、本山等代表性品种虽有汤质细腻等优秀的品种特征,但是香气方面往往较为内敛,通过科学合理的拼配有利于提升产品的整体香气.而以黄金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