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2 毫秒
1.
以化学药剂40%联肼·螺螨酯悬浮剂为对照,初步探索了两种非化学药剂——99%矿物油乳油和49%生物肥皂对草莓二斑叶螨的田间防治效果。施药1 d后,99%矿物油乳油和49%生物肥皂处理防效分别为54.92%和43.85%,对照药剂处理防效为65.73%。药后10 d最后1次调查发现,99%矿物油乳油和49%生物肥皂处理防效分别升至85.31%和82.16%,对照药剂处理防效升至91.47%。两种非化学药剂对田间草莓二斑叶螨的防效表现良好,校正防效在总体上与对照化学药剂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22.4%螺虫乙酯悬浮剂对苹果绵蚜的田间防效,确定适合用药剂量,并为示范推广提供参考,2016年以200 g/L丁硫克百威乳油为对照药剂,在苹果树上进行了施药防治苹果绵蚜的药效对比试验。药后7~14 d调查发现,22.4%螺虫乙酯悬浮剂低剂量(质量浓度45 mg/kg)处理防效显著低于对照药剂,中剂量(56 mg/kg)处理防效与对照药剂无显著差异,高剂量(75 mg/kg)处理防效显著高于对照药剂。供试药剂对苹果绵蚜防效较高,药后7 d防效均达79%以上,药后14 d防效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3.
连续2009—2010两年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试验药剂啶氧菌酯250g/L悬浮剂对香蕉黑星病具有较好防效,使用药剂浓度为167mg/kg处理的叶片末次防效达71%以上,果实末次防效达78%以上,是防治香蕉黑星病较为理想的药剂,对香蕉安全。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山东省邹城市花生根腐病为害日趋严重,实际生产中发现常规药剂防效不佳。为了明确替代药剂35 g/L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防治花生根腐病的效果,于2018年采用种子包衣法进行了精甲·咯菌腈与常规药剂咯菌腈、精甲霜灵防治花生根腐病的田间药效比较试验。结果表明,35 g/L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以500 g/100kg处理种子的防效最高,齐苗后10 d防效为74.81%,60 d防效为83.43%。该处理的花生产量和增产率也为各处理中最高,分别为4483.96 kg/hm~2和13.58%,明显高于同药剂其他用量处理和常规药剂处理;纯收入较对照增加3 138.93元/hm~2。  相似文献   

5.
百合种球经11种药剂包衣,浸种处理,配合花前药剂灌蔸二次.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处理对百合成苗率、收获率、茎腐病、根腐病防治效果、产量质量的影响.差异较明显。其中以18%绿野种农剂包农最好,成苗率达100%,收获率达99.17%,对茎腐病、根腐病的防效分别达85.88%和87.85%,其余处理除50%施保功对茎腐病防效达75.97%外,防效均在60%以下,产量也以18%绿野包衣剂最高,平均产量达2.1kg/m^2,折合667m^2产量为1400.7kg.较对照增产149.99%,且对百合生长安全,应用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绿色防治技术,筛选适用的生物农药,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开展田间试验,调查了不同生物农药多个剂量处理的防病效果及玉米产量,并用平板稀释法测定了药后土壤微生物数量。结果表明,供试药剂中以枯草芽孢杆菌对大斑病的防效较好,最高防效达85.46%,相应处理区玉米产量较高,增产率为18.88%,虽略低于对照化学药剂丙环唑处理的防效和产量,但差异不显著;哈茨木霉菌对小斑病的防效较好,最高防效达83.06%,相应处理区玉米产量也较高,增产率为17.07%,均与对照化学药剂代森锰锌相近。与清水对照相比,施用菌剂后土壤中的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真菌数量显著减少,而施用化学药剂后土壤中上述3类微生物数量均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7.
咪铜·氟环唑对水稻稻曲病和穗颈瘟的田间防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当地防治稻曲病、穗颈瘟常用的药剂组合40%稻瘟灵乳油+18.7%丙环·嘧菌酯悬乳剂为对照处理,设置40%咪铜·氟环唑悬浮剂3个剂量进行稻田施药防病试验,调查并比较不同药剂处理的防效。结果表明,在水稻破口前7 d,喷施1次40%咪铜·氟环唑悬浮剂,制剂用量60 g/667m~2处理,对水稻穗颈瘟、稻曲病的防效分别为82.65%、94.93%,为3个用量处理中最高,与对照药剂处理防效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7种杀菌剂对水稻白叶枯病防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科学合理选用防治白叶枯病的杀菌剂,本研究采用田间人工剪叶接种方法,开展了7种杀菌剂对白叶枯病防效评价。测试的杀菌剂对白叶枯病的田间防效和病斑抑制率均差异显著,其中20%噻唑锌SC防效最好,其次是20%噻菌铜SC,其他药剂防效和病斑抑制效果均较差。20%噻唑锌SC 450.00 mL/hm~2喷施2次处理的防效达62.84%、病斑抑制率为73.11%;20%噻菌铜SC 450.00 mL/hm~2防效为43.15%,病斑抑制率为54.84%。高效药剂的合理选用对提高病害防效具有显著作用。20%噻唑锌SC和20%噻菌铜SC是目前防治白叶枯病的较好药剂,建议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9.
试验结果表明,10%苯醚甲环唑WG对柑桔疮痂病具有较好防效,67mg/kg处理的末次叶片防效达74%以上,果实防效79%以上,是防治柑桔疮痂病较为理想的药剂,对柑桔安全.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Bt、克百威、丁硫克百威、溴氰菊酯、杀虫双和辛硫磷6种药剂处理对玉米螟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6种药剂均能显著降低玉米的被害株率,克百威的防效最好,其次为丁硫克百威、辛硫磷和溴氰菊酯,对被害株的相对防效分别为71.70%、70.03%、68.47%和68.11%,Bt生物制剂的防效达66%以上;6种药剂对幼虫的相对防效均达到80%以上;Bt生物制剂的防效与其他化学制剂间差异不显著(p<0.01)。辛硫磷处理易发生药害,但5 d后叶片白斑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1.
根据1960—1961年的研究,苹果干腐病在辽宁省,每年从5月中旬到10月均能发生为害,6月分为发生发展的第一次高峯;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第二次高峯。苹果干腐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干旱与积水均能诱发病害的发生,而干旱的影响最大。地势与发病亦有影响,低洼地发病较重。树势强弱与本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栽培管理条件好,树势旺壮者,病势一般较轻。喷药保护树干有一定作用,彻底刮治病斑,再涂抹石灰硫磺合剂,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2.
苹果锈果病的病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苹果锈果病枝条减压抽取出输导组织液,在其离心沉淀物的超薄切片中,电镜检查到形态类似立克次体的难养细菌(fastidious bacteria)。病株花柄和幼嫩果柄的超薄切片中也观察到这种细菌。健树制备的对照样品中没有。从锈果病带病者——梨树中也发现有这种菌。用难养菌液接种,苗木叶片表现典型的弯叶症状。青霉素处理有减轻病情的疗效。可以认为这种难养菌是引起苹果锈果病的病原物。  相似文献   

13.
苹果园种植覆盖作物对于树上捕食性天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苹果园果树行间种植覆盖作物——白花草木樨Melilotus albus Desr.是果园土壤管理制度中的一项措施。它影响到苹果树上捕食性天敌群落的组成。种植覆盖作物后,一些天敌,如拟长毛钝绥螨Amblyseius pseudolongispinosus Xin et Lian和中华草蛉Chrysopa sinica Tjeder等在苹果树上捕食性天敌群落中的个体数量相对百分比有所增加;而另一些,如小花蝽Orius minutus(Linnaeus)、塔六点蓟马Scolothrips takahashii Priesaer和瓢虫类(Coccinellidae)等天敌有所减少;还有一些天敌,由于发生数量较少,不易与免耕法对照区进行比较。当使用广谱性化学杀虫剂进行树上喷雾时,覆盖作物对于受到化学杀虫剂干扰的苹果树上小花蝽O.minutus(Linnaeus)种群的恢复与建立有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苹果褪绿叶斑病毒生物学及生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从苹果和扁桃上获得2个苹果褪绿叶斑病毒的分离物ACLSV-C和ACLSV-B的主要生物学和生化特性进行了比较。人工接种5科19种草本植物,发现两者均能侵染苋色藜(Chenopodium amaranticolor)、昆诺藜(Ch.quinoa)和西方烟(Nicotiana occidentalis),产生局部侵染斑和系统褪绿斑。但症状反应存在差异,后者在这3种植物上引起叶片反卷等较强症状反应,还可潜伏侵染笋瓜(Cucurbita maxima cv.Buttercup Burgess)。经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结果显示,ACLSV-B衣壳蛋白的迁移率较ACLSV-C快。两者的RNA分子量及双链RNA数量无明显差异。根据已报道的核苷酸系列设计合成引物,采用PCR法检测ACLSV分离物,均获得特异性扩增产物。  相似文献   

15.
生草园捕食性天敌东亚小花蝽的人工操纵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北京巨山农场果园中,分别在6月初和6月中旬,刈割苹果树行间的紫花苜蓿并将其放在树冠下后,东亚小花蝽既向割草区周围的紫花苜蓿上扩散,也向割草区苹果树上迁移。割草后3天,割草区周围紫花苜蓿上小花蝽数量增加20%~119%,其增加量随距割草区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割草区苹果树冠上小花蝽数量比割草前增加2~3倍,蝽螨比可提高14倍,树冠小花蝽增加的数量受小花蝽扩散能力和割草时间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适时刈割苹果园中的紫花苜蓿,对控制害螨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苹果潜隐病毒的研究——苹果主栽品种脱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地区的苹果主要栽培品种都普遍带有苹果潜隐病毒,其带毒株率高达80-100%。1985-1988年在37±1℃的恒温下、热处理28天,对苹果主要栽培品种进行了脱毒研究。目前,已培育出金冠、红星、红富士和秦冠的无毒母树。  相似文献   

17.
苹果再植病及病原线虫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再植苹果苗表现典型的再植病,其症状为:根系分生能力差,生长缓慢,根组织尤其输导根上发生许多黑色病斑,地上部长势差,长梢抽生困难,定植成活率低。从再植苹果苗的根内分离到了线虫,经鉴定为草地根腐线虫(Pratylenchus pratensis(de Man, 1880) Filipjev,1936),并首次阐明为苹果再植病病因之一。不同栽培措施下,幼苗根内线虫密度不同:再植前土壤消毒比不消毒低,接种VA菌根比不接种低,清耕比覆草低,种植三叶草或万寿菊后线虫密度低。这4种栽培措施配套使用可能成为控制苹果再植病的潜在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在辽宁地区,苹果炭疽病菌主要以菌丝在苹果树上的小僵果、死果台、粗皮、爆皮枝等部位越冬。翌年在适宜温湿度条件下产生分生孢子,进行传播侵染。越冬后的分生孢子已失去萌发力,落地病果在初侵染中不起什么作用。
病菌可以直接穿透表皮侵入果实。苹果在幼果期即感病,此时不抗侵入但抗扩展,潜育期长达一个月左右。七月中旬以后病害大量发生,直至9月中旬持续为害。根据果园中病菌孢子出现期,约在6月15至25日喷施第一次药,以后每隔20天左右连续喷施160~200倍波尔多液或锌铜石灰液三次,可以有效地控制炭疽病的为害。1964年和1965年,在辽宁地区进行大面积防治试验表明效果良好,可以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9.
Four fungicides were evaluated as combined soil drench and trunk treat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crown rot, caused by Phytophthora cactorum, in naturally infected apple trees. In a 3-year preliminary study, metalaxyl at 1 and fosetyl-aluminium at 8 g a. i. per tree, applied twice a year, prevented death of infected trees showing only initial, but not more severe, symptoms of crown rot. This indicates that these fungicides have the ability to arrest further symptom development in naturally infected trees if they are treated as soon as symptoms appear. Healthy trees remained free of infection if they were treated with these fungicides, suggesting a preventative action. Repeated bi-annual application of metalaxyl or fosetyl-aluminium should be sufficient to prevent the loss of trees to crown rot.  相似文献   

20.
 在1980-1985年,对我国主要苹果产区的潜隐病毒种类进行调查鉴定,基本明确渤海湾果区、黄河故道果区和西北高原果区主栽苹果品种普遍潜带褪绿叶斑病毒、茎痘病毒和茎沟病毒,未检出其他病毒。营养系矮生砧木也普遍潜带这三种病毒。解决潜隐病毒为害的主要途径是培育无病毒母本树,栽培无病毒苗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