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不同倍性滇杨叶片解剖结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前期诱导获得的5株多倍体滇杨一年生无性系植株为材料,二倍体滇杨为对照,对其叶片进行石蜡包埋、切片,观察其解剖结构差异,测定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分析多倍化后滇杨叶片的变异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倍性滇杨在叶片解剖结构各性状间均存在不同表现。不同个体间叶片厚度、CTR、SR、上表皮相对厚度、下表皮相对厚度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滇杨经多倍化处理后能引起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的变化,表现为基因的剂量效应差异。同时,不同倍性滇杨叶片CTR、SR的变化并不与滇杨的倍性成正相关趋势,这为滇杨遗传改良提供了选择的物质基础。研究结果可为滇杨的抗性育种相关性状的早期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人工诱导四倍体毛泡桐保持多倍体特性情况及毛泡桐截干再生特性,笔者以5a生四倍体及二倍体毛泡桐截干再生苗为材料,对截干再生苗的倍性、出芽数、生长速率、叶片特性、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性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倍体毛泡桐截干再生苗能很好地保持其多倍体倍性,相对于二倍体来说,出芽数较少,生长较缓慢;气孔增大,气孔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3.
连翘二倍体与四倍体叶片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采用秋水仙素溶液处理生长点的诱变方法和茎尖细胞染色体计数检测及流式细胞仪倍性鉴定方法首次诱导出连翘多倍体。经茎尖细胞染色体计数检测,变异植株茎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6条,而原二倍体的染色体数目为2n=28条,因此,变异植株(2n=56)为四倍体。经流式细胞仪倍性分析验证,连翘四倍体体细胞DNA相对含量是二倍体的二倍。本文对诱导出的四倍体连翘植株叶片特征与二倍体连翘做出比较,结果表明:连翘四倍体叶片厚度极显著高于连翘二倍体叶片厚度,连翘四倍体叶片叶绿素含量极显著高于连翘二倍体连翘叶片;连翘四倍体叶片和二倍体叶片含水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杂交与多倍化是物种进化与多样化的主要途径。本研究以二倍体大果榆与四倍体白榆杂交获得的榆树异源三倍体后代及其亲本为材料,比较榆树异源三倍体在表型性状与亲本之间的差异,并对其光合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榆树异源三倍体叶面积小于母本二倍体大果榆,与父本四倍体白榆不存在明显差异,而其综合叶片形态特征遗传特性更为偏向于母本;榆树异源三倍体气孔大小显著高于母本二倍体大果榆,与父本四倍体白榆无显著差异;叶片厚度榆树异源三倍体较父母本薄。叶绿素含量与叶绿素a/b比值与父本四倍体白榆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母本二倍体大果榆。叶片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母本二倍体大果榆,与父本四倍体白榆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采用流式细胞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石蜡切片及叶片形态等方法对三角枫1号无性系和2号无性系进行倍性鉴定,对照为二倍体三角枫实生苗。扫描电子显微观察显示三角枫1号无性系的气孔长度比2号无性系大38.51%,气孔密度比2号无性系小33.57%;流式测定结果表明,三角枫2号无性系与二倍体实生苗叶片单细胞DNA含量相近,1号无性系叶片单细胞DNA含量是二倍体的2倍;石蜡切片显示三角枫1号无性系栅栏组织、下表皮细胞、保卫细胞大于2号无性系;形态学方面,三角枫1号无性系与2号无性系相比,在叶片宽度、叶片长度、叶片厚度、叶柄长度、叶柄宽度方面差异显著。三角枫1号、2号无性系在气孔、叶形、叶片解剖特征和DNA含量上都具有明显差别,可以确定三角枫1号无性系为四倍体,这是首次发现三角枫的天然多倍体变异,对三角枫种质演化及良种选育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冬季半休眠期枝梢环剥对油橄榄成花、坐果及叶片碳氮营养、光合作用的影响,探讨环剥技术对油橄榄大小年结果的调控作用及环剥后较长时期内叶片光合作用调控机制.[方法]以16年生油橄榄'莱星'典型的大、小年树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冬季半休眠期枝梢环剥对油橄榄成花、坐果及叶片碳氮营养、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冬季半休眠期枝梢环剥可显著提高油橄榄大、小年树次年花芽形成率和早期坐果率(花后30天),但对最终的坐果率、单个果实干鲜质量和果实产量无明显影响.环剥后30天,叶片可溶性糖含量显著升高,叶片淀粉含量明显升高,叶片全氮含量显著下降,叶片碳氮比值显著升高;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显著下降,叶片胞间CO2浓度(Ci)基本未变.之后,随处理时间延长,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积累效应基本消失时(处理后120 d),叶片PnGs仍显著低于对照,叶片Ci显著高于对照.[结论]冬季半休眠期枝梢环剥可促进油橄榄成花,但果实产量无显著提高;莱星品种明显的结实大小年节律可能主要决定于其品种的发育节律和遗传本身.环剥后短期内叶片Pn的下降应与叶片中可溶性糖和淀粉积累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植物多倍体品种在表型、营养物质含量及抗逆性等方面都具有十分优良的表现,本研究借鉴多倍体育种这一成功的育种方法,旨在突破毛竹新品种缺乏的瓶颈,获得毛竹新品种多倍体的种质资源。【方法】以经浸泡后的毛竹吸胀种子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进行不同时间的诱变处理。以种子下胚轴膨大为变异植株的早期鉴定标准,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核DNA含量鉴定四倍体毛竹,比较分析二倍体与同源四倍体形态学和生理生化方面的特征。【结果】0.5 g·L~(-1)的秋水仙素就可以诱导吸胀后的毛竹种子的染色体加倍,其中以0.5 g·L~(-1)的秋水仙素浸泡72 h以及1 g·L~(-1)的秋水仙素浸泡24 h效果最佳,二者诱导率都可达5%左右;流式细胞仪测定表明,四倍体毛竹叶片细胞DNA相对含量比二倍体增加1倍;与二倍体相比,四倍体植株叶片下表皮的气孔密度显著降低而气孔大小明显增大(P0.05);四倍体毛竹株高、叶片长度和宽度显著增加,其光合作用优于二倍体植株。【结论】利用秋水仙素处理毛竹吸胀种子,可以成功诱导出四倍体植株,并且四倍体毛竹与二倍体植株的生理生化特点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在离体培养条件下 ,研究了秋水仙素不同浓度、不同处理时间对金鱼草实生苗的诱变效果。结果表明 ,金鱼草多倍体诱导容易成功 ,0 1%~ 0 2 %秋水仙素处理 12~ 36h均能成功地诱导出金鱼草多倍体。以二倍体金鱼草为对照 ,对四倍体金鱼草形态特征和光合作用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四倍体金鱼草叶色浓绿、叶片肥厚 ,特别是花形巨大 ,花瓣厚而挺 ,花色艳丽 ,气孔和花粉粒比二倍体显著增大。且四倍体金鱼草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及气孔导度均比二倍体高。另外 ,还进行了四倍体与二倍体的杂交试验 ,获得了三倍体金鱼草。  相似文献   

9.
利用组织培养技术,对滇杨进行多倍体诱导,以期获得滇杨多倍体新种质。结果表明:滇杨叶柄预培养5 d后,转接在附加有40%秋水仙素的分化培养基中诱导处理2 d,可获得较好的诱导效果,诱变率高达50.96%。MS+IBA0.10 mg/L+NAA0.10 mg/L为滇杨多倍化组培苗的最佳生根培养方案。对10株性状变异明显的多倍化滇杨植株进行染色体数目观察,发现4株为四倍体,另6株仍为嵌合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目前有关松材线虫与伴生细菌的关系及伴生细菌的病原作用是松树枯萎病研究的重点。为了揭示松材线虫与伴生细菌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作者对松材线虫LIV幼虫携带的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方法]根据培养性状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以及系统发育学等方面进行分析鉴定。[结果]确定LIV幼虫携带的是香茅醇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citronellolis),携带率为100%;每条LIV幼虫携带量在1.4×105~4.5×105。LIV幼虫生活在松褐天牛体内,是引起松材线虫病侵染流行的唯一虫态;新发现的香茅醇假单胞杆菌能分解纤维素及降解或合成萜烯和酚类化合物。[结论]LIV幼虫携带香茅醇假单胞杆菌的发现,揭示了松树、松褐天牛、松材线虫、细菌同为一体的紧密关系,并为揭示松树枯萎病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病原和重要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云龙天池云南松自然种群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云南松种群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以及不同生长阶段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空间关联性进行了研究,从空间格局角度深入认识云南松林群落结构和分布格局及其形成的内在机制。[方法]基于云南省云龙县天池自然保护区云南松天然林的样地调查数据,基于云南松的种群径级结构,采用Ripley’s L函数点格局方法,对云南松自然种群的龄级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不同生长阶段空间关联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云南松自然种群径级和高度级结构完整,分布呈倒"J"型;云南松自然种群整体上在0 40 m的空间尺度上呈"聚集-随机"的分布格局;云南松自然种群个体在幼树和小树阶段,在较大的尺度上呈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加转变为随机分布,而在中树阶段完全呈聚集分布,随着龄级的递增,大树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呈随机分布;云南松自然种群不同生长阶段个体间空间关联在所有尺度上基本都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云南松自然种群结构属增长型种群;云南松自然种群不同生长阶段的个体呈现不同的分布格局,表现出强烈的空间动态特性;云南松种群各生长阶段间正向的关系,有利于种群的维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云南松林结构调整对林木生长和土壤性状的影响,为云南松林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森林抚育规程对林分进行结构调整,采用典型取样法对比分析林分结构调整前后土壤性质和林木生长状况的差异。[结果]云南松林结构调整后,(1)结构调整样地单株蓄积量比对照样地提高了近60%,树高和胸径提高幅度均在15%以上,林下天然更新植株数量是对照样地的3.1倍;(2)结构调整后林内植物种类增加,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盖度分别提高了63.3%和22.7%,灌木层和草本层平均高度分别提高了24.7%和17.9%;(3)结构调整样地现存凋落物量显著下降,与对照相比下降了20.4%,土壤表层温度、有机质含量、基础呼吸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显著提高,土壤其他性质参数变幅相对较小。[结论]林分结构调整可显著提高云南松生长量,有利于云南松较大径级林木的培育;促进了云南松林下更新和林下植被发育,有利于林分群落结构的形成;提高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活性,加速了土壤有机质转化,研究揭示林分结构调整促进了云南松林土壤—植物系统正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云南松天然林的种内和种间竞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对云南松天然林内云南松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的测定,分析揭示竞争强度在云南松群落内的动态变化规律及云南松种群的生态适应机制.[方法]在云龙天池自然保护区云南松天然林设置样方进行群落学调查的基础上,采用Hegyi单木竞争指数模型,以云南松为对象木,定量分析林分、对象木、竞争木的竞争强度,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对象木胸径与林分、种内、种间竞争强度的函数模型.[结果]天池自然保护区云南松天然林的种内和种间竞争强度分别为80.16%和19.84%;云南松种内与主要伴生树种种间竞争强度大小顺序为:云南松种内> 水红木> 华山松> 米饭花> 大白花杜鹃> 槲栎> 马缨花> 旱冬瓜;云南松与整个林分、伴生树种以及种内的竞争强度与对象木胸径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对象木胸径越大,其竞争能力越强.[结论]云南松天然林内云南松的竞争压力主要来自种内竞争;林分种内及种间竞争强度与对象木胸径间存在CI=AD-B形式的幂函数关系;胸径20 cm以上云南松的竞争压力变化趋于平缓,胸径20 cm以下的云南松中、幼林是抚育管理的重点林分.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外源性氮和磷对马占相思凋落叶的分解速率、分解过程中N、P、K含量和土壤生化特性的影响,以便为森林土壤养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广东省云勇林场马占相思林下凋落叶为试验材料,采用尼龙网袋分解法,设置对照(CK)、施N(10 g·m~(-2))、施P(5 g·m~(-2))、施N+P(N 10 g·m~(-2)+P 5 g·m~(-2))4种处理,每隔3个月取样1次,并测定凋落叶残留量和N、P、K含量。[结果]表明:施N、P和N+P处理对马占相思凋落叶的分解均为促进作用。各处理马占相思凋落叶的N含量在分解过程中大致保持稳定,施P和N+P处理的凋落叶P含量在分解过程中总体呈波动性上升,而各处理的凋落叶K含量变化规律不明显。施N、P和N+P处理提高了马占相思林土壤的有机质和全N含量,促进脲酶、磷酸酶及过氧化氢酶的活性。[结论]施N、P和N+P处理促进了马占相思凋落叶的分解,有利于马占相思林的养分循环。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越南多毛金花茶(Camellia hirsuta Hakoda et Ninh)为实验材料,开展不同光照处理对多毛金花茶光合特性、叶解剖结构及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研究,为越南金花茶引种栽培和抚育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7年5月上旬,将越南多毛金花茶置于不同光照强度(10%、20%、30%、40%、50%,通过覆盖不同层数的遮荫网获得)的遮荫棚内生长,处理时间2个月。[结果]不同光照处理下,多毛金花茶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不同,20%、30%光照处理显著提高了多毛金花茶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同时蒸汽压亏缺降低,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达到显著差异(P0.05);在30%光照处理下,光合色素的含量最高,而叶绿素a/b的值最低,30%光照更有利于多毛金花茶叶片中叶绿素b的合成。20%、30%光照处理下的多毛金花茶叶片具有更发达的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及更厚的叶片厚度,这2个处理的叶片结构可能有利于其对环境的适应并且光合能力更强。在适当的遮荫条件20%~40%光照处理下,多毛金花茶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增大。[结论]在20%、30%光照处理下,其叶片具有更发达的叶片厚度和栅栏组织,气孔密度相对较低,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得到提高,胞间CO_2浓度和蒸汽压亏缺降低,CO_2和水蒸气进出气孔阻力变小,同时在30%光照处理下光合色素的含量最高,说明光合速率得到有效提高。越南多毛金花茶适宜在20%~30%光照强度的环境下生长。  相似文献   

16.
Tetraploid Robinia pseudoacacia was used as a main test material and diploid R. pseudoacacia was used as the control. The indices of shape,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photosynthesis and anatomic structure of the young plants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salt stress (NaCl and Na2SO4). The treatment time was 30 d with an interval time of 7 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the indices were measured.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growth of diploid R. pseudoacacia inhibited an evident symptom of salt damage and the leaf moisture content was lower under salt stress than that of control. But the tetraploid R. pseudoacacia was contrary. 2) The relative electric conductivity and proline (Pro) of tetraploid R. pseudoacacia increased slightly and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mpared with its control, which was contrary to diploid R. pseudoacacia. At the same time, three protective enzymes including perocidase (POD), superoxide (SOD) and catalase (CAT) kept higher activities at a post stage of salt stress to tetraploid R. pseudoacacia, which enhanced its anti-salt characteristics. Diploid R. pseudoacacia was sensitive to salt and had contrary information. 3) Salt stress had little influence to photosynthesis of tetraploid R. pseudoacacia. The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P n) and intercellular CO2 concentration (Ci) had no significant changes, but those of diploid R. pseudoacacia decreased singificantly. 4) After salt stress, the anatomic structure of tetraploid R. pseudoacacia had a positive reaction, including the palisade parenchyma of diachyma, was prolonged and arranged more tightly. The spongy parenchyma was shrunk and was arranged tightly, which was contrary with diploid R. pseudoacacia. These data demonstrate that tetraploid R. pseudoacacia had superior anti-salt performance. __________ Translated from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2008, 32(3): 654–663 [译自: 植物生态学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不同种源文冠果叶片气孔分布特征对水分胁迫的响应,了解其耐旱性差异,为节水耐旱文冠果种源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以集中分布在华北地区的3个不同种源文冠果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盆栽控水方法设置充足水分(W1)、正常供水(W2)、轻度干旱(W3)和重度干旱(W4)4个水分梯度,采用指甲油印迹技术,研究不同种源文冠果叶片气孔分布特征对水分胁迫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种源文冠果的气孔均分布在叶片的下表皮,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气孔变得小而多,趋于旱生植物的叶片气孔分布结构特征;气孔分布特征对水分胁迫的响应存在显著的差异性,与河南三门峡、山西晋中两个种源相比,河北承德种源叶片在不同水分胁迫处理下均具有小而多的气孔,以及较强的气孔调节能力。[结论] 3个种源文冠果叶片气孔分布特征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趋于旱生结构;河北承德种源文冠果叶片气孔器比其他2个种源均相对小而多,且调节能力强,属华北地区抗旱优良种源。  相似文献   

18.
辣木幼林对氮、磷、钾肥效响应及叶片的生理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辣木幼林时期对大量元素的需求状况。[方法]应用"3414"配方施肥试验设计,探讨N、P、K配方施肥对元阳干热河谷辣木幼龄林的生长量、叶片色素含量(叶绿素a、b及类胡萝卜素)和叶片含水率的影响。[结果]肥力补充对辣木幼林的生长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效果,其中N肥各施肥配方对幼林的各项生长量指标和生理指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P肥对除地径增量和叶片含水率之外的其它设定指标也表现出显著效果,而K肥各施肥处理仅对冠高增量、冠高比增量和叶片含水率具有显著影响。[结论]综合方差分析、多重比较、极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显著促进树高、地径、冠幅生长和叶片色素积累的组合均为本试验设计的中高施肥量配比,其中N3P2K3为最优组合。辣木幼龄阶段对大量元素需求非常旺盛,以维持其快速增长的生物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与挖掘胡杨基因组大片段的潜在功能,发掘具有潜在育种价值的胡杨基因簇。[方法]利用已构建的胡杨基因组BIBAC文库,采用花序浸染法,将胡杨基因组大片段78A2D10导入模式植物拟南芥基因组中。采用抗性筛选、分子检测及表型观察等方法鉴定、分析转化型植株。[结果]共获得15株特异表型的转化植株。与野生型相比,转化型植株主侧茎生长受到抑制,莲座叶面积增大近3倍,叶片数量增多,叶边缘皱缩,抽薹推迟约13周,株高增加近32.0 cm,侧茎发育成次生莲座,植株寿命延长约7周。[结论]胡杨基因组片段78A2D10可延长植株营养生长期及植株寿命,据此推测该基因片段可能与营养生长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选取4种主要优势树种幼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不同器官中C、N、P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为闽粤栲天然林的更新与保护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应用碳氮分析仪与HNO3-HCl O4消煮法分别测定幼树的干、根、枝、叶中的C、N、P含量的质量分数,在不同器官C、N、P含量差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化学计量比变化的对比分析研究幼树不同器官的C、N、P化学计量特征。[结果]闽北闽粤栲天然林主要优势树种幼树叶片中各元素的含量均高于其他器官,而根与干中的营养元素含量较低;不同器官的C∶P远高于C∶N与N∶P,其中,N∶P最小且因树种不同而有所变化,不同器官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均差异极显著。[结论]闽北闽粤栲天然林主要优势树种不同器官对C、N、P的选择与吸收存在差异,其叶片C含量最高且高于全球尺度和全国尺度,但N、P含量较低;幼树不同器官的C∶N、C∶P高于平均水平,而N∶P16;闽粤栲天然林主要优势树种幼树对养分的利用效率与生长速率均较低,幼树的生长更新主要受N、P元素含量的影响,并可能受到P元素缺失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