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基于树冠因子的林木竞争指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以湖南省黄丰桥国有林场杉木纯林为研究对象,进行树木竞争指数的研究,基于Hegyi简单竞争指数的形式,提出包含反映树冠特征因子的树冠竞争指数。[方法]将树冠竞争指数和Hegyi简单竞争指数分别与胸径增长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Kendall's tau-b系数、Spearman's rho系数和相关系数R2均显示树冠竞争指数与林木生长量的相关性高于Hegyi简单竞争指数。[结论]该结果表明树冠竞争指数与林木生长量有更强的相关性,可以更好地体现树冠在树木生长中的作用,能作为模拟林分生长量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由于激光雷达技术已经能准确测定立木树高及相关树冠因子,应用该技术建立基于树高和树冠因子的立木材积模型,为激光技术在森林蓄积估计中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利用云杉、冷杉、栎树、桦树4个树种组的3 010株实测样木数据,分析了立木材积与胸径、树高、树冠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并通过对数回归方法构建了基于树高和树冠因子的立木材积模型,用确定系数R2和平均预估误差MPE等6项指标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立木材积与单一因子之间的相关,以胸径最为紧密,其次是树高,再次是冠长和冠幅.基于树高和树冠因子的立木材积模型中,以树高和冠幅作为解释变量的二元模型效果较好,再增加冠长因子的三元模型改进不大.云杉、冷杉、栎树、桦树4个树种组基于树高冠幅的立木材积模型,其R2分别为0.81、0.80、0.76和0.77,MPE分别为4.7%、5.3%、5.4%和5.3%,模型预估精度均能达到95%左右.[结论]本文对材积与林木因子之间相关关系的定量分析,建立了云杉、冷杉、栎树、桦树4个树种的立木材积模型,模型预估精度高.为激光雷达技术定量估测森林参数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BCI 50 hm2大样地为研究对象,利用空间结构参数一元分布和二元分布,量化评价BCI 50 hm2大样地活立木整体、冠层和下层的空间结构特征。[方法]以巴拿马BCI 50 hm2森林大样地(2010年第7次调查)中所有胸径(DBH)≥ 1 cm的活立木数据为材料,采用基于相邻木关系的空间结构参数方法对其整体、冠层和下层活立木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BCI大样地第7次调查整体活立木的平均角尺度(W)为0.504,样地大部分林木处于极强度混交状态(Mi=1),比例为74.7%。样地的冠层和下层的状态与整体林分的状态相同,均处于随机分布、强度混交和中庸偏劣势的状态。冠层中几乎没有林木个体处于零度混交(Mi=0)状态。下层的大部分林木处于中高度大小比数和中高度混交度等级的组合上。样地中大部分活立木为小径级个体(1 cm ≤ DBH < 20 cm),使得样地中大部分林木处于劣势状态。无论在整体、冠层和下层,活立木的混交度(Mi)都处于极高水平,在参照树周围的最近4株相邻木中同种个体的比例(Mi=0.00,Mi=0.25)极低。[结论] BCI大样地整体、冠层和下层活立木空间结构呈随机分布,林木的混交度极高,样地中同种个体在最近4株邻体这样的小尺度上呈现聚集分布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相似文献   

4.
小陇山锐齿栎天然林结构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了解锐齿栎天然林群落动态变化过程。[方法]采用每木定位监测样地重复观测的方法,对甘肃小陇山林区百花林场王安沟营林区内的锐齿栎天然林进行研究,从树种组成及多样性结构、径级结构、空间结构等几方面分析了锐齿栎天然林群落的结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2次调查群落树种组成和优势树种的重要值排序变化不大,有2个稀少种退出群落,死亡林木40株,死亡率8.3%;群落乔木层的物种丰富度和树种空间多样性下降,优势树种的集中性变大,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下降。林分径级结构由典型的反"J"型分布变化为左偏的单峰状曲线;群落的空间结构没有发生显著变化,林木分布格局仍为随机分布,中林层和上林层林木个体增加,垂直结构更趋复杂;树种隔离程度下降,建群种锐齿栎的优势度增强,膀胱果、白桦和青榨槭种群的优势度下降。[结论]锐齿栎天然林群落组成和结构变化是一个复杂和缓慢的过程,6年间仅发生了一些微小的波动。  相似文献   

5.
三峡库区1992—2012年森林景观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以三峡库区森林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1992—2012年间森林景观格局演变过程,为森林景观恢复、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景观格局优化提供基础研究。[方法] 利用5期代表三峡工程不同建设阶段的遥感影像,揭示三峡库区森林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过程,并从斑块面积分级和景观指数两个角度分析景观格局的破碎化过程。[结果] 1992—2012年间,耕地和林地始终是三峡库区最主要景观类型,耕地大幅减少,森林面积与森林覆盖率逐年提升,森林景观结构比较稳定,呈现出针叶林 > 灌木林 > 针阔混交林 > 落叶阔叶林 > 常绿阔叶林的态势。森林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库区库首和腹地西部,20年间森林景观格局空间变化呈"首尾平稳、腹地迅速增加"的趋势。森林景观斑块面积分级存在明显的两级分化,细碎斑块数量多面积小,100 hm2以上大斑块数量少面积大,但20年间两极分化的情况明显缓解,零星散布的森林斑块显著减少,集中连片的森林斑块数量增加且面积增大。20年间库区森林景观的平均斑块面积增加了54%,最大斑块指数提高了1.34倍,平均邻近指数提高了3.02倍,其中针叶林的景观优势度明显增加。[结论] 库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已初见成效,库区森林景观逐渐恢复,破碎化程度缓解,连通性提高,但在景观格局上仍分布不均:库首地区森林覆盖率高但以马尾松林居多、景观多样性欠佳,库尾都市区及长江沿线森林覆盖率还有待提高,地带性植被的比重应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欲利用Bac-to-Bac表达系统,在Sf9细胞中表达WS.[方法]将WS编码序列克隆到质粒pFastBacTMHT B后,转化大肠杆菌DH10BacTM,经抗性和蓝白斑筛选,获得重组杆粒rBacmid/EpelWS.将rBacmid/EpelWS转染Sf9细胞.[结果]免疫荧光标记检测表明:WS在受感染细胞的细胞质中表达.[结论]本研究成功表达了白蜡虫WS,为白蜡虫WS的生化特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了阐明森林凋落物累积量与主要影响因子的关系。[方法]2013-2014年,采用时空互代法和标准样地调查法,研究了兴隆山山杨-白桦-青杄林演替过程中山杨-白桦-青杄中龄林、青杄中龄林和青杄近熟林3种森林群落凋落物累积量及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随森林正向演替的进行,森林凋落物层厚度和总累积量先减小后增加,3种森林群落凋落物层厚度均值依次为5.26、5.03和5.59 cm,总累积量均值依次为57.08、51.44、56.34 t·hm-2; 2)随海拔高度的升高,青杄近熟林凋落物总累积量不断增加,海拔2300、2400和2500 m均值依次为48.56、55.93和64.55 t·hm-2;林分密度大的、坡度小的青杄中龄林凋落物总累积量较大,林分密度为2133、1705和1065株·hm-2的均值依次为49.87、48.59和45.36 t·hm-2,坡度为22°、32°和41°的均值依次为58.35、49.90和48.59 t·hm-2; 3)凋落物未分解层与林分胸径、树高、针叶树密度呈显著相关性。[结论]森林凋落物累积量影响因子较多,其大小是众多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林分和立地因子中,海拔影响较为明显,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不断增加;林分密度、坡度等因子均有影响,但作用不明显;林分胸径、树高、针叶树密度与未分解层累积量呈显著负相关性,而与已分解层呈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不同于抗生素的PMI为选择标记基因的遗传转化体系,对杨树进行双抗虫基因(Bt和CpTI)的转基因研究.建立杨树以PMI为安全标记基因的转基因体系,为安全、高效的林木转基因育种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择已有的转CpTI抗虫基因(利用Kmr选择标记获得)的美洲黑杨杂种优良无性系南林895杨(Populus ×euramericana ‘Nanlin895’)为受体材料,对杨树叶片、叶片分化芽、茎段生根的甘露糖敏感性等筛选优化,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进行双抗虫基因的研究.[结果]较为适合的杨树叶片筛选培养基为:甘露糖8 g·L-1和蔗糖22 g·L-1;叶片分化芽筛选培养基为:甘露糖10 g·L-1和蔗糖20 g·L-1;茎段生根筛选培养基:甘露糖8 g·L-1和蔗糖22 g·L-1.在此基础上,获得了转BtCpTI双抗虫基因的植株8株.[结论]初步建立了以PMI为安全标记基因的杨树转基因体系:确定了PMI筛选的最适选择压,成功构建了含PMI选择标记基因的植物抗虫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最终获得了转双抗虫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9.
苦楝SSR-PCR反应体系优化及引物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借鉴以往楝属文献报道的SSR引物,筛选高度多态性、稳定性高、重复性好的苦楝SSR引物,为苦楝遗传图谱构建、QTL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等研究领域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法和正交试验设计进行SSR-PCR反应体系优化,并利用该体系以8个不同种源的苦楝基因组DNA为模板,从135对候选SSR引物中进行引物筛选.[结果]苦楝SSR-PCR最优反应体系为:1.0 μL 50 ng·μL-1模板DNA,1.2 μL 100 μmol·L-1引物,1.0 μL 10 mmol·L-1 dNTPs,0.8 μL 25 mmol·L-1 Mg2+,0.15 μL 5 U·μL-1 Taq酶,1.5 μL 10×Buffer,补ddH2O至15 μL;最终筛选出15对具有高度多态性、稳定性高、重复性好的SSR引物.[结论]本研究成功优化了苦楝SSR-PCR反应体系,并成功筛选出15对适用于苦楝的SSR引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目前有关松材线虫与伴生细菌的关系及伴生细菌的病原作用是松树枯萎病研究的重点。为了揭示松材线虫与伴生细菌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作者对松材线虫LIV幼虫携带的细菌进行了分离鉴定。[方法]根据培养性状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以及系统发育学等方面进行分析鉴定。[结果]确定LIV幼虫携带的是香茅醇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citronellolis),携带率为100%;每条LIV幼虫携带量在1.4×105~4.5×105。LIV幼虫生活在松褐天牛体内,是引起松材线虫病侵染流行的唯一虫态;新发现的香茅醇假单胞杆菌能分解纤维素及降解或合成萜烯和酚类化合物。[结论]LIV幼虫携带香茅醇假单胞杆菌的发现,揭示了松树、松褐天牛、松材线虫、细菌同为一体的紧密关系,并为揭示松树枯萎病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病原和重要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1.
参数化林木个体及林分场景可视化模拟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湖南攸县黄丰桥国有林场为试验区,以1块林分边界规整的典型杉木人工同龄纯林为研究对象,测定林木胸径、树高、冠幅、冠高与活枝下高等测树因子及林木位置信息。研究冠形曲线函数,利用Direct 3D技术,实现冠形控制下的参数化林木模拟。研究林木模型格式转换方法,为林分场景构建提供模型数据,结合MOGRE技术,研究林分场景模拟技术方法,实现林分场景可视化模拟。结果表明:参数化林木个体建模算法简单适用,测树因子信息可直接用于林木个体可视化模拟,所建模型可体现林木个体差异,形态逼真;利用MOGRE技术可快速、有效模拟林分场景,所建场景真实感较强。此方法所需数据易于获取,适用性强,可对林木个体及林分场景进行逼真模拟,可为研究林木竞争关系、林分生长、林分结构与林分经营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基于WF的杉木人工林交互式疏伐可视化模拟技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湖南攸县黄丰桥国有林场为试验区,以杉木人工林为试验对象,测定林木胸径、树高、冠幅等测树因子及林木位置信息。利用WF技术,在定义林分生长模型、林分结构分析与林分疏伐模型等5种活动的基础上,利用人机交互方式,以图形形式建立了林分生长、林分结构与林分疏伐间交互的可视化工作流模型,实现了林分交互式疏伐可视化模拟。采用GDI+绘图技术与MOGRE渲染引擎技术,实现了林分结构、林分2维状态与林分3维场景的可视化模拟。结果表明:林分生长、林分结构与林分疏伐间的交互关系得到了直观的可视化模拟,此方法面向经营者具有可操作性强的特点。林分疏伐前后的林分结构、2维状态与3维场景得到了形象与逼真的模拟。应用交互式疏伐可视化模拟技术,可实现林分疏伐过程、效果以及林分未来状态的可视化模拟,实现对林分疏伐的实时监管,提高林分疏伐数字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基于简单竞争指数的杉木人工林树冠形状模拟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湖南省株洲市攸县黄丰桥国有林场杉木中龄林为研究对象,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建立以单木大小、单木竞争指标为自变量,冠幅、冠长为因变量的函数估算模型,实现林木树冠形状的模拟。研究结果显示:在杉木树冠形状模拟时,与竞争有关的冠幅模型、冠长模型的判定系数R2分别为0.771、0.872,显著高于与竞争无关的冠幅模型、冠长模型的调整的判定系数0.729、0.811,这说明竞争对树冠生长影响的作用是显著的。  相似文献   

14.
修枝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分生长的初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北省围场县木兰林管局管辖区的新丰林场试验林为基础,分析了修枝强度以及修枝剩余物的不同处理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及冠层变化的影响。修枝强度设置3种,强(冠高比4/5)、中(冠高比7/10)、弱(冠高比3/5);对修枝剩余物处理分别为放置、清理、粉碎,并设置对照。结果表明:不同程度的修枝对林木的胸径生长率均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其中,中度修枝对林木胸径、树高生长率的促进和Vissky系数的提高较为明显;针对修枝剩余物不同处理试验的初期结果显示,粉碎处理和清理处理的林分,有利于林木胸径生长率的提高,放置处理的林分更有利于提高林木树高生长率。  相似文献   

15.
基于空间结构的杉木树冠生长可视化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定量研究杉木林分中不同空间结构对林木冠形生长变化的影响,实现基于空间结构的杉木树冠生长可视化模拟。[方法]以湖南省攸县黄丰桥国有林场为试验区,在林分中选择并划分空间结构单元,进行冠形和空间结构数据调查,将林木东南西北4个方向的活枝下高、冠高、冠幅作为林木冠形描述因子,将周围木影响距离、相对树高定义为水平空间结构参数Ph和垂直空间结构参数Pv,使用多元逐步回归的分析方法,分析冠形描述因子与年龄、水平、垂直空间结构参数的关系,建立不同空间结构下杉木冠形的生长变化模型。基于B样条曲线模拟杉木冠形,构建不同生长阶段的三维杉木模型,结合三维动态渲染技术,实现杉木树冠生长的可视化模拟。[结果]通过对年龄和水平、垂直空间结构参数的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林木活枝下高、冠高和年龄、垂直空间结构参数呈现显著相关关系,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754和0.813;林木各向冠幅和年龄、水平空间结构参数呈现极显著相关关系,模型决定系数R~2为0.623。基于杉木树冠生长模型和三维动态渲染技术,实现了树冠在东南西北不同方向的生长可视化。[结论]通过划分空间结构单元的方法选择研究目标并进行数据调查,使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分析杉木冠形数据和年龄与空间结构数据的关系,建立树冠各方向活枝下高、冠高、冠幅的生长模型,结合三维动态渲染技术,使用MOGRE三维渲染引擎作为工具,实现了基于空间结构的杉木树冠生长可视化模拟。  相似文献   

16.
从福建省惠安赤湖国有防护林场收集的52份木麻黄无性系中筛选了13个表现较好的用材型无性系,通过苗木培育与造林试验,对木麻黄各无性系的性状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参试木麻黄各无性系间除枝下高外,树高、胸径、材积和冠幅差异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无性系重复间差异不明显。综合分析表明,粤703、惠86和龙7三个木麻黄无性系具有明显的增益效果,可作为用材型木麻黄优良无性系在生产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1995年 ,以本地生长状况较好的直干桉和蓝桉作对照 ,在保山市隆阳区国营林场长岭岗林区进行了史密斯桉 7个种源的对比栽培试验研究。对 7个参试种源从苗期到 5年生幼树的生长观测结果表明 :史密斯桉适于在保山地区生长 ,5年生林木的树高、胸径、冠幅生长量均达到或超过当地的直干桉和蓝桉 ,出油率也比直干桉和蓝桉高。其中尤以 186 88、 186 81、 186 82等 3个种源表现最好 ,有较好的发展前途 ,可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8.
在湖北省太子山林场进行木荷家系引种栽培试验,调查分析7个家系的成活情况和早期生长状况,并初步筛选出适合当地栽培推广的优良家系。结果表明:不同家系间成活率、保存率、胸径、冠幅均差异显著,且胸径、树高、冠幅三者间的相关性极显著;最适宜太子山林场栽培的优良家系为A06,其次为A04、A08、A02,建议进一步调查和推广试验。  相似文献   

19.
天然林区小班森林资源数据的更新模型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以吉林省汪清林业局为例,根据1997年森林经理调查的848块固定样地数据,与全林整体模型方法相结合,建立了适合于天然林区林业局(场)无人为干预小班森林资源数据更新的林分级生长模型组。该组模型包括林分密度指数,平均高,断面积,形高,郁闭度等林分测算因子的生长或变化模型。  相似文献   

20.
2000~2005年,每年春季分别在闽北7个国有林场用广西马尾松种子园和福建漳平五一国有林场马尾松种子园的种子育苗、造林,通过2005年的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广西马尾松良种在同一地点,树高、地径生长好于漳平马尾松良种,冠幅生长性状基本相等;广西马尾松良种在南平樟湖国有林场栽培效果最佳,漳平马尾松良种在浦城大庄国有林场栽培效果最佳,本地马尾松以建瓯水西国有林场生长最佳,广西马尾松良种更适合于纬度较低、积温较高的地区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