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羊传染性脓疱病又叫羊口疮,盛夏之季是该病多发季节,病原为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中的传染性脓疱病毒,病羊和带毒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损伤的皮肤及黏膜是主要传染途径。羔羊易感,易在羔羊群中迅速传播。  相似文献   

2.
羔羊急性肺炎是羔羊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其特点是发病急,传染快,常造成大批死亡。1病因病原体是传染性乳房炎杆菌,患有传染性乳房炎的泌乳羊是主要传染源。病原体存在于泌乳羊乳房,当羔羊吃乳时经口感染。此外,当羔羊接触病羊或接触被病羊污染的垫草和用具时,也能感染发病。  相似文献   

3.
羊口疮病原是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羊传染性脓疱病毒,主要致绵羊、山羊发病,当地农民俗称为羊口疮。主要危害羔羊,表现为急性接触性传染,特征是患病羊口腔黏膜出现红斑丘疹、水泡、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疣状厚痂。影响羊只的采食,使羔羊生长发育迟缓,严重者造成死亡,给农户造成一定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羔羊痢疾是初生羔羊的一种急性毒血症,以剧烈腹泻和小肠发生溃疡为主要特征。该病容易导致羔羊死亡,给养羊业带来严重损失,所以要加强防范。1病原及流行病学该病的病原为B型魏氏梭菌。传染途径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也可能通过脐带或创伤传染。羔羊在出生数日内,魏氏梭菌能够通过羔羊吃母乳、饲养员的手和羊的粪便进入羔羊的消化道。在外界不良诱因的影响下,羔羊的抵抗力减弱,细菌在小肠内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发病。该病主要危害7日龄以内的羔羊,其中又以2~3日龄的羔羊发病最多,7日龄以上的羔羊很少发病。  相似文献   

5.
<正>223团绒山羊羔羊群发生以口唇等处皮肤和粘膜形成丘疹、脓疱、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为特征的山羊传染性脓疱,俗称羊口疮,主要发生在2~3月,发病率达25%,病死率达3.1%。1流行特点主要发生在每年的2~3月,多发于幼龄的羔羊(3~6月龄羔羊),病死率较高,成年羊发病较少,呈散发性传染。病羊  相似文献   

6.
羊口疮的病原是痘病毒科副病毒属羊传染性脓疱病毒,主要致绵羊、山羊发病[1],当地农牧民俗称其为羊口疮。主要危害羔羊,表现为急性接触性传染,特征是患病羊口腔黏膜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疣状厚痂。影响羊只的采  相似文献   

7.
羊口疮又叫“传染性脓疱坏死性皮炎”,是由口疮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患羊口唇、舌、鼻、乳房等部位形成丘疹、水疱、脓疱和结成疣状结痂,羔羊最易发病,常散发或群发。该病多因病羊与健康羊接触通过损伤的口腔黏膜传染;长途运输,营养缺乏(尤其是微量元素和矿物质的缺乏),采食过硬或带冰霜的饲草、饲料都是诱发本病的主要因素。本病在泸西县羊群中时有发生,造成羔羊死亡,养羊效益下降,是泸西县羊的主要疫病之一。  相似文献   

8.
羊传染性脓疱的发生与防治付加英姚友堂杨佩珊(新疆建设兵团农五师兽医站,博乐833400)羊传染性脓疱,俗称“羊口疮”是由痘病毒科副病毒属所致的一种绵、山羊传染病。主要危害羔羊。表现为急性接触性传染。其特征为患羊口腔粘膜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结缔组织增生...  相似文献   

9.
<正>羊羔痢疾是由B型魏氏梭菌引发的新生羔羊的急性毒血症。羔羊痢疾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多为地方性流行,以7日龄内羔羊最为常见,新生4日内羔羊感染病例最多。有资料显示,杂交品种改良后最容易感染,尤其是高代杂交品种的羔羊最易感。典型症状为小肠溃疡、急性腹泻,诊治不及时可导致大批羊只死亡,严重影响养殖效益。1流行病学患羊粪便污染环境,经消化道传染本病,也可以经伤口、脐带等传染的报道。同时,饲养管理不善、羔羊体质差、气候骤  相似文献   

10.
复方西瓜霜治疗羊传染性脓疱性口膜炎黄尤珍刘云立(广西贺州市畜牧水产局542800)羊传染性脓疱性口膜炎,俗称羊口疮,简称羊口膜炎。成年羊多为散发,羔羊多群发,传染快,危害大。1994年2月至1997年10月,笔者试用复方西瓜霜治疗羊传染性脓疱性口膜炎...  相似文献   

11.
羊腹泻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在羔羊刚出生阶段以及初春和夏季发病率较高。羊腹泻可能是由于饲料不合格,病毒的侵袭或相互传染导致的,严重时会产生比较严重的痢疾,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会对养殖户造成损失。现简要分析羊腹泻的发病原因,同时提出了防治措施,希望对羊腹泻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辽宁绒山羊传染性脓疱病又叫羊口疮.病原为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中的传染性脓疱病毒.病羊和带毒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损伤的皮肤及粘膜是主要传染途径.羔羊易感,易在羔羊群中迅速传播.  相似文献   

13.
羊传染性脓疱是由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的羊传染性脓疱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主要危害羔羊,表现急性接触性传染.  相似文献   

14.
羊口疮又叫"羊传染性脓疱",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该病传染快,羔羊病死率较高,在羊群中可连续危害.  相似文献   

15.
(一)症状表现
  1.流行病学。该病以剧烈腹泻和小肠发生溃疡为特征,主要危害7日龄以内的羔羊,其中又以2~3日龄的发病最多,7日龄以上的很少患病。病羊及带菌羊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传染途径主要是通过消化道,也可能通过脐带或创伤。魏氏梭菌可以通过羔羊吮乳、或食入被该菌的芽孢污染的牧草、饲料或饮水,或饲养员的手和羊的粪便而进入羔羊消化道。在外界不良诱因下,如母羊营养不良,羔羊体质瘦弱;气候过于寒冷或炎热,羔羊受冻或暑热;哺乳不当,羔羊饥饱不匀;羔羊抵抗力减弱时,细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羔羊痢疾的发生和流行,可使羔羊发生大批死亡,给养羊业带来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6.
辽宁绒山羊传染性脓疱病又叫羊口疮。病原为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中的传染性脓疱病毒。病羊和带毒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损伤的皮肤及粘膜是主要传染途径。羔羊易感,易在羔羊群中迅速传播。此病在农户养羊中经常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天然放牧条件下多胎萨福克羊与哈萨克羊级进杂交羔羊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等,评估多胎萨福克羊对哈萨克羊的级进杂交改良效果。【方法】试验以3月龄体况、体型基本一致的多胎萨福克羊及其与哈萨克羊级进杂交F1、F2代和哈萨克公羊为研究对象,天然放牧条件下饲养,试验预试期10 d,正试期90 d。试验结束后选择接近组内平均体重羔羊各10只,屠宰前测定各试验羊体尺指标,屠宰后分别测定屠宰性能、肉品质、营养成分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1)多胎萨福克羊、级进杂交F1和F2代羔羊的体高、胸深、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肉骨比、眼肌面积均显著高于哈萨克羊(P<0.05);级进杂交F1代羔羊和哈萨克羊的背脂厚度、尾脂重显著高于多胎萨福克羊和级进杂交F2代羔羊(P<0.05)。(2)级进杂交F1代羔羊背最长肌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多胎萨福克羊、级进杂交F2代羔羊和哈萨克羊(P<0.05);哈萨克羊背最长肌中铁、锌、镁和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多胎萨福克羊、级进杂交F1和F2代(P<0.05)。(3)多胎萨福克羊、级进杂交F1和F2代羔羊血液中白细胞数、嗜碱性粒细胞数、中性粒...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蒙古羊与杜泊羊的杂交优势,试验测定了以蒙古羊为母本、杜泊羊为父本的杜蒙F1代羔羊屠宰性能及肉品质。结果表明:杜蒙F1代羔羊前胸宽深,后躯丰满,肉用体型表现优于蒙古羊羔羊;杜蒙F1代羔羊屠宰性能各项指标好于蒙古羊羔羊,其中胴体重、净肉重、净肉率、屠宰率显著高于蒙古羊羔羊(P0.05);杜蒙F1代羔羊肉色鲜红,亮度(L*值)、红度(a*值)大于蒙古羊羔羊,而黄度(b*值)小于蒙古羊羔羊;杜蒙羊F1代羔羊股二头肌、臂三头肌、背最长肌嫩度也优于蒙古羊羔羊相应部位;股二头肌、臂三头肌肌内脂肪含量高于蒙古羊羔羊。说明以蒙古羊为母本、杜泊羊为父本的杂交组合可提高肉羊屠宰性能,改善羊肉色泽及嫩度。  相似文献   

19.
羊口疮病是一种接触性的传染病,是由于羊只感染羊口疮病毒所引起的,该病传染性强,既能在牲畜之间传染,还可以传染给人类,造成人患病。羊口疮病在春初、冬末和秋季多发,主要传染源是病羊和带毒动物,传染范围较广,危害性大,但是主要发生在羔羊,对成年羊的危害性不高。笔者通过对羊口疮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提出了系统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尽管羊肉的价格居高不下,但是人们对羊肉的需求量却不断上升,促使我镇羊只存栏量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是羊传染性脓口疮的发生,羊传染性脓口疮是由病毒引起的绵羊和山羊易感的接触性传染病。以病羊口、唇、舌、鼻、乳房等部位形成丘疹、水疤、脓疱和结成疣状结痂为特征。不同地区分离的病毒抗原性不完全一致。病羊多是3~6月龄的羔羊,常呈群发性,绵羊和山羊可经接触而交互传染,被污染的饲料、饮水或残留在地面上的病羊痂皮均可散布传染,接触病羊的人也可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