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茭白田养泥鳅与鸭生态种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茭白田套养泥鳅,茭白田附近再搭建鸭舍养鸭,进行茭白、泥鳅、鸭综合经营,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良性循环结构生态种养模式,经济效益较佳。  相似文献   

2.
农业抗旱型人工增雨效益评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了对农业抗旱型人工增雨作业的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利用2006年9月新昌县在高山茭白产区的人工增雨资料,根据降水对茭白产值的贡献,计算了农业抗旱型人工增雨作业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农业抗旱型人工增雨可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茭白属多年生宿根性水生蔬菜,性喜冷凉的水生环境,山区具有昼夜温差大、夏季凉爽的气候特点,加上冷泉水的灌溉,很适合茭白的生长发育。南方山区冷浸田较多,以前多用来栽种一季水稻,产量低、效益差。近年来,江西省永丰县利用冷浸低产田发展单季茭白生产,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4.
茭白四季结茭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1992~1993年对茭白的四季结茭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江汉平原选择优良品种,合理控制水肥,采取促延措施,综合平衡管理,可在春季(4~5月),夏季(7~8月),冬季(12月)四个季度收获茭白,从而提高了茭白种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一些低洼稻田已改种蔬菜作物茭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并有逐年扩大之势。但据调查,影响低洼田种植茭白效益的病害较多,其中值得高度注意的是胡麻叶斑病,特别是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该病的发生范围逐步扩大,病情也就日益严重,病株率一般都在20%以上,对获取茭白高产不利。发病症状。茭白胡麻叶斑病在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叶片,初期叶片上出现黄褐色小点,后扩大为小的褐  相似文献   

6.
笔者于2006~2007年进行了池塘种植茭白套养克氏螯虾试验,亩收获茭白700千克、克氏螯虾85千克和草、鲢、鳙鱼63.5千克,亩产值3081元,亩纯收入1856.8元,比单纯种植或养殖提高经济效益40%左右。同时,因所有产品都达到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市场竞争力强。现将种养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为给茭白与鸭共作系统中适宜放养鸭密度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比较了茭白单作、茭白田放鸭300、375、450只/hm~2条件下茭白的生物学性状、产量和品质。结果表明:茭鸭共作能显著提高茭白后期叶片数、干物重及产量,并延缓茭白后期叶片衰败。放鸭密度从375只/hm~2增加至450只/hm~2时,茭白后期叶片衰败加快,且茭白产量不再增加。茭鸭共作显著提高茭白蛋白质、维生素C和氨基酸含量。茭鸭共作系统灌溉养殖池塘富营养化水4500 m~3/hm~2时,输入的N、P、K相当于99.75 kg尿素、38.25 kg过磷酸钙和83.55 kg氯化钾的养分含量。本试验条件下,茭白常规种植密度27795株/hm~2,田间适宜放鸭密度为375只/hm~2,可显著提高茭白产量及品质。  相似文献   

8.
<正>茭白瘟病,又叫茭白灰心斑病,是茭白的重要病害,在茭白种植地区均有发生,一般发病率30%~50%,严重时可达70%~80%,影响茭白生产。主要为害叶片、叶鞘和茭笋。平均气温达20℃时(5月上、中旬)开始为害,温暖、高湿利于发病。阴雨连绵、光照不足、土壤  相似文献   

9.
茭白纹枯病属于真菌类病害,在全国茭白种植地均有发生,由于生产上氮素化肥用量增加等原因,该病发生日趋严重。其主要影响是破坏茭白组织和茎、叶的光合作用,削弱根部吸收能力,降低茭白的营养物质积累,严重时能引起茭白的腐烂、倒伏等。  相似文献   

10.
<正>眼下,正是茭白即将成熟上市的季节。近期,在茭白产区调查,发现今年茭白锈病发生较重,主要原因是今年春季持续阴雨寡照天气,导致茭白生长偏弱。当前正值茭白孕茭期,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会影响茭白的产量和质量。现将茭白锈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供农民朋友参考。茭白锈病主要以病残体上的冬孢子越冬,当环境温度和湿度适宜时,茭白锈菌就会萌发,并侵染茭白。春季在  相似文献   

11.
以黄瓜中农16为试材,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其生长、产量、水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膜上沟灌、膜下沟灌和灌水带处理能够促进植株生长、提高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其中膜下沟灌处理的产量、水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最高,产量提高10.1%,处理间差异显著;水分生产效率提高6.5kg/m3,经济效益增加6291元/hm2。因此,膜下沟灌是春茬黄瓜大棚栽培适宜的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12.
大豆矮化突变体IOD、POD、CAT、SOD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豆品种东农42及其矮化突变体HK808为试材,研究了六叶期至十三叶期8个时期根、茎、叶及茎尖中的IOD、POD、CAT、SOD酶活性的变化。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时期IOD和POD品种间的活性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且呈较规律的变化;CAT在根、茎、叶中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在茎尖中无明显差异;SOD活性在根及茎尖中都表现出明显差异,但在叶片和茎中变化无明显规律。 ;;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了解辐射在唐菖蒲育种中对唐菖蒲主要品质指标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取6组唐菖蒲“江山美人”品种种球分别经过0、25、50、75、100、150GY剂量60Co—γ射线照射后,植入大田,进行形态指标测定。结果显示唐菖蒲各主要品质指标均受到辐射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异,大体趋势为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大各指标相映降低,但是低剂量辐射对某些指标产生了促进作用。如在发芽时间上25~100GY各组均比对照有所提前;株高方面25GY组平均株高略高于对照组;25GY和75GY两组叶片数多于对照;50、75、100GY三组花序长明显高于对照。表明低剂量辐射促进了植株株高、花序长等生长指标;辐射剂量在75GY左右,辐射变异率较高;在辐射剂量高于100~150GY时各指标均产生明显下降趋势。75GY左右是唐菖蒲育种适宜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4.
桃叶片中相关激素含量与树体矮化和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相关内源激素含量与桃树树体矮化和生长的相关性,以期为桃树优良短枝型品种的选育和高效矮化密植提供理论依据,以普通型桃-春艳、短枝型桃-超红短枝和极矮化型桃-寿星桃为试材,对其不同生长期叶片中生长素(IAA)、脱落酸(ABA)、细胞分裂素(CTK)、赤霉素(GA)的含量与树体矮化和生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桃叶片中IAA、GA、CTK、ABA含量以及GA/ABA、IAA/ABA、IAA+GA+CTK/ABA、CTK/GA的比值在不同类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IAA、GA的含量以及GA/ABA、IAA/ABA、IAA+GA+CTK/ABA的比值与树体矮化程度呈负相关;CTK的含量与树体矮化程度呈显著负相关;与促进生长的激素相反,ABA含量和CTK/GA比值与树体矮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优化组合药剂防治水稻重大病虫害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完善药剂在防治水稻病虫害过程中的优化组合用药技术,为水稻生产上减少化学农药投入和提高种粮效益提供依据。本研究在早稻、单季晚稻、连作晚稻上分别实施水稻重大病虫害全程组合用药防治技术,对秧苗素质、病虫害防治效果、稻田蜘蛛种群动态、稻谷产量、防治工本药本、农药使用量、种粮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测算。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效控制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重大病虫害的基础上,优化组合用药技术的利用可减少防治次数2~3 次,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20.88%~ 56.85%,同时还能提高秧苗素质,促进水稻生长,维护稻田蜘蛛种群动态平衡,并增加稻谷产量483.30~945 kg/hm2,实现节本增收增效1186.05~3690 元/hm2。根据稻田生产实际需要,合理实施水稻重大病虫害组合用药技术是当前水稻生产上实现农药减量、农业增效的有效措施,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试验设A(浅湿干)、B(浅水)、C(浅深浅)三个不同灌溉方式处理,进行了处理间需水量、叶面蒸腾、棵间蒸发、渗透量的测定和生育期及生物学特性、分蘖消长、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以及产量米质构成因素等的调查,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对水稻生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处理间的需水量动态除叶面蒸腾出现A(浅湿干210.0mm)>B(浅水204.5mm)>C(浅深浅200.7mm)差异不明显的变化趋势外,需水量、棵间蒸发、田间渗漏、灌溉量均呈现 A(浅湿干)<B(浅水)<C(浅深浅)趋势,说明种植水稻在进一步节水上有很大的潜力;②处理间的生育期及积温有随田间灌水量的增加而略有延长的趋势,株高有随之增高的明显趋势,抗倒、抗病性为A(浅湿干)>B(浅水)>C(浅深浅);③处理间分蘖消长基本相同,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均呈A (浅湿干)>B(浅水)>C(浅深浅)的趋势;④处理间的产量构成因素只有结实率和千粒重有差异,并均呈A (浅湿干)>B(浅水)>C(浅深浅)趋势。同时,碾米品质的各项指标有A处理(浅湿干)>B处理(浅水)> C处理(浅深浅)的趋势,而直链淀粉、胶稠度、蛋白质和味度值等指标则未表现出规律性变化趋势;⑤处理A(浅湿干)由于田面“水层期”较少,能明显减少棵间蒸发和渗漏,有较明显的节水效应和增产效应,并且米质不受大的影响,是最佳的高产节水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17.
水稻叶片伸长过程的模拟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稻叶片生长过程的动态模拟, 对于实现水稻生长的数字化和可视化表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以4个不同株型的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 通过对水分试验、氮素试验条件下不同叶位叶片的叶长、叶宽特征进行连续观测, 综合分析了水稻叶片几何形态指标随生育进程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 进而构建了水稻叶片生长过程的动态模拟模型。模型采用Logistic方程描述了水稻主茎及分蘖叶片随生长度日(GDD)的动态伸长过程; 利用二次曲线描述了叶宽随GDD的动态变化过程; 分别用幂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描述了叶形(不同叶长处的叶宽)的动态变化过程; 另外, 以叶片氮素和水分因子分别描述了不同水氮水平对叶片形态建成过程的定量影响。同时利用独立的水稻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 主茎和分蘖动态变化叶长、叶宽的均方根差(RMSE)分别为3.6 cm、3.96 cm以及3.15 cm、3.56 cm。表明本模型对水稻叶片的动态伸长过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解释性。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灌水量和种植密度配置下干热河谷紫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capitata rubra)产量形成机理,研究了不同灌水量5800 m3/hm2(I1)、4900 m3/hm2(I2)、4600 m3/hm2(I3)和不同种植密度79200株/hm2(D1)、52800株/hm2(D2)、39600株/hm2(D3)配置对紫甘蓝生物量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量对紫甘蓝植株外叶鲜重、茎鲜重和茎比例有显著影响,灌水量减少降低了外叶-地上生物量的异速生长指数,紫甘蓝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外叶中。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紫甘蓝外叶鲜重、茎鲜重、叶球鲜重、外叶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球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显著增加,外叶比例显著降低,叶球比例增加,生物量异速生长关系变化不明显。影响紫甘蓝生物量特性的主要因素是种植密度,灌水量影响较小,其交互作用不显著。I2D3处理的生物量特性主成分分析得分最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经济产量较高。这表明,I2D3处理为紫甘蓝最佳灌水量和种植密度。本研究结果可为干热河谷紫甘蓝高产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光、温、水等气候因子是影响水稻产量形成的重要因素。为明确江苏太湖地区不同生育类型水稻产量对不同播期下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以期为该地区不同生育类型品种合理安排播期提供依据,2018—2019年在苏州市农业科学院试验农场内以优质早熟品系苏1785和晚熟品种苏香粳100为材料,采用分期播种方法研究了2种不同生育类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对不同播期气候因子的响应特性。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类型品种随着播期推迟产量降低,晚熟品种产量在播期间和年度间产量变异较早熟品种大,稳产性较差。2个不同生育期类型品种有效穗、每穗总粒数随播期推迟均呈降低趋势,而结实率和千粒重播期间的差异因生育类型不同而异,早播使早熟品种结实率显著下降,迟播则使晚熟品种千粒重显著下降。迟播对早熟品种抽穗前光合势的影响程度高于晚熟品种,对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群体生产率的影响则相反,迟播条件下晚熟品种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运转率下降迅速,不利于茎鞘物质的转运和灌浆物质的积累。相关分析表明,日照时数是影响水稻产量的首要气候因子,日均气温和有效积温对产量的影响因品种生育类型不同存在差异,日均气温和有效积温与早熟品种的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日均气温与晚熟品种的产量相关不显著,气候因子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日照时数>日均气温,有效积温>降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