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母猪乏情和返情的主要原因和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在猪的繁殖方面,令养猪者十分头疼的问题是母猪的乏情和返情。所谓乏情就是不发情,后备母猪到了该发情的年龄和体重不发情,或者母猪断奶后发情推迟或不发情。返情就是配过的母猪,在一个情期(3周左右)后再发情,有的甚至屡配不孕。乏情和返情是造成猪群受胎率低、分娩率低和母猪年产胎次少的主要因素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断奶-发情间隔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断奶-发情间隔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提高母猪年生产力,对海南罗牛山万头种猪场2012年8月1日至2013年7月31日全部母猪(161头初产母猪、555头经产母猪)的生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初产母猪下一胎的分娩率96.27%和产仔数12.59头均优于经产母猪的90.09%和11.87头,产房良好的饲养管理完全可以克服二胎母猪综合征,提高二胎母猪繁殖性能;2)77.02%初产母猪与77.12%经产母猪集中在断奶后第4、5、6天发情,该阶段发情配种的母猪与其他阶段相比,返情率较低,分娩率最高,产仔情况也最好;3)对经产母猪而言,断奶-发情间隔天数为1~2 d、7~12 d时,降低下一胎的分娩率和产仔数。  相似文献   

3.
以长大二元杂种母猪为研究对象,应用SPSS 19.0软件的单因素方差分析对79 679个胎次的产仔数据进行分析,以研究母猪胎龄变化与其繁殖性能的关系。结果显示,母猪群分娩率和胎均总仔数的高峰值主要集中在第3—6胎,在第7胎或第8胎后出现逐步下降。此外,母猪群在剔除连续第1—2胎的总仔数均小于10头的母猪个体后,其群体的平均分娩率提升至94.58%,极显著提高了2.30个百分点(P<0.01);胎均总仔数达到12.78头,极显著提高了0.50头(P<0.01)。结果表明,通过前2胎的成绩来优化种猪群体,能够极显著提升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4.
笔者通过在种猪场从事畜牧兽医工作的实践,总结归纳了一些母猪饲养管理的要点,供读者参考。1母猪的种群结构种群结构通常包括核心群(育种群)、繁殖群和生产群(商品群)。其规模与生产群母猪数量为基础,三者的数量关系大约为,核心群∶繁殖群∶商品群=(0.2~0.25)1∶(∶4~6)。核心群规模大小除了要考虑保证供应繁殖群所需种猪数量外,还要视具体育种方向与方案而定,太大太小都可能影响品种改良的进程。通常较合理的母猪群体的胎龄结构为:1、2胎母猪占整个生产母猪数量的30%~35%,3 ̄6胎母猪占60%,7胎以上母猪占5%~10%。但有时也随品种、饲养管…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采用了 6项提高猪场繁殖率的措施 ,通过 2年的试验 ,获得了比较理想的生产应用效果。 2 0 0 1年使用该项技术 ,人工授精母猪共 13 45头次 ,情期受胎率 ,受胎母猪分娩率、配种母猪分娩率和平均窝产活仔数分别是 88.6%、90 .4%、80 .0 %和 9.75头 ;母猪配种繁殖率 (每配种一次获得的平均产活仔数 )分别比 1999年和 2 0 0 0年提高 3 0 .0 %和 2 1.9%。  相似文献   

6.
对大长或长大二元杂初产母猪的研究表明:①初产母猪在3~7d和14d以内发情的比率、情期配种率和受胎分娩率以哺乳期为28d和35d的为最高,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但都和哺乳期为21d的差异极显著(P<0.01)。②初产母猪在3~7d和14 d以内发情的比率、情期配种率和受胎分娩率以中等膘情组为最高(P<0.01),上等膘情组和下等膘情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7.
一、配种分娩率定义(一)配种分娩率是指配种的一群母猪中到期分娩的头次数,如果同一头母猪在一个约定的时间阶段内配种了2次,则记为2头次。公式如下:(二)配种分娩率的展示方式1.梯度分娩率(见表1)。梯度分娩率的显示方式是以配种日期为节点的统计方式,如配种组按照周划分,1421即2014年第21周配种了136头,妊娠周次中显示该批母猪的妊娠过程中的继续妊娠数,如果妊娠过程中有返情、流产、空怀、淘汰、死亡的情况,则妊娠母猪不断减少,直到分娩。该统计方式能直观  相似文献   

8.
<正>母猪的乏情现象在国内外各大猪场普遍存在,且夏季高温季节,断奶母猪的乏情率要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国外引进的瘦肉型母猪出现乏情现象尤为明显,给养猪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笔者曾对2010-2012年间母猪繁殖数据做出分析,研究表明:7-9月份的高温组杜洛克母猪断奶后2周内发情率要比3-5月份的适温组低12.21%。引起断奶母猪乏情的原因很多,且受季节因素影响较大,本文针对浙江省某猪场夏季初产杜洛克母猪的乏情现象进行了一次调查与原因分析。  相似文献   

9.
母猪妊娠期营养和管理当为妊娠母猪制定饲喂方案时,要记住该营养策略的总体目标:(1)使母猪在分娩时达到适合的体况;(2)尽可能提高母猪繁殖性能(分娩率和窝产仔数);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不同诱情方式对断奶母猪后续生产性能的影响,本试验选取商品二元母猪场的1 100头断奶母猪为研究对象。试验随机分为两组,A组母猪(549头)断奶后不诱情,3d后查情配种,B组母猪(551头)断奶后用性欲良好公猪与之接触,3d后查情配种,记录母猪生产期间的各项指标数据,分析断奶母猪诱情对7d内发情率、受胎率、分娩率和产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B组与A组相比,7d内发情率明显提高(92.20%VS 84.15%),发情间隔降低(6.46d VS 5.24d),分娩率提高(94.33%VS 90.01%),窝均总产仔数提高0.34头,但弱仔和死胎分别降低0.1和0.22头。说明母猪断奶时公猪诱情可以提高其繁殖性能,在生产实践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种猪的营养与科学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猪场繁殖效率的构成因素分析1.影响母猪生产力的因素:见下表。平均母猪年分娩总活仔猪头数(年分娩总活仔数/平均母猪饲养头数)、平均母猪年断奶头数(年断奶头数。3.主要关心的问题:分娩率、淘汰率、分娩窝数、种用年限、空怀天数、产仔数、产活仔数和断奶数、断奶育成率、仔猪初生重和断奶重。(二)后备母猪的营养和饲养1.影响青年母猪达到初情期的因素:品种、生长速度、季节、光照制度、青年母猪在培育过程中圈舍状况、成年公猪诱情、营养。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结合当前生猪产能和市场消费状况分析,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优化种猪群体结构,提高种猪生产水平。加快高龄、低产母猪淘汰,优化种猪群结构,可根据当地和自身条件适当压缩母猪群规模。一般母猪的使用年限为3年,对于商品猪生产场,较为合理的结构是1~2胎母猪占整个生产母猪数量的30%~35%,3~6胎母猪占60%,7胎以上母猪占5%~10%。为充分利  相似文献   

13.
《当代畜牧》2013,(12):12
<正>农业部近日发布《关于稳定当前生猪生产的技术指导意见》。意见指出,优化种猪群体结构,提高种猪生产水平。加快高龄、低产母猪淘汰,优化种猪群结构,可根据当地和自身条件适当压缩母猪群规模。一般母猪的使用年限为3年,对于商品猪生产场,较为合理的结构是1~2胎母猪占整个生产母猪数量的30%~35%,3~6胎母猪占60%,7胎以上母猪占5%~10%。为充分利用杂交优势,应尽可能采用三元杂交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评估了哺乳期间母猪的饲喂频率(2或3次/d)对母猪体况、繁殖性能及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选择68头母猪,随机分为8组(每组8~10头母猪),哺乳期间其中4组母猪每天饲喂2次,另外4组每天饲喂3次,母猪分为青年母猪(<2胎次)和老龄母猪(≥3胎次),试验结束后记录母猪体况评分、肩部组织病变、发情率、母猪生产及仔猪生长性能。结果显示:每天饲喂3次的母猪比饲喂2次的母猪采食量高(P<0.05),肩部组织病变低(P<0.05)。在每天饲喂3次的母猪中,青年母猪返情率为0%,老龄母猪返情率为29%,而在每天饲喂2次的母猪中,青年母猪发情率为20%,老龄母猪为5%。综上所述,在哺乳期,母猪每天饲喂3次较每天饲喂2次提高了采食量,对母猪体况评分和肩部组织病变有改善作用,同时也降低了年轻母猪的返情率。  相似文献   

15.
影响母猪繁殖力的因素主要有疾病、饲养管理、公猪精液质量、配种技术、环境卫生、气候、饲料与营养、胎次结构、膘情等,其在生产上主要表现为母猪分娩率低、返情率高、流产母猪数多、产死胎、木乃伊多等方面,针对上述问题采取如下的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智能饲喂对群养初产母猪生产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树华 《养猪》2014,(1):78-80
为研究规模化猪场智能饲喂对群养初产母猪生产性能的影响,选用90头4月龄体重相近的长大二元初产母猪,随机分为智能化组、群养群饲组和限位栏组,每组30头母猪,测定初产母猪的生产性能。结果表明,情期受胎分娩率,智能化组比群养群饲组提高10个百分点(P<0.05),比限位栏组提高16.66个百分点(P<0.01);窝产仔数、窝产活仔数、初生窝重、泌乳力、窝断奶仔猪数和断奶窝重,智能化组比群养群饲组分别提高0.53头、0.81头、2.81千克、8.78千克、1.14头和9.42千克(P<0.05),比限位栏组分别提高1.01头、1.33头、4.86千克、12.92千克、1.68头和10.89千克(P<0.01);育成率,智能化组比群养群饲组和限位栏组分别提高3.9和6个百分点(P<0.01);返情率,智能化组比群养群饲组降低3.96个百分点(P<0.05),比限位栏组降低11.36个百分点(P<0.01);母猪淘汰率,智能化组为13.33%,比群养群饲组和限位栏组均降低3.34个百分点(P<0.05)。智能化饲喂能显著提高母猪情期受胎分娩率和繁殖性能,降低返情率和淘汰率,提高其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有无初情期和不同定时输精程序处理对后备母猪发情及妊娠的影响,随机选择182头有初情期和193头无初情期的后备母猪,其中将182头有初情期后备母猪分为3组,对照组(C1组,62头)、烯丙孕素组(A1组,60头)、烯丙孕素+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组(APG1组,60头);193头无初情期后备母猪分为对照组(C2组,63头)、烯丙孕素组(A2组,65头)、烯丙孕素+PMSG+GnRH组(APG2组,65头),并且比较不同组间后备母猪的发情集中度、发情率、妊娠率等。结果显示:无初情期A2、APG2组经程序处理后分别于停药后第5~9天、第6天集中发情,有初情期A1组、APG1组母猪于停药后第6~9天、5~6天集中发情;烯丙孕素可显著提高有初情期后备母猪A1组发情率与妊娠率(P0.05),APG1与APG2组的发情率与妊娠率极显著高于C1组、C2组(P0.01),且APG1、APG2组间差异极显著(P0.01);隐性发情后备母猪妊娠率APG1、APG2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有无初情期显著影响后备母猪定时输精处理的效果,利用定时输精程序处理后可使母猪发情集中度、发情率、妊娠率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8.
规模猪场要提高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合理配备公、母猪群 自然交配公、母猪比例一般为1∶25。公、母猪群的年龄搭配要合理,一般7~8胎以上的老母猪不应超过20%,2~6胎母猪65%~70%,初产及后备母猪10%~15%,并保持25%左右的年淘汰更新率。一般7~8胎以上的母猪除少数产仔数高、初生重均匀、泌乳性能好的个体外,都应及时淘汰。公猪每年的淘汰更新率应在30%左右。2 公、母猪的饲养管理 成年公猪日粮中粗蛋白的含量应在15%左右,并尽量考虑氨基酸平衡(注意补充动物性蛋白)。在高温季节(气温在30℃以上)时,再增加…  相似文献   

19.
为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结合当前生猪产能和市场消费状况分析,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优化种猪群体结构,提高种猪生产水平。加快高龄、低产母猪淘汰,优化种猪群结构,可根据当地和自身条件适当压缩母猪群规模。一般母猪的使用年限为3年,对于商品猪生产场,较为合理的结构是1~2胎母猪占整个生产母猪数量的30%~35%,3~6胎母猪占60%,7胎以上母猪占5%~10%。为充分利用杂交优势,应尽可能采用三元杂交生产体系,与纯种猪生产相比,三元杂交的繁殖性能可获得15%以上的杂交优势。  相似文献   

20.
在规模化养猪生产中,生产母猪由于种种原因 (年龄、疾病、遗传缺陷等)每年大约有25%-35%被淘汰。为了保证猪场正常生产的均衡性,需要及时补充后备母猪,以替换效率低或产量低的母猪,为猪群补充更高产的母猪。合适的母猪群体分布为: 胎数0-1胎33%、2-5胎50%、6-9胎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