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深入了解鲟形目鱼类骨骼生长发育过程,探究现存唯一的软骨硬鳞鱼骨骼适应性进化,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技术,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 Brandt仔稚幼鱼的骨骼系统进行连续观察,总结出相应骨骼的生长发育规律及骨化时间。结果表明:施氏鲟初孵仔鱼观察不到明显的骨元件分化;仔鱼期的骨骼元件主要集中在头部,然后逐渐长出脊索和各鳍,本阶段未观察到任何骨化骨骼;稚鱼期进入快速生长阶段,10~15日龄时脑颅、咽颅及附肢骨骼迅速发育,身体各部分骨骼基本形成,20日龄时上颌骨、齿骨及牙齿开始骨化,24日龄时顶骨、后颞骨、下鳃盖骨、肩胛骨及背骨板外侧部分开始骨化,26日龄时翼耳骨、锁骨、匙骨开始骨化,28日龄时颊骨、额骨、胸鳍硬棘开始骨化,30日龄时围框骨、侧骨板开始骨化,背骨板基本完成骨化;进入幼鱼期,鱼体骨骼基础框架基本完成发育,吻部小骨片、腹骨板,以及腹鳍、臀鳍、背鳍、胸鳍最外侧幅状鳍条均已发生骨化。研究表明:施氏鲟骨骼发育起始于孵化后,且在发育过程中,与呼吸(颌弓)、摄食(鳃弓)和游泳能力(鳍)相关的骨骼优先发育,骨骼骨化顺序与发育顺序大概一致,20日龄时首次观察到骨化的骨骼,但骨化主要集中在24~30日龄;施氏鲟骨骼骨化时间与养殖环境、遗传等因素有关,本研究中还观测到不同批次施氏鲟骨骼骨化起始时间相差10 d。  相似文献   

2.
采用传统烧煮法及软骨和硬骨双染色法,对白斑狗鱼骨骼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其骨骼结构有如下特点:(1)白斑狗鱼的中轴骨骼和附肢骨骼未完全骨化。(2)脑颅骨骼中除背面和腹面的膜骨如副筛骨、鼻骨、额骨、顶骨、犁骨、副蝶骨外,中间为未完全骨化的脑箱,有数个骨化中心,分别分布在中筛骨、蝶耳骨、翼耳骨、上枕骨、基枕骨、外枕骨,前耳骨区域,骨化程度不一。(3)咽颅中,包括完全骨化的颌弓和不完全骨化的舌弓及鳃弓,其中,舌弓中续骨呈宽扁三角形,并以其较宽的侧、下边将舌颌骨与后翼骨、翼骨和方骨紧密连接;有5对鳃弓,第5对鳃弓为一对棒状骨,与表面密布细齿的长条状骨片以结缔组织相贴。(4)白斑狗鱼共有62节椎骨,其中尾椎19节,为双凹型椎体。具有背肋和腹肋,前10个躯椎的髓棘呈片状;躯椎无真正的髓弓,所谓椎管只是由致密结缔组织将髓棘基部包裹而成,保护脊髓;每个尾椎的左右髓弓闭合成椎管,左右髓棘愈合为一;椎体无前后关节突,但每个椎体间具有发达的结缔组织粘附。(5)附肢骨骼中背鳍、臀鳍的支鳍骨分别为19、16个;尾鳍介于正型尾与歪型尾之间,最后3枚尾椎渐上翘,最后1枚尾椎具1个尾上骨,5个尾下骨,第2个尾下骨分叉;倒数第2个脉棘宽扁呈扇状。尾鳍由后8个椎骨的髓棘和脉棘参与尾鳍支鳍骨的构成。肩带骨骼有膜骨的匙骨、上匙骨及未完全骨化的乌喙骨和肩胛骨构成,肩带的支鳍骨4个,较宽扁;腰带具有前后支鳍骨,形宽扃。观察结果表明白斑狗鱼的骨骼不仅有着与高等硬骨鱼相似的结构,也有着其自身特有的结构如副筛骨以及不完全骨化的脑颅、最后几枚尾椎上翘形成的半歪型尾、躯椎的椎管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等。这些结果对于研究狗鱼的演化及分类地位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3种鹭骨骼比较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夜鹭、白鹭和池鹭3种成鸟制成骨骼标本,比较3属3种鹭骨骼形态结构。结果表明头部骨块愈合较好,腭罩不完整。腭骨成一对细的前后平伸的骨片,颌骨及左右颌骨在中部不合并,犁骨亦在中央开口分裂成索腭型。胸骨内面中线后部有大小不一的卵圆形凹穴,不同个体凹穴大小有差别,其原因可能与个体发育程度不同有关。图3表1参19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不同养殖水温对卵形鲳鲹仔鱼骨骼组织病理和分子表征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鱼类骨骼发育的分子机理和骨骼畸形发生可能的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技术对分别在24、28和32℃水温下养殖一周后的卵形鲳鲹仔鱼头部和脊柱的骨骼组织进行观察,并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探究不同温度处理下骨骼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规律。【结果】随着水温的升高,卵形鲳鲹仔鱼头部软骨的细胞增大,软骨基质增多;高温下更多仔鱼的脊索向脊柱转变,软骨组织增多增大。头部骨骼中BMP2、BMP4、RUNX2、MMP9、MMP13和OCN的原位杂交信号均随水温的升高而有所增强;而在脊柱中,BMP2和BMP4的原位杂交信号随水温的升高而增强,RUNX2、MMP9和OCN在不同处理组之间的差异不明显,MMP13的信号则先增强后减弱。【结论】水温的升高会影响一系列骨骼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卵形鲳鲹仔鱼头部骨骼的发育,在促进脊柱软骨组织增殖肥大的同时抑制脊柱的矿化。  相似文献   

5.
对5具双峰驼后肢骨骼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并与单峰驼、马、牛的后肢骨骼做了比较,发现双峰驼后肢骨骼的特征如下:髋结节薄而窄小,荐结节厚而宽大;坐骨结节粗大,坐骨弓呈深“V”字形;转子窝很深,约3.5cm,无第三转子;膝盖骨呈上下行的椭圆球形;胫骨很发达,其骨干的外侧部较内侧部锐利;腓骨退化,近端只残留一痕迹,远端退化成胫骨远端外侧部下伸的踝突,无骨干;跗骨有6块排成3列。后肢其余的脚骨(跖骨、近趾节骨、中趾节骨和籽骨)较前肢相应的脚骨细、长,亦无远籽骨。  相似文献   

6.
菊黄东方鲀脊柱、附肢骨骼及皮刺的早期发育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法对初孵仔鱼到56日龄菊黄东方鲀的脊柱、附肢骨骼及皮刺的早期发育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第5天髓弓出现,第9天脊柱开始软骨化,第13天脉弓出现,第17天出现硬骨环,并从前往后开始硬骨化,第29天脊柱硬骨化完成。附肢骨骼开始发育的顺序依次为胸鳍、臀鳍和背鳍、尾鳍。胸鳍的发育以2日龄胸鳍的支鳍骨原基的出现为起点,28日龄软骨质的胸鳍支鳍骨形成,42日龄胸鳍硬骨化基本完成。背鳍和臀鳍出现在9日龄,29日龄同时开始硬骨化,至38日龄时,硬骨化完成并且出现分支鳍条。尾鳍发育以11日龄长出鳍条为起始特点,至38日龄硬骨化完成。期间伴随着鳍条转移、尾下骨及侧尾下骨生长发育、长出镰刀状横骨等特点。皮刺发育始于4日龄鱼少量肚皮刺的出现,16日龄开始长出头皮刺。所有肚皮刺硬骨化几乎是同时进行,而头皮刺则是从前往后进行。研究结果可为菊黄东方鲀早期发育过程中的功能性、适应性研究及该鱼的系统演化和分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陈成勋  孙金辉  马倩倩  粱超  孙敬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16-12919,13097
[目的]研究革胡子鲶骨骼系统的组成及形态学特征。[方法]常规煮沸剥离方法得到完整骨骼标本和单个骨骼标本,对标本进行摄影与分析,并总结出相应的骨骼特征。[结果]革胡子鲶的骨骼系统具有单个犁骨,鳃盖边缘有棘,无眶蝶骨,腰带简单,有韧带与肩带相连。无骨鳞,无肌间骨,无续骨、顶骨,第3、4椎骨彼此固结。胸鳍具有1枚强大且坚硬的骨质棘,具有14对腹肋。共有骨骼426块,其中脑颅区域25块,咽颅区域71块,附肢骨骼234块,躯干部分96块。[结论]革胡子鲶骨骼系统具有一般硬骨鱼类的基本特征,同时此种鱼类的骨骼结构也具有鲶形目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全基因组扫描,鉴别影响猪四肢骨骨骼长度,股骨和肱骨的骨髓腔长度、骨髓腔直径以及股骨骨壁厚度的数量性状位点(QTL)。【方法】在白色杜洛克×二花脸资源群体中测定132头240日龄阉割公猪29类四肢骨骨骼的长度、6类四肢骨骨骼直径以及股骨和肱骨骨壁厚度、骨髓腔长度和骨髓腔直径等表型性状。选择多态信息含量丰富并覆盖猪全基因组19条染色体的183个微卫星标记,采用最小二乘区间定位法进行猪全基因组扫描,定位猪四肢骨骼各性状QTL。【结果】在39个表型性状中定位到14个基因组1%显著水平QTL,14个基因组5%显著水平QTL和47个染色体5%显著水平QTL。除SSC11没有检测到QTL外,其它各染色体都存在影响四肢骨骼QTL。【结论】定位75个影响猪四肢骨骼性状QTL,在SSC7上57~59 cM 发现影响多种骨骼生长的QTL。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鲢、鳙对浮游生物的摄取与自身摄食器官、消化组织的特征差异,解析鲢、鳙对饵料选择的差异与摄食器官、消化组织构造的相关性。【方法】采集云龙水库的鲢、鳙,摘取鳃耙进行形态观察和可量数据分析;制备鲢、鳙前肠组织切片,分析组织差异;提取鲢、鳙肠容物,分析饵料组成。【结果】鲢的鳃耙长于鳃丝,鳃耙彼此相连,融合且长,似梳子,鳃膜覆于鳃耙外侧面,形成筛板,鳃内侧具有海绵状的鳃丝网,整个鳃耙似海绵状;鳙的鳃耙结构致密,无鳃丝网,鳃耙稍短于鳃丝,各鳃弓都有2列对称的鳃耙。鲢、鳙前肠组织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肉层和浆膜层构成,鲢肌肉层较鳙肌肉层厚。鲢、鳙肠容物中浮游动物共7种,重合率为57.14%,鳙对浮游动物的摄食量大于鲢;浮游植物共44种,鲢摄食38种,鳙摄食31种,有25种浮游植物同时被鲢、鳙摄食,重合率为56.82%。可见,鲢、鳙同时摄食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鲢以摄食浮游植物为主,鳙以摄食浮游动物为主。【结论】滤食器官及消化组织的构造对鲢、鳙摄食策略有重要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三斑海马早期发育阶段各主要器官形态指标的异速生长现象,丰富三斑海马发育的基础生物学数据,同时为完善我国三斑海马人工育苗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0~28日龄三斑海马为研究对象,运用光学显微镜结合个体生态学的方法进行早期发育观察,并测量各主要器官形态性状,构建异速生长模型。【结果】三斑海马与大多数鱼类形态差异明显,游泳器官为胸鳍、背鳍和臀鳍,无腹鳍和尾鳍;尾部延长,具有较强攀附功能;体表及头部具有突出的棘;吻延长,其长度约占头长的50%。三斑海马全长与日龄的关系方程为y=0.9869x+7.9538(R2=0.9860)。在0~28日龄发育阶段,三斑海马的尾长(异速生长指数1.1472)呈正异速生长,吻长(异速生长指数0.9568)呈等速生长,头长(异速生长指数0.8801)、眼径(异速生长指数0.7629)、头高(异速生长指数0.8836)、口径(45°的异速生长指数0.6803,90°的异速生长指数0.6252)、躯干长(异速生长指数0.8787)、体高(异速生长指数0.8914)、尾柄高(异速生长指数0.9428)、背鳍长(异速生长指数0.8483)及臀鳍长(异速生长指数0.6923)均呈负异速生长;头冠长和胸鳍长出现拐点,其中,头冠长的生长拐点依次为8日龄和12日龄,胸鳍长的生长拐点依次为16日龄和24日龄。【结论】三斑海马吻长等速生长保证其摄食口径和捕食能力,尾长正异速生长提供强大的攀附能力,头冠的生长速度变化在特定阶段为其提供保护,而特定阶段的胸鳍快速发育可有效提高其捕食能力。三斑海马早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异速生长现象,主要优先发育攀附功能器官,其次是摄食器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农十师北屯灌区农业田间灌溉水利用系数资料进行搜集、整理以及实地调研,了解目前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测量中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数据论证.[方法]采用首尾测算分析方法.[结果]经计算作物净灌水量为18 558.48 m3,作物灌溉用水有效系数为0.522,相对误差值为4.79;,在误差的允许范围内,计算值与实测值保持一致.[结论]农十师北屯灌区农业田间节水技术数据计算与首尾测算分析方法具有一致性,并与北屯灌区的灌溉规模、工程状况、管理水平和灌溉水利用率的基本情况相符,进一步验证了首尾测算分析方法的正确性、可靠性,作为今后灌区测定灌溉水利用系数的综合测定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引起佛山市三水某水产种苗有限公司育种基地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noides)体表出血和溃烂的病原菌,并进行药物敏感性分析,为该病的临床诊断及科学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细菌分离方法从患病加州鲈的肝脏、脾脏和肾脏等组织中分离病原菌,经革兰氏染色和磷钨酸负染后,使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菌体形态及其染色特性;通过ATB Expression生化鉴定仪和Biolog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进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基于16S rRNA序列和gyrB基因序列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经人工回归感染试验和组织病理学观察进一步确定病原菌的致病性及其对组织细胞的损伤,同时以K-B纸片扩散法测定其药敏特性。【结果】从患病加州鲈肝脏中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株(180803bj_jzl),为周鞭毛的革兰氏阴性杆菌,Biolog微生物系统自动鉴定其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的可能性高达99.4%;基于16S rRNA序列和gyrB基因序列相似性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均显示,分离菌株180803bj_jzl与弗氏柠檬酸杆菌聚类为一支,与GenBank已公布弗氏柠檬酸杆菌参考菌株的16S rRNA序列相似性均在99.00%以上,gyrB基因序列相似性则在91.00%以上。人工回归感染7 d内的累积死亡率达60%,临床症状与自然发病加州鲈的症状基本相同;其肝脏组织中央静脉和肝窦有红细胞淤积,肝细胞质内有大量空泡,呈散在变性坏死;脾脏的白髓与红髓分界不清,脾窦和脾小血管内有嗜铁血红素中心;鳃小片上皮细胞与毛细血管分离,呈球拍状,部分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只残存少量鳃小片骨架。分离菌株180803bj_jzl对氟罗沙星、氧氟沙星、大观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恩诺沙星和诺氟沙星等7种抗菌药物敏感,对多西环素、四环素、乙酰螺旋霉素、罗红霉素、头孢氨苄和阿莫西林等15种抗菌药物已产生耐药性。【结论】弗氏柠檬酸杆菌感染可引起加州鲈体表出血和溃疡,且具有较强的毒力,致使肝脏、脾脏和鳃等组织病理损伤,实际生产中可选用新霉素和恩诺沙星等渔用抗菌药物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离和纯化Paenibacillus polymyxa CP7菌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活性组分,并鉴定其结构。【方法】采用固相萃取柱分离、阳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和HPLC层析等技术对活性组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圆二色光谱、红外光谱和MALDI-TOF-TOF-MS质谱对所分离组分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CP7菌发酵液中分离获得抗革兰氏阴性菌的B、C1和C2组分,分子量分别为1 155、1 169和1 191 D。并确定了C1组分的分子式为C53H100O13N16,结构由6个L-α,β-二氨基丁酸(DAB)、2个苏氨酸和2个亮氨酸组成,与多粘菌素E1的结构相同。【结论】从CP7菌发酵液中分离获得了3种抗革兰氏阴性菌的小分子多肽。经测试确认C1组分为多粘菌素类E1。推测B组分也是多粘菌素类的1个成员,而C2组分则可能是多粘菌素家族中的一个新成员。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具有激发子活性的感染叶锈菌的小麦叶片细胞间隙液IWF-260刺激小麦洛夫林10悬浮细胞,探讨细胞感受激发子刺激引发的H2O2迸发情况及其产生的可能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以及荧光探针DCFHDA、HE来研究H2O2的迸发以及NADPH氧化酶的活化。同时借助药物学试验探讨Ca2+和活性氧的关系。【结果】IWF-260可以引起悬浮细胞H2O2爆发,其在IWF-260刺激诱发的细胞死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质膜NADPH氧化酶的激活以及胞外钙离子的内流与H2O2爆发有密切关系。【结论】IWF-260能够诱导细胞产生活性氧,质膜NADPH氧化酶和胞外钙离子内流参与了活性氧爆发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本文研究了信号分子一氧化氮(NO)和过氧化氢(H2O2)对水稻细胞过敏反应(HR)的诱导作用。【方法】用溴酚兰染色法定量检测这两种信号分子单独或协同诱导作用下水稻细胞的HR。【结果】该两种信号分子可以独立或协同诱导水稻细胞HR的产生,H2O2对NO诱导的HR具有调节作用,但NO与H2O2浓度平衡与否对HR诱导并无影响。【结论】H2O2和NO均是诱导水稻细胞HR的信号分子,诱导过程中并不存在"NO/H2O2 浓度平衡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牯牛降自然保护区优势树种的生态特征与生长动态,为探究马尾松—杉木优势树种的生态特征林分管理方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设立固定样地的基础上,调查并分析了优势树种马尾松、杉木的径级结构、胸径生长、年轮、树高和胸径关系。【结果】调查样地内的马尾松为第一优势种,但幼树较稀少,林冠下实生与萌芽大量分布的杉木为亚优势种;树木年轮显示出两优势树种的树龄相近,但马尾松的胸径生长量大于杉木,树高生长量也比杉木大。【结论】成熟林林冠层马尾松在牯牛降自然保护区的优势地位会降低,而杉木的优势地位会逐渐扩大。  相似文献   

17.
董朝莉 《南方农业学报》2012,42(11):1375-1377
【目的】研究影响蓝莓组培苗大棚炼苗的各种因子,以提高蓝莓组培苗的生产效率。【方法】以兔眼蓝莓为试材,分别进行不同浓度IBA溶液蘸根、季节、气候条件、时间段及空气湿度对组培苗移栽存活影响的对比试验。【结果】蓝莓组培苗以移栽时不使用任何生根剂处理的存活率最高;蓝莓组培苗在秋冬季出瓶移栽效果最好,存活率在80%以上,春季次之,存活率在70%以上,夏季不适合蓝莓组培苗出瓶移栽;不同时间段移栽组培苗存活率高低次序为:傍晚>早上>中午,晴天中午移栽存活率最低,仅为71%,阴天傍晚最高,达83%;在一定湿度范围内,空气湿度越高,组培苗的存活率越高,其中以在苗床上方搭建小拱棚并覆盖一层透明薄膜处理空气湿度最高,移栽组培苗存活率达93%。【结论】蓝莓组培苗移栽时无需使用IBA等生根剂处理即可获得理想的效果;季节对蓝莓组培苗移栽存活有影响,春季和秋冬季适合蓝莓组培苗出瓶移栽;移栽当天的气候条件对组培苗出瓶移栽有影响,但不显著;空气湿度对蓝莓组培苗移栽存活有显著影响,在苗床上方搭建小拱棚并覆盖一层透明薄膜可明显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不同盐度对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m)幼鱼存活与鳃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为四指马鲅苗种生产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和理论参考。【方法】试验设0、5‰、10‰(对照)、15‰和20‰等5个盐度组,将暂养于盐度为10‰水体中的四指马鲅幼鱼直接放入其他盐度水体中,试验第15 d时进行活体鳃组织取样,采用组织学方法对不同盐度条件下四指马鲅幼鱼的鳃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盐度为0时,四指马鲅幼鱼在12 h之内全部死亡,5‰盐度组幼鱼死亡率成为6.6%,10‰对照组幼鱼无死亡,15‰和20‰盐度组幼鱼死亡率分别为33.3%和60.0%,表明与高盐环境相比,四指马鲅幼鱼更能适应低盐环境,但不能在急性淡水胁迫条件下存活。显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10‰盐度条件下,四指马鲅幼鱼的鳃小片排列紧密,线粒体丰富细胞主要分布在鳃小片基部。随着盐度增加,鳃小片的长度和间距减小,而鳃小片宽度增加。其中,5‰盐度条件下鳃小片的长度、宽度和间距分别为45.19±3.18μm、5.32±1.02μm和17.65±1.43μm,20‰盐度条件下鳃小片的长度、宽度和间距分别为36.67±3.81μm、8.78±2.22μm和11.56±3.81μm,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20‰盐度条件下,鳃小片的远端可观察到线粒体丰富细胞,扁平上皮细胞出现一定程度的脱落或分离现象。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线粒体丰富细胞的顶膜结构分为Ⅰ型(顶膜向内凹陷)和Ⅱ型(顶膜向外凸起)2种类型。5‰盐度条件下,线粒体丰富细胞出现2种类型,主要以Ⅱ型为主,顶膜开口较大,表面有大量微绒毛,扁平上皮细胞表面有隆起的微嵴,形成指纹样回路;10‰盐度条件下,出现Ⅰ型线粒体丰富细胞,扁平上皮细胞表面微嵴形态不规则,细胞间的界限不明显;15‰和20‰盐度条件下,均以Ⅰ型结构为主,且随着盐度增加,顶膜加深,线粒体丰富细胞数量增多,扁平上皮细胞表面微嵴隆起幅度小,指纹样的回路不明显。【结论】当水体渗透压改变时,四指马鲅幼鱼存活率及鳃小片上细胞的数量分布和形态均发生显著变化,鳃组织结构的变化与其所处的环境盐度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具有癫痫基础病变小鼠在遭受颅脑损伤时,海马和顶叶皮质中CFOS表达与损伤的相关性及其在损伤中的意义,为癫痫后颅脑损伤复合病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腹腔注射匹罗卡品法构建小鼠(2周龄)癫痫模型,饲养4周后(6周龄)采用自由落体法构建闭合性颅脑损伤小鼠模型和癫痫+闭合性颅脑损伤小鼠模型,同时以正常小鼠为对照,于造模后0.5,3 h及1,3,7 d取小鼠大脑,制备切片,采用尼氏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从形态学以及蛋白质水平上研究各组小鼠大脑海马和顶叶皮质中C-FOS的表达情况。【结果】癫痫模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模型及癫痫+闭合性颅脑损伤小鼠模型均构建成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癫痫合并闭合性颅脑损伤小鼠顶叶皮质、海马均有着色深浅不同、数目不等的C-FOS阳性细胞。与对照组相比,单纯癫痫组、单纯闭合性颅脑损伤组、癫痫+闭合性颅脑损伤组C-FOS灰度值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降低(P<0.01);癫痫+闭合性颅脑损伤组小鼠海马和顶叶皮质C-FOS阳性细胞数均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高于单纯癫痫组与单纯闭合性颅脑损伤组。【结论】癫痫小鼠颅脑损伤后,海马和顶叶皮质持续高表达C-FOS,从而促进神经细胞凋亡,加重颅脑损伤后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