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四、烂肢病 1.病原体:为弧菌属的革兰氏阴性短杆菌。 2、病因:在捕捞、运输及放养过程中受伤或生长过程中敌害侵袭使河蟹局部感染。 3.症状及流行情况:河蟹腹部及附肢腐烂,肛门红肿,摄食量下降乃至拒食,活动迟缓,无法蜕壳直至  相似文献   

2.
随着河蟹养殖业的不断发展,蟹苗的需求量激增,而天然资源极不稳定,人工繁殖的蟹苗各项成本高,近几年来蟹苗价格成倍增长。因此,在幼蟹饲养过程中分析幼蟹死亡的原因及如何提高成活率是河蟹养殖户极为关心的问题。 幼蟹培育是以河蟹的大眼幼体培育到体重10克左右的养殖过程,在这培育过程中河蟹死亡的原因大致有: 1.蟹苗的质量。天然蟹苗具有生长快,成蟹个体大  相似文献   

3.
河蟹养殖在我国养殖行业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但目前河蟹养殖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促进我国河蟹养殖业的发展,本文介绍了高温对河蟹养殖的危害:使河蟹生长速度变慢、病害增加,使养蟹水体水草死亡腐烂、水质降低,使蟹塘发生虫害;提出了防治措施:保持均衡营养、增强河蟹的体质,维护良好水质、确保健康的生长环境,重视底质改良、降低池塘有毒物质含量,加强对蟹塘虫害发生的防控。  相似文献   

4.
稻田人工养殖河蟹,由于受到环境条件的限制,或管理不当,很容易死亡,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水质污染:稻田养蟹池中,四周常有含农药、化肥或含盐较高的积水流进池内,致使池内水质受到污染,造成河蟹中毒死亡。 2.病菌感染:稻田养蟹过程中,由于运输、暂养等各种环节,常会感染细菌而致病。病菌侵入蟹体后,常可引起河蟹瘫软无力、摄食量下降、腹脐红肿、蜕壳不遂、黑鳃、腐肢、外壳长毛等症状,若不及  相似文献   

5.
河蟹病害发生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河蟹养殖生产过程中病害的发生越来越严重,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越来越大。对河蟹发病特点的正确认识有利于养殖管理者适时采取合适的预防、控制及治疗措施,切实有效降低河蟹病害发生率,提高养殖成活率。从体质因素、人为因素、病原体因素、池塘水体因素等方面,就常见河蟹病害发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预防蟹病发生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农户在河蟹养殖中,往往忽视在蟹池内种植水草。其实,水草对河蟹养殖有以下好处。 1.水草可给河蟹蜕壳、栖息和隐蔽提供理想场所。河蟹蜕壳时,常攀援在水草上固定身体,以缩短蜕壳时间,减少体力消耗;蜕壳蟹隐蔽在水草中,可以避免同类相残及其他敌害侵袭。 2.在炎夏,水草可以抑制池塘水温急剧升高,供河  相似文献   

7.
《饲料工业》2017,(14):35-38
为研究抗肠炎功能饲料对池塘养殖河蟹品质的影响,将抗肠炎功能蛋白以0.5%的剂量添加到河蟹基础膨化饲料中,以投喂冰鲜鱼的传统投饵方式为对照,在苏州市吴中区河蟹主养区进行养殖对比试验,通过测定河蟹常规营养成分、全蟹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及感官评定,研究抗肠炎功能饲料对河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饲喂抗肠炎功能饲料能提高河蟹粗蛋白及粗脂肪含量;(2)各区域试验组河蟹的TAA、EAA、DAA和LAA含量均高于对照组;(3)各区域试验组河蟹的SFA、MU-FA、PUFA和∑MUFA+∑PUFA总量并未发生很大变化,但2区试验组河蟹C201和C202含量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4)3个区域的试验组河蟹感官评价分值均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抗肠炎功能饲料完全可以替代冰鲜鱼,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一)河蟹逃跑的原因 1.在养殖过程中,河蟹会因水中污物增多,水体pH 值下降,夏天水温太高,冬天水温过低等,都会逃离原有 水域,趋向适宜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河蟹甲壳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疾病。在捕捞作业、长途运输、长时间暂养过程中,若蟹体遭受创伤后容易发生该病。其主要症状是:病蟹背甲、胸板、步足上出现黄褐色或黑褐色病斑,有的步足末端溃烂成黑色,严重影响河蟹的生长。河蟹甲壳病的防治方法是:在放养之前,彻底清塘,消灭病原菌;在捕捞、运输和暂养时防止伤及蟹体;苗种入塘前进行药浴,避免创口感染;扣蟹入塘后,用强氯精或二氧化氯全池泼洒,一旦发现河蟹患甲壳病,可用强氯精、二氧化氯、痢特灵交替使用,连续2~3次;强化饲养管理,促进伤口愈合,增强河蟹体质,提高抗病、抗逆能力。〔江苏省盐…  相似文献   

10.
林道 《饲料研究》2003,(10):21-21
河蟹甲壳病是由细菌引起的一种疾病。在捕捞作业、长途运输、长时间暂养过程中 ,蟹体遭受创伤后容易发生。主要症状是 :病蟹背甲、胸板、步足上出现黄褐色或黑褐色的病斑 ,严重的病斑中间 ,轻戳即可穿过 ,有的步足末端还往往溃烂成黑色 ,严重影响到河蟹的生长。对河蟹甲壳病的防治方法是 :(一 )在放养之前 ,彻底清塘 ,消灭病原菌。 (二 )苗种在捕捞、运输和暂养时 ,防止伤及蟹体。 (三 )苗种入塘前进行药浴 ,避免创口感染。 (四 )扣蟹入塘后 ,用强氯精(0 .4mg/kg)或二氧化氯 (0 .2~ 0 .3mg/kg)全池泼洒 ,也可以用土霉素 (0 .5~ 1mg/kg)或…  相似文献   

11.
十二、蜕壳不遂病 1.病因:①河蟹体质差,在运输和放养过程中受伤感染。②水质恶化,如污染的水源,溶解氧不足,使河蟹不能顺利蜕壳而死亡。③饲料中长期缺乏钙、铁等微量元素,蟹壳不硬,蜕壳困难。④变坏的水体中有大量的浮游生物附着在蟹壳上,形成一层绿色绒毛状物,使河蟹蜕壳困难。⑤蟹种放养时,性腺己成熟,给第一次蜕壳造成困难。  相似文献   

12.
第四讲:如何鉴别河蟹的纤毛虫、水霉病、着毛病 河蟹的纤毛虫、水霉病、着毛病,是在河蟹的养殖过程中最容易感染的三种疾病。这三种疾病在症状上很相似,即当把河蟹取出水面以后,蟹体表面很不干净,有一层泥浆,粘粘的。因此容易混淆,以致用错药。如我场去年有一位老养蟹户,在河蟹成熟后出售前,发现蟹体表面不干净,误认为是纤毛虫,用了孔雀石绿,且用量加大了10倍,结果毒死成蟹100多公斤,损失近3万元。  相似文献   

13.
河蟹的常见病害与防治技术(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蟹的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是目前养蟹生产者颇为头痛的技术难点之一。为了帮助农民朋友识别不同蟹病的症状,弄清发病的原因及其蟹病防治实用技术,本刊将连续发表安徽水产学校毛载华老师关于“河蟹的常见病害及防治技术”。作者,1988年毕业于上海水产大学,在任教的同时,潜心钻研河蟹的育苗、生产及蟹病防治技术,现任该校培训中心副主任兼《安徽水产科技》副主编。本次发表的文章,包括14种常见蟹病的病原体、发病原因、症状及流行情况、主要防治技术等。从本期开始,拟分四次连载,供养蟹朋友们参考。  相似文献   

14.
1河蟹的摄食特点及饲料要求河蟹属底栖型甲壳动物,习惯于在水底寻找食物。河蟹用眼、平衡囊、感觉毛等感觉器官寻找、鉴别食物。找到食物后用螯足将食物夹住送至口器,口器由类似于屏门的6对颚足构成,颚足将食物啃咬成小碎片后吞下,送入食道、胃。河蟹的这种采食方式速度远比鱼类的吞食方式慢,所以河蟹饲料的耐水时间要求比鱼饲料长,耐水时间应达到3~6h。河蟹要将饲料颗粒啃碎,所以饲料颗粒不能过硬、过于结实,而且还要尽量减少饲料在啃咬过程中产生细小碎屑造成的散失。以此来看,河蟹饲料做成沉性膨化饲料更合适。沉性膨化颗料饲料易于吸水…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大庆市提出了做大做强绿色生态水产业的发展战略,加大养殖结构的调整,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养殖,再加上大庆市的气候、水质等自然环境非常适合河蟹生长.因此,河蟹养殖成为名特优水产品养殖的首选,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为进一步加快大庆市河蟹养殖的发展,笔者深入到基层对河蟹养殖情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剖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何保持河蟹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草药添加剂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及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河蟹作为研究对象,在蛋白含量为35%与38%的两种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5%的中草药,并监测其生长性能及生化指标。结果显示:蛋白含量为38%的2号基础饲料对河蟹的促生长效果最优,中草药添加组对河蟹的生长性能并无显著性作用,但是添加中草药后,显著提高了河蟹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并降低了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试验结果证实,添加中草药饲料可有效地提高河蟹机体的非特异性及抗氧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研究黄芪多糖和低浓度嗜水气单胞菌对中华绒螯蟹免疫相关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低浓度嗜水气单胞菌后,河蟹血细胞抗脂多糖因子(ALF)、热休克蛋白(HSP)、抗菌肽(Crus1)、脂肪酸结合蛋白酶(EsFABP3)、JAK通路细胞受体因子(EsDOME)、JAK通路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EsSTAT)、河蟹肝胰腺HSP、EsFABP3和EsSTAT及河蟹鳃组织HSP的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黄芪多糖能够显著提高河蟹血细胞中ALF、酚氧化酶(PO)、HSP、Crus1、Toll样受体基因(TLR)、EsFABP3、EsJAK、EsDOME、EsSTAT、河蟹肝胰腺中ALF、PO、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HSP、TLR、EsFABP3、EsJAK、EsSTAT及河蟹鳃组织中ALF、GPX、HSP、Crus1、masquerade样蛋白(MasL)、TLR、EsJAK、EsDOME和EsSTAT的基因表达水平(P<0.05)。除了HSP和MasL外,注射黄芪多糖的河蟹免疫相关因子的基因表达水平普遍高于嗜水气单胞菌组河蟹。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中华绒螯蟹作为研究对象,用不同蛋白质含量的饲料对其进行投喂,并定期检测其生长性能及消化生理指标 结果显示,蛋白质含量为38%的Ⅰ号饲料对河蟹的壳长、体重及丰满度等生长性能指标的促进作用效果最佳;并且Ⅰ号饲料对河蟹体内消化酶活性的促进效果显著高于其他组别.由此可见,在中华绒鳌蟹的生长阶段较高的饲料蛋白质含量可有效地提高河蟹机体生长性能及消化生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蟹种是河蟹养殖的物质基础,科学放养蟹种是养好河蟹的关键环节.现将蟹种放养技术介绍如下:   1 放养时间   生产实践证明,蟹种放养以冬放为宜,其优点有:……  相似文献   

20.
夏季水温高,河蟹生长快,但也是河蟹发病的一个高峰季节。因此,做好夏季河蟹管理工作,是夺取全年河蟹高产的关键。夏季河蟹管理应当采取以下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