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秸秆的主要成分是粗纤维,适口性差,经氨化处理后,不但可改善其适口性,还可使秸秆的粗蛋白质含量提高1~2倍,消化率提高20%~30%。一、氨化秸秆饲料的优点1.改善秸秆的营养成分组成秸秆经氨化处理后,粗蛋白质含量可提高4%~6%。如麦秸的粗蛋白质含量仅为3%~5%,经氨化处理后可提高到8%~10%,达到中等干草的水平,喂羊日增重可提高40%~100%。  相似文献   

2.
麦秸的酶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了3种生物酶制剂对麦秸进行了处理.并用酶处理后的麦秸作原料,压制了脲醛树脂胶合的麦秸刨花板.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酶可以从细胞中分离出来,而不影响它的作用经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复合酶处理之后,麦秸表面的自由基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经脂肪酶处理后,可使麦秸的苯醇抽提物含量下降,处理时间延长,效果更好,这也间接地说明,脂肪酶处理麦秸,可降低其表面的蜡状物;用经酶处理后的麦秸作原料,可以压制出性能较好的脲醛树脂胶合的麦秸刨花板.其中,天津生物所研制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复合酶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有机物料对盆栽土壤养分及海棠苗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盆栽海棠苗为试材 ,研究了施入有机物料对土壤养分及海棠苗生长量的影响。施入有机物料均较对照提高了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 ,施麦秸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提高明显。施羊粪提高了土壤速效磷含量。施入玉米秸和麦秸 ,可使前期的土壤pH值明显降低。从养分含量的变化看出 :施羊粪的和施玉米秸的土壤速效氮变化趋势一致 ,但施羊粪的变化较缓和 ,施玉米秸的前期变动较大 ;施麦秸的速效氮持续升高。无论施有机物料还是不施 ,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呈逐渐降低趋势。在速效磷含量较高的砂壤土中 ,施羊粪的和施玉米秸的海棠苗生长量最大 ,且二者差异不明显 ;麦秸处理的再增施氮素化肥 ,海棠苗的生长量与羊粪处理的相近  相似文献   

4.
以盆栽海棠苗为试材,研究了施入有机物料对土壤养分及海棠苗生长量的影响.施入有机物料均较对照提高了土壤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施麦秸的土壤速效钾含量提高明显.施羊粪提高了土壤速效磷含量.施入玉米秸和麦秸,可使前期的土壤pH值明显降低.从养分含量的变化看出:施羊粪的和施玉米秸的土壤速效氮变化趋势一致,但施羊粪的变化较缓和,施玉米秸的前期变动较大;施麦秸的速效氮持续升高.无论施有机物料还是不施,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呈逐渐降低趋势.在速效磷含量较高的砂壤土中,施羊粪的和施玉米秸的海棠苗生长量最大,且二者差异不明显;麦秸处理的再增施氮素化肥,海棠苗的生长量与羊粪处理的相近.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为提高麦秸的饲用价值,【方法】对麦秸进行了不同的氨化处理并饲喂肉牛试验,【结果】结果表明:麦秸经造纸废液复合氨化处理,其粗蛋白含量和日增重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11.40%和45.28%,采食量显著增加(P<0.05),每千克增重饲料成本降低25.04%。【结论】建议在秸秆的氨化处理中推广使用造纸废液复合氨化处理技术,以提高养牛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通过室外砂土和黏土的大型土柱栽培试验,研究了麦秸、铅对镉在水稻-土壤中迁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砂土和黏土中随着水稻的生长发育,水稻植株镉含量逐渐降低,添加铅和麦秸均促进了水稻对镉的吸收,增加了水稻植株镉的含量,且铅的促进效应大于麦秸处理。添加铅和麦秸有利于镉向籽粒的转运和提高水稻籽粒镉的富集系数,砂土中添加铅、麦秸的处理籽粒镉含量和富集系数比镉单一处理分别增加44.00%、36.00%和41.67%、50.00%;黏土中分别增加58.62%、43.00%和46.15%、61.54%。镉进入土壤后会随着水分流动向下迁移,在砂土中的迁移能力大于黏土。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镉含量逐渐减少,黏土在40~60cm、砂土在60~80cm土层中镉含量与对照含量差异不显著。添加铅和麦秸可以降低镉在土壤中向下迁移的能力,降低幅度黏土大于砂土。  相似文献   

7.
麦秸还田对水稻群体质量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粳型水稻品系2645为材料,在等氮量条件下设麦秸半量还田、麦秸全量还田和全施化肥(对照)3种处理,研究麦秸还田对水稻群体构建、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还田初期,两个麦秸还田处理平均土壤pH值和氧化还原电位(Eh)分别比对照降低4.2%和19.8%,土壤微生物数量较对照显著增加,土壤矿质氮含量较对照降低3.8%,导致拔节前水稻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均降低;还田后期,土壤矿质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47.4%、10.4%、6.2%、4.5%,麦秸还田后根系伤流速率增加19.9%,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增加30.1%,氮肥利用效率明显提高.表明:麦秸还田可提高稻田土壤肥力和水稻群体质量,全量还田作用最为明显,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酶制剂对麦秸的特性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洋 《西北农业学报》2003,12(1):146-149
研究了不同类型酶制剂对麦秸的酸、碱性及缓冲容量、苯醇抽提物含量、表面自由基等特性的影响。用酶制剂处理的麦秸作原料压制了刨花板,测试了其主要性能。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酶可以从细胞中分离出来,而不影响它的作用;经过酶制剂处理后,麦秸的pH值变化不大,但缓冲容量有所降低;经过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复合酶制剂处理之后,麦秸表面的自由基有了较大提高;脂肪酶制剂处理后,麦秸的苯醇抽提物含量下降,处理时间愈长,效果愈好,这也间接说明,脂肪酶处理麦秸,可以降低其表面的蜡状物;用经过酶制剂处理后的麦秸作原料,可以压制出性能较好的脲醛树脂胶合的麦秸刨花板。  相似文献   

9.
在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农作制度下进行了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植株磷含量的影响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以寻求最佳耕作措施。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4个处理,8次重复。结果表明,各处理玉米植株不同器官含磷量以处理①(麦秸还田+深旋耕)较高,根系含磷量比对照(麦秸不还田+免耕)高0.46 g/kg,提高10.72%;茎秆含磷量比对照高0.43 g/kg,提高12.72%;叶片含磷量比对照高0.27 g/kg,提高6.43%;雄穗含磷量比对照高0.43 g/kg,提高15.58%。灌浆-成熟,雌穗磷含量比较,以处理③(麦秸还田+免耕)较高,比对照提高16.02%。综合分析比较,处理③不但雌穗磷含量高而且全生育期玉米植株磷素累计吸收量也最多,因此,该处理有利于玉米生殖生长和籽粒灌浆,易获高产,且省工省时,还有利于玉米苗期早发,增强玉米抗倒伏性,生产上应大力推广该项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10.
饲喂复合化学处理大麦秸颗粒对泌乳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15mm筛孔粉碎后加入2.5%尿素和5.0%Ca(OH)2复合化学处理剂并压成直径为32mm的大麦秸颗粒替代产奶量为29.2kg/头·d泌乳牛日粮中的东北羊草,并补加适量微量元素。大麦秸经复合化学处理后,细胞壁含量下降了7.44个百分点,粗蛋白含量提高了1倍,体外有机物消化率从44.80%提高到64.60%,已高出东北羊草和玉米青贮的水平。泌乳牛对复合化学处理大麦秸颗粒和东北羊草的采食量分别为3.95kg/头·d和3.84kg/头·d,无显着差异(P>0.05).饲喂处理大麦秸颗粒组泌乳牛的产奶量在整个试验期内比饲喂东北羊草的对照组高1.24kg/头·d,但无显着差异,而试验第2个月泌乳牛的产奶量试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2.21kg/头·d(P<0.05).试验组泌乳牛的乳脂率和乳糖含量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但乳蛋白含量试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1.
为确定补氮碱化处理秸秆的营养价值,用河北细毛羊作为试验动物开展了动物饲养试验.结果表明:(1)饲喂补氮碱化处理小麦秸能显著提高羊的增重、增重耗料比和秸秆采食量.尤其7%熟石灰 2%尿素处理小麦秸最好.(2)在酸性饲料调和的情况下,用补氮碱化处理小麦秸喂羊,日补饲精料274 g/只,日增重可达98.21 g/只,耗精料增重比为2.79.(3)酸性饲草饲料是进一步提高补氮碱化处理小麦秸饲喂效果的增效剂.  相似文献   

12.
麦秸和奶牛场废弃物联合堆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小麦秸秆和奶牛场废弃物联合堆肥试验,以评估其消纳养殖废水与制作商品有机肥的可行性。试验用麦秸分别与沼渣、沼液、牛粪、粪水混合堆肥,以小麦秸秆并用尿素调节碳氮比为35∶1的处理为对照。结果表明,各处理堆体温度50℃以上持续时间分别为30 d、17 d、41 d、12 d和24 d,均已符合堆肥卫生标准要求的高温天数;堆肥过程中麦秸分别与沼渣、沼液、牛粪、粪水混合堆肥及对照的有机碳含量分别下降了14.00%、5.50%、15.80%、4.45%和10.70%;堆肥过程各处理氮、磷、钾含量逐渐增加。堆肥结束时,各处理有机质含量介于590.28 g/kg与701.86 g/kg之间;氮磷钾总养分含量介于46.54 g/kg与89.45 g/kg之间,其中麦秸与牛粪混合堆肥处理总养分含量最高(89.45 g/kg),麦秸与沼渣混合堆肥处理次之(69.61 g/kg)。秸秆与牛粪或沼渣混合堆肥时高温时间较长,且堆肥产物养分含量高;用麦秸和养殖废水(沼液或牛粪水)混合堆肥,每处理1.0 t麦秸可消纳废水1.8 t,有利于奶牛场节本增效。  相似文献   

13.
纳米羟基磷灰石改性生物炭对铜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生物炭对重金属铜的吸附能力,选取小麦秸秆作为原料,将不同比例纳米羟基磷灰石与秸秆混合均匀,在600℃高温限氧条件下制备了羟基磷灰石改性生物炭材料,比较了生物炭和生物炭改性材料对铜的吸附特性,同时分析了两者间的表面特征等。结果表明:热重分析显示,生物炭表面附着纳米羟基磷灰石可以提高生物炭的热稳定性;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显示,纳米羟基磷灰石可以较为均匀地附着在生物炭表面,但同时会伴随不同程度的聚集现象;接触角测试结果显示,生物炭表面附着纳米羟基磷灰石可降低其疏水性;生物炭和生物炭改性材料对铜的吸附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型,生物炭改性材料可使铜的吸附速率提高7.69%~130.77%;生物炭和生物炭改性材料对不同浓度的铜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对铜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32.65 mg·g~(-1)和57.01 mg·g~(-1)。  相似文献   

14.
秸秆与氮肥配施对冬小麦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研究了秸秆还田与氮肥配施对土地整理区冬小麦生长发育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氮肥相比,秸秆还田配施等量氮肥的冬小麦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累积量均较高,根系活力较强,三者分别增加2.9%~6.9%,0.71%~19.77%,1.25%~22.96%;冬小麦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分别提高0.15~3.65,0.06~0.99,0.17~1.17 g/kg。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秸秆带状覆盖下种植密度对旱地冬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以露地平作为对照,秸秆带状覆盖下分窄幅条播和宽幅条播2种种植模式,不同带幅下分别设播量处理3个(270 kg/hm2、324 kg/hm2、405 kg/hm2),结果表明, 秸秆带状覆盖处理均可显著增加0~2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消耗量,较露地增加36.2个百分点。秸秆带状覆盖下,不同带幅种植下贮水消耗量均随播量增加而增加。与露地种植相比,秸秆覆盖处理均降低冬小麦返青前耗水比例,增加拔节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更加有利于冬小麦灌浆阶段对水分高效利用。秸秆带状覆盖下,拔节至开花阶段耗水量随播量增加逐渐增大,开花至成熟阶段耗水量随播量增加逐渐减少。秸秆覆盖处理冬小麦的产量均高于CK,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增幅达24.4个百分点。秸秆覆盖下,窄幅、宽幅种植均以270 kg/hm2播量处理最高,分别较其他播量处理增产2.9%~10.0%、23.5%~23.6%;窄幅较宽幅种植平均增产11.9%。秸秆覆盖窄幅、宽幅条播下,水分利用效率均以270 kg/hm2播量处理最高,分别比其他播量处理高4.1%~12.0%、25.0%~26.4%;窄幅较宽幅种植平均增加12.8%。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秸秆带状覆盖下种植密度对旱地冬小麦耗水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以露地平作为对照,秸秆带状覆盖下分窄幅条播和宽幅条播2种种植模式,不同带幅下分别设播量处理3个(270 kg/hm2、324 kg/hm2、405 kg/hm2),结果表明, 秸秆带状覆盖处理均可显著增加0~20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消耗量,较露地增加36.2个百分点。秸秆带状覆盖下,不同带幅种植下贮水消耗量均随播量增加而增加。与露地种植相比,秸秆覆盖处理均降低冬小麦返青前耗水比例,增加拔节至成熟阶段的耗水量,更加有利于冬小麦灌浆阶段对水分高效利用。秸秆带状覆盖下,拔节至开花阶段耗水量随播量增加逐渐增大,开花至成熟阶段耗水量随播量增加逐渐减少。秸秆覆盖处理冬小麦的产量均高于CK,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增幅达24.4个百分点。秸秆覆盖下,窄幅、宽幅种植均以270 kg/hm2播量处理最高,分别较其他播量处理增产2.9%~10.0%、23.5%~23.6%;窄幅较宽幅种植平均增产11.9%。秸秆覆盖窄幅、宽幅条播下,水分利用效率均以270 kg/hm2播量处理最高,分别比其他播量处理高4.1%~12.0%、25.0%~26.4%;窄幅较宽幅种植平均增加12.8%。  相似文献   

17.
利用福建统计年鉴数据对福建省农业废弃物产生量进行估算.结果显示:1990~2008年,福建省秸秆资源总量呈下降的趋势,产生量为805.09~1 077.41万t,其中粮食作物(谷类)秸秆产量下降幅度最大,稻秸产量下降了30.42%,麦秸下降了95%,经济作物(除甘蔗外)的秸秆产量呈上升趋势,从1990年到2005年上升...  相似文献   

18.
用全收粪法测定陇东小尾寒羊对麦秸及EM处理麦秸的采食量和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率。测得小尾寒羊对麦秸干物质的采食量为650±57g/只(d;采食率为8509±626%。对各种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分别为:绝干物质477±243%;粗蛋白-33±893%;粗脂肪5338±230%;粗纤维4708±209%;无氮浸出物5546±230%。对EM处理麦秸的采食量6585±49g/只(d;采食率为793±547%。消化率分别为:绝干物质5643%;粗蛋白4263±856%;粗脂肪6295±735%;粗纤维5143±516%;无氮浸出物6346±476%。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秸秆还田量对一年两熟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秸秆不还田,5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10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150%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对麦-玉轮作体系中土壤容重、有机质和养分含量,以及小麦和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秸秆还田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养分库容。50%、100%和150%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容重降幅为1.41%~9.15%,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0.02~0.04 g/kg,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钾含量分别增加6.64~9.00、3.37~4.07、10.33~19.00、40.00~120.00 mg/kg。不同秸秆还田量均能提高小麦、玉米产量,产量增幅分别为7.57%~13.16%、16.29%~26.06%。[结论]秸秆还田量达到150%时,在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方面出现转折,建议不超过100%秸秆还田为宜。  相似文献   

20.
葵盘、麦秆和豆杆中温厌氧发酵产气潜力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葵盘、麦秆和豆杆为发酵原料,采用批量发酵工艺,在(30 ±1)℃下对葵盘、麦秆、豆杆进行厌氧发酵产沼气潜力及特性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30℃时,总固体浓度TS为8%的葵盘、麦秆和豆杆的累计产气量分别为14 605 、22 317、29 006 mL;日最高产气量分别为1 910 、950 、1 050 mL;最高甲烷体积分数分别为67.7%、70.7%、80.7%;TS产沼气潜力分别为137.90、207.47、268.51 mL/g.说明葵盘、麦秆和豆杆作为发酵原料有较高的产沼气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