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通过野外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研究白刺灌丛沙堆在演替过程中土壤粒度与分形维数特征,分形维数与土壤粒级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1)民勤不同演替阶段白刺灌丛沙堆土壤均以细砂(46.71%~64.06%)为主;土壤分形维数变化为1.665~2.242,在白刺灌丛沙堆演替过程中分形维数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衰退阶段达到最大值。2)分形维数与黏粒、粉粒、极细砂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中砂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说明黏粉粒、极细砂含量越多,土壤分形维数越高。3)分形维数与有机质、全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速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分形维数可以用来评价土壤的养分状况。研究结果可为荒漠灌丛发挥防风固沙和土壤保育功能的定量化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李易珺    杨自辉      郭树江    王强强    王多泽    王飞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0,35(5):62-67
以石羊河流域下游青土湖干涸湖底人工梭梭林和白刺灌丛沙包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2种植物群落5种立地条件土壤粒径分布和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的关系,揭示了湖底2种典型植物群落土壤粒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固沙植被0~10 cm土壤颗粒以细砂粒为主,没有粗砂粒,其中白刺灌丛沙包表层极细砂含量、土壤颗粒物分形维数较梭梭林和对照区高。2)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各粒级颗粒百分含量的关系差异较大,分形维数与黏粒、极细砂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细砂、中砂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但是与粉粒含量关系不显著。土壤颗粒分形维数越大,土壤所含的细粒物质越多。3)土壤分形维数D值、黏粒、粉粒含量与有机质(SOM)、全N(TN)呈正相关性,土壤颗粒物的分形维数越大、土壤黏粒、粉粒含量越高,则土壤有机质、全N含量越高。综合分析,固定白刺灌丛表层土壤沙化程度相对较低,其他类型风蚀严重,因此,应积极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开展生态修复防治风蚀和盐尘暴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运用土壤粒径组分质量分布原理与分形理论,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试验分析,对太行山南麓地区4种林龄栓皮栎林下土壤粒径分形特征与养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栓皮栎土壤颗粒质量分布差异明显,随栓皮栎林龄增加,黏粒、粉粒含量呈上升趋势,沙粒含量随林龄增加而减少;2)4种林龄栓皮栎林下0~40cm土壤粒径分形维数D在1.35~2.61之间,均值为2.14,其分形维数与土壤黏粒、粉粒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与沙粒含量呈负相关关系;3)不同林龄栓皮栎的土壤理化性质存在差异,速效磷与有机质含量40 a生高于10 a生,全氮含量差异不明显,土壤中全氮、速效磷、有机质含量均与分形维数D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豫中烟区土壤物理性状与养分特性及其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豫中烟区8个主要植烟县的土壤物理性状和养分特性,并对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豫中植烟土壤的物理性状较稳定,粒级以粉粒为主,沙粒次之,黏粒含量最低,其中粉粒以粗粉粒细粉粒中粉粒;物理性黏粒含量分布为30%~60%,属于中壤土和重壤土;容重分布范围为1.05~1.17 g·cm~(-3),均适宜烟株根系生长;总孔隙度分布范围39.40%~70.15%,2.28%的偏低,40.57%偏高,其中禹州、郏县和叶县均值偏高。养分特性以pH值中性偏碱,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氯离子含量适宜,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最适宜,但是除pH值为弱变异外,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和碱解氮为中等变异,速效磷、速效钾和氯离子含量为强变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H值与粗沙粒、黏粒、容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细沙粒和粉粒呈极显著负相关;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钾与黏粒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沙粒、粉粒呈极显著负相关;全钾、碱解氮与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粗沙粒、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速效磷与粉粒呈显著正相关,与粗沙粒呈极显著负相关;氯离子仅与粒级0.5~0.1 mm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湖南嘉禾1375个植烟土壤样本28个不同土壤种类的肥力特征和物理性状,并对不同土壤种类的肥力状况和物理性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嘉禾植烟土壤中浅灰黄泥、灰泥田、青鸭屎泥和灰黄泥占50%左右;土壤略偏碱;有机质均较丰富,平均为44.91g/kg;碱解氮含量丰富,平均为176.32mg/kg;有效磷含量适宜,绝大多数土壤类型有效磷含量在10-20mg/kg的适宜范围内;大部分土壤类型速效钾含量处在80-160mg/kg低范围内;交换性镁丰富,平均为2.7cmol/kg;有效锌、有效铁和有效锰含量较高,平均分别为3.2mg/kg,101.7mg/kg和3.2mg/kg;水溶性氯和有效硼含量较低,平均分别为8.61mg/kg和0.4mg/kg。(2)嘉禾植烟土壤物理性状表明,土壤质地全部为轻壤土,适宜优质烤烟生产,浅灰黄泥、灰泥田和灰黄泥等土壤容重偏高(>1.4g/cm3)。(3)主要肥力因子与土壤物理指标相关分析表明,pH值与细砂粒和物理性黏粒含量呈显著相关,与粗砂粒和粗粉粒分别呈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负相关;有效磷含量与粗黏粒呈显著负相关;速效钾含量与细砂粒和黏粒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与粗砂粒、粗粉粒、细粉粒和粗黏粒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运用分形理论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地区代表性土壤的分形特征,并对分形维数与渗透系数、有机质含量、含水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土壤颗粒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分形维数介于2.425~2.717之间,表现为土壤中粉粒、黏粒含量越高,其分形维数越大;在土壤剖面上,分形维数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回归分析表明,分形维数与粉粒、黏粒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沙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分形维数可以作为土壤特性的定量化指标,分形维数与渗透系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含水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温州稻田耕层土壤机械组成与理化性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温州地区稻田耕层土壤中机械组成与有机质、全氮、阳离子交换量等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含量,粘粒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砂粒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砂粒含量与速效磷,粘粒、粉粒含量与速效钾,粘粒、粉粒含量与速效磷,砂粒含量与速效钾,粘粒、粉粒含量与阳离子交换量,砂粒含量与阳离子交换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石羊河下游天然胡杨林分布特征及土壤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石羊河下游天然胡杨资源及分布区土壤特性,采用询问、聘请向导等方式对石羊河下游天然胡杨进行了地毯式的调查,分析了天然胡杨分布特征及土壤养分、水分、地下水位等因子。结果表明:1)石羊河下游天然胡杨在原水系和河道周围呈零星、分散的点片状分布,以土地利用现状和立地条件为依据,将现存胡杨林地划分为渠路旁、耕地旁、沙丘地、老河滩地、弃耕地等5个类型,其中耕地旁胡杨林分布点(块)数最多且长势优于其他胡杨林类型。2)不同类型胡杨林0~20 cm土层中的速效P、全N、有机质含量最高,然后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少,且只有在0~20 cm土层中耕地旁胡杨林显著高于其他类型(P<0.05),其余各土层差异性不显著(P>0.05);不同类型胡杨林pH差异性不显著(P>0.05);不同类型胡杨林土壤颗粒物体积百分比随土层不同而不同,粘粒和粉粒在土层40~60 cm中,沙丘地胡杨林与其他类型间差异性显著(P<0.05),细沙粒和粗沙粒在同一土层不同类型间差异性显著(P<0.05)。3)耕地旁胡杨林土壤水分高于其他类型,且在20~40、60~80、80~100 cm土层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胡杨分布区地下水埋深在2.86~33.28 m,各灌区之间差别较大,对胡杨分布和生长没有造成直接影响。5)杜绝毁林垦种,合理分配水资源,适度补充胡杨分布区土壤水分是维护区域天然胡杨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可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适度开展胡杨林人工种植,以保护地方特色天然林种。  相似文献   

9.
红黄壤茶园不同培肥模式的土壤理化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研究闽东地区红黄壤茶园不施肥(CK)、全量化肥(C)、(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C1/2O1/2)、全量有机肥(O)、(全量化肥+豆科绿肥)(CL)及(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豆科绿肥)(C1/2O1/2L)等6种不同培肥模式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与CK模式相比,其他模式均能一定程度上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其中,处理O和C1/2O1/2L的改良效益相对较佳,砂粒(0.05 mm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梵净山珍稀植物梵净山冷杉、南方红豆杉和珙桐林下的土壤特征,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方法,对其土壤机械组成、pH、CEC、有机质、N、P、K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各林下土壤机械组成与土壤化学特性及其关系。结果表明:梵净山冷杉林下土壤颗粒组成为中砂细砂粗粉粒≈粘粒细粉粒中粉粒,为轻壤土;南方红豆杉林下土壤颗粒组成为细砂粒粗粉粒细粉粒≈中粉粒中砂≈粘粒,为重壤土;珙桐林下土壤颗粒组成为细粉粒粘粒≈粗粉粒中粉粒中砂细砂,为重壤土。3种土壤均为酸性反应,全磷和全钾含量较低;梵净山冷杉林下土壤有机质、CEC、碱解氮和全氮含量达极丰富水平,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为丰富水平;南方红豆杉林下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含量为极丰富水平,全氮、有效磷、速效钾、CEC含量为丰富水平;珙桐林下土壤碱解氮含量为极丰富水平,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适宜。梵净山冷杉林下土壤粗粉粒、细粉粒与全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物理性粘粒与有效磷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南方红豆杉林下土壤中砂粒与pH值、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中粉粒、物理性粘粒与pH呈显著负相关,粘粒与碱解氮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显著负相关;珙桐林下土壤的中砂粒与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细砂与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细粉粒与pH呈显著负相关,物理性粘粒与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3种珍稀植物林下土壤质地不同,养分含量有所差异,梵净山冷杉林质地轻,南方红豆杉、珙桐林质地较为粘重。  相似文献   

11.
申文辉      谭长强      何琴飞      郑威      彭玉华      何峰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5,30(6):46-51
为探讨珠江流域中游广西苍梧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森林植被规划基础数据,研究了该区域5种典型森林类型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结果表明:珠江流域苍梧地区5种森林类型土壤机械组成砂粒变幅在35.67%~40.53%;粘粒变幅在30.66%~35.45%;细粉粒变幅在22.4%~23.64%;粗粉粒变幅在5.24%~6.44%。对各森林类型土壤A层(0~15 cm)减去D层(45~60 cm)化学性质的比较,各森林土壤有机质和全N积累大小顺序为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红锥林>大叶栎林>桉树林>马尾松林;土壤全磷积累大小顺序为红锥林>湿地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林>桉树林>大叶栎林;土壤全钾的消耗大小顺序为大叶栎林>桉树林>红锥林>湿地松木荷混交林>马尾松林。土壤粘粒及细粉粒与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而砂粒与有机质和全氮呈正相关,与全钾和全磷呈负相关;粗粉粒与全磷、全钾呈正相关。综合而言,在珠江上游苍梧地区对于土壤保育方面,土壤机械组成并非越细越好,其粒径组成应介于粗粉粒和砂粒之间为宜。5种森林类型对土壤保育功能提高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湿地松-木荷混交林>红锥林>大叶栎林>马尾松林>桉树林。  相似文献   

12.
为阐明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化学计量特征空间差异,分析其随气候因素变化的响应机制,以陕北黄土高原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叶片、凋落物和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油松叶片、凋落物C含量以草原带最高,但其土壤C含量最低,叶片与土壤N含量均表现为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叶片P含量以森林带最高,但其土壤P含量最低。2)叶片C∶N和C∶P以森林带最低,油松人工林生产力水平随降水梯度的升高而增加;森林草原带叶片N∶P为15.57,植被生长受到N、P元素共同限制,而森林带和草原带叶片N∶P均<14,油松生长受到N限制;土壤C∶P表现为森林带>森林草原带>草原带,森林带P素释放潜力差。3)油松人工林叶片C含量随年均降水量增加而降低,N、P含量情况则相反;年平均降水、气温与土壤C、N含量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P<0.01),而与土壤P含量间表现为显著负相关(P<0.05),气候条件变化对油松人工林生长有着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运用50个胡杨林样地调查资料对民勤沙区的胡杨林健康状况进行模糊判别分类,并以其中19个样地的土壤取样测定数据,分析胡杨健康指标及伴生植物健康指标与土壤水分、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土壤全N、土壤速效P以及土壤粒度的关系。模糊判别分类结果表明,健康序列1的胡杨无枯枝枯梢且更新苗相对最多;健康序列2的胡杨植株最高且龄级数最全,更新苗次多;健康序列5的胡杨过熟株、成熟株、中龄株和幼龄株均有枯枝枯梢,且样地上无更新苗。胡杨林健康指标与土壤水分、土壤pH值、土壤养分及土壤粒度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越是靠近农田水分条件好的地块胡杨林的健康状况相对越好;土壤pH值在8.0左右时胡杨林的健康状况相对较好,土壤pH值>8.5胡杨林健康状况最差;胡杨林的健康状况与土壤有机质和全N及速效P含量正相关;健康状况较好的胡杨林地土壤中细砂、粉粒和粘粒含量较高。在民勤沙区,土壤干旱缺水是导致胡杨林退化的主要原因,土壤pH值在8.0左右的微碱性细沙地上的胡杨林相对较健康。对目前退化的胡杨林应适当补充人工灌溉,使土壤含水率保持在5% 以上。营造人工胡杨林要选择靠近农田边缘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块。0~60 cm的土壤速效P和0~20 cm的土壤细砂含量较多的土壤胡杨更新苗相对较多,可作为选定胡杨造林地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利用CIRAS Ⅱ光合测定系统对塔河中游不同生境下生长的中龄林天然胡杨林光合生理参数进行测定比较,探究天然胡杨林对不同生境适应和响应机制。结果表明,中生生境条件下的天然胡杨林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极显著高于其他生境下生长的胡杨林,旱生生境下天然胡杨林LSP、LCP和Rd显著低于中生和水淹生境。天然胡杨林除了Tr外,Pn、胞间CO2浓度、Gs和WUE对光强敏感,其中胞间CO2浓度与光强呈显著线性负相关;不同生境下Tr、胞间CO2浓度和Gs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而Pn和WUE差异不显著(P>0.05),但其大小有差别。中生生境下天然胡杨林表现较强的生活力,表现为更高的光合速率(16.71 μmol·mol-2·s-1)、水分利用效率(2.40 μmol·mmol-1)以及低蒸腾速率(6.33 mmol·m-2·s-1);旱生生境下通过关闭气孔来降低水分散失并使通过气孔进入叶片的CO2减少、引起Ci下降,致使Tr下降(17.18%)大于Pn降幅(7.20%),从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来适应干旱环境;水淹生境下天然胡杨林的大部水用以维持其较高蒸腾,用于合成有机物的水分较少,降低水分利用效率。因此,塔河中游的天然胡杨林在高温、高湿、光照强烈和干旱的生境呈现出不尽相同的生态适应策略。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土壤类型和林分类型对土壤活跃有机质组分和微团聚作用的影响,及活跃有机质组分与微团聚作用之间的关系,采集秦岭辛家山林区云杉林、红桦林、杉桦混交林、华山松林、锐齿栎林和松栎混交林的表层(Ah)土壤样品,分析针叶林、阔叶林与针阔混交林之间以及冷凉湿润雏形土(云杉林、红桦林和杉桦混交林)与简育湿润雏形土(华山松林、锐齿栎林和松栎混交林)之间的土壤热水溶有机碳(HWEOC)含量、颗粒有机质(POM,分为3个组分:粗>0.25 mm,0.25 mm>细>0.053 mm和微团聚体内含组分)含量和微团聚作用比(MIR,微团聚体粘粉粒/土壤粘粉粒总量)。结果表明:1)林分类型对土壤粗POM含量和MIR有极显著(P<0.01)影响;土壤类型对土壤HWEOC含量、各POM含量和MIR均有极显著影响;2)针叶林地土壤粗POM含量显著(P<0.05)高于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阔叶林林地土壤的MIR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冷凉湿润雏形土的HWEOC、粗POM、细POM含量和MIR均显著高于简育湿润雏形土;3)HWEOC、粗POM、细POM含量、MIR及海拔两两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粗、细POM的含量解释了HWEOC含量87%的变化,海拔解释了MIR中81%的变化。林分类型和土壤类型都是影响林地土壤活跃有机质含量和土壤微团聚作用的重要因素,土壤类型是主要因素;活跃有机质的含量与土壤微团聚作用有紧密联系,土壤类型和林分类型能够通过对活跃有机质的作用进而影响土壤的微团聚性。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热带次生森林恢复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以西双版纳白背桐(恢复初期)和高檐蒲桃(恢复后期)次生热带森林群落为对象,通过室内需氧培养法研究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的时空变化,并采用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揭示土壤微生物量碳及理化性质对有机碳矿化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次生热带森林的恢复,恢复后期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4.29 mg·kg-1·d-1)显著高于恢复初期(3.50 mg·kg-1·d-1);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均呈单峰型季节变化,6月最高(4.78~5.60 mg·kg-1·d-1),且随土层加深而降低,其中0~5 cm土层矿化速率是10~15 cm的1.8~1.9倍;高檐蒲桃群落土壤有机质、易氧化碳、微生物量碳、全N和含水量相较于白背桐群落分别增加了11.3%、30.8%、25.7%、14.3%和23.5%;群落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与微生物量碳、有机质、易氧化碳、全N和铵态N呈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正相关,其中土壤有机质、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碳是有机碳矿化的主控因子。西双版纳热带次生森林恢复主要通过改变土壤有机质积累及活性有机碳库组分(如易氧化碳与微生物量碳)来调控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动态。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以黑龙江西部3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会引起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农田砂粒含量高于森林和草原,粘粒含量上层和下层都是草原>森林>农田.全磷和硝态氮差异显著,农田>森林>草原.不同土层土壤养分(有机质、全氮、全磷、铵态氮、硝态氮)的...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陕北不同地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根际真菌的资源与分布,以及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分别选择陕北神木、府谷、米脂、榆林、安塞、延安6个样地的油松纯林采集样本分离纯化油松根际真菌,经分离鉴定共得到21种、92株真菌。结果表明,神木、府谷、安塞地区的真菌种类较多,榆林、米脂、延安地区的真菌种类相对较少;不同地区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同一地区的不同土层差异不显著。菌根侵染率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表明,速效氮、速效磷、有机质与菌根侵染率呈正相关;全氮、全磷、全钾在榆林地区与侵染率呈显著正相关;速效钾在延安地区与侵染率呈显著正相关;含水量在府谷地区与侵染率呈显著正相关。此外,研究还发现陕北地区的油松根部真菌资源分布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存在差异,其中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l fungi,ECMF)与含水量、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的含量呈正相关,与全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深色有隔内生菌(dark septate endophytic fungi,DSE)和内生真菌与含水量、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呈正相关。因此,菌根侵染率和油松根部真菌资源分布受不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