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以3个受光肩星天牛为害的园林作为试验区,分别记为A、B和C区,其中A区为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B区为对照组,释放花绒坚甲虫+喷施20%氯虫苯甲酰胺;C区在B区的基础上,移植糖槭树作为引诱树。对3个试验区不同树木梢部枯死数量、光肩星天牛成虫数量和刻槽数量,以及糖槭树上的光肩星天牛成虫数量和刻槽数量进行了分析,评估了糖槭树对光肩星天牛的引诱效果。结果表明,在进行防治后,B、C区的光肩星天牛成虫累计死亡数量显著高于A区;C区原有树木上的光肩星天牛数量、刻槽数量均显著低于B区。综合上述分析可知,释放花绒坚甲虫+喷施20%氯虫苯甲酰胺+移植糖槭树作为引诱树的方法能够有效防治光肩星天牛,起到了保护园林中其他树木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榆树上光肩星天牛自然种群的生命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白榆林内采用定点追踪观察并结合查迹判断的方法,对光肩星天牛自然种群动态作了调查并组建生命表进行分析后得出:其种群趋势指数为3.93;卵期和Ⅰ期幼虫期是其整个生活世代中的薄弱环节,是防治的有利时期;Ⅰ期幼虫的微生物寄生是影响种群趋势指数最大的一个因素;并对各虫期的发生量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3.
花绒坚甲对光肩星天牛的寄生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确定自然状态下花绒坚甲对光肩星天牛的寄生规律,为利用花绒坚甲控制光肩星天牛提供依据,试验采用解析木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于不同月份解析光肩星天牛危害的杨树树干,研究了光肩星天牛及其天敌花绒坚甲的数量变化规律,以及花绒坚甲对光肩星天牛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花绒坚甲在4至7月中旬的第一姊妹世代,对天牛大幼虫的寄生率增长趋势较慢;在7月下旬至9月下旬由第二姊妹世代与当年第二代组成的混合世代,其寄生率增长趋势较快;当被害立木蛀道数达30~45条时,蛀道内花绒坚甲的种群数量最大;光肩星天牛蛀道内花绒坚甲的种群密度随天牛幼虫数量的增加而增大,其关系为正密度反应型,符合指数关系,其寄生率模型符合负加速型。在自然状态下,1头花绒坚甲从春季第一代开始到秋季混合世代结束,最多可以寄生光肩星天牛幼虫10~12头,80%的天牛幼虫被寄生后可繁育1~4头花绒坚甲;当光肩星天牛与花绒坚甲种群数量比率为1∶1.200 4时,花绒坚甲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寄生致死率基本稳定在50%~70%。  相似文献   

4.
不同药剂对哈尔滨市光肩星天牛的防治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5种不同药剂对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chulsky))进行了室内外防治试验.结果表明,56%磷化铝毒签法防治光肩星天牛幼虫效果最好,处理20d后校正死亡率为98.5%;5%吡虫啉稀释20、50倍液打孔注射防治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3%、34.5%;40%氧化乐果50、100、150倍液虫孔滴药防治对光肩星天牛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0%、93.88%、77.55%;22.5%杀虫优50、75、100mL/m3熏蒸防治对光肩星天牛幼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0%、40%、70%;22.5%杀虫优与5%吡虫啉混合液各25、50mL/m3熏蒸防治对光肩星天牛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0%、60%;3%触破稀释50、100、150倍液喷干防治对光肩星天牛成虫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9.7%、69.7%、63.3%.  相似文献   

5.
光肩星天牛是鹤壁市园林树木中数量最多、危害最严重的一种蛀干害虫。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光肩星天牛发生呈上升趋势的原因和为害特点,根据鹤壁市园林管理部门近几年的应对措施和防治经验,总结出光肩星天牛的综合防治技术。依据光肩星天牛的生活史,对不同虫期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采取注射、毒扦、喷药和物理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并且坚持防治,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光肩星天牛对寄主植物的趋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 glabripennis Motshulsky)对寄主植物的趋性研究已成为对其进行生态防治的主要研究方向。不同树种对光肩星天牛的抗性强弱不同。除了利用自身抗性排斥天牛外,受到光肩星天牛咬食后,寄主植物会释放多种化学物质进行自我保护。光肩星天牛利用植物挥发物对寄主植物进行选择和判断,这种嗅觉识别和定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光肩星天牛化学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光肩星天牛是长春地区杨树的主要蛀干害虫,近10a来为害有加重的趋势。光肩星天牛对大树和苗木都进行为害,成虫取食叶柄、叶片和嫩枝皮层,幼虫蛀入木质部进行为害;有的苗木被害率达到100%(不得不全部伐掉),大树由于幼虫为害极易折段,防治光肩星天牛显得尤为重要。筛选不同化学药剂对光肩星天牛进行防治,为科学合理、经济有效地防治该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光肩星天牛对损伤后复叶槭植株的行为反应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该文利用Y型玻璃嗅觉测定仪对光肩星天牛的趋性行为进行了研究 .诱源为受不同机械损伤和天牛咬食损伤处理后不同时间内整体复叶槭植株释放的挥发物 .结果表明 ,正常条件下生长的复叶槭对光肩星天牛具有明显的引诱作用 ,但经机械刻伤复叶槭木质部及损伤叶片、或天牛咬食复叶槭后 ,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 ,复叶槭对光肩星天牛的引诱作用逐渐减弱 ,驱避作用逐渐增强 .在咬食创伤 2 4h后复叶槭挥发物对天牛的驱避作用达到了差异显著的程度 ,48h后达到最大值 ,72h后驱避作用明显降低 .而叶片损伤处理 4h时 ,复叶槭就表现出较强的驱避作用 ;木质部刻伤引起的驱避作用则要于 4h后才出现 .  相似文献   

9.
光肩星天牛种群动态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摸清光肩星天牛种群的动态规律,作者于1987—1988年,在运城、侯马等地,用检查判断遗留痕迹的方法对该虫的自然种群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1、得到不同发生年代的杨(榆)树林内的平均虫口密度;2、该虫各虫态的空间分布型呈聚集型,且虫口密度越低,聚集度越高;3、编制了该虫在不同发生区内的生命表及平均生命在;4、经生命表分析得出,一期幼虫(危害韧皮部)为关键虫期,该期内天敌的捕食为关键因子;5、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回归预测式。  相似文献   

10.
几种药剂对褐稻虱种群数量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应用昆虫生命表及种群趋势控制指数方法,探讨几种药剂对揭稻虱种群数量的控制作。同时研究这几种药剂对稻田天敌密度的作用,并通过杀虫剂的毒力测定,验证主要的两种天敌对几种杀虫剂的反应。 试验结果表明:喹硫磷由于严重杀伤稻田天敌,因而增大了下代的种群趋势,控制指数(14.36)甚低于对照区(28.43)。叶蝉散区的控制指数(29.40)仅略高于对照区,在天敌作用比较明显的环境下(对照区的种群趋势指数为1.8793),防治效果不明显。优乐得(App-laud)区的控制指数最高(65.96),种群趋势指数最低(0.7523),这种药剂属于主要对同翅目昆虫起作用的生长调节剂,不但抑制褐稻虱的种群数量,同时也相对地助长其天敌的作用,因而防治效果较好。 在昆虫生命表的基础上,通过种群趋势控制指数的分析,有助于杀虫剂和天敌协调作用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1.
蜡蚧轮枝菌和缨小蜂对假眼小绿叶蝉的协同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的寄生蜂缨小蜂(Schizophragma parvulas)和寄生真菌蜡蚧轮枝菌(Lecanicilliam lecanii)单独使用和联合使用时对假眼小绿叶蝉种群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在单独进行控制时(在一个世代内按每株放雌蜂3头的密度释放缨小蜂,或按5×107孢子/mL施菌2次),对假眼小绿叶蝉种群的控制效果分别达到52.7%和50.9%,但下一代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增长趋势指数仍然高于1,表明单独使用寄生蜂缨小和寄生真菌蜡蚧轮枝菌不能有效控制假眼小绿叶蝉种群的增长;缨小蜂和蜡蚧轮枝菌联合使用,对假眼小绿叶蝉种群的控制效果分别达82.9%和90.8%,且下一代假眼小绿叶蝉种群增长趋势指数低于1,表明下一代假眼小绿叶蝉种群数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2.
昆明地区苹果园昆虫群落营养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报导了昆明地区苹果园昆虫群落的营养结构,将苹果害虫分为8类.蚧虫类有12种,天敌有13种,其中寄生性8种,捕食性5种;天牛类10种,寄生性天敌1种;卷叶虫类4种,天敌11种,其中寄生性2种,捕食性9种;食心虫类4种,天敌13种,其中寄生性6种,捕食性7种;蚜虫类2种,天敌26种,其中寄生性1种,捕食性25种;食叶毛虫类种类较多,但主要种类6种,天敌19种,其中寄生性9种,捕食性3种;叶蝉类4种,天敌6种,其中寄生性1种,捕食性5种.基本弄清了苹果园昆虫群落的食物网络关系,并比较了化学防治园与自然发生园的天敌种类和数量.  相似文献   

13.
不同防治措施对花椰菜地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不同防治措施对花椰菜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的影响,为花椰菜地害虫防治和天敌保护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设置不施药对照区、生物农药防治区和化学农药防治区,按5点随机取样,记录植株和地面所有节肢动物的数量。在田间定点埋放盛有洗衣粉水溶液的玻璃瓶调查在地表活动的节肢动物种类及数量,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不同防治措施下花椰菜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的差异。【结果】在广州花椰菜地共调查到节肢动物87种,其中植食性害虫29种,捕食性天敌54种,中性昆虫4种。防治措施明显影响节肢动物群落的物种数及其数量。不施药对照区的捕食性天敌、植食性害虫和中性昆虫的数量均高于其他两种施药防治处理区,不同处理区节肢动物群落物种数及其个体数为不施药对照区生物农药防治区化学农药防治区。花椰菜地植食性昆虫功能类群的优势集中性以花椰菜苗期为最小,成熟期最大;捕食性天敌的优势集中性在不同防治区同样以苗期相对较小,而在不施药防治对照区花椰菜各生育期,其大小接近一致;在施药防治区,捕食性天敌的优势集中性表现出波动现象。在花椰菜不同生育期以及不同防治措施区节肢动物群落的优势种不同。整个生育期优势度指数0.1的有烟粉虱、桃蚜、小菜蛾、菜青虫、前凹狼蛛、拟环纹豹蛛和八斑鞘腹蛛。花椰菜地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H′)在不同防治区和花椰菜各生育期之间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差异,各指数之间的变化趋势相似。群落整体多样性指数随花椰菜生长而增大,至中后期达到最大,此结果与田间群落的发展动态相吻合,在不同防治区之间的多样性指数为不施药对照区生物农药防治区化学农药防治区。均匀度指数在不同生育期和防治处理区的变化程度相似。害虫亚群落多样性与群落整体多样性变化趋势相似,其多样性指数在花椰菜生长中后期达到最大。不同防治措施区之间的多样性指数为不施药对照区生物农药防治区化学农药防治区,其中以化学农药防治区花椰菜苗期为最小。均匀度在花椰菜苗期为最大,而后随花椰菜生长而减小。捕食性天敌亚群落多样性在花椰菜各个生育期和防治处理之间变化相对平稳。地表节肢动物的调查表明,两种药剂处理区所施药剂对地表节肢动物的杀伤较大。同时,从地表节肢动物数量和捕食性天敌的数量动态来看,地表中性昆虫对捕食性天敌前期的定殖有一定的作用。蜘蛛与植食性昆虫、中性昆虫以及捕食性昆虫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捕食性昆虫与中性昆虫之间也具极显著的相关性,表明这些功能团之间在数量上具有较好的跟随效应。捕食性昆虫与植食性昆虫之间相关未能达到显著水平。【结论】药剂防治措施虽然能有效降低害虫的种群数量,但也使天敌数量相应减少。地表中性昆虫对捕食性天敌前期的定殖有一定的作用,药剂防治能影响花椰菜地节肢动物群落特征,生物农药对花椰菜地节肢动物群落影响小于化学农药。  相似文献   

14.
稻瘿蚊是雷州半岛晚造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其田间种群消长及危害轻重除了与越冬虫源、气候环境、水稻栽培条件等因素有关外,受天敌的影响较大.防治上要树立保护天敌与防治稻瘿蚊并重的指导思想,应以农业措施为基础,化学防治为主导,生物、物理措施为补充.化学防治除应施药拌种预防外,还要重点抓好晚造秧苗期和成虫高峰期的施药防治,拌种和喷施首选药剂为氯虫苯甲酰胺.  相似文献   

15.
杨树天牛灾害控制的应用技术和基础研究策略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2  
该文简要评述了我国杨树天牛灾害的主要成因及现有主要控制措施.指出我国杨树天牛灾害的主要成因是生态性原因,树种选择、配置和栽植利用方式不当是主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杨树天牛灾害的控制需综合考虑寄主树种、天牛、天敌与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控制杨树天牛灾害的应用技术和基础研究方向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对10%井.蜡芽悬浮剂防治稻曲病、稻瘟瘟和纹枯病的效果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0%井.蜡芽悬浮剂防治稻曲病,2次施药防效分别达86.69%(2250ml/hm2)、83.48%(1500ml/hm2)(下同),1次施药防效分别达76.68%、75.45%,2次防效较1次防效高,对照药剂2次施药防效85.98%,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防治穗颈瘟,2次施药防效分别达93.96%、85.08%,1次施药防效分别达63.85%、49.93%,对照药剂2次施药防效57.15%,在使用剂量1500ml/hm2以上时,必须施药2次才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各处理间差异达0.01极显著水平;防治纹枯病,2次施药防效分别达80.62%、77.31%;1次施药防效分别达76.61%、72.14%,对照药剂2次施药防效68.2%,试验药剂2次施药和1次施药差异不显著,试验药剂防效比对照药剂防效好,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张仁 《北京农业》2012,(12):83-84
福建省建阳市水稻病虫绿色防控技术采取推广防虫网育秧,使用生物农药、稻鸭共育治虫治草技术,保护利用天敌,释放赤眼蜂,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应用太阳能杀虫灯诱杀害虫等绿色防控措施,有效地控制水稻病虫为害,提高产量和品质。示范区比农户自防区农药投入、人工投入减少9.60、60.00元/667m2,防治次数比非示范减少2次,新增产量达58.00kg/667m2,平均增效益达162.40元/667m2,天敌增加40.1%,充分发挥自然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南宁市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自然天敌种类以及柑橘木虱数量与天敌数量的相关性,为利用天敌防控柑橘木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0年8月—2021年7月在广西大学农场多功能标本园内未喷施过化学农药的九里香绿篱和广西创新驱动专项基地内砂糖橘果树上采用随机取样法调查柑橘木虱自然天敌种类,统计捕食性天敌的数量及寄生性天敌的寄生率,每15 d调查1次。【结果】调查发现南宁市柑橘木虱的自然天敌共有15种,其中昆虫纲天敌9种,包括六斑月瓢虫(Menochilus sexmaculata)、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双带盘瓢虫(Lemnia biplagiata)、粗网巧瓢虫(Oenopia chinensis)、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中华草蛉(Chrysoperla sinica)、亮腹釉小蜂(Tamarixia radiate)、阿里食虱跳小蜂(Diaphorencyrtus aligarhensis)及豹纹花翅蚜小蜂(Marietta picta);蛛形纲天敌6种,条纹金蝉蛛(Phintella vittata)、角红蟹蛛(Thomisus labefactus)、锈宽胸蝇虎(Rhene rubigera)、多色金蝉蛛(P.versicolor)、斜纹猫蛛(Oxyopes sertatus)及园果大赤螨(Anystis baccarum)。发现亮腹釉小蜂的1种寄生蜂黄食虱跳小蜂(Psyllaphycus diaphorinae)。【结论】南宁市柑橘木虱自然天敌共15种,主要捕食性天敌为六斑月瓢虫,主要寄生性天敌为亮腹釉小蜂。当地柑橘木虱自然天敌资源丰富,在田间应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提高天敌对柑橘木虱的自然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9.
应用杀虫剂防治白背飞虱对褐稻虱种群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昆虫生命表方法和干扰作用控制指数探讨噻嗪酮(扑虱灵)、叶蝉散、喹硫磷三种杀虫剂对白背飞虱种群的控制作用以及及防治白背飞虱对随后发生的褐稻虱种群数量发展趋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主要作用于同翅目昆虫而不杀伤在敌的噻嗪酮,对两种飞虱的效果明显, 对害虫及天敌同样起作用的喹硫磷,反而引起这两种害虫种群数量上升,广谱性的杀虫剂不宜在稻地早期大面积应用。  相似文献   

20.
瓢蜂菌组合生物控制麦蚜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控制麦田蚜虫为害,保护生态环境,监测了历年麦蚜和主要天敌种群动态,分析表明天敌和标靶害虫麦蚜的发生高峰期具有跟随性,自然条件下利用天敌控制麦蚜能力弱。以增强麦蚜天敌资源数量和控制能力为目的,设计了农林复合生态系统关联模式、间插关联植物延续食物链模式、增殖寄生性天敌补充田间数量等一系列试验。结果表明:对招引瓢虫早春产卵、瓢蜂蚜发生同步、扩大天敌生态位宽度、天敌迁徙越冬等具有明显功效,实施“保护瓢虫、释放蚜茧蜂,喷施虫霉菌”相组合生物措施,可有效控制麦蚜为害,避免害虫再度猖獗,对保护农田生态环境具有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