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06—2007连续两年广西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暴发一种流行性传染病,该病波及面广,传染性强,死亡率30%~100%。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浮头、转圈、狂游及发病后期单边眼睛浑浊、突出及伴有全身大面积弥漫性出血。作者先后从症状较为典型发病班点叉尾鮰分离到CMS003~CMS005、CMS009~CMS012共7株代表性菌株,经人工感染实验表明分离菌株对健康斑点叉尾鮰具有很强的致病力,出现症状与自然发病斑点叉尾鮰症状相同。通过常规形态、生理生化及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特异性PCR诊断和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进化分析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结果表明分离的7株细菌均为海豚链球菌。研究结果表明,海豚链球菌已成为广西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的高致病性病原菌。  相似文献   

2.
<正>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Enteric Septicemia of Catfish,ESC)由鮰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感染所致,是斑点叉尾鮰的一种高致死率的传染性疾病。该病于1976年由美国奥本大学学者在阿拉巴马州和乔治亚州发现,并于1981年确定其病原为鮰爱德华氏菌。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给斑点叉尾鮰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报道,由于肠道败血症每年给美国斑点叉尾鮰产业带来的损失达一千多万美元。2000年,ESC被OIE列为斑点叉尾鮰两种重要疫病之一。我国自1984年引进斑点叉尾鮰以来,斑点叉尾  相似文献   

3.
由鮰爱德华氏细菌引起的肠败血症(ESC,又称爱德华氏病)是影响斑点叉尾鮰养殖最大的疾病。为快速和准确的诊断该疾病,本研究以NCBI公布的妇爱德华氏细菌eip基因(GeneBank登录号为AF037441)为模板序列,设计种特异性诊断引物,成功建立了用于斑点又尾鮰肠败血症病原菌的PCR检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直接从发病斑点叉尾鮰脑、肝、脾和肾组织中检测到妇爱德华氏菌,检测的最低量为21个细菌;同时,该诊断方法与Ⅰ型荧光假单胞菌、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鳗弧菌、温和气单胞菌、肠型点状产气单胞菌、拄状黄杆菌、嗜水气单胞菌、河孤菌、豚鼠气单胞菌及海豚链球菌等常见水产病原菌无交又反应。临床样品检测证明。本研究所建立的PCR检测方法可以用于斑点叉尾鮰肠败血症的快速诊断。  相似文献   

4.
正一、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爱德华氏菌病,Enteric septicaemia of catfish,ESC)该病是由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引起的细菌性疾病,于1976年在美国阿拉巴马州和佐治亚州的斑点叉尾中被发现。1.病原病原是鮰爱德华菌,属于肠杆菌科,是一种非条件性致病菌。从宿主范围、致病性、血清学特性和质粒构型来看,鮰爱德华菌至少可分为两种类型。但是,从患病斑点叉尾鮰分离到的鮰爱德华菌  相似文献   

5.
斑点叉尾鮰传染性套肠症是我国近年来发生的一种新型细菌传染病,以发生严重的肠炎、肠套叠和脱肛为特征,在短时间内即可引起大量死亡,危害很大,严重地威胁着斑点叉尾鮰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现将笔者当地2006年发生的一起斑点叉尾鮰传染性套肠症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班点叉尾鮰传染性套肠症是近年来在我国发生的一种斑点叉尾鮰的新型细菌性传染病,以发生严重的肠炎、肠套叠和脱肛为特征,在短时间内即可引起大批的斑点义尾死亡,危害很大,严重地威胁着斑点叉尾鮰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现将笔者当地2006年发生的一起斑点叉尾鮰传染性套肠症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对患出血病斑点叉尾鮰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及药敏实验,以期为斑点叉尾鮰出血病的防控提供参考。从患病斑点叉尾鮰血水、腹水及重要组织器官中分离纯化病原菌,并进行分离株理化特性测定、gyrB序列分析及回归感染实验,并通过K-B法进行分离菌株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回归感染实验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类似症状,并经细菌再分离获得相同分离株,表明分离株是引发本次斑点叉尾鮰疾病的病原菌。分离株理化特性与温和气单胞菌基本一致,gyrB基因序列分析分离株与温和气单胞菌同源性达100%,故分离株鉴定为温和气单胞菌。分离株对多西环素及头孢噻肟高度敏感,对氟苯尼考、阿奇霉素及左氧氟沙星中度敏感。分离菌株是斑点叉尾鮰病原菌,紧急时可选用多西环素等药物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8.
斑点叉尾鮰“传染性套肠症”是近年来在我国发生的一种斑点叉尾鮰的新型细菌性传染病,危害很大,已经连续几年造成了大批的斑点叉尾鮰发病死亡,严重地威胁着斑点叉尾鮰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初步认为该病是由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引起的斑点叉尾鮰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以发生严重的肠炎、肠套叠和脱肛为特征,在短时间内即可引起大批的斑点叉尾鮰死亡,我们称此病为“斑点又尾鮰传染性套肠症(Infectious intussusception of channel catfish IICC)”。由于该病具发病突然,来势凶猛,传染快,呈流行性,死亡快,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等特点,故初期又称其为“斑点叉尾鮰急性流行性传染病”。该病的致病病原和病理变化特征都是在水生动物疾病中罕见的,在此之前,国内外都还未见该菌感染斑点叉尾鮰致病的报道。  相似文献   

9.
采用试管稀释法对鮰爱德华氏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腹腔注射,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检测洛美沙星对斑点叉尾鮰的毒性作用;结合体外抑菌试验和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配制一定浓度的洛美沙星,对人工感染鮰爱德华氏菌的斑点叉尾鮰进行浸泡治疗,检测该药对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的治疗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洛美沙星对体外鮰爱德华氏菌的M IC为7.57×10-5mg/mL,对斑点叉尾鮰未表现出明显的毒性作用,其对由鮰爱德华氏菌引起的肠道败血症的最佳浸泡治疗浓度约为1.14×10-3mg/mL。  相似文献   

10.
鮰爱德华菌为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肠杆菌目、肠杆菌科、爱德华菌属,曾被称为爱德华氏菌"GA7752"群,有研究也将其称为鮰爱德华氏菌或鮰爱德华菌,是多种鱼致病的主要病原菌,1976年,在美国斑点叉尾鮰中首次发现,可引起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和黄颡鱼"红头病"等。鮰爱德华菌病从鱼苗到成鱼均可大面积暴发,流行水温24~28℃,主要感染鮰科鱼类。为更好地防治该病,笔者开展了消毒剂对鮰爱德华菌的杀菌实验,筛选出较好杀菌效果的消毒剂,以期为鮰爱德华菌的疾病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斑点叉尾鮰肠型败血症及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斑点叉尾■肠型败血症 (Enteric Septicemia of Catfish,简称 ESC)又叫■爱德华氏菌病,是由■爱德华氏菌 (E.ictaluri)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斑点叉尾■的传染病。在美国该病每年造成数百万美元的经济损失,是斑点叉尾■的最重要疾病。我国自 1987年开始推广养殖斑点叉尾■以来,该病就时有发生,而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该病的发生也越来越严重,造成的损失也随之增大。因而必须对该病有一个清楚的了解,以便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减少损失。   一、病原   ■爱德华氏菌是斑点叉尾■肠型败血症的病原菌。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短…  相似文献   

12.
汪开毓  耿毅  黄小丽  陈德芳 《淡水渔业》2006,36(6):61-63,封三
套肠症是近年来发生的一种新型细菌性传染病,危害对象是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已经连续几年造成了斑点叉尾(鮰)大批发病死亡,严重地威胁着斑点叉尾(鮰)养殖的健康发展.目前初步认为该病是由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引起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以发生严重的肠炎、肠套叠和脱肛为特征,在短时间内即可引起大量死亡,我们称此病为"斑点叉尾(鮰)传染性套肠症(Infectious intussusception of channel catfish,IICC)"该病的致病病原和病理变化特征在水生动物疾病中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3.
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的实用防治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鲶爱德华氏菌感染斑点叉尾鮰引起的肠道败血症(enteric septicaemia of catfish ESC)是斑点又尾鲴养殖中主要的危害之,该病流行快,流行面积广,造成经济损失大,因此,在世界卫生组织《水生动物疾病诊断手册》第三版(2000)中将ESC列为重要的鱼病。  相似文献   

14.
斑点叉尾鮰肠套叠症和肠型败血症的诊断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点叉尾鮰肠套叠症是一种高发病和高致死的传染性疾病,为了对斑点叉尾鮰肠套叠症与危害大、死亡率高的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进行鉴别诊断,以达到生产上有效区分并防治这两种细菌性疾病的目的,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主要症状、耐药性和病原鉴定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而阐明以上两种鲴鱼疾病的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2016年1—2月湖南安化地区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鮰暴发大规模死亡,死亡率接近80%,发病鱼体重为1.5~2.0 kg。本研究从患病濒死鱼肝、脾、肾分离到1株致病菌,对其进行常规理化特性、分子生物学、人工感染实验以及药敏性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株理化特性与鲁氏耶尔森氏菌(Yersinia ruckeri)特征相符,与NCBI中登录的鲁氏耶尔森氏菌的16S rDNA基因同源性达99%以上,在系统发育树上与鲁氏耶尔森氏菌聚为一族。人工感染鱼出现与自然发病相似症状,并能够从发病鱼组织中再次分离到相同病原菌,表明鲁氏耶尔森氏菌为斑点叉尾鮰该病病原菌。该分离菌株对氟苯尼考、多西环素及新霉素等药物高度敏感,本研究为斑点叉尾鮰暴发性出血病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斑点叉尾鱼回“传染性套肠症”是近年来在我国发生的一种斑点叉尾鱼回的新型细菌性传染病,危害很大,已经连续几年造成了大批的斑点叉尾鱼回发病死亡,严重地威胁着斑点叉尾鱼回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初步认为该病是由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引起的斑点叉尾鱼回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以发生严重的肠炎、肠套叠和脱肛为特征,在短时间内即可引起大批的斑点叉尾死亡,我们称此病为“斑点鱼回叉尾鱼回传染性套肠症(InfectiousintussusceptionofchannelcatfishIICC)”。由于该病具发病突然,来势凶猛,传染快,呈流行性,死亡…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某斑点叉尾鮰养殖场鱼类发病死亡原因,从患病的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鱼体分离得到一种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与系统发育树构建分析,确定该菌为类志贺邻单胞菌(Plesiomonas shigelloides)。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检测病原菌的敏感性,进行药敏试验。类志贺邻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菌,且对呋喃唑酮、头孢拉定、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及头孢呋辛5种药物产生高度敏感,对氧氟沙星、头孢氨苄、哌拉西林等11种药物中度敏感。通过回归感染试验进行验证,注射类志贺邻单胞菌菌株后,斑点叉尾鮰感染后出现的症状与自然发病个体的症状基本相同。从患病鱼体分离出的即为类志贺邻单胞菌,也正是该致病菌导致斑点叉尾鮰死亡,可利用头孢类高度敏感药物防治。  相似文献   

18.
斑点叉尾鮰俗名沟鲶,原产于北美洲的淡水和咸水水域中。斑点叉尾鮰生长快、产量高、市场需求大,目前已成为我国淡水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但是斑点叉尾鮰养殖也存在病害多,死亡率高的问题。2009年3月中旬至5月11日,重庆市涪陵区梓里乡平安村庞家坝养殖场的斑点又尾鮰爆发传染性套肠症,因病死亡的规格10-440g的斑点叉尾鮰达646.5kg,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一例斑点叉尾鮰败血症、套肠病例进行诊治情况介绍,以期对今后斑点叉尾鮰嗜水气单胞菌病的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2008年3~4月,四川简阳三岔湖网箱养殖的斑点叉尾鮰暴发了一种急性传染性疾病,在发病10天左右时间就造成了大批斑点又尾鮰死亡,死亡率高达85%,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中心对该地区网箱养殖发病的斑点叉尾鮰进行了现场调查采样,经实验室检测确认为鲁氏耶尔森氏菌感染,本文就此病诊疗情况介绍如下,以期对今后斑点叉尾鮰鲁氏耶尔森氏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