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倒伏的类型、原因及预防、治理措施   总被引:37,自引:3,他引:37  
近几年来,玉米发生倒伏的频率逐年增加,给玉米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倒伏发生的程度不同,对产量的影响也不同,轻者减产5%-10%,重者减产30%-50%,个别严重的情况近乎绝产,防治玉米倒伏是玉米栽培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介绍了玉米倒伏的类型、发生倒伏的原因、倒伏对玉米的影响、倒伏后的治理对策和玉米倒伏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玉米病虫害发生特点、原因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宏 《种业导刊》2012,(5):25-25
1玉米病虫害发生的种类 据调查,河南省民权县玉米主要病虫害有15种,病害有9种,虫害有6种。病害主要有玉米大斑病、玉米小斑病、玉米弯孢霉叶斑病、玉米褐斑病、玉米粗缩病、玉米茎腐病、玉米纹枯病、玉米封顶病、玉米黑粉病。虫害主要有玉米螟、玉米蓟马、玉米叶螨、地老虎,玉米蚜虫、稻赤班沫蝉。  相似文献   

3.
选取目前现货市场中广泛使用的不同标准的编织袋,包装符合期货标准的玉米,进行长时间的储藏试验,获得编织袋包装玉米储藏试验数据,通过与麻袋包装玉米数据进行比对,分析编织袋存储期货玉米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玉米是我国主栽的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覆盖全国,但玉米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给玉米产量和品质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玉米大、小叶斑病是国内外玉米一种重要的真菌病害,主要危害叶片,发病严重时可使叶片提早干枯,影响灌浆成熟,使玉米籽粒秕瘦,千粒重下降而减产,一般使玉米减产15%~20%,严重的可减产50%以上。  相似文献   

5.
新疆兵团第四师为进一步加快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成立了由分管副师长任组长的玉米制种产业发展工作专班。专班在充分调研师市玉米制种基地现状的基础上,亲赴张掖市、昌吉州全国两个地市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考察,旨在取长补短、互通有无,探索出一条适宜第四师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为其他玉米制种基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玉米大、小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玉米大斑病 玉米大斑病又名玉米叶枯病、玉米条斑病,是玉米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主要侵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和苞叶,以叶片受害最重。在大田,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逐渐蔓延到上部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首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棱形大斑,后期病斑常出现纵裂现象。多数病斑连片后,叶片变黄枯死,严重时整株变黄,早枯。天气潮湿时,病斑的两面生大量灰黑色霉层,有时花丝或雄花颖苞上也生灰黑色霉层。玉米大斑病病原菌属半知菌类,  相似文献   

7.
贾广杰 《种子科技》2023,(18):64-66
小麦、花生和玉米作为我国的主要农作物,其生产效率直接影响农作物的总产量和农民的收入。然而,传统、单一的作物种植方式往往无法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也容易导致土壤养分的枯竭。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相关研究者提出了小麦、花生和玉米的间作套种模式,这种模式通过优化种植结构,实现了作物的互利共生,既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又改善了土壤的肥力。文章探讨了间作套种模式要点,以期为提高小麦、玉米、花生产量和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建奇 《种子》2006,25(12):58-60
通过对不同类型玉米品种间籽粒品质、产量差异的研究,表明品种的遗传特性是造成不同类型玉米品种间品质差异的主要原因,不同类型玉米品种的粗蛋白、粗脂肪、粗淀粉、赖氨酸含量、籽粒容重及其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目前陇东旱塬区应以推广种植普通玉米为主。  相似文献   

9.
玉米、花生根间菌丝桥对氮传递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五室分隔法研究了玉米和花生根间菌丝桥对氮的传递作用。 研究表明: 供体接种菌根 , 对花生、 玉米的生长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且对玉米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对花生的促 进 作用。 此外, 无论是以玉米为供体, 还是以花生为供体, 接种后, 均能在玉米和花 生根间形成菌丝桥, 形成的菌丝桥能传递氮, 且传递方向是双向  相似文献   

10.
玉米隔行去雄、人工辅助授粉,是一项简便易行、费省效宏的增产技术。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玉米生产水平,挖掘玉米增产潜力,我市在抓好玉米常规的高产配套技术措施的同时,积极推行玉米隔行去雄、人工辅助授粉,结合后期去雄的技术措施,获得了很好的增产效果。各地试验和生产实践证明,杂交玉米推行隔行去雄、人工辅助授粉的技术后,一般增产5.0%~8.0%,雌穗授粉花丝萎焉后再去雄增产3.0%。  相似文献   

11.
赵晓玲 《种子世界》2004,(11):20-21
为了促进玉米生产的发展,优化玉米品种种植结构,适应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我县确定由酒泉地区农科所育成的中、晚熟系列新杂交种7个,进行对比试验,筛选出中、晚熟玉米接班品种,以便为品种引进、推广、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农民首先选择投入小、产值高的作物种植,甜、粘玉米成为农民致富的首选项目,为抢早上市,早播种、育大龄苗,旨在通过抢早栽培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由于播种过早,易受不良环境的影响,造成甜、粘玉米株矮、早蓼、穗小和分蘖,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13.
在玉米不同生育时期使用乙烯利、矮壮素复配剂,探讨该复配剂对玉米株高、穗位高和产量的影响,掌握其在玉米使用的最佳时期,旨在为玉米抗倒丰产提供科学应用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目前小麦、玉米窄行套种与农业机械化之间的矛盾,试验研究了加宽小麦、玉米套种行距、改进农业机械及其栽培配套技术,为实现小麦、玉米套种机械化,充分利用光热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王化春 《种子世界》2006,(10):43-43
在玉米制种生长过程中,由于受父、母本特征特性、感光性、感温性和土壤、气候、栽培管理等不同条件的影响,往往造成玉米制种父、母本花期不遇或相遇不好,轻者减产,重者基本无收。为此,在玉米制种时,普遍采用播种采粉区的办法,笔者根据多年经验,总结出一种简单易行,便于操作的方法,并经过多年实践证明,效果很好。这种方法就是对父本种子分期浸泡,同期播种,出苗后在同一块地的父本行形成明显的大、中、小三种类型的健壮苗,使散粉期延长。  相似文献   

16.
鲜食(甜、糯)玉米的发展现状和产业化前景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黎礼谦 《种子》2006,25(11):73-74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玉米市场已由过去的粮食需求转向鲜食、饲料、青贮及加工业等多样化需求,这就促使玉米生产必须由普通产量型向高层次专用质量型转变。广义的鲜食玉米包括采集鲜果穗用作食用的各种玉米类型,而本文仅指甜玉米和糯玉米。甜、糯玉米正以一种新型食品进入消费市场,甜、糯玉米以其含糖量高、适口性好、风味独特、富含人体所必需的多种营养成分而倍受消费者的青昧。另外,种植甜、糯玉米经济效益显著,产值高出普通玉米1倍左右。如果进行精深加工,则效益更高。  相似文献   

17.
玉米、马铃薯间套作模式评价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玉米与马铃薯间套作的4种不同方式试验结果表明,由于充分地利用了光热资源和土地资源,使地膜马铃薯与隔沟玉米的间作方式不但获得较 高的马铃薯产量(达到2.2万kg/hm^2),同时玉米也获得6900kg /h m^2的产量,而且地膜春马铃薯与卫中沟 鲜玉米春夏互套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利用本地区的二季不足、一季有余的生态特点,从而获得了十分可以同的经济效益,发展多熟种植,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大田放任生长的种植密度在开花期减源和半量不饱和授粉的疏库处理,比较研究了高油玉米的源、库特性。结果表明,在1.5株/m2密度下,与普通玉米相比,高油玉米单株籽粒产量显著低于普通玉米,产量构成中穗粒数差异不显著,千粒重较低(达显著水平);两类型玉米的单株库容量相当,但高油玉米籽粒灌浆速率低,籽粒充实度低,  相似文献   

19.
丹玉 311 在西北春玉米区的丰产性、 稳产性和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旭梅 《中国种业》2020,(12):50-53
本文依据2017~2018年中科玉西北春玉米组科企创新联合体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产量结果,通过分析产量、产量变异系数、高稳系数、适应性参数、品种产量与环境指数的回归系数,对国审玉米品种丹玉311在西北春玉米区的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丹玉311是一个产量高、稳产性好、适应性强特别是对不利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的优良玉米新品种,适宜在西北春玉米类型区的大部分地区广泛种植。  相似文献   

20.
玉米、花生根间丝桥对氮传递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五室分隔法研究了玉米和花生根间菌丝桥对氮的传递作用,研究表明,供体接种菌根,对花生,玉米的生长均有明显促进作用,且对玉米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对花生的促进作用。此外,无论是以玉米为供体,还是以花生为供体,接种后,均能在玉米和花生根间形成菌丝桥,形成的菌丝桥能传递氮,且传递方向是双向的,但由花生传递给玉米的氮量明显由于玉米传递花生的氮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