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战略探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农村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是世界农业发展的总趋势,对实现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中国国情,本文分析了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及注意问题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农村信息化的建设战略。  相似文献   

2.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发展,信息化成为提升农村商品流通效率的核心所在。对北京郊区及城镇农产品市场进行了实地调研,从农村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流通商务网站运营以及农产品质量追溯等方面分析了农村商品流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看来,北京农村在信息化组织体系、市场信息服务以及流通电子商务建设等方面已初显成效,但仍存在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适用于农村的信息产品少和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等问题。结合北京农村信息化建设实践,笔者从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以及信息人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信息化的推进过程中形成的农村信息化产品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信息不对称市场。本文提出三类主要角色,政府、企业和农户,在此基础上重点对以企业和农户为代表的买卖双方的博弈作主要分析。通过对信息产品供应商对信息产品价格策略的选择与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所构成的信息不完全动态博弈的分析得到结果:信息产品供应商可以利用自己相对于农村消费者的信息优势,对信息产品的成本、作用、需求等因素进行包装与宣传,影响消费者对信息产品价格的判断,最终达到使消费者做出接受涨价决策的目的,从而实现高额利润。表明使农村信息化进程中的信息产品价格合理化的关键因素在于降低信息的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4.
江苏茶叶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江苏茶叶有了很大发展,但是目前也面临一些困境,如企业规模小,市场混乱,发展速度缓慢等。认为江苏具有生产茶叶的生态适宜性和强大的区域竞争力,适宜发展茶叶产业,对中国的茶叶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进一步促进江苏茶叶发展,提出了江苏茶叶优势区域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5.
中国香蕉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中国是世界第三大香蕉生产国,香蕉产业在热区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总结了中国香蕉产业发展的成就、机遇和有利条件,指出了香蕉发展中存在的种植结构不尽合理,生产缺乏组织协调机制,蕉园抗灾能力弱,科技支撑力度不足,产品加工业薄弱,质量标准建设程度不高等问题,提出了继续深化农业部香蕉产业升级计划,创立品牌,实施产业化经营,实施香蕉深加工和综合开发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强化质量安全管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公共投资项目和投资规模明显增加,投资主体也日益多样化,但是,农村公共投资项目、投资规模和投资主体在村与村之间的分布都存在显著的差异。本文试从非正式的集体决策角度来解释这种差异,认为非正式的集体决策能够在提供农村公共产品服务方面发挥政府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它可以解决农村共同体的集体行动困境问题,实现对农民的整合,从而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的匮乏问题。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集体决策形式,因此,村与村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论述了山西省晋城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取得的成效,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现状,指出了存在的市场竞争缺失,市场风险大,金融服务不足,信贷产品与农业生产不符,农村资金外流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放宽市场准入,构建多元化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服务功能,增加金融业务产品;建立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减少农村资金分流;建立健全农村贷款的抵押担保机制;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扶持力度等解决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内容摘要] 在农村贷款市场上,由于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高风险低收益以及缺少贷款担保品,很多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不符合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担保条件而得不到贷款。为缓解这种困境, 在中东欧转型经济体中很多国家都构建了以服务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的信用担保体系,有效的缓解了农村贷款难的问题。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构建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本文在详细分析了四个中东欧转型经济体的农村信用担保基金和计划的运作模式和作法的基础上,总结并提出可供我国借鉴的方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农业、农村概念的分析,对农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内涵及任务的阐述,指出农业信息化是农业行业的信息化,农村信息化是农村区域各相关行业的信息化。辨析二者关系,提出狭义的农业信息化是农村信息化的一部分,广义的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互不包含,但二者在农村区域的农业信息化上交叉的观点。最后,提出当前我国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的建设重点都是农村区域的农业信息化。  相似文献   

11.
苏南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研究及有效途径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随着产业升级和市场需求,苏南地区乡村旅游得到长足的发展。不少乡村以其丰富多样的乡村文化景观和原生态的自然景观深受欢迎,成为理想的投资场所和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旅游目的地。分析现有的开发模式,研究存在的问题,可以为苏南地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建议。  相似文献   

12.
孟鹤  刘娟  郭强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6):276-282
信息化建设在中国农村地区的快速推进为科技服务向纵深发展创造了机遇,为了解互联网在农村科技服务工作中应用的现状和成效,并分析其进一步广泛应用还面临着哪些制约因素,面向全国14个省级地区开展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互联网应用于中国农村基层科技服务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并取得了成效,但在信息内容、服务基础设施条件、受众信息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最后以实证研究结论为依据,从网络科技信息资源建设、传播方式建设、农村信息服务设施建设、农民信息素质提升等方面提出推进基层农村科技服务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This collection is concerned with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China’s spatial development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a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It does so primarily by questioning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desakota’ model and extended metropolitan region (EMR) concept to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space economy. Yu Zhu’s contribution extends the ‘desakota’ model by applying it to rural areas without the attraction of large cities. Wing‐Shing Tang and Him Chung’s contribution discusses illegal land use and construction to highlight the rural‐urban transition’s negative and disintegrative aspects glossed over by the ‘desakota’ model, which stem from the extension of urban administration to former rural areas and the redistributive effects of land use reform. Andrew Marton sees the original ‘desakota’ model being rejuvenated by introducing the notion of rural agglomeration, a clearer recognition of local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s and an appreciation that development issues now take place within a global‐local framework. George Lin explores the lingering effects of rural origins on Chinese identity and how this affects subsequent social and commercial groups within the Chinese diaspora. Peter Rimmer and Claude Comtois show how changes in China’s transport and telecommunications industry underlie, to a significant degree, the restructuring of China’s space economy and the country’s links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Overall the contributions highlight that a new consensus will be required for any revised model of the Chinese space economy if this is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planners engaged in restructuring Chinese space in the new millennium.  相似文献   

14.
我国食品安全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及其对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食品安全过程存在着因多头监管导致的"政府失灵"和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市场失灵"的问题。多头监管现状由于受体制限制,改革成本高,且短期内收效甚微。以解决信息不对称入手,提出从制定《食品安全指南》,出台《食品安全信息管理条例》,建立国家食品安全信息网,以及引入"吹哨法案"等解决"市场失灵"问题,以期市场本身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优质的食品。  相似文献   

15.
九禾化肥可信流通监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化肥流通环节中存在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危害农民利益的问题,围绕九禾公司网络成员店规范化管理的需求,以九禾化肥产品为研究对象,基于产品标识编码技术、LINQ to SQL的数据库编程和访问技术、GPRS的信息无线传输技术和角色控制的权限动态分配,构建了基于九禾化肥分销渠道的化肥可信流通监管系统,为九禾公司、分销中心、网络成员店和农户搭建化肥产品流通、销售和使用的信息交互平台,并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为公众提供信息查询、投诉和溯源服务,增强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终端店的管理服务水平,确保九禾化肥的可信流通,树立良好的九禾品牌效应,维护农户切身利益,提高农民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产品及农产品市场特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中国正在着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管理。为探寻适合中国国情的农产品市场准入方式,找准入控制的关键点,在分析农产品商品特点及其信息供给和需求特性的基础上,对中国农产品的交易方式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同时对中国农产品及市场总体发展状况进行了总结分析。认为农产品具有消费时限性等自身特点,农产品销售方式和农产品市场也具有多样性和组织化程度低等特点,并据此提出了农产品市场准入规制的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解决好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关系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把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加快构建适应三农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因此,农户小额信贷成为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进行金融服务、构建农村信用体系的重要方式。农业银行临沂市分行大力拓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围绕三农市场定位,通过不同的贷款模式,有效的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农户贷款需求,成为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的主力军。笔者就临沂市的农业银行的工作实际,通过实证和历史比较的分析方法,对农户小额贷款问题进行探讨。农业银行开展农户小额贷款有利于农户收入和农村经济的增长,并提出应扩大农户信贷规模、完善信用体系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上海本地品牌鲜食玉米的购买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为更好地推进上海鲜食玉米的品牌建设及为引导本地品牌鲜食玉米的消费提供相应的建议。通过建立多元有序Logit模型定量分析不同消费群体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消费群体对鲜食玉米的认知特征及消费者的饮食偏好对上海品牌鲜食玉米产品购买意愿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结果表明,消费者的性别、年龄、出生地、学历、是否愿意把鲜食玉米当作零食、是否知道上海种植鲜食玉米、对鲜食玉米产品质量安全的信任度及是否在意鲜食玉米的产地,是消费者对本地品牌鲜食玉米购买意愿的显著影响因素。综合来看,当前市场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仍是制约本地品牌发展和高质量农产品消费的重要因素。据此,从消费群体的精准定位、降低市场与消费者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鲜食玉米产品的多样性这几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三农”资源的旅游开发研究——基于乡村旅游产品视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中国贫困县乡分布现状,指出“三农”问题最突出地区恰恰是乡村旅游资源最丰富地区;挖掘可开发为乡村旅游的“三农”资源共有3大类9个分类近50个细分类;指出以往乡村旅游开发在投资、市场、产品3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分别是:对农民显失公平、市场秩序混乱、产品简单低俗;构建系统的解决思路:采用立体的“四位一体”开发管理模式,该系统模式能从根本上体现农民利益、管理市场秩序、使资源科学地转化为产品、拓宽乡村旅游产品新类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