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以具有抑菌活性的麻疯树果壳乙醇粗提物的石油醚萃取相为材料,对其采用硅胶柱反复柱层析,结合PTLC分离制备,同时对各阶段分离产物进行活性追踪,筛选出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组分GP1,最后采用GC-MS分析.结果表明,GP1组分在浓度为0.8 mg/mL时,对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 brassicae)和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菌丝72 h生长抑制率均大于70%,与广谱性杀菌剂多菌灵(carbendazim)无显著差异,显示出极高的抑菌活性.对GP1组分进行GC-MS分析,选择鉴定了含量最高的8个化合物,其含量为总量的96.76%,发现含量最高的5种化合物依次是3-己烷基过氧氢酸、2-环3[1,3-苯二氧基-5-乙基]-2-丙烯酸、2,3-环氧-2-甲基-2-戊烷、2,3,5,8-四甲基癸烷和草酸,异丁基壬基酯,其含量为总量的85.31%,主要成分属酚酸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离鉴定出核桃(Juglans regiaL.)青皮中对植物病原真菌起抑制作用的化合物,并评价其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生长速率法依次测定核桃青皮乙醇粗提物,石油醚、三氯甲烷、乙酸乙酯萃取物以及石油醚相分离流分和活性化合物对葡萄蔓枯病菌(Cryptosporella viticola)等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合抑菌活性追踪,采用硅胶柱层析、制备薄层层析分离纯化活性组分,核磁共振波谱(NMR)对活性物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核桃青皮乙醇粗提物和3种萃取物以及石油醚萃取相的分离流分,分别对供试的10种、4种和3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抑制活性;流分Fr1-4和Fr1-5对葡萄蔓枯病菌(Cryptosporella viticola)、葡萄溃疡病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辣椒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3种病原真菌的抑制率显著高于其他4个流分,流分Fr1-4对葡萄蔓枯病菌的抑制率达70.08%;分别从Fr1-4和Fr1-5鉴定出1个环状二芳基庚烷化合物胡桃素和4,8-二羟基-1-四氢萘酮(胡桃酮);胡桃素对供试的葡萄蔓枯病菌和辣椒疫霉病菌均显示出抑制活性,对其菌丝生长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060、0.124 mg/mL.[结论]核桃青皮乙醇粗提物及其石油醚、三氯甲烷萃取物均对供试的植物病原真菌有良好的抑制活性,从中分离获得的胡桃素对葡萄蔓枯病菌有显著抑菌活性,对辣椒疫霉病菌有中等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用5种分离培养基从大连海域潮间带采集的2种海绵中分离培养放线菌,以副溶血弧菌、哈维弧菌和鳗弧菌3种海水养殖病原菌为指示菌对放线菌进行抑菌活性的筛选,并基于16S rDNA序列对筛选出的抑菌活性较强的海绵放线菌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从海绵中共分离出57株海绵放线菌,以寡营养的M2培养基分离效果最好。抑菌活性筛选有55株对3株指示菌中的至少1株具有抑菌活性;有11株抑菌活性较强,对3株指示菌均具有抑菌活性,初步鉴定均属于链霉菌属。由此表明,海绵放线菌多能够产生对海水养殖病原菌较强的抑菌活性,是天然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在海水养殖应用方面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4.
小桐子枝叶抑菌活性部位分离及其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具有抑菌活性的小桐子枝叶乙醇粗提物的石油醚萃取相为试验材料,采用硅胶柱反复柱层析,结合PTLC分离制备,同时对各阶段分离产物进行活性追踪,筛选出具有抗菌作用的活性部位AJ3,采用GC-MS分析,初步鉴定出活性部位的主体成分。结果表明,AJ3组分在浓度为0.8 mg/mL时,对白菜黑斑病菌[Alternaria brassicae (Berk.) Sacc.]和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graminearum)菌丝72 h生长抑制率均大于85%,与广谱性杀菌剂多菌灵(carbendazim)无显著差异,表现出极高的抑菌活性。对AJ3组分进行GC-MS分析,鉴定出含量最高的10个化合物,它们占总量的83.52%。含量最高的前5位成分依次是3-已(烷)基过氧氢酸、2-环,3 [1,3-苯二氧基-5-乙基]-2-丙烯酸]2,3-环氧-2-甲基已烷尧2,4-二甲基-3-已醇和苯乙烯,5种主体成分的相对总含量为64.67%,主体成分属酚酸类,单萜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为寻找小桐子枝叶中的杀虫活性物质,以具有杀虫作用的小桐子枝叶乙醇粗提物的石油醚萃取相为试验材料,对其采用硅胶柱反复柱层析,结合薄层层析制备分离及对各阶段分离产物进行活性追踪筛选,获得具有杀虫作用的活性部位AJ1,初步鉴定出活性部位主体成分.结果表明:AJ1活性组分在质量浓度为8 mg/mL时,对桃蚜(Myzus persicae (Sulzer))和菜青虫(Pierisrapae L.)的24 h(72 h)校正死亡率均大于70%,与吡虫啉无显著差异,显示出极高的毒杀活性.对AJ1组分进行GC-MS分析,初步鉴定了含量最高的9个化合物,为总量的96.18%,其中含量前5位的物质依次是1-烯丙氧基,2-异丙醇、4-乙炔基-1,2-二甲基-4喹啉醇、4烯丙氧基-2-甲基2戊醇和2,4-二甲基癸烷和1-(已氧基)辛烷,5种主要成分为总量的83.81%.  相似文献   

6.
研究广西青天葵内生真菌的抗菌活性,并筛选出具有抗菌活性的菌株。从广西青天葵植株中共分离得到23株内生真菌,以15种病原真菌为指示菌株,用平板对峙法对分离的内生真菌进行抑菌试验,结果显示,内生真菌MQY-1对多种病原真菌指示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结合其形态特征和分子生物学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Colletotrichum truncatum,证明青天葵中存在一定的抗菌活性物质,为寻找新型抑菌物质提供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MTT比色法用于合成化合物对植物病原细菌抑菌活性筛选的可行性。【方法】将7个烟酰胺类化合物分别用MTT比色法和平板扩散法对番茄疮痂病菌(Xanthomonas vesicatoria)、烟草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和丁香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yringae)的抑菌活性进行筛选并测定其有效中浓度EC50。【结果】采用平板扩散法进行抑菌活性初筛时,未能筛选出有活性的化合物;采用MTT比色法筛选出N-(3-三氟甲基)-苯基烟酰胺具有抑菌活性,其对番茄疮痂病菌(X. vesicatoria)、烟草青枯病菌(R. solanacearum)和丁香假单胞杆菌(P. syringae)的EC50分别为3.87、2.05、10.33 mg/mL。【结论】MTT比色法能更加准确地评价脂溶性化合物对细菌的抑菌活性,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以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ium Schl.)和黄瓜黑星病菌(Cladosporum cucumerinum Ell.et Ar-thur)为指示菌,采用体积比30:2的氯仿-丙酮混合溶剂为淋洗液,对苍耳提取物Ⅱ的抑菌成分进行了2次柱层析分离,追踪分析并鉴定活性较高的流分.结果表明,1次分离抑菌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流分2,3,4,5中,流分3对黄瓜枯萎病菌生长的抑制率最高(96.79%);2次分离抑菌活性成分集中在流分2和3,流分2对黄瓜枯萎病菌生长的抑制率为38.25%,流分3对黄瓜黑星病菌生长的抑制率为49.12%.GC/MS测定结果表明,苍耳提取物Ⅱ中主要成分为棕榈酸、十八烷酸等有机酸物质.  相似文献   

9.
为了促进厚朴内生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以一株对小麦全蚀病菌具有较高抑菌活性的厚朴内生真菌黑孢霉HPFJ3菌株(Nigrospora sp.HPFJ3)为研究材料,对发酵菌丝体甲醇粗提物中能够抑制植物病原菌生长的活性物质进行分析。通过活性指导下的色谱分离,从甲醇提取物中得到3种化合物,质谱(MS)和核磁共振波谱(NMR)鉴定结果表明,3种化合物分别为麦角甾醇、对羟基苯甲酸以及4-羟基-18碳酸。活性检测试验显示,麦角甾醇和对羟基苯甲酸2种化合物对小麦全蚀病菌均具有生长抑制作用,且麦角甾醇的抑菌活性较强,抑菌率达到66.70%;而4-羟基-18碳酸对小麦全蚀病菌无生长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南大洋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菌株并对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及抑菌谱研究。[方法]活性菌株筛选和抑菌谱研究采用平板扩散法,系统发育分析采用Mega4.0软件的邻接法。[结果]以尖刀镰孢菌为指示菌,从第27次南极科考采取的南大洋海水样品中筛选到20株活性菌株。分子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研究表明,2株活性菌株属于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2株属于假单胞菌(Pseudomonas),16株属于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对4株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菌株的抑菌谱研究表明,菌株312-1、83-1、195对尖刀镰孢菌、辣椒疫霉、大丽轮枝菌、番茄早疫病菌、瓜亡革菌、水稻纹枯病菌、芦笋茎枯病菌均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除水稻纹枯病菌外,312-2对其他6种植物病原真菌也均有明显的抑菌活性。[结论]4株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菌株具有较高的研究与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1.
解几丁质类芽胞杆菌几丁质酶活性及其次生代谢物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几丁质酶培养基筛选出 FJAT-10038芽胞杆菌,测定其几丁质酶活力为11.04 U·mL^-1,说明FJA T-10038芽胞杆菌能够产几丁质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 S )的方法分析FJA T-10038发酵液丙酮萃取的成分,初步鉴定出31种化合物。在鉴定出的化合物中,相对含量超过10%的有2种,分别是六氢化-吡咯环[1,2-a ]-吡嗪-1,4-二酮和异丁醚,相对含量分别为44.17%和15.58%;匹配率在90%以上的成分有3种,分别是二叔丁基对甲酚、六氢化-吡咯环[1,2-a]-吡嗪-1,4-二酮和六氢-3-苯甲基-吡咯并[1,2-a]-吡嗪-1-4-二酮,匹配度分别是90%、97%和93%,相对含量分别是0.43%、44.17%和0.38%;另外还发现一些其他的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2.
针对延安产的青蒿(Artemisia carvifolia)和白蒿(Herba artimisiae sieversianae)2种植物,采取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其挥发油,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及96孔板法检测挥发油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当浓度是2.0 mg/mL时,青蒿挥发油对9种被测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均较差,对油菜菌核(Sclerotinia sclerotioru)活性最好,也仅为57.30%;白蒿挥发油对受试真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对人参锈腐菌(Cylindrocarpon destructans)、梨黑星病(Venturia nashicola)、烟草赤星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的抑制率均达到90%以上;2种精油除了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表现出较弱的抑制活性外,对于其他受试菌均无活性,其最小抑菌浓度(MIC)均为500 mg/mL。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了2种蒿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结果从青蒿中鉴定出26种化合物,其中含量最多的为石竹烯氧化物(25.75%);从白蒿中鉴定出49种化合物,萘嵌戊烷含量最高(30.37%),分析结果显示延安产2种蒿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和含量与其他产地的差异较大。白蒿挥发油具有显著的抑菌活性,具备开发为绿色杀菌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以1,4-二氧喹喔啉-3-甲基-2-甲酸乙酯和氨基硫脲为原料,经氧化缩合反应,合成了化合物1,4-二氧喹喔啉-3-甲醛缩氨基硫脲-2-甲酸乙酯。通过元素分析、质谱分析、红外光谱、1H NM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采用滤纸片法研究化合物对9种指示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对细菌具有较强抑菌活性,对真菌无抑菌活性。图4参11  相似文献   

14.
采集秦巴山区野生虎杖(Polygonurn cuspidatum),选取以海藻糖、葡萄糖、淀粉等为主要营养和能源的4种培养基,经分离纯化得到47株内生放线菌.经形态学鉴定并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将6株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菌株初步鉴定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2株,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2株,链孢囊菌属(Streptosporangium)2株;采用滤纸片法初步研究了内生放线菌发酵液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17株菌株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占所有分离菌株的36.2%,其中6株具有较明显的抑菌活性,菌株PEA023对所有靶标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菌株PEA023和PEA032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拮抗活性.  相似文献   

15.
为获得产广谱高效抑菌活性细菌素的乳酸菌,采用agar-spot-test法、琼脂扩散法结合生理生化和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法从贵州传统发酵食品中分离、筛选、鉴定乳酸菌并对其产生抗菌物质的生理生化特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从贵州传统发酵食品中分离出乳酸菌110余株并从中筛选出效果最好的菌株416,鉴定该菌株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其产生的抑菌物质为多肽类,对蜡样芽孢杆菌和李斯特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具有作为生物防腐剂应用于食品行业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山核桃外果皮化学成分及抑菌活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不同溶剂对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外果皮甲醇浸膏进行萃取分离,得到石油醚相、氯仿相、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浸膏,对番茄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rum,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黄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等5种植物病原真菌进行了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正丁醇相抑菌活性最强,达到100%,氯仿相和石油醚相次之,乙酸乙酯相最弱。对抑菌活性较强的氯仿相进行了初步分离,得到2种单体化合物,鉴定为5-羟基-2-甲氧基-1,4-萘醌(5-hydroxy-2-methoxy-1,4-naphthoquinone)和β-谷甾醇。这2种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rerea和小麦赤霉病菌孢子萌发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药用植物白花泡桐叶中分离内生真菌,以动物病源菌多杀性巴氏杆菌C48-3、C51-3和X-73为指示菌种对分离到的7株内生真菌进行了抗菌活性筛选,采用形态特性观察及ITS-rRNA序列分析对具有抗菌活性菌株JSD-8进行鉴定。抑菌试验结果显示,JSD-8菌株对多杀性巴氏杆菌C48-3、C51-3和X-73均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其抑菌活性成分值得进一步研究。通过形态特性观察及ITS-rRNA序列分析,将JSD-8鉴定为串珠状赤霉菌。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具有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为夹竹桃科和大戟科植物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华南地区常见的5种夹竹桃科植物和4种大戟科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甲醇冷浸提取和乙酸乙酯萃取方法制备植物提取物,以薄层层析(TLC)—生物自显影法测定9种植物提取物的体外抗细菌和抗氧化活性,通过斑点及斑点的迁移率(Rf)初步评价样品中化合物的极性和活性,根据抑菌斑大小评价化合物的活性.[结果]除银柴外,其余8种植物提取物对供试细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红背桂、红背山麻杆和蝴蝶果对7种供试细菌均表现出较强的抑菌活性,且红背桂和蝴蝶果提取物的抑菌斑直径超过10mm,Rf集中在0~0.13,说明活性化合物极性偏大.除夹竹桃科的羊角坳外,其余8种植物提取物均表现出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其中红背山麻杆的抗氧化活性最强,Rf为0~0.52,抗氧化斑直径为5~10mm.[结论]TLC-生物自显影法能够快速检测和筛选具有抗菌和抗氧化活性的植物提取物.红背山麻杆、红背桂和蝴蝶果可作为抗细菌的候选植物资源利用,红背山麻杆可同时作为优良的抗氧化植物资源利用.  相似文献   

19.
小花假泽兰的抑菌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小花假泽兰的抑菌活性成分,采用活性跟踪法对小花假泽兰的全株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并利用现代波谱技术(IR、1H-NMR和13C-NMR)对已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从小花假泽兰中分离出4种具有抑菌活性的化合物,分别为豆甾醇、去氧薇甘菊内酯、二氢薇甘菊内酯和β-谷甾醇.采用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测定其中2种化合物(去氧薇甘菊内酯和二氢薇甘菊内酯)对8种重要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这2种化合物对小麦纹枯病菌、辣椒疫霉病菌和棉花立枯病菌的菌丝生长抑制作用较强,100mg·L-1剂量下抑制率均在90%以上;对小麦纹枯病菌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5.61和18.24mg·L-1;对辣椒疫霉病菌的EC50分别为13.88和12.84mg·L-1;对番茄灰霉病菌孢子萌发的EC50分别为10.49和34.68mg·L-1;对玉米大斑病菌孢子萌发的EC50分别为48.79和75.47mg·L-1.这2种化合物对农业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均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离、纯化和鉴定黑豆种皮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对其田间霉菌抑制活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以抑菌活性为指导,采用液相萃取、硅胶柱层析等方法,分离纯化黑豆种皮醇提物中的化学成分,结合核磁共振波谱(NMR)数据鉴定抑菌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对黑豆种皮中花色苷组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黑豆种皮抑菌活性成分主要集中在乙酸乙酯萃取层,从中纯化得到主要活性成分表儿茶素,其对黄曲霉菌(Aspergillus flavus)、黑曲霉菌(Aspergillus nige)、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和产黄青霉菌(Penicillium chrysogenum)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黑豆种皮中富含矢车菊素葡萄糖苷等花色苷类物质,其在提取过程中可转化形成表儿茶素。【结论】表儿茶素作为黑豆种皮中多酚类物质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是黑豆抗田间霉菌的主要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