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采收。杨梅果实的采收成熟度,应该是8~9成为宜。采收的工具一般用小竹篓或小竹篮,容积能盛果5千克左右.为了避免果实触伤或碰伤,所以竹篓(竹篮)底部应铺蕨类。采摘的方法:用左手三指抓住果实,食指顶住果柄,轻轻地向上捺动就可摘下,轻拿轻放。(2)包装。杨梅果实的包装物料要求既牢固、轻便;又要无污染、无毒、无影响人体健康的病菌或其他有害物质,符合无公害食品生产的要求,有塑料框和竹篓,容量3~5千克。  相似文献   

2.
杨梅癌肿病是由细菌(Pseudomonas syringnc pv.myricae)侵害引起。通过1983~1986年的试验研究表明,病菌主要潜伏在枝干的病瘤内越冬,翌年5月上旬~6月下旬,于病瘤表面溢出菌脓,经雨水传播,从伤口侵入,潜育期30~35天。经室内药效测定结果,以80%抗菌剂402乳油1000 ppm抑菌效果最佳,其次为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400 ppm。果园药剂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对已感病的树,采取切除病瘤后用80%抗菌剂402乳油50~100倍液或20%叶青双可湿性粉剂50~100倍液涂刷伤口,均有良好的治序效果。在抽春梢前,剪除长有瘤的小谈后喷0.5%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具有保护校干、防止病害扩展蔓延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杨梅凋萎病综合防治技术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伤口涂抹剂、硫酸亚铁、生物制剂、植物油助剂及综合防治技术对杨梅凋萎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修剪伤口涂抹苯醚甲环唑和咪鲜胺农药膏剂等能有效防止病菌的侵入,防效均为100%。01% ~ 04%的硫酸亚铁溶液对杨梅凋萎病的预防作用较好,防效45% ~ 88%,其中04%的硫酸亚铁溶液防效最好。好快、申嗪霉素和井冈·蜡芽菌3种生物制剂对杨梅凋萎病均有一定预防作用,防效48% ~ 55%,其中好快预防效果最好。植物油助剂怀农特能增强咪鲜胺和苯醚甲环唑在盆栽试验中对杨梅凋萎病的预防和防治效果。经过3年针对性农药的合理使用,2年的综合防治,瑞安、天台和仙居的3个杨梅果园中凋萎病都得到有效控制,防效899% ~ 961%。表明综合防治技术能有效防治杨梅凋萎病。  相似文献   

4.
杨梅凋萎病菌侵染、传播及树体内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制定有效的杨梅凋萎病防控措施,对凋萎病菌分生孢子侵染、传播、病害周年发生动态及病菌在树体内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101~2×106 mL-1浓度范围内的分生孢子溶液都能侵染杨梅致病,主要通过嫩枝的皮口及伤口侵入,有2个侵染高峰期分别是5月和6月中旬至7月中旬。凋萎病菌分生孢子周年均可捕捉到,5月中旬至6月中旬和8月底至10月中旬为两个分生孢子捕捉高峰期。凋萎病周年都有新病枝出现,发病高峰期集中在9月中旬至11月初,在果园内海拔低、流水冲刷严重的位置先发病。周年内发病杨梅树内拟盘多毛孢的分离菌株数及DNA拷贝数都是健康树的2~6倍。凋萎病菌可以周年寄生在杨梅的整个树体内,没有明显的菌量高峰期,嫩枝位置菌量最大。  相似文献   

5.
1、杨梅癌肿病(1)症状。杨梅癌肿病菌主要侵害二、三年生的枝条,有时也可以发生在多年生的主干和当年生的背后梢上。发病初期病部产生小突起,乳白色,表面光滑。后逐渐增大形成肿瘤,表面粗糙或凹凸不平,木栓化,很坚硬,色泽渐变呈褐色至黑褐色。肿瘤近球形或不规则形,大小不一,小的如樱桃,大的如胡桃,最大的直径可达10厘米以上。一个枝条上肿瘤的数目不等,少的1-2个,多的4~5个或更多。  相似文献   

6.
为了在杨梅栽培过程中正确判断杨梅枯枝的主要诱发因素,对病害性杨梅枯枝的主要为害症状、病原菌鉴定及相应防治方法等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归纳,系统地阐述了杨梅根腐病、褐斑病、炭疽病、赤衣病和枝条枯萎病的主要症状、病原菌类型和防治方法。在今后的研究中,应继续总结引发杨梅枯枝的各种因素,开展以预防为主、治理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并编制全年杨梅枯枝病防治技术规程,为果农及时预防杨梅枯枝,快速找出树体枯枝症状的病因,及采取防治措施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宁波南部区域杨梅生态环境与抗逆配套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波南部区域宁海、象山两县2014年杨梅面积为0.767万hm~2,灾害性气候对杨梅生产的影响十分明显,最严重的是成熟期降雨导致严重落果,其次是高温旱害、台风、冻害等。要做好抗逆配套栽培技术,包括杨梅品种结构调整,熟期避雨栽培,高温旱害、台风涝害、冻害应对措施,病虫害防控技术等。  相似文献   

8.
根据杨梅对生态条件的要求及杨梅的地理分布,对我国杨梅生态区划进行了探讨。中国杨梅分布在东经97°-122°和北纬18°-33°之间,经济栽培集中在东经103°以东和北纬31°以南地区。杨梅树对低温敏感,喜冬季温暖和春、夏季湿润的气候。根据杨梅的耐寒性,极端最低气温,年降雨量及果实熟期(5-6月)干燥度的分布,将我国杨梅划分为4个生态区:最适宜(I)、适宜(Ⅱ)、次适宜(Ⅲ)和不适宜(Ⅳ).I和Ⅱ区位于我国南部,适宜于杨梅栽培;在Ⅲ区应精心选择小气候,以防御杨梅受冻害。  相似文献   

9.
杨梅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亚热带生态经济树种,适应性强,南方大多数地方均能栽培,并表现出良好的经济性状。多年来的生产实践认为,生态环境因子对杨梅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影响,应科学地制定相应的技术措施,使各生态因子满足杨梅生长和结果的要求。园地选择杨梅有一定耐荫能力,对土壤条件要求不高,但充足的光照,可以使树体生长迅速,果实成熟提早2~5天,糖和酸的含量增加,折光糖度提高0.5°~1°。因此,应选择避风向阳、土层深厚、富含石砾的沙质红壤、黄壤以及排水良好的缓坡地、丘陵地。高海拔山区温度低、温差大,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但成熟…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杨梅生态区划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杨梅对生态条件的要求及杨梅的地理分布,对云南省杨梅生态区划进行了探讨。杨梅树对低温敏感,喜冬季温暖,春、夏季湿润的气候。根据杨梅的耐寒性,极端最低气温、年降雨量及果实成熟时期(5~6月)干燥度的分布,将云南省杨梅区划分为4个区:最适宜区(I)、适宜区(II)、次适宜区(III)和不适宜区(IV)。I和II区适宜于杨梅栽培,在III区应精心选择小气候栽培杨梅,并防御杨梅受冻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摸清浙江省杨梅主要病虫害种类与发生危害情况,为杨梅病虫害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2016年在浙江杨梅主产区采用系统普查与定点监测、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相结合的方法,对杨梅主要病虫害种类、发生动态及危害情况进行调查,探讨杨梅主要病虫害综合治理策略及绿色防控技术.[结果]浙江省杨梅常见害虫有69种,隶属5目29科,常见病害有22种,其中真菌性病害15种,细菌性病害1种,生理性病害5种和根结线虫病1种;以杨梅介壳虫、果蝇、卷叶蛾、尺蠖、粉虱、蚜虫和褐斑病、癌肿病、赤衣病、白腐病、凋萎病、梢枯病等12种病虫为杨梅主要病虫害.在杨梅采收前25和45 d挂防虫网,对杨梅果蝇的防控效果达98.71%和99.19%;在杨梅采收前20、30和45 d喷施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2000倍液,对杨梅果蝇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6.17%、95.63%和93.72%;在杨梅采收前15 d喷施20%松脂酸钠可溶粉剂200倍液,对杨梅介壳虫的防治效果达97.42%;试验筛选出对杨梅果蝇和介壳虫防治效果好且使用安全的生物农药乙基多杀菌素和松脂酸钠.[结论]在杨梅生产上应采用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种植优良品种、冬季清园为主的农业防治,防虫网覆盖技术为主的物理防治,登记药剂科学合理使用和保护利用天敌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有效控制杨梅病虫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杨梅根结线虫病,是由于育苗户常在连作苗床或有根结线虫的地方育苗引起的,常见小苗根系上有明显的瘤状突起.带(染)病苗木引进或种植6~7年,会从杨梅的嫩枝嫩芽开始萎蔫,叶片发黄,嫩枝从上至下发黑,进一步发展至整株树发病或死亡,相邻的杨梅树也会相继发病.检查根系,可见根结突起,有时输导组织发黑,甚至流“黑水”.  相似文献   

13.
正形成杨梅大小年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果园管理粗放,树体生殖生长和营养生长失调造成的;其次与品种特性有关,有些品种易形成大小年,如大叶细蒂、小叶细蒂、木洞大叶杨梅等。1.加强果园管理杨梅相比其他常绿果树管理要简单,通常采用矮化整形,合理修剪,测土配方施肥,深耕改土,防治好病虫害,可增强树势,协调好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使果园年年丰产、稳产。2.控梢控果遇大年,重  相似文献   

14.
金建良 《新农村》2013,(6):24-24
浙江省杨梅园主要分布在山区微酸性土壤上,果农普遍栽植密度大,树势旺盛,一般树高7~8米,存在枝条多,树形不规范等现象,光能利用差,直接制约着杨梅品质和产量的进一步提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树体光照差、通风不良、病虫危害重,操作管理及采摘不方便,花工大效益低等突出问题,实施杨梅高树矮改势在必行。1.矮改目标通过树体矮改,要求达到树行距至少  相似文献   

15.
以东魁杨梅为试材,通过高接换种与锯干换种2种大树改接方法的比较,探讨相应的树体矮化管理技术,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杨梅衰弱病表现为果实小、商品果率下降、果实不能正常成熟,叶片严重脱落,最后树体死亡,该病近年来在全国杨梅产区均有发生。本文以10种杀菌剂在杨梅主栽品种荸荠种和东魁果实采摘后进行衰弱病树的树盘浇施防控应用试验,观察防控效果及其对树体营养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50%吡唑醚菌酯在荸荠种上防控效果最佳,防效达88.2%;45%咪鲜胺和10%苯醚甲环唑在东魁上效果最佳,防效达95.7%;对树体营养生长影响,45%咪鲜胺、10%苯醚甲环唑、25%嘧菌酯能较好促进新梢生长,提高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对树体果实品质影响,50%吡唑醚菌酯、45%咪鲜胺显著提高单果重和硬度;50%腐霉利、50%啶酰菌胺、25%腈菌唑提高可溶性固形物、总糖、VC含量,降低可滴定酸含量。建议生产中选用50%吡唑醚菌酯、45%咪鲜胺、10%苯醚甲环唑、25%嘧菌酯、50%腐霉利等药剂与合适的浓度进行杨梅衰弱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杨梅的来历     
《当代农业》2013,(24):63-63
杨梅原产我国南部.同枇杷一样,始见于司马相如《上林赋》。相传湖州一带原来无杨梅.三国吴时。太史慈去世葬在卞山。各地前来吊唁的很多,越郡(今会稽)送来杨梅.栽培该山.后来这里所出的杨梅,就称卞山杨梅。另外.据记载,南北朝时。吴兴故鄣县南的石棉山。也生产杨梅,而且品质优异,曾列作贡品.  相似文献   

18.
东魁杨梅生长结果习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州气候条件下,10-11年生东魁杨梅的夏梢无论是一次枝还是二次枝,大多数能成为结果枝。大多数春梢成为夏梢二次枝(40.8%)和秋梢二次枝(2.5%)、三次枝(23.0%)的基枝;而大多数夏梢则成为秋梢(73.3%)的基枝。因秋梢很少能成为结果枝,所以在生产上抑制秋梢生长与促进夏梢生长,对提高东魁杨梅的产量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东魁杨梅结果枝的顶芽为叶芽,有一部分结果枝在开花结果的同时能抽生春梢,消耗大量的营养,引起落花落果。因此,在结果枝数量偏少的年份,采取控春梢保果,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杨梅的硼素营养及施硼技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综述了硼在杨梅Myrica rubra营养中的地位,缺硼的营养诊断,施硼对杨梅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及杨梅最佳施硼技术。硼是对杨梅生长、产量和品质影响最大的营养元素。杨梅缺硼最典型的症状是叶小,新发枝条簇生,梢顶枯萎。缺硼会严重抑制其生长,甚至导致树体的死亡。杨梅施硼不但可以促进杨梅春夏梢的发生,显著提高杨梅果实产量,改善果实品质,而且还能减轻杨梅结果大小年的现象。杨梅土壤缺硼的临界值为0.3 mg.kg-1,叶片缺硼临界值为17.0 mg.kg-1。可以通过每隔3 a施硼砂50 g.株-1或每年在花芽萌动前叶面喷施2.0 g.L-1硼砂溶液来矫正杨梅缺硼。图1表1参29  相似文献   

20.
杨梅根据果实有色情况分类有白色种和着色种,着色种根据果实成熟时的情况又分为红色(大叶细蒂,小叶细蒂),乌种(乌梅),粉红种(桃红)。我省杨梅品种80%以上为红种或乌种。其中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的东山以红种为主,西山,马山,大浮以乌种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