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7 毫秒
1.
为探讨高温期非秋眠紫花苜蓿的生长状态以及高温期刈割对紫花苜蓿再生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3 个非秋眠紫花苜蓿品种在8 月上中旬分别进行4 次刈割试验。结果表明:‘WL656’、‘WL712’和‘WL903’在高温条件下保持较好生长状态,植株高度、鲜重显著增长;高温期刈割后可正常生长,但刈割当天气温会影响再生植株长势;8 月1 日和8 月5 日刈割处理的紫花苜蓿再生速度显著慢于8 月10 日和8 月15 日刈割处理;品种间再生速度趋势基本一致。刈割时期和苜蓿品种对苜蓿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均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总体来看,‘WL656’、‘WL712’和‘WL903’属于较耐热型品种,夏季产量和品质可维持在较好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气象因子对不同秋眠等级苜蓿秋后再生性能的影响,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美国11个标准对照秋眠等级苜蓿品种秋季刈割后再生高度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地区各秋眠等级的苜蓿在秋后刈割两周后再生高度便出现显著差异,各秋眠等级苜蓿植株再生高度的变化与三个气象因子的剩余效应较小,说明其他因子对苜蓿秋季刈割后植株再生高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可将积温、光照时数及降水量作为研究苜蓿秋眠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其影响程度依次为积温>光照时数>降水量。积温和光照时数对苜蓿秋季刈割后再生高度的影响最大。积温对再生高度的影响以直接效应为主,两者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光照时数和降水量均通过积温对再生高度产生正效应,而其对再生高度的直接影响为负效应。  相似文献   

3.
赵平 《种子科技》2011,29(3):37-38
金皇后是紫花苜蓿新品种,喜温暖半干旱气候,是抗寒性强、非常耐旱的品种之一,稳定的产量、广泛的适应性使之成为北方苜蓿产业化生产中的首选品种。我市大宁县于2008年引进栽培该品种,目前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在大宁县9月初播种,第二年3月中下旬开始返青,分枝期在4月中旬,5月初现蕾。5月中旬初花期进行第一次刈割,6月中旬第二次刈割,7月中  相似文献   

4.
豆科牧草紫花苜蓿与禾本科牧草生长发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9个不同类型牧草品种在呼和浩特地区的生育特性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苜蓿在4月底之前播种时,播种后10~14d出齐苗,6月底现蕾,7月中下旬开花,8月末到9月初期种子成熟.同期播种,禾本科牧草比苜蓿的生长速度慢.牧草刈割后的再生速度与牧草种类和品种有关.苜蓿刈割后的再生速度快于禾本科牧草.在4个苜蓿品种中,以FGC301和FGC201再生速度较快;4个禾本科牧草中,鸭茅再生速度最快.在9个供试牧草品种中,肇东苜蓿、多年生黑麦草和苇状羊茅因抗病性差、越冬率低,不适合在呼和浩特地区种植.紫花苜蓿FGC-301、FGC-201及无芒雀麦适合在呼和浩特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刈割时期对不同类型牧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8个不同类型牧草品种在呼和浩特地区不同刈割期的产量和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苜蓿的最佳刈割期是初花期,其鲜、干草产量最高;禾本科牧草的最佳刈割期是盛花期. 8个牧草品种在盛花期刈割鲜草年产量显著高于现蕾期.苜蓿品种年鲜、干草产量间差异不显著,但均明显高于禾本科牧草.粗蛋白年产量,苜蓿以现蕾期刈割最高,禾本科牧草盛花期刈割最高.粗脂肪年产量,苜蓿以例花期刈割最高,禾本科牧草则以盛花期刈割时较高.同期相比,苜蓿的蛋白和脂肪产量均高于禾本科牧草.综合产量和品质表现认为,紫花苜蓿FGC-301、FGE-201及无芒雀麦适合在呼和浩特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以波特鸭茅为对照,初步研究了野生二倍体鸭茅诱导的同源四倍体与鸭茅栽培品种杂交后代的生长速度、再生特性、干物质产量以及生殖枝比例等主要农艺性状.结果表明:(1)杂交后代之间存在着丰富的变异.生长速度随着温度的下降而缓慢下降.材料157四次刈割生长速度与再生率均高于波特,具有较强的生长及再生优势;(2)37-4 F1-1、37-4 F1-4的分蘖能力较强,10月份的分蘖数达到145.20、117.60,4次刈割总产量分别为81.41 g/株、81.97 g/椿,是杂交后代中分蘖及产量性状均比较优良的材料;(3)各农艺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研究早期可通过分蘖数判断产量.  相似文献   

7.
滴灌条件下苜蓿刈割适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试验以‘新牧4号’紫花苜蓿为材料,研究高频次滴灌条件下不同时期刈割对苜蓿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期为苜蓿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灌水频次对苜蓿的物候期有影响,高频次的灌溉处理(8 d/次)物候期比低频次灌溉处理(15 d/次)延后2~3天;进入花期以后,苜蓿株高增长速度减缓;随着苜蓿刈割时间的推迟,各处理茎叶比呈增加的趋势,初花期和盛花期刈割处理茎叶比分别达到2.67和2.81,与其他各处理差异极显著(P0.01);初花期刈割可以得到最大的苜蓿干草产量(18220.5 kg/hm~2),但牧草品质较蕾期有所下降;现蕾期刈割的处理粗蛋白产量最高(3702.2 kg/hm~2),干草产量为17563.5 kg/hm~2。  相似文献   

8.
4种黑麦草的产草量及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秋文  李杰勤  李靖  邢翼 《种子》2007,26(12):68-69
在中等肥力土壤条件下,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引进的一年生、多年生和种间杂交黑麦草3类型共4个品种的生物学性状、产草量和品质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二次刈割的株高、叶宽在品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其中一年生黑麦草蓝天堂和特高显著高于多年生黑麦草卓越和种间杂交黑麦草春绿;叶长和分蘖数在4品种间差异不显著;第1次鲜草产量在品种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并以一年生黑麦草蓝天堂最高;第2次刈割鲜重和干重在品种间无显著差异;二次刈割的总鲜重和总干重在品种间差异达显著水平,也以一年生黑麦草蓝天堂最高,并显著超过多年生和种间杂交黑麦草品种。品质分析表明:二次刈割的粗蛋白、粗脂肪和灰分在4品种间差异均不显著,只有第1次刈割的粗纤维和无N浸出物在品种间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选用玉米品种KWS9384为试材,在新疆奇台县奇台总场高产玉米试验田进行试验,设置4月20日(B1)、4月27日(B2)和5月5日(B3)3个播种时期,分别于4、3、2展叶期剪去地上部分。留一片在地表,以每个播期正常生长植株为对照,研究刈割对新疆滴灌高产春玉米的农艺性状、生物积累量、产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后随着播种时间的推迟,全株干物质量呈现增加的趋势,B3(2展叶)处理刈割全株干物质重和籽粒重最重,玉米籽粒重、穗轴重、叶片重增加;刈割虽然降低了玉米株高、穗位高和茎粗,但可提高相应指标的整齐度。刈割和CK处理的株高、穗位高均随着播种时间的推后而增加,玉米茎粗减小;B3处理刈割较CK增产821.44 kg/hm2,利润增加981.45元/hm2。刈割后穗行数、穗长、穗粗、百粒重增加,秃尖、轴粗降低。综合分析,播种时间在5月5日,出现2展叶时对春玉米进行刈割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0.
探明刈割对青稞植株再生恢复农艺与理化特性变化规律,解析青稞籽粒和秸秆产量品质指标对刈割处理响应规律,为青稞“粮苗草三用”生产模式应用和青稞植株再生恢复调控机制解析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于2021—2022年,以青稞品种昆仑18号和藏1257为研究对象,以正常生长(CK)为对照,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刈割后于0 h (T0)、2 h (T1)、24 h (T2)、72 h (T3)、拔节期(T4)、抽穗期(T5)、灌浆期(T6) 7个发育阶段取材,以分析刈割后茎部再生恢复速率及残茬中抗氧化酶的变化规律;并对刈割后青稞秸秆和籽粒产量品质特性和内源激素快速响应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刈割使再生青稞秸秆及籽粒产量升高,并使茎秆中粗蛋白、粗灰分含量升高,纤维类物质含量降低,使秸秆相对饲喂价值显著升高。刈割使青稞茎部株高和单株生物量生长恢复速率升高;使青稞每公顷穗数和千粒重增加,致使籽粒产量显著增加,并使籽粒中累积更多粗蛋白与淀粉。刈割后青稞残茬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含量迅速升高,并使残茬中的反式玉米素核苷(TZR)、异戊烯基腺苷(iPA)含量显著升高,吲哚-3-乙酸(IAA...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紫花苜蓿的产量和农艺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旨在为紫花苜蓿品种的改良和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应用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国内外119个苜蓿品种(系)的13个产量和农艺性状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其变异系数范围为10.57%(株高,2017年初茬)~45.09%(茎干重,2018年末茬)。相关性分析表明,鲜草产量与干草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且二者均与株高、植株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较高的株高和较大的植株密度是高产的重要性状特征。聚类分析将119份苜蓿材料分为3类,类群Ⅰ的植株生长密度大,叶片较大;类群Ⅱ植株枝条数多,叶片数多;类群Ⅲ植株较高,产量较大,茎叶较大,叶片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小黑麦在黑龙江省可再生并获得较高草产量的适宜刈割期和播种密度,选用饲用型小黑麦东农5305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对不同处理下小黑麦株高、产量及再生营养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农5305早期刈割下,再生植株可达到正常植株的高度;在分蘖盛期刈割、密度600万株/hm2时获较高饲用产量;残茬和根内的可溶性糖和氮素含量从刈割当天开始迅速下降,随后逐渐升高,残茬中可溶性糖含量和氮素含量变化速率大于根中.表明在黑龙江省小黑麦可以再生,早期刈割再生性良好;小黑麦残茬和根内的可利用氮素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对再生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在600万株/hm2、分蘖盛期刈割表现最佳.  相似文献   

13.
旨在探讨不同施肥条件对苜蓿干草产量、植株全氮含量、植株氮素累积动态以及肥料氮素利用率等指标的影响。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共设5个处理:不施肥对照处理( CK )、单施化肥处理( CF )、化肥与牛粪混施处理(DM1)、化肥与沼液混施处理(DT)和减量化肥与牛粪混施处理(DM2)。结果表明,施用氮肥不仅可以增加苜蓿干物质量和氮素累积量,而且由于大幅增加苜蓿刈割前期的干物质和氮素累积速率而可能缩短其刈割周期、增加年刈割次数;多次刈割的综合结果证实在施用化学氮肥的基础上再增施有机肥仍存在增产的空间,但有机肥由于其活性氮素含量低而不能完全替代化学氮肥。在有机、无机配施情况下,化学氮肥的表观利用率为46.7%~48.1%,腐熟牛粪的氮素利用率为~9.1%,而沼液的氮素利用率为~13.8%,因此,苜蓿生产中有机肥的氮素利用率明显低于化学氮肥。  相似文献   

14.
高永恒  陈槐  吴宁  罗鹏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2):215-218
研究了生长季内刈割频次和时间对四川嵩草草甸植物全年积累的生物量及其氮素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内刈割2次(6月和7月份每月1次)或3次(6、7和8月份每月1次)比不刈割(仅在生长季末收获现存生物量)显著降低了植物地上和地下积累的生物量,但生长季内多次刈割能增加植物地上部分氮含量和贮量。与不刈割相比,生长季内不论在6、7或8月份刈割1次有利于获得较高的植物地上生物量和氮贮量,而且在8月份刈割1次是所有刈割处理中全年地上积累生物量及氮贮量最高的处理。除6月份刈割1次植物地下生物量及氮贮量显著小于不刈割外,7或8月份刈割1次与不刈割之间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生长季内多次刈割不利于四川嵩草草甸植物生物量及氮的积累,而在8月份进行1次刈割可获得全年最大的地上积累生物量及氮贮量。  相似文献   

15.
刈割时间对苜蓿生殖生长及种子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试验以‘新牧4号’紫花苜蓿为材料,研究不同刈割时间对苜蓿生殖生长及种子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提高苜蓿种子产量提供基础数据。试验数据表明,刈割对苜蓿生殖格局、种子产量和种子特性等影响较大。其中,返青后第44(5月8日)、51天(5月15日)刈割,与对照相比,种子千粒重分别增加24.44%、30%,种子产量分别提高26.85%、45.86%,种子发芽率分别降低了2.12%、10.63%。刈割能够延迟苜蓿花期,通过改变苜蓿花期的外部环境和花的传粉效率来影响其结实特性。在苜蓿孕蕾至初花期间,适时刈割1次,能够提高花的传粉受精效率,降低生殖败育率,增加种子产量。  相似文献   

16.
盐分浓度对油菜干物质积累分配、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土壤盐分浓度对油菜生长的影响,2015—2016年度以‘扬油9号’和‘苏油211’为供试品种,在低盐浓度(2.978 g/kg)和高盐浓度(4.900 g/kg)试验田进行种植,于成熟期取样测定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农艺性状及籽粒品质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盐分浓度增加,全株及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降低。高盐与低盐处理相比,‘扬油9号’和‘苏油211’产量下降幅度分别为24.14%和27.83%,不同器官中根系干物质积累量下降幅度最大,‘扬油9号’和‘苏油211’根系干物质下降幅度分别为34.52%和39.69%,茎枝干物质积累下降幅度最小,两品种下降幅度分别为9.46%和12.93%。随着盐分浓度增加,茎枝干物质分配比例显著增加,其余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均显著降低。随着盐分浓度增加,株高和角果数显著降低,而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在不同盐分浓度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随着盐分浓度增加,籽粒油份含量显著降低,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7.
为比较大麦、小麦饲草产量与品质的差异,明确适宜刈割次数,以具代表性的2个饲用大麦(95033、盐丰1号)与2个小麦(扬麦18、1331)品种(系)为材料,设置不同刈割次数(1、2、3次),比较不同大麦、小麦品种(系)饲草产量与品质差异。结果表明,大麦饲草产量高于小麦,其中盐丰1号鲜重、干重最高,分别为5.68、1.37kg/m~2;1次刈割的饲草产量最高,鲜重、干重分别为5.49、1.52kg/m~2,显著高于2、3次刈割。除粗蛋白、钙含量变化因品种(系)而异,其他饲草品质指标在品种(系)间无明显差异。扬麦18的粗蛋白含量最高(29.23%),95033的钙含量最高(1.13%);大麦粗蛋白产量高于小麦,1次刈割高于2、3次刈割。不同茬次饲草品质存在差异,再生茬饲草的粗蛋白、粗灰分、钙含量显著下降,磷含量以2茬次饲草最高,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显著上升,说明多次刈割后饲草品质下降。结果显示,大麦饲草产量及粗蛋白产量均高于小麦,更适宜用作饲草,以乳熟末期1次刈割最佳。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高产栽培措施及刈割时期对健宝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施用量相同时,不同磷肥处理间植株粗蛋白质含量差异整体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各处理叶片和茎中粗蛋白质含量随着刈割时期的推后变化不大,无明显规律。氮肥施用量相同时,不同磷肥处理间健宝全株中粗脂肪含量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且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氮肥施用量相同时,健宝全株、叶片及茎中粗纤维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对照由于长势不好,粗纤维含量显著高于其余处理。由刈割时期来看,各处理后两次刈割叶片中的粗纤维含量整体较前两次粗纤维含量高。  相似文献   

19.
盐份浓度对油菜干物质积累分配、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土壤盐份浓度对油菜生长的影响,2015—2016年度以‘扬油9号’和‘苏油211’为供试品种,在低盐浓度(2.978 g/kg)和高盐浓度(4.900 g/kg)试验田进行种植,于成熟期取样测定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农艺性状及籽粒品质含量。结果表明,随着盐份浓度增加,全株及不同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均显著降低,高盐与低盐处理相比,‘扬油9号’和‘苏油211’产量下降幅度分别为24.14%和27.83%,不同器官中根系干物质积累量下降幅度最大,‘扬油9号’和‘苏油211’根系干物质下降幅度分别为34.52%和39.69%,茎枝干物质积累下降幅度最小,两品种下降幅度分别为9.46%和12.93%。随着盐份浓度增加,茎枝干物质分配比例显著增加,其余器官干物质分配比例均显著降低。随着盐份浓度增加,株高和角果数显著降低,而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在不同盐份浓度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随着盐份浓度增加,籽粒油份含量显著降低,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0.
刈割处理对纳罗克非洲狗尾草产草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纳罗克非洲狗尾草(Setaria sphacelata (Schum) Stapf ex Massey)最佳的刈割方式,设计了3个刈割处理,即在植株高度为30 cm、45 cm和孕穗期进行刈割,分析了不同刈割高度对纳罗克纳罗克非洲狗尾草产草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高度对纳罗克非洲狗尾草鲜草产量、干物质产量和品质有较大影响。孕穗期刈割产草量最高,鲜草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分别为12.29 kg/m2和1.68 kg/m2,比株高在30 cm刈割处理平均增产23.27%和44.83%。株高在45 cm刈割处理的平均鲜草产量和干物质产量为9.97 kg/m2和1.32 kg/m2,比30 cm刈割处理的平均增产11.77%和12.12%。纳罗克非洲狗尾草各刈割处理的粗蛋白含量在13.73%~17.46%之间,株高为30 cm时刈割纳罗克非洲狗尾草粗蛋白含量最高(17.46%),但在孕穗期刈割可获得最高单位面积粗蛋白产量(0.2302 kg/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