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于2011年至2013年,调查黑龙江黑河地区黄褐天幕毛虫监测样地的立地因子和林分因子,分析立地因子和林分因子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对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与Tukey检验表明,阴坡黄褐天幕毛虫口密度显著高于阳坡、半阳坡、半阴坡的;海拔301~400 m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显著高于海拔401~500 m和501 m以上的;郁闭度0.5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显著高于郁闭度0.4、0.6、0.7的,郁闭度0.6的平均虫口密度显著高于郁闭度0.4的;蒙古栎比例60%以上的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显著高于0~29%和30%~59%的。坡位、坡度对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无显著影响。中坡位、阴坡、斜坡、海拔301~400 m、郁闭度0.5、蒙古栎比例高于60%条件下,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最大,上坡位、半阴坡、缓坡、海拔高度501 m、郁闭度0.4、蒙古栎比例30%~59%条件下,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最小。相关分析显示,坡位、坡向、郁闭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对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呈正向影响,坡度、海拔、蒙古栎比例对黄褐天幕毛虫平均虫口密度呈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2.
于2011年至2013年,调查黑龙江黑河地区110块标准地(22个小班)兴安落叶松林立地因子、林分因子,分析立地因子和林分因子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对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与Tukey检验表明,立地因子坡位、坡向、坡度、海拔高度对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有显著影响(P<0.05);林分因子郁闭度、林型对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有显著影响(P<0.05),林龄对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无显著影响(P>0.05);下坡位、中坡位、阴坡、斜坡立地条件下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较低,郁闭度较大以及珍珠梅兴安落叶松林型的林分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较小,海拔和林龄对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的影响无明显规律性。主成分分析及多元回归结果表明,坡向和林型对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呈正影响,而坡位、坡度、海拔、郁闭度、林龄、木本植物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对兴安落叶松鞘蛾平均虫口密度呈负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苹果小吉丁Agrilus mali Matsumura自然种群在天山野苹果林的发生及其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 基于17块天山野苹果林标准地,以苹果小吉丁为研究对象,研究天山野苹果林生态系统中海拔、坡度、坡位、坡向等立地因子和林分郁闭度、林分密度、野苹果比例、树种丰富度等林分因子对苹果小吉丁种群影响效应等,构建预测模型。【结果】 海拔>1 400 m的林分内平均虫口数量最低,仅为0.49头/m样枝,1 250~1 299 m平均虫口数量最高,达到1.26头/m样枝。随着样地坡度的增加,苹果小吉丁种群数量逐渐降低,缓坡(6°≤坡度≤15°)林分的平均虫口数量最高,达到1.24头/m样枝,显著高于陡坡(26°≤坡度≤35°)的0.39头/m样枝(P<0.05)。林分郁闭度为0~0.29的林分虫口数量最高,达到1.44头/m样枝,显著高于郁闭度为0.30~0.49和0.50~0.79的林分(P<0.05)。林分密度<0.11的稀疏林分平均虫口数量最高,为1.5头/m样枝。海拔和坡度偏相关系数绝对值较大,分别为0.598和0.542,是苹果小吉丁虫口数量的关键影响因子,两者与平均虫口数量的关系达到显著水平(PX1=0.031;PX3=0.047;均小于0.05)。由海拔(X1)、坡度(X4)与苹果小吉丁虫口数量(Y)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为:Y=5.541-0.003X1-0.033X4。经F检验该线性回归预测模型达到显著水平(F=12.021,df=2,16,P=0.001)。将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平均差异度为0.193;对实测值与预测值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两者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海拔和坡度是影响苹果小吉丁种群数量的关键因子,其次为坡位,而林分郁闭度、林分密度、坡向、野苹果比例和树种丰富度对苹果小吉丁种群数量的影响作用稍弱,均为非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4.
抽样调查黑龙江省伊春地区上甘岭林业局2013年度阔叶红松混交林遭受松梢象甲危害的24个林班、59个小班内177块样地的立地和林分因子、受灾情况等,计算有虫株率、虫口密度、Simpson多样性指数,分析阔叶红松混交林立地因子和林分因子对松梢象甲发生及危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上甘岭林业局阔叶红松混交林中,南坡受松梢象甲的危害较北坡严重,南坡虫害发生数是北坡的189.80%,占总有虫样方的52.54%,为主要受灾区域;将受灾样地的有虫株率与郁闭度值进行一元二次方程拟合,y=–12.689x~2–11.713x+27.843,R~2=0.666 4;将受灾样地的有虫株率与Simpson指数进行一元二次方程拟合,y=0.001 3x~2–0.060 4x+1.084 1,R~2=0.720 8;随着Simpson多样性指数的增加和郁闭度的增加,有虫株率有明显降低的趋势。松梢象甲虫口密度与受灾林地的乔木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林分地表可燃物负荷量及其影响因素,为森林可燃物管理和潜在火行为分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立地因子(海拔、坡度、坡位)、林分特征(林龄、郁闭度、密度、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和地被物层结构(凋落物厚度、腐殖质厚度),在大兴安岭南部地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兴安落叶松林(Larix gmelinii)和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各设置6块样地,调查样地内的总可燃物负荷量及易燃可燃物负荷量,对不同种类可燃物负荷量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兴安落叶松林分下的平均总可燃物负荷量为15.80t/hm2,其中58.46%为易燃可燃物,总可燃物负荷量与林分平均胸径、凋落物厚度呈显著正相关,灌木和草本可燃物负荷量主要与林分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1h时滞、10h时滞和100h时滞可燃物负荷量与林分郁闭度、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呈显著正相关。白桦林下平均总可燃物负荷量为8.48t/hm2,其中57.91%为易燃可燃物,总可燃物负荷量与林分平均胸径、腐殖质厚度呈显著正相关,灌木、草本可燃物负荷量与林分密度呈显著负相关,1h时滞、10h时滞和100h时滞可燃物负荷量主要与林分平均胸径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大兴安岭南部地区的地表可燃物负荷量水平较低;郁闭度、平均树高和平均胸径是影响林分地表可燃物负荷量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米槠人工林蓄积生长情况,采用坡位、密度、施肥三因子三水平的设计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对米槠人工林蓄积生长影响从大到小分别为坡位>密度>施肥,坡位是最主要的因子,密度是重要的因子,而施肥对蓄积生长影响较小。在坡位因子中,下坡生长最好,中坡生长次之,上坡生长最差,下坡林地的单株平均蓄积为0.0807 m3,中坡为0.0545 m3,上坡为0.0347 m3,下坡分别是中、上坡的148.1%、232.6%,中坡是上坡的157.1%;下坡林地的林分平均蓄积为205.74 m3/hm2,中坡为139.38 m3/hm2,上坡为91.80 m3/hm2,下坡分别是中、上坡的147.6%、224.1%,中坡是上坡的151.8%。在密度因子中,密度与单株林木的蓄积生长成反比关系,密度越小蓄积越大;密度与林分蓄积成正比,密度越大林分蓄积也越大,但相差较小。  相似文献   

7.
王文帆  迟德富  宇佳  李晓灿  梁素钰  田松岩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522-12525,12536
[目的]了解松瘿小卷蛾(Cydia zebeana Ratzebury)发生与林分因子的关系,为控制森林主要病虫危害和提高森林健康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分析大兴安岭地区93个松瘿小卷蛾受灾小班相关数据研究了松瘿小卷蛾发生与林分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主要受灾海拔区间为400 ~630 m,受灾比较严重的3种林型为兴安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兴安杜鹃白桦林、坡改落叶松林,发病小班数共65个,占发病总数的69.89%.南坡发病数是北坡的2.00倍,郁闭度发病区间相对集中,郁闭度0.40 ~0.70占所有发病总数的87.10%,人工林发病率是天然林发病率的3.84倍,发病林胸径范围主要集中在0~ 16 cm,占受灾林地的93.55%,各胸径组间感病指数差异不显著.虫口密度与发病林地的乔木平均树高、乔木平均胸径均呈显著相关.[结论]为大兴安岭地区森林健康维护与提高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松叶蜂属膜翅目(Hymenoptera)广腰亚目(Symphyta)松叶蜂科(Diprionidae),主要以幼虫为害针叶树种,严重发生时针叶树种受害率达80%以上,给林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采用样方法就不同林分、坡位、海拔对松叶蜂幼虫虫口密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松叶蜂幼虫虫口密度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松叶蜂幼虫在针叶纯林的虫口密度显著高于针叶阔混交林的虫口密度;海拔高度与松叶蜂的虫口密度具有显著正相关性;阴坡松叶蜂幼虫虫口密度明显高于阳坡。研究结果可为松叶蜂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寻找控制马尾松毛虫灾害的方法,探讨影响马尾松毛虫灾害发生的关键生态环境因素,在对湖南省长沙县松林生态系统的10个生态环境因素和马尾松毛虫灾害发生程度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利用SPSS17.0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了林分因子、树势因子和立地因子3个综合因子,对10个生态环境因素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林分郁闭度和林木组成是影响单株虫口密度的最主要的2个生态环境因素;采取偏相关分析方法,分析马尾松毛虫发生程度与10个生态环境因子的关系,其中林分郁闭度与单株虫口数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松突圆蚧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旨在探讨制定松突圆蚧(Hemilerlesia pilysophila Takagi)防治指标的方法.根据虫害发生特点,从个体及群体两种水平进行了研究.个体危害程度可分为4个等级,结果表明Ⅱ至Ⅳ级不同树冠层的虫口密度呈有规律变化,虫口密度随危害程度增大而减小;Ⅲ级后材积连年生长量显著下降,Ⅳ级超过极显著水平.在群体(即林分)水平来看,稔山平均虫口密度明显高于寨场山.以林分受害指数作为群体受害程度的测度.惠东县寨场山、稔山及海丰县圆墩平均受害指数分别为37.49%、28.42%和33.95%.调查数据表明,林分材积损失率随林分受害指数变化大致为一条Logistic曲线,通过计算机拟合,得林分材积损失率的估测模型.根据防治指标定义和估测模型推导出寨场山、稔山及圆墩3种立地类型的防治指标依次为34%、47%及30%(以受害指数表示),由经济为害水平(EIL)定义出发,我们得到相应的3种防治决策函数.  相似文献   

11.
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马尾松成熟林中设置82个10 m×10 m的网格样地,选取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等土壤养分指标以及郁闭度、蓄积、密度、胸径多样性指数和树高多样性等林分结构,应用描述性统计、半变异函数方法分析土壤养分及林分结构的异质性特征,应用典型RDA排序方法研究土壤养分与林分结构间的相互作用,以期探明黔中地区马尾松成熟林中土壤养分及林分结构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养分变异系数为16.728%~35.167%,林分结构为11.641%~50.871%,均属于中等变异程度;土壤养分与林分结构均存在强烈的自相关,土壤养分自相关范围为7.800~22.191 m,林分结构为11.40~19.75 m;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两种土壤养分指标对林分结构的影响最显著,说明这两种土壤养分元素对马尾松林木的分布、生长及发育影响较大.其中,有机质显著影响蓄积、胸径多样性指数和郁闭度;速效钾显著影响树高多样性指数和密度.  相似文献   

12.
林分密度和立地类型对北京山区侧柏人工林根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该文采用土柱法对北京山区侧柏人工林的根系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林分密度、立地类型及其交互作用均对侧柏人工林根系产量与垂直分布有极显著的影响,并以林分密度的作用强度最大.侧柏林土壤表层的根长密度(P0.05)、根系表面积密度(P0.001)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但这种势态随土层加深变幅递减.直径1 mm的根系长密度所占比例、直径1 mm和1~2 mm根表面积密度所占比例以及根体积密度所占比例随林分密度的提高而显著提高的现象表明,在种内竞争前提下,侧柏林木通过提高个体细根产量而提高对土壤资源的利用强度,并获得有限的土壤资源.侧柏人工林林木根系的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随着立地条件的改善而显著降低,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在立地类型间的差异有随着土壤层次的加深而减小的趋势.阳坡薄土立地林木根长密度、根系表面积密度平均比阳坡厚土立地高20.4%和20.9%.该现象表明,在瘠薄立地上,侧柏林木通常采取提高根系吸收范围的对策获取有限的土壤资源.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掌握朝鲜球坚蚧(Didesmococcus koreanus)的发生及为害规律,在通辽市扎鲁特旗山杏天然次生林对不同树冠方向、不同坡向、坡位等部位的虫口密度、虫情指数、山杏林密度及土壤理化因子等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树冠方向对朝鲜球坚蚧虫口密度无显著性影响。不同坡向对其虫口密度具有显著性影响(P<0.05),虫口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南坡、西坡、东坡、北坡,而且下坡位朝鲜球坚蚧虫口密度显著高于上坡位。不同坡向对其虫情指数无显著性影响。山杏林密度与虫口密度间呈现负相关趋势;与虫情指数无相关性。土壤理化因子对虫口密度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杉木大径材培育技术,促进杉木大径材科学经营。【方法】调查南丹县山口林场杉木大径材示范林,分析不同种质来源、立地条件和保留密度对培育大径材杉木效果的影响。【结果】良种林分的杉木年均生长量、生长量及大径材比率均极显著(P<0.01,下同)或显著(P<0.05,下同)高于对照(普通种);在21年生时,良种林分杉木大径材株数比率和单位面积蓄积量分别比对照高5.4和7.4倍。立地指数对杉木大径材林分生长具有极显著或显著影响,保留密度对林分生长的影响在不同立地条件下表现不同。立地指数在20以上(含20)适宜培育大径材杉木,其最佳保留密度为800~900株/ha;立地指数为18适宜培育大、中径材杉木,其最佳保留密度为800~1100株/ha;立地指数为16适宜培育中径材杉木,其最佳保留密度为800~1200株/ha。【结论】采用杉木良种,在立地指数20以上、保留密度800~900株/ha条件下,可高效培育大径材杉木。  相似文献   

15.
研究林分结构因子、立地因子、林分密度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促进林分生长及改善经营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和AMOS7.0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完成。结果表明:海拔是影响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与林分平均地径、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林分断面积相关系数分别为0.51、0.54、0.59、0.62,且达到0.05显著水平;运用观测变量交叉积协差阵建立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结构方程模型,得出了各因子与林分结构因子、立地因子、林分密度因子相关关系及各潜在变量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863、0.681、0.706,经检验各指标值均表明模型适配性较好,模型在应用过程中应以改善立地质量为基础,协调林分结构因子、立地因子、林分密度因子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6.
李晨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5,(5):159-160,184
通过分析有林地生产力与立地条件和林分结构中各因子的关系,探索制约有林地生产力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立地质量中Ⅰ类地单位蓄积量最高(268.86±20.24 m3/hm2),不同坡向中东坡单位蓄积量最高(269.78±38.54 m3/hm2),不同树种组成中10杉类型单位蓄积量最高(259.33±14.62 m3/hm2);有林地生产力与林分年龄、林分密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90、0.460;有林地生产力与海拔、坡度相关性不显著.以上结果说明立地质量、坡向和树种组成对有林地生产力影响显著;有林地生产力与林分年龄、林分密度相关,与海拔、坡度无关.  相似文献   

17.
以青海省仙米林区受矮槲寄生侵染的云杉林为对象,选取有代表性的小班进行样带调查,统计分析发病率 后,发现云杉矮槲寄生在小班内从下坡至顶坡危害逐渐加强。按矮槲寄生病级(DMR)分级系统统计样带内所有寄 主病级,从柱状图中分析发现,云杉矮槲寄生优先分布于寄主下层树冠,而后不断向上扩展。在整个仙米林区设置 标准样地40 块,采用Canoco 4.5 软件对标准地内病情指数、寄主平均胸径、寄主平均树高、林分类型、混交度、草本 盖度、苔藓厚度等响应变量,以及郁闭度、坡度、坡位、海拔等环境因子进行冗余分析(RDA),发现郁闭度、坡度、坡 位、海拔和林分组成是影响云杉矮槲寄生在林间发生的主要因子,其中郁闭度与矮槲寄生的病情指数呈显著负相 关,坡度、海拔与矮槲寄生的病情指数呈显著正相关,林分组成影响矮槲寄生在林间的发生且在混交度较高的林分 内矮槲寄生危害较轻   相似文献   

18.
长白落叶松林冠空隙度随林木因子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控制人工长白落叶松林林冠空隙度(crown shyness)的林分调查因子,调查了林分郁闭度、冠幅、冠长、树高、胸径、形数、相对密度及疏密度等因子,分析了不同林分因子与树冠因子之间的关系,并采用树冠空隙形状复杂性指数(C)分析了调查区域的林冠格局。结果表明:该地区落叶松林林冠空隙结构基本属于高形状复杂性,树木之间的竞争较大。林分郁闭度随着林分高的增加而减小,随着相对密度的增大而增大。树高达15m时,冠幅和冠长基本趋于平稳的状态。冠幅和冠长随着林分高和立地指数的增大而增大,但冠幅随着相对密度和干形的增大而减小,冠长随着形数的增大而变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明坡位对不同林分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的影响,为制定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增汇经营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生物量与含碳率估算植被层碳储量,土壤剖面法估算土壤层碳储量,并分析不同坡位、不同林分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分配特征。【结果】上坡位和中坡位低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236.69 t/hm2和235.66 t/hm2,二者差异不显著;上坡位和中坡位高密度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272.26 t/hm2和330.72 t/hm2,中坡位生态系统碳储量显著高于上坡位。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依次为土壤层>植被层>凋落物层;高密度林分中坡位土壤有机碳储量占比显著低于高坡位,而植被层有机碳储量占比中坡位显著高于高坡位。【结论】立地条件对低密度林分的碳储量影响较小;对于高密度林分,立地条件好有利于提高植被层碳储量,中坡位择伐强度可以适当加大,但不能超过上坡位的2倍。  相似文献   

20.
不同地位指数不同密度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14与16地位指数条件下杉木人工林生产力的调查资料,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8、16、23年生杉木人工林生产力随地位指数与林分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地位指数杉木人工林生物量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但16地位指数杉木林各器官生物量在各个年龄段均高于14地位指数.若以单株生物量为目的,14地位指数立地造林的初植密度宜比16地位指数林分低200株.hm-2左右;若以林分总蓄积量为目的,则14地位指数立地的初植密度宜比16地位指数林分多700株.hm-2左右.在14地位指数立地上造林可考虑提高初植密度以期获得最大的林分总蓄积量,而在16地位指数立地上造林则应选择较小的初植密度以获得优质干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