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美国、日本、肯尼亚等国引进8份除虫菊(Pyrethrum cinerariaefolium Trev)材料,从中选育出优良品种"云除一号",并以其芽条为外殖体,在10种MS培养基上添加不同浓度NAA,6-BA和IBA进行了芽诱导、增殖和生根培养研究,以加速在云南产业化种植基地建设.结果表明,其效果甚为理想:MS 5培养基(MS+6-BA 1.5 mg/L+NAA 0.1mg/L)适宜芽的诱导分化;MS 3培养基(MS+6-BA 1.5 mg/L+NAA 0.2 mg/L)适宜芽的继代增殖;MS 10培养基(MS+NAA 0.3 mg/L+IBA 0.5 mg/L)适宜芽的生根.整个再生体系的建立仅需30~43 d.  相似文献   

2.
太子参组织培养与快繁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太子参冬芽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试验,结果表明,1/2MS+NAA0.1mg/L+6-BA2.0~3.0mg/L能诱导太子参越冬芽的顶芽和腋芽生长;1/2MS+NAA0.2mg/L+6-BA1.0mg/L适宜诱导丛生芽生长;1/2MS+NAA0.2mg/L+6-BA1.5mg/L适宜太子参组培苗增殖继代培养;MS基本培养基适宜太子参壮苗生根。  相似文献   

3.
以西盟魔芋芽鞘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浓度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诱导、芽分化及植株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适宜培养基为:MS+6-BA 1.5 mg/L+NAA 0.2 mg/L,芽分化和增殖培养基为MS+6-BA 1.2 mg/L+NAA 0.2 mg/L,壮苗及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1 mg/L。  相似文献   

4.
以八仙花中部和上部叶柄(包括叶片)为繁殖材料,比较不同浓度激素配比情况下,不同部位叶柄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及不定芽的快速繁殖,并筛选适宜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不定芽增殖培养基及生根培养基。结果表明,八仙花叶柄可作为离体培养的繁殖材料,其中,中部叶柄比上部叶柄愈伤组织诱导率高;较适宜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为:MS+6-BA 2.5 mg/L+2,4-D 0.2 mg/L;较适宜的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1.5 mg/L+NAA0.2 mg/L;较适宜的增殖培养基为:MS+6-BA 2.0 mg/L+NAA 0.2 mg/L;较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MS+NAA 0.8 mg/L或MS+IBA 0.6 mg/L+NAA 0.3 mg/L。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外植体和激素水平对紫叶酢浆草组织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叶酢浆草的叶片比叶柄更容易分化出不定芽,是最适宜的外植体;诱导不定芽分化的适宜培养基为MS+NAA0.5mg/L+6-BA1.5mg/L,不定芽增殖的适宜培养基为MS+NAA0.5mg/L+6-BA1.0mg/L,试管苗在MS+2,4-D0.5mg/L培养基上生根较好。  相似文献   

6.
白芨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云平  李锋  凌征柱 《广西农业科学》2009,40(11):1408-1410
以白芨侧芽和块茎为外植体,采用不同灭菌时间进行灭菌,筛选适宜的外植体和灭菌时间;以MS或1/2MS为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6-BA或NAA进行丛生芽诱导、增殖以及生根培养。结果表明,以白芨侧芽为外植体并采用0.2%升汞消毒灭菌8min的效果较好;侧芽的丛生芽诱导以培养基MS+1.5mg/L 6-BA+0.1mg/L NAA的效果较好;继代增殖以培养基MS+2.0mg/L 6-BA+0.2mg/L NAA较适合,30d为一个周期,增殖系数为5.0;生根培养基以1/2MS+1.0mg/LNAA+0.1mg/L 6-BA为好,生根率为83.3%。  相似文献   

7.
为了有效地保存、扩繁秦岭野生宜昌百合资源,以秦岭野生宜昌百合为材料,研究了鳞片和叶片不同部位,以及不同激素配比对不定芽诱导、增殖及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鳞片诱导不定芽的适宜培养基为MS+2.0mg/L 6-BA+0.05 mg/L NAA,鳞片分化不定芽的能力为基部>中部>上部,三者之间差异极显著;叶片诱导不定芽的适宜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1 mg/L NAA+2.0 mg/L 2,4-D,叶片不定芽的诱导率为基部高,中部和尖部低,且基部与中部和尖部差异极显著;不定芽增殖的适宜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05 mg/L NAA;适宜生根的培养基为1/2MS+0.4 mg/L NAA+1.0 g/L活性炭(AC)。以上结果表明,鳞片和叶片分化不定芽存在明显的位置效应,6-BA和NAA配合对不定芽增殖有良好的效果,NAA和AC配合适宜生根。  相似文献   

8.
赵彦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7):1344-1344,1346
采用不同诱导、增殖和生根培养基进行葡萄水仙鳞片离体快繁技术研究,结果表明:鳞片不定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1.0~1.5 mg/L+NAA 0.2~0.4 mg/L;不定芽增殖培养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2 mg/L;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 0.3 mg/L;蛭石是葡萄水仙试管苗最佳的驯化移栽基质,在该基质中生根苗移栽成活率达90%。  相似文献   

9.
以驱蚊香草的幼嫩叶片作外植体,在含不同激素的不同培养基上进行丛生芽的诱导、芽的继代增殖、芽生根与移栽研究,以快速获得再生植株。结果表明,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以MS 6-BA1.0mg/L NAA0.1mg/L较好,诱导率为96%;增殖培养基以MS(B5) 6-BA0.5mg/L NAA0.1mg/L较好,增殖系数达8倍以上,且增殖芽生长好;壮苗培养基为MS(B5) 6-BA0.1mg/L NAA0.2mg/L为好;生根培养基以1/2MS NAA0.1mg/L和MS IBA0.2mg/L为最佳,生根率达100%,幼苗生长势旺。影响工厂化育苗的主要因素有激素浓度、继代次数和移栽管理。  相似文献   

10.
为野生卷丹种质资源的繁殖、保存与利用提供依据,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探究NAA、6-BA和2,4-D不同配比对野生卷丹鳞茎不定芽诱导及再生植株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6-BA浓度下,生长素对野生卷丹鳞茎不定芽的诱导作用依次为NAANNA+2,4-D2,4-D,最佳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6-BA 1.5mg/L+NAA 0.3 mg/L,平均产芽6.21个;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NAA 0.5 mg/L+6-BA1.0mg/L,其增殖系数3.46;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NAA 1.0mg/L,平均生根6.20个。  相似文献   

11.
金银花快繁技术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比较研究金银花块繁技术。[方法]分别选取金银花的茎尖、1~2年生的茎段作为外植体,并对其进行表面灭菌、接种培养,以找出最佳的取材部位和相应的消毒方法。[结果]在初代培养过程中,当以茎尖作为外植体时,材料在添加生长调节剂0.5~1.0mg/L 6-BA,0~0.3 mg/L NAA或0.1 mg/L IBA的培养基上启动状况都比较良好;用茎段作外植体,则多产生愈伤组织。在增殖培养时,添加0.5 mg/L 6-BA+0.10 mg/L IBA的培养基最有利于金银花的增殖培养。在生根培养时,以1/2 MS+1.5 mg/L IBA更有利于植株的生根。[结论]筛选出了一个更好的快速繁殖金银花优良品种的方案,为生产用苗提供了一种更为快速和科学的繁殖途径。  相似文献   

12.
庞发虎  周索  杜瑞卿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045-3046
以驱蚊香草的幼嫩叶片为外植体,应用正交设计法研究了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激素和浓度对不定芽诱导、继代增殖和生根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定芽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NAA 0.3 mg/L+6-BA 2.5 mg/L,分化率为92%;继代增殖培养的最适培养基为:MS+NAA 0.12 mg/L+6-BA 1.5 mg/L,增殖倍数为7.5;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 MS+IBA 0.15 mg/L+NAA 0.5 mg/L,生根率为90.5%。  相似文献   

13.
针对五角枫(Acer mono Maxim)无性繁殖困难的现状,从探讨五角枫组织脱分化以及芽增殖入手,开展了器官再生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由消毒的五角枫种子在MS培养基上萌发获得无菌苗,通过无菌苗的叶、子叶和根均可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其中叶的愈伤诱导率最高,其最适诱导培养基为:MS+6-BA 0.5 mg/L+2,4-D1.0 mg/L+NAA 0.5 mg/L;该愈伤的最适增殖培养基为:MS+6-BA 1.0 mg/L+2,4-D 0.5 mg/L+NAA 0.5 mg/L+TDZ 1.5 mg/L。叶诱导的愈伤经适当诱导可产生不定芽与根;幼苗的茎尖可用于芽的增殖,其较适的增殖培养基为MS+TDZ 0.04 mg/L,生根培养基为1/2MS+IBA 1.5 mg/L。通过诱导脱分化与再分化,首次获得了五角枫的再生苗,为五角枫的快繁组培技术体系的建立奠定了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以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的腋芽为外植体,以不同的光照时间、光照度和植物生长调节剂6-BA、NAA不同浓度配比以及MS、1/2 MS、1/4 MS培养基分别进行初代培养、愈伤组织诱导培养、愈伤组织增殖培养、愈伤组织丛生芽诱导培养、丛生芽生根培养,并炼苗移栽。结果表明,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1/2 MS+1.0 mg/L 6-BA+0.3 mg/L NAA的愈伤组织形成率为97.2%;愈伤组织增殖培养基MS+1.5 mg/L 6-BA+1.0 mg/L NAA的愈伤组织增殖能力为9.5倍;愈伤组织丛生芽诱导培养基1/2MS+1.7 mg/L 6-BA+0.2 mg/L NAA的愈伤组织丛生芽诱导倍数为4.5倍;生根培养基1/4 MS+0.75mg/L NAA的生根率为96.7%,生根平均数为8.2条/芽,炼苗移栽的成活率在91.5%~93.0%。通过该方法进行白术种苗繁殖,有利于向国家作物种质资源库输送优质种质资源材料,丰富白术基因库,便于白术优质种质资源的交流与共享,从而提高育种水平与药材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5.
以香石竹茎尖为外植体,从愈伤组织诱导、芽分化、增殖、玻璃化4个方面研究不同浓度外源激素对香石竹组织培养过程的影响,从而筛选出最优培养基.结果表明:MSq-TDZ1.5mg/L+NAA1mg/L+KT0.4mg/L培养基对愈伤组织诱导效果最好;Ms+6-BA0.3nlg/L+NAA0.2rag/L培养基对丛芽诱导效果最好;Ms+KT0.5mg/L+IBA0.1mg/L培养基对丛芽增殖效果最好;MS+TDZ1mg/L+NAA1rag/L培养基克服玻璃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以黄金宝玉亮丝草植株带侧芽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和离体快速繁殖,在MS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的BA以促使侧芽萌发生长,结果表明较低的BA浓度(1.5mg/L)有助于丛生芽的诱导;增殖培养基以MS BA2.5mg/L NAA0.05~0.1mg/L的效果最好,每月增殖倍数可达4.1。幼苗转入1/2MS NAA0.2~0.5mg/L的培养基中即可生根。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激素浓度对铁线莲诱导、增殖和生根的影响,建立铁线莲组培快繁技术。[方法]以铁线莲茎段为外植体,在MS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6-BA、NAA和IBA,研究不同激素浓度对其腋芽诱导分化、诱导芽增殖和继代苗生根的影响。[结果]铁线莲腋芽诱导效果以MS+6-BA 1.0 mg/L+NAA 0.2 mg/L为最佳;增殖培养以MS+6-BA 1.5 mg/L+NAA 0.50 mg/L为最佳;继代苗生根培养以MS+6-BA 1.5 mg/L+IBA 2.0 mg/L最佳。[结论]建立了铁线莲组培快繁技术体系,为其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孔祥莹  金雪花 《安徽农业科学》2013,(20):8470-8471,8500
[目的]研究大花蕙兰茎尖外植体原球茎诱导及增殖培养、褐化污染的影响因素。[方法]以大花蕙兰茎尖作为外植体,研究无菌系建立、诱导培养的灭菌方法与褐化防治、原球茎诱导培养初始培养基的筛选、原球茎增殖培养的影响因素。[结果]结果表明:解决茎尖内生菌污染及褐化严重的问题,两段式灭菌(75%酒精30 s+0.1%升汞10 min+剥去幼叶+0.05%升汞5 min)优于单一式的灭菌;原球茎诱导培养基为1/2MS+2.0 mg/L 6-BA+0.2 mg/L NAA;原球茎增殖培养基为1/2MS+2.0 mg/L 6-BA+0.2 mg/L NAA+2.0 g/L活性炭+10%马铃薯。[结论]该研究可为大花蕙兰的茎尖快速繁殖及工厂化生产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索地胆草组织培养的方法,试验以无菌的地胆草腋芽茎段为外植体,研究6-BA和NAA不同激素水平配比对地胆草芽的诱导和继代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于地胆草芽诱导分化的培养基配方为MS+6-BA 1.5 mg/L+NAA 0 mg/L,繁殖系数为2.6倍,适宜于地胆草芽继代增值的培养基配方为MS+6-BA 0 mg/L,繁殖系数为2.3倍。  相似文献   

20.
以单瓣、重瓣两个晚香玉品种叶片为材料,选用4种升汞消毒时间、6种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6种分化培养基和9种生根培养基,研究不同基因型和激素组合对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结果表明:(1)叶片的消毒时间为0.1%HgCl2浸泡2min;(2)诱导单瓣叶片愈伤形成的较适培养基为:MS+6-BA2.0mg/L+NAA1.0mg/L:诱导重瓣叶片愈伤形成的较适培养基为:MS+6-BA1.5mg/L+NAA0.5mg/L.(2)2单瓣叶片分化最佳配方为:MS+6-BA1.0mg/L+NAA0.5mg/L;重瓣叶片分化的较适培养基为:MS+6-BA0.5mg/L+NAA0.2mg/L,(3)诱导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1/2MS+KT0.2mg/L+NAA0.5mg/L+6-BA0.2m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