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土地整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土地全方位的开发,土地资源已成为紧缺的自然资源。在农村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教育布点改革以及村村通道路建设等原因,有的地方出现了空壳村,土  相似文献   

2.
土地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石.在国家继续实行宏观调控的大背景下,土地已逐渐成为新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元素.如何管好用活土地,是各地基层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面临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通过概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江苏省金坛市金城镇白龙荡村现代农业建设三个阶段性的发展,具体分析了白龙荡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加强现代农也建设所采取的科学合理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制度创新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主要途径促进了该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并依据白龙荡村发展现状,探讨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白龙荡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促进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可以采用的政策方针和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核心在于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那么土地管理工作如何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探索适合实际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呢?笔者特就新农村建设中土地整理工作提出一孔之见,以抛砖引玉,求教于同行。  相似文献   

5.
浅析土地整治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明确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的含义及任务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整治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通过土地整治,可以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土地整治可以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实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有效配置土地资源,发展效益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嘉兴市秀洲区积极推进土地集约化经营,促进土地流转,到2007年底,秀洲区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村达105个,占全区行政村总数的92%,流转总面积81317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占全区家庭承包经营土地面积25.27%。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切入点之一。土地整理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必然选择,是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也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手段。详细分析了土地整理对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作用以及在推进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高洪光 《吉林农业》2011,(11):42-42
土地资源是城市化发展,建设新农村的基础。但是土地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资源,所以在利用土地的时候,要达到它的最大利用价值。如果不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的建设都将陷入困境中。所以综合治理土地资源对建设新农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我国土地整理的长效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胡春湘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5):1427-1428
土地整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工程.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土地整理就是通过开展以田、水、路、林、村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整治.在论述土地整理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土地整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构建我国土地整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奉化市现有人口47.94万,其中农业人口38.2万,农村劳动力24.1万,直接从事农业劳动力10.22万。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为城市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土地,以及大量的农村青年参与城市建设,使农村土地资源日益减少。面对人多地少的局面,要想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认为必须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率和农民的种植效益;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以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综合素质为依托。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2006,(7):1-1
国土资源部最近下发了《关于坚持依法依规管理节约集约用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通知》,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大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加强农村用地管理,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是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土地整理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可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带动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是适应新时期建设高效农业、现代化农业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以嵩县田湖镇为例,通过对项目区土地整理前后土地利用状况和农用基础设施等的对比,阐述了土地整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所取得的现时效益,即增加了耕地、改善了基础设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改善了农村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等,并针对土地整理项目在实施中存在的组织、管理和资金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土地整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我国是一个人口密度高、人均土地资源少的国家,而且随着我国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城市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日益严重,在有限土地资源和不断减少的形势下必须提高土地利用率,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整理。对当前农村土地整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它有效解决了"三农"问题的切入点。而土地整治对新农村建设过程起着重大作用,合理有效的土地整治有效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缓解耕地与建设用地的尖锐矛盾,需要进行土地整治。土地整治为建设新农村提供了农业上的支持,不仅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而且使农民个人收入不断增加,保证了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概述了建设新农村与土地整治的意义,并进一步阐述了土地整治对新农村建设的实际作用,总结了土地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如何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土地整理,化解土地资源分散与集中的矛盾?如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动农民全面步入小康社会?武汉银河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以一系列突破性举措和实绩,为解决这些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整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现阶段最重要的两大项目。为有效促进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该文结合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的相关理论,运用对比分析与综合分析的方法,揭示了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间的关系,即两者在目标上具有统一性、在特点上具有相似性、在内容上具有交叉性、在作用上具有互动性、在资金上具有互补性,呈现出一种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互相促进的关系。因此,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土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必须密切结合,协调共进,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出发点,为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陈兴平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614-5615
为了保证新农村建设健康、顺利的推进,当前应对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抓住科学规划和新农民培育,试点村不能搞成样板村,防止土地违法这4个问题予以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8.
"希森模式"通过改造旧村庄、兴建新村庄、兴办乡镇企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是推进梁锥希森新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发展循环经济和特色经济、村企合作、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经验。"希森模式"存在资金不足、土地缺乏保障等问题,应该采取措施保证新农村建设资金、解决土地问题,促进"希森模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而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从而推进国土资源管理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而在新农村的建设中,土地开发整理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土地开发整理的可持续发展是确保国土资源在新农村建设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文章将围绕土地开发整理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20.
郑州市惠济区长兴路街道办事处南阳寨村位于郑州南阳路北段,北环路跨线桥两侧,土地总面积约133.3公顷(其中,铁路缓占地85.9公顷,耕地47.5公顷,9个村民组680户2160人。该村以往交通闭塞、集体经济薄弱、村务政务混乱、干部开拓意识不强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绊脚石”。2003年12月.经全村党员和村民代表投票选举,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展览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陈长海同志被推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他带领班子成员从实际出发,发挥城郊区位优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理出了“强班子,真公开,保稳定,快发展”的工作思路,探索出了“农村城镇化”、“工业园区化”、“农民市民化”的发展之路.经过近两年来的辛勤努力,南阳寨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实现了由乱到治、由治到强,呈现出安定团结、谋求发展、务实重干的新气象,探索出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特色之路。2006年6月24日,由农民日报主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南阳寨村被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色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