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采用拮抗酵母菌(美极梅奇酵母菌(Metschnikowia pulcherrima))单独处理或结合热水浸泡处理(55 ℃,30 s)冬枣果实, 研究在模拟货架条件下(24 ℃)贮藏7 d,不同处理对人工接种橘青霉或链格孢菌后冬枣伤口的腐烂率、病斑直径和对冬枣自然腐烂及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拮抗酵母菌单独处理及结合热水浸泡处理都可显著降低人工接种致病菌冬枣的腐烂率、病斑直径及减轻冬枣的自然腐烂程度,并能提高冬枣的贮藏品质,其中以美极梅奇酵母菌结合热水浸泡处理的效果最佳,是一种可替代化学杀菌剂控制冬枣果实采后腐烂的较理想的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以藁城、黄骅、沾化冬枣为试材,研究了不同产地冬枣采后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藁城、黄骅、沾化冬枣的冰点分别为-3.5℃、-4.2℃、-3.9℃;在0℃贮藏条件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不同产地冬枣硬度均随着贮藏期的延长而下降,VC含量逐渐减少,可滴定酸含量在贮藏过程中整体上呈下降趋势,沾化冬枣酸含量最高,藁城冬枣还原糖含量最小,在贮藏过程中变化较大.贮藏结束后各地冬枣硬度差异极显著(P<0.01),VC含量差异显著(0.01<P<0.05),可滴定酸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还原糖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黄骅地区土壤中平衡的氮、磷、钾配比,适宜的气候条件,导致黄骅冬枣耐贮性优于藁城、沾化冬枣.  相似文献   

3.
乙醇代谢对冬枣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半红熟期冬枣(Zizyphus jujube Mill.cv.Dongzao)为材料,将其装入打孔农膜袋中分别贮藏于常温(20±2)℃和4℃条件下,研究冬枣果实酒软发生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期的延长和酒软的发生,果实颜色、风味、脆度等外观品质发生显著变化.果实组织内乙醇过量积累是冬枣贮藏中果实酒软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冬枣贮藏效果预测因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我国4个主要冬枣产地的冬枣为试材,对冬枣采收时带菌率和主要品质指标与贮藏结束时腐烂率及变红程度的关系进行研究,从而确定能够预测冬枣贮藏效果的因素.结果表明,冬枣采收时的带菌率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以预测冬枣贮藏过程中的腐烂程度与变红程度,可以作为预测大批量冬枣贮藏效果的预测因素,而其他指标难以较好地预测冬枣贮藏后病害程度与品质.  相似文献   

5.
冬枣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从冬枣贮藏保鲜的方法和影响其贮藏保鲜的因素等方面,对冬枣贮藏保鲜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总体来看,冬枣贮藏保鲜的物理贮藏方法包括低温贮藏、气调贮藏和减压贮藏,化学方法中包括一些化学杀菌剂、保鲜剂和激素处理,考虑到化学药剂的残留对人体的影响,近几年来,科研人员逐步探索开发冬枣采后生物防治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论述了影响冬枣保鲜效果的主要因素有冬枣自身因素、农业技术措施和环境条件等,并对当前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重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影响冬枣贮藏保鲜的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要想延长冬枣贮藏保鲜的时间,必须了解影响冬枣贮藏保鲜的各种因素,即冬枣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7.
冬枣保鲜技术研究现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李敏  魏弟 《保鲜与加工》2003,3(5):14-16
介绍了冬枣的品质特性及呼吸类型。综述了低温贮藏、气调贮藏、冰温贮藏对延缓冬枣新陈代谢,保持新鲜度,延长贮藏期的研究现状。探讨了降低冬枣冰点的方法并介绍了其保鲜辅助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8.
冬枣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冬枣保鲜的方法,对冬枣保鲜技术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论述。目前,冬枣保鲜的物理方法包括低温贮藏保鲜、气调贮藏保鲜和减压贮藏保鲜,化学方法包括化学杀菌剂和激素处理。并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冬枣采后病害生物防治用拮抗酵母菌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冬枣、冬枣叶片表面及冬枣伤口处分离到412株酵母菌,通过平板对峙法和活体筛选法筛选到1株酵母菌(菌株编号J),鉴定为美极梅奇酵母菌,该酵母菌在冬枣表面有很强的定殖能力,对冬枣采后贮藏中的主要致病菌(链格孢菌和橘青霉)表现出明显的拮抗效果,并能降低冬枣贮藏过程中的自然腐烂率,保持良好的贮藏品质。因此,美极梅奇酵母菌适合作为冬枣采后病害的生物防治用菌种资源。  相似文献   

10.
气调贮藏对冬枣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冬枣果实在低温(-1~-2℃)条件下,8个不同体积分数的气体成分(15%O2+0%CO2、10%O2+0%CO2、5%O2+0%CO2、2%O2+0%CO2、2%O2+2%CO2、2%O2+4%CO2、2%O2+8%CO2、2%O2+10%CO2)和1个对照(21%O2+0%CO2)处理对冬枣果实呼吸、果肉相对硬度、组织相对电导率、维生素C含量以及贮藏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适当的低O2可降低冬枣果实的呼吸强度、抑制果肉硬度的下降、减慢组织相对电导率的升高、延缓维生素C的降解、维持冬枣果实良好的贮藏品质 而贮藏环境中的CO2则会促进果实呼吸,导致组织相对电导率升高,促进维生素C的降解,加速了冬枣果实的软化,鲜食价值迅速丧失。2%O2+0%CO2的气体条件对冬枣贮藏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11.
采收期和品种对枣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灵武长枣、冬枣和梨枣为试材,研究了不同采收期对灵武长枣果实品质的影响;以及在同一采收期下,灵武长枣、冬枣和梨枣在低温贮藏前后营养成分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灵武长枣在不同的采收期中,全红果的果肉硬度小于大半红果,头蓬果高于三蓬果;全红果的可溶性固形物、蔗糖、可溶性果胶含量均高于大半红果;三蓬果的葡萄糖、果糖含量高于头蓬果,头蓬全红果的蔗糖、总糖含量高于三蓬全红果;抗坏血酸含量在各个采收期变化不明显。同一采收期的灵武长枣、冬枣和梨枣,在贮藏95 d后,3个品种的果肉硬度、抗坏血酸、可溶性固形物、蔗糖、总糖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梨枣的果肉硬度、抗坏血酸含量下降均最多;灵武长枣采收时抗坏血酸含量最高且降解最少;冬枣蔗糖含量下降了88.5个百分点;灵武长枣、冬枣可滴定酸含量有所增加,而梨枣出现下降;冬枣的果糖上升了113.6个百分点,明显高于其它两个品种,是贮藏后风味更为浓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冬枣引种栽培区气候适宜性的灰色综合评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建立一套适合冬枣引种栽培区气候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为冬枣的引种栽培和生态生产区划提供依据。在构建了冬枣“理想产地”的气候生态场的基础上,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对山西省冬枣主要引种栽培区和冬枣原产地(山东沾化和河北黄骅)的气候适宜性进行了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山西南部黄河沿岸的气候最适宜,、运城盆地和临汾盆地次之,晋中盆地和忻州盆地气候不适宜,冬枣原产地--山东沾化和河北黄骅均为冬枣的适宜产地,这与生产实际相一致。建议冬枣可在运城盆地、山西南部黄河沿岸和临汾盆地推广栽培,而晋中盆地和忻州盆地不宜引种栽培。灰色关联度分析用于冬枣引种地气候适宜性的评价,简便可行,且结果客观。  相似文献   

13.
国审枣新品种‘玉铃铛’的栽培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峰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6):101-104
为改善枣树种植结构,丰富市场,满足人民群众多种需求,开展了特色枣树新品种培育和栽培研究。选择3年生‘玉铃铛’、‘冬枣’与‘铁铃铛’(对照)3个品种,观察记载果实产量及品质。经过栽培对比试验,‘玉铃铛’比‘冬枣’增产13.50%~15.81%。在果实着色、果点、果核和口感方面,二者存在很大的差异。与‘冬枣’相比,‘玉铃铛’的产量和品质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4.
探讨冬枣的采后生理特性,为选择最佳气调贮藏条件和方法提供理论依据。以鲁北冬枣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气调指标对冬枣果实中乙醛和乙醇有害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的低O2可以有效抑制枣果果肉硬度的下降,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减缓Vc的损失,同时没有引起果肉中乙醛和乙醇的大量积累,延缓了果实的衰老。而贮藏环境中的CO2会促使枣果无氧呼吸,加速了果实中乙醛和乙醇的积累,进而加强果肉伤害,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Vc损失加剧,加快了枣果的软化衰老进程。研究表明,2%O2+0%CO2的气调指标对冬枣贮藏最有利。  相似文献   

15.
为了加快中国枣种质资源改良进程,以定位和分析枣农艺性状QTL为目标,分别调查了中心干直径、二次枝着生角、二次枝弯度和二次枝曲度性状表型值在150株‘冬枣’ב临猗梨枣’F1代群体中的分离情况,并应用已构建的枣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区间作图法实现了枣4种农艺性状的QTL分析。共检测到4种性状相关的QTL 34个,包含控制中心干直径10个、控制二次枝着生角度5个、控制二次枝弯度8个和控制二次枝上曲度3个。34个QTL分布在枣遗传连锁图谱的11个连锁群中,各QTL的LOD值在2.50~4.61之间,可分别解释8.6%~54.2%的表型变异。这些枣农艺性状QTL的定位以及相关信息的获得将为今后开展枣相关基因的图位克隆、品种改良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十分重要的工具和基础。  相似文献   

16.
冬枣减压贮藏保鲜及采后生理变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冬枣减压贮藏对其采后延缓衰老和抑制酒化起着重要作用;为冬枣采后生理变化的研究和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冬枣果实中酚类物质及其多酚氧化酶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冬枣果实的多酚氧化酶(PPO)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分别就酚类物质、PPO的底物专一性、pH值与底物浓度对PPO活性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多酚氧化酶有一个最适pH值,为7.0;PPO的最适天然底物是没食子酸。  相似文献   

18.
枣不同品种开花结实及花粉发芽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枣22个品种开花类型,12个品种的花粉发芽率,5个品种的花粉萌发动态,9个品种的花粉贮藏和10个品种自花结实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脆枣、辣椒枣、葫芦枣、福枣、扁核酸、骏枣、赞皇大枣、红颜、无等、稷山圆枣、晋枣、绵枣、尖枣、临猗梨枣、长红、酥枣是昼开型;湖南鸡蛋枣、冬枣、束鹿糖枣、月出、尖头灰、屯屯枣是夜开型。其中脆枣、辣椒枣、葫芦枣、福枣、骏枣、赞皇大枣、红颜、无等、稷山圆枣、晋枣、绵枣、尖枣、酥枣、湖南鸡蛋枣、束鹿糖枣、月出、尖头灰、屯屯枣皆为首次报道。供试枣品种间花粉发芽率有很大差异,为1.52%~74.95%,平均发芽率为34.28%,变异系数为14.74%,其中冬枣最低,辣椒枣最高;花粉在散射光下培养与黑暗条件下培养对花粉发芽率没有显著差异。花粉-12℃干燥器贮藏极显著地好于2℃干燥器贮藏和室温干燥器贮藏;-12℃干燥器贮藏条件下,贮藏6d、10d的花粉发芽率分别是新鲜花粉的88.04%、59.88%。花粉发芽动态试验表明,花粉发芽率和花粉管生长曲线呈单S型,培养5.5h花粉发芽率不再变化,7.5h花粉管停止生长。供试枣品种的自花结实坐果率几乎为零。  相似文献   

19.
梅奇酵母(Metschnikowia zizyphicola)XY201是从冬枣表面分离筛选的新酵母菌种,对采后冬枣病原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本试验研究了该酵母菌对碳源、氮源和无机盐的利用情况,以及温度、初始pH和接种浓度三个因素对梅奇酵母生物量的影响,优化其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结果表明,梅奇酵母最大生物量的培养基配方为:2%蔗糖+2%牛肉蛋白胨+0.05%磷酸二氢钾+0.05%硝酸钠;最优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25℃,初始pH 6.0,接种浓度1%;在上述培养条件下进行摇瓶培养,梅奇酵母的最佳培养时间为接种后72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