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三角帆蚌稚蚌形态发育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人工繁育现场,水温为26.5~32.0 ℃的条件下,对三角帆蚌钩介幼虫寄生期结束至发育到呈三角形的稚蚌阶段的形态变化过程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发现三角帆蚌稚蚌形态发育过程根据其变化特点可分为4个阶段。刚脱落的稚蚌平均壳长221.88 μm,此时帆没有形成,全高等于壳高;前4 d里稚蚌增厚显著,为贝壳增厚期。5 d后到第23天,壳顶开始突起,为壳顶突出期;此期出现了一个显著的变化,到15 d时,壳顶后端生长速度超过了前端。23 d后到第34 天,翼开始出现,为两翼形成期。34 d后到第60 天,帆开始形成,为帆生长期;此期全高和壳高的比例加大,壳顶不再是稚蚌的最高点。从第60天开始,外型与成体相似,稚蚌发育阶段完成。三角帆蚌稚蚌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变化是壳顶位置的变化。对三角帆蚌稚蚌生长特性的研究表明:壳长与日龄的关系式为L=329.39e0.059tr=0.968),全高与壳长的关系式为H=0.776L-103.36(r=0.997)。  相似文献   

2.
提高三角帆蚌幼蚌成活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叶锦春  王鸿泰 《淡水渔业》1990,(2):20-23,26
按本规范操作,亲蚌能及时,同步成熟;钩介幼虫的寄生率一般在50%左右;宿主鱼的成活率在50~80%;钩介幼虫寄生阶段发育到体长1厘米幼蚌阶段的实际成活率为31%左右;越冬幼蚌的成活率为95%以上;越冬后2厘米左右的幼蚌培育到可做手术规格的幼蚌的成活率85.97~96.99%(可做手术者31~83%)。  相似文献   

3.
陆鼎言 《水利渔业》1992,(2):44-45,48
三角帆蚌是我国特产的优良育珠蚌种,为探索快速育蚌的新途径,我们于1986—1988年,在湖州市区乔溪乡红旗水库上游的消落区,开展了淹没式蚌池育蚌试验,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试验情况1.蚌池结构与尺寸。淹没式蚌池分别建于红旗水库库尾西北侧的南坞村施家桥下和东北侧石郎鸡场下游入库侧,总面积6000m~2,水位变幅2—3m,试验池的尽寸为60m×25m×1.5m 和70m×20m×0.5m。为充分利用库区上游丰富的砂石资源并降低生产成本,蚌池均用新型、价廉的埋石  相似文献   

4.
江西万年县养珍珠已有20多年的历史,过去小蚌培育惯于采用泥池、水泥沟、网箱等形式,但成本都较高。为了探索育蚌的新路子,1993年大东山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开始利用库湾育蚌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一、库湾的选择 大港桥水库是一座中型山谷水库,库内库湾较多,正常养殖水面2600余亩。为达到快速育蚌的要求,选择了避风向阳,光照时间  相似文献   

5.
在人工繁殖帆蚌的过程中,由于技术和管理上的种种原因,常出现母蚌怀卵量及产苗量少,钩介幼虫附着率低,幼虫成活率和稚蚌成活率低等现象。为了探讨提高母蚌怀卵量,采苗率及稚蚌成活率,为珍珠养殖提供尽量多,素质好,成长快的手术蚌,现就当前三角帆蚌人工繁殖过程中的生产,技术性问题,在总结几年来繁殖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们于1987年进行了三角帆蚌人工繁殖技术的研究,获得成功,在120平方米的蚌苗池中共培育幼蚌158只。1988年,又培育幼蚌175万只。现将我们采用的三角帆蚌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7.
蚌的人工繁育暨育珠操作技术规程(一)本规程适用于三角帆蚌的人工繁殖采苗、培育和育珠生产,包括亲蚌选育、采苗、稚幼蚌培育、嫁接与育珠蚌养殖等系列生产工艺。一、术语1.亲蚌:专池培育的具有繁殖优势的雌雄成年蚌。2.钩介幼虫:雌亲蚌外鳃腔中受精卵胚胎发育孵...  相似文献   

8.
蚌的人工繁育暨育珠技术操作规程孙伯庆,陆锡惠,费国平(常州市多种经营管理局213001)(常州市洛阳镇珍珠研究会213104)本规程适用于三角帆蚌[Hyriopsiscumiugi]的人工繁殖采苗、培育和育珠生产,包括亲蚌选育、来苗、稚幼蚌培育、嫁接...  相似文献   

9.
三角帆蚌人工繁育工艺的改良及效果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传统的蚌苗繁育工艺进行改良,采用室内水泥池微流水进行三角帆蚌人工育苗,以15cm左右的黄颡鱼作为宿主鱼,做好各个阶段的消毒环节。结果表明,室内水泥池微流水三角帆蚌人工育苗,小蚌出苗率高,每个小池(1.5m2)可培育稚蚌密度为3.5~4.0万个/m2,高产者可达4.0~5.0万个/m2;生长快,稚蚌培育1个月平均壳长可达1.2cm以上;规格大小均匀,贝壳颜色清爽,体质健壮,质量好。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橄榄蛏蚌(Solenaia oleivira)稚蚌成活率,在稚蚌生长3个阶段设置不同的饵料和底质组合,探究饵料和底质对稚蚌成活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稚蚌投喂破壁微拟球藻组的成活率、壳长和壳高生长均显著高于投喂未破壁微拟球藻组;3.4×105个/mL和6.8×105个/mL饵料浓度对前期稚蚌成活率、壳长和壳高...  相似文献   

11.
为了在鱼蚌混养生产中科学使用杀虫药物提供参考数据,采用静态急性毒性法对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幼蚌进行毒理学试验。5种常见药物对三角帆蚌幼蚌48hLC50、96hLC50、安全浓度(SC),草甘膦为27.46、25.62、2.56mg/L;吡喹酮为0.4491、0.1516、0.0152mg/L;甲苯咪唑为48.47、23.12、2.31mg/L;苯扎溴铵为8.749、2.977、0.298mg/L;阿维菌素为0.0137、0.00444、0.00044mg/L。从急性毒性特征分析,5种药物对三角帆蚌幼蚌的毒性高低依次为:阿维菌素〉吡喹酮〉苯扎溴铵〉甲苯咪唑〉草甘膦。  相似文献   

12.
溴氰菊酯对日本对虾的急性毒性及积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半静态换水补药的方法,开展溴氰菊酯对日本对虾的急性毒性及积累试验,并且记录下不同溴氰菊酯浓度下日本对虾的中毒症状。通过试验获得溴氰菊酯对日本对虾24h、48h、72h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分别为0.00090mg/L、0.00050mg/L、0.00019mg/L、0.00012mg/L,96h安全质量浓度为0.046μg/L。通过药物积累试验表明在试验期间内,水体中溴氰菊酯浓度与受试生物体内溴氰菊酯的积累量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开展了溴氰菊酯对菲律宾蛤仔的单因子急性毒性研究。溴氰菊酯对菲律宾蛤仔24h,48h、72h和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分别为0.95mg/L,0.125mg/L、0.075mg/L和0.0583mg/L,96h的安全质量浓度为0.649μg/L。在短时间(24h-96h)内,菲律宾蛤仔体中溴氰菊酯积累量的高低主要受控于其曝露时间的长短,并非取决于水体中溴氰菊酯浓度的高低。  相似文献   

14.
对驼背鲈(Chromileptes altivelis)的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的观察与研究,描述了从受精卵到仔、稚、幼鱼各发育期的时间和形态特征变化。结果表明,在水温25-26℃、盐度30的海水中,受精卵历时27 h 25 min完成整个胚胎发育过程,经历从卵裂、囊胚、原肠、神经胚到肌节形成、各器官的逐渐形成、变化、完善等一系列的胚胎发育和变化过程;根据其卵黄囊消长情况、鳞片的覆盖状态、体色发生的不同变化以及第二背鳍和腹鳍的消长,将胚后发育分为仔、稚、幼鱼3个阶段。在水温22-26℃、盐度29-31、DO≥5 mg/L的条件下,2-3 d仔鱼卵黄囊消失,开口摄食;生长发育至31 d,仔鱼已变态进入稚鱼期;培育至57 d,稚鱼完成变态,成为幼鱼。第二背鳍棘和腹鳍棘的生长与收缩等石斑鱼类早期发育的共性生长特征及其体表特性体色变化特征为驼背鲈胚后发育过程中最明显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杀灭胃瘤线虫幼虫的有效药物,应用伊维菌素、阿维菌素和氰戊菊酯药物进行黄鳝源胃瘤线虫幼虫体外杀灭试验。结果显示:浓度2.5×10-3 mg/L伊维菌素,1.5×10-3mg/L阿维菌素,0.42 mg/L氰戊菊酯的体外杀灭胃瘤线虫幼虫的最短时间分别为20 h,(156±16.97)h和(108±16.67)h。2.5×10-3 mg/L伊维菌素可体外杀灭黄鳝胃瘤线虫幼虫。  相似文献   

16.
利用重楼杀灭罗氏沼虾寄生纤毛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系统溶剂极性法提取重楼,制备粗提物,以寄生罗氏沼虾上的纤毛虫(聚缩虫和靴纤虫)为指示寄生虫,进行杀灭罗氏沼虾寄生纤毛虫的药效活性追踪试验,初步确定重楼杀灭纤毛虫的活性部位,并对活性部位进行安全性评价。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极性的重楼提取物对纤毛虫均有一定的杀灭作用,其中重楼甲醇提取物对纤毛虫的杀灭作用最强,其浓度为45mg/L时,对纤毛虫杀灭率为100%,确定其含有杀灭纤毛虫的活性成分。活性部位对罗氏沼虾仔虾急性毒性实验结果显示,甲醇提取液对仔虾的96h半致死浓度(LC50)为272mg/L,其安全浓度为111.5mg/L,表明重楼是一种比较安全、杀虫效果良好的水产用中草药。  相似文献   

17.
非离子氨氮对罗氏沼虾幼体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通过非离子氨氮对罗氏沼虾幼体的急性致毒试验表明:Ⅴ期幼体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为1.14mg/L,安全浓度(SC)值为0.11mg/L;Ⅸ期幼体96h的LC50值为1.40mg/L,SC值为0.14mg/L,建议在育苗期间加强水质管理,有效地控制水体中非离子氨氮的浓度。  相似文献   

18.
云纹石斑鱼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胚胎发育及仔、稚、幼鱼形态进行了观察与研究,详细描述了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和发育时间。结果表明:1)在水温22±0.2℃、盐度30、溶氧7.8mg/L、pH8.25的条件下,云纹石斑鱼的受精卵历时38h 17min开始孵化出膜。胚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卵裂、原肠、神经胚和器官形成及出膜6个阶段,受精、胚盘形成、2细胞等28个时期。2)在水温23±1℃,盐度30±3,DO≥5mg/L,pH8.0±0.5的海水中,培育至5d,卵黄囊完全消失,成为后期仔鱼;培育至27d,发育最快的云纹石斑鱼结束仔鱼期,进入稚鱼期;培育至65d,发育最快的稚鱼完成变态,成为幼鱼。胚后发育过程主要是根据卵黄囊、鳍膜、鳞片、体色及第1腹鳍棘与第2背鳍棘相对长度的变化分为仔鱼、稚鱼和幼鱼3个时期。其中仔鱼期又根据其卵黄囊的有无划分为前期仔鱼和后期仔鱼。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聚维酮碘对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聚维酮碘对大眼幼体的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为36.661 mg/L,48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为29.105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5.519 mg/L;对Ⅰ期仔蟹的24 h半致死质量浓度为35.467 mg/L,48 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为19.887 mg/L,安全质量浓度为1.876 mg/L。三疣梭子蟹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对聚维酮碘的耐药性均随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在质量浓度为10、13 mg/L的条件下能分别促进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的蜕皮变态,提高蜕壳后的成活率。  相似文献   

20.
在水温20~25℃条件下,采用静水试验法研究了聚维酮碘、溴氯海因、氯化钠和高锰酸钾等4种常用水产药物对西杂鲟幼鱼(平均体长11.40 cm,平均体质量10.10 g)的急性毒性。结果显示,聚维酮碘对西杂鲟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8.81、8.50、8.34、8.17 mg/L,安全质量浓度(SC)为2.37 mg/L;溴氯海因对西杂鲟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0.98、0.95、0.94、0.91 mg/L,SC为0.27 mg/L;氯化钠对西杂鲟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13954.78、13545.83、13292.42、13139.48 mg/L,SC为3829.06 mg/L;高锰酸钾对西杂鲟幼鱼的24、48、72、96 h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2.94、2.89、2.82、2.77 mg/L,SC为0.84 mg/L。试验结果表明,聚维酮碘和氯化钠对西杂鲟幼鱼的安全质量浓度高于生产中的常用剂量,聚维酮碘可作为生产上的首选药物,氯化钠可放心使用但使用剂量不宜过高;高锰酸钾对西杂鲟幼鱼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后应适当投喂添加抗氧化剂和保肝的药物;溴氯海因对西杂鲟幼鱼的安全浓度低于生产常用剂量,因此不建议在养殖生产中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