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9 毫秒
1.
经济林树种蒸腾耗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枣树、核桃、山楂、山杏、山桃、樱桃为试验树种,采用盆栽称质量法测定经济林树种的蒸腾耗水特性。结果表明: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山楂、山桃、枣树的耗水量多于樱桃、山杏、核桃,耗水量分别为(0.090 3±0.002 0)、(0.075 5±0.001 7)、(0.069 6±0.001 8)、(0.046 3±0.001 3)、(0.041 9±0.000 8)、(0.030 8±0.000 5)g/(cm2·d),山楂是核桃的2.93倍。白天耗水量明显高于夜间耗水量,占全天耗水量的比例为78%~89%。枣树蒸腾速率(Tr)和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为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1:00左右),其他树种为双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1:00、15:00左右)。各树种清晨水分利用率(WUE)最高。7月各树种Pn最高。Tr表现为山楂[(3.34±0.92)mmol/(m2·s)]山桃[(3.22±0.94)mmol/(m2·s)]枣树[(2.94±1.14)mmol/(m2·s)]樱桃[(2.33±0.84)mmol/(m2·s)]山杏[(2.32±0.77)mmol/(m2·s)]核桃[(2.27±0.76)mmol/(m2·s)]。Tr与气孔导度(Gs)和光合有效辐射(PAR)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北方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蒸腾耗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70,自引:7,他引:70  
采用Lico-6400便携式光合系统测定仪和BP3400精密天平等仪器研究了9个野外造林树种的蒸腾速率日变化及实际蒸腾耗水状况,并对9个树种的日平均蒸腾速率及实际的耗水速率进行了比较.得出了在正常水分条件下各树种的蒸腾耗水量及蒸腾耗水速率.对不同天气情况下及昼夜不同时间段各树种的耗水特性进行了比较.日蒸腾速率从小到大依次为油松、侧柏、黄栌、柠条、臭椿、火炬树、沙棘、毛白杨、枸杞.5年生油松和侧柏晴天的日耗水量分别为(61.7±9.6)g和(39.8±6.8)g;1年生毛白杨、臭椿、火炬树和黄栌的日耗水量分别为(44.8±8.1)g,(53.4±8.8)g,(63.1±14.4)g和(38.4±17.0)g;枸杞、沙棘和柠条的日耗水量分别为(18.8±5.6)g,(4.8±1.1)g和(33.1±5.0)g.阔叶树中毛白杨的耗水速率((1.512±0.767)mmol/(m2*s))最大,枸杞((1.319±0.291)mmol/(m2*s))、沙棘((1.266±0.229)mmol/(m2*s))、柠条((1.337±0.290)mmol/(m2*s))次之,黄栌(0.733±0.199mmol/(m2*s))、臭椿((0.692±0.378)mmol/(m2*s))、火炬树((0.561±0.186)mmol/(m2*s))较小,针叶树油松((0.122±0.018)mmol/(m2*s))和侧柏((0.111±0.029)mmol/(m2*s))耗水速率最小.结果表明,油松和侧柏是耗水较少树种,枸杞和毛白杨是耗水较多的树种,其它树种的耗水居中.通过研究苗木的耗水特性和蒸腾耗水量,为在水量有限的情况下,选择蒸腾耗水量较低的树种进行有效的林木培育和植被恢复重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克拉玛依防护林树种为试材,探讨不同水分处理下不同防护林树种的叶水势、茎水势和土水势的日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试验设置2种水分处理(沟灌):处理一(50 m3/(667 m2·次))和处理二(100 m3/(667 m2·次)),采用露点水势仪测定防护林树种的叶水势、茎水势和土水势的日变化.[结果]叶水势日变化中,处理一在08:00时俄罗斯杨和沙枣树的叶水势分别为-2.03和- 3.23 MPa,在20:00时叶水势分别为-3.32和- 11.65 MPa,沙枣树叶水势下降明显;处理二08:00 ~20:00俄罗斯杨和沙枣树的叶水势下降均不明显.二种处理树种茎水势日变化与叶水势变化相似;土水势随着土壤深度(30~90 cm)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沙枣树下降),树种根系吸收水分能力随着土壤深度(30 ~90 cm)的增加而下降(沙枣树吸收水分增强).[结论]从叶、茎及土水势变化来看,树种抗旱程度为沙枣树>胡杨>白榆>俄罗斯杨,主要原因与树种自身因素(如叶面积,根系等)有关.  相似文献   

4.
张掖市主要造林植物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比较不同树种和草本光合生理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探寻不同植物种在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配置依据,对张掖市12种常见树种及草本的光合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木树种的光合速率整体高于乔木树种及草本,针叶乔木树种的光合速率整体要高于阔叶树种,乔木树种中除沙枣外其他树种均具有"午休现象",梭梭的光合速率最高,全天光合平均速率为13.94μmol/(m2·s);灌木树种的日蒸腾速率整体低于乔木,针叶树种的蒸腾速率高于阔叶树种,除柽柳外,11个树种和草本蒸腾速率的最大值出现在13∶00或15∶00,苜蓿的蒸腾速率最大,达到了18.32mmol/(m2·s);各树种及草本水分利用效率在11∶00之前和17∶00之后较高,灌木树种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于乔木树种,所有树种中梭梭的水分利用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5.
以库布齐沙漠柠条灌丛为研究对象,人工控制土壤水分补给量和干旱程度,利用Li-68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连续监测叶片光合指标及水分利用效率,探讨柠条叶片光合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在不同土壤含水量下的变化特征,分析柠条灌丛对干旱胁迫的响应机制。结果表明:柠条叶片净光合速率为2.02~44.80μmol/(m2·s),蒸腾速率为0.94~23.41 mmol/(m2·s),气孔导度为0.02~1.09 mol/(m2·s),胞间CO2浓度为238.12~323.05μmol/mol,4种指标均表现为随干旱程度加深而降低,光合作用明显被抑制。土壤含水量与柠条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及胞间CO2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柠条叶片水分利用效率与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及蒸腾速率呈显著负相关,在不同干旱程度下表现为重度干旱(3.35μmol/mmol)中度干旱(2.87μmol/mmol)轻度干旱(2.08μmol/mmol)特重干旱(2.15μmol/mmol),在土壤含水量为7%~9%时具有最优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6.
采用便携式光合仪LI-6400对苦竹、慈竹、平竹进行了光合生理、蒸腾、水分利用日动态研究,结果表明,3个竹种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型,并且有"午休"现象,净光合速率日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慈竹(6.47μmol(/m2.s))>平竹(6.16μmol(/m2.s))>苦竹(4.93μmol(/m2.s));平竹的蒸腾速率日进程为双峰型,慈竹呈单调下降的趋势,苦竹呈单调上升的趋势,日平均蒸腾速率由大到小为平竹(3.07 mmol(/m.2s))>苦竹(1.57 mmol/(m2.s))>慈竹(1.34 mmol/(m2.s));日平均水分利用率由大到小为慈竹(4.77μmol/mmol)>苦竹(3.28μmol/mmol)>平竹(1.92μmol/mmol)。  相似文献   

7.
狼牙刺与柠条生理生态及土壤水分效应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选择陕北黄土高原耐旱、适应性强的人工乡土树种柠条为对照,对狼牙刺的生理生态特征以及其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影响作了系统地研究,同时探讨其抗旱性. 得出以下主要结论:①狼牙刺的净光合速率年均值与柠条相当(5.12 μmol/(m[[sup]]2[[/sup]]·s)),蒸腾速率(2.28 mmol/(m[[sup]]2[[/sup]]·s))年均值比柠条(3.26 mmol/(m[[sup]]2[[/sup]]·s))低30%,其光合生产能力受土壤水分多少的影响显著. ②狼牙刺比柠条对干旱环境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造林树种. 表现在3个方面:狼牙刺枝水势的日变化幅度(2.19 MPa)明显高于柠条(1.7 MPa),并且在1年中,其枝水势总小于柠条枝水势;狼牙刺的月平均水分利用效率(0.002 3 g/g)比柠条(0.001 7 g/g)高出26.1%,而且在蒸散耗水量相当的情况下,其叶量和生物产量也远高于柠条;狼牙刺比柠条具有更强的利用深层土壤水分的能力,但在两个生长季中10 m土层剖面土壤水分未发生明显变化,表明其生长与当地降水处于动态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自然状态下研究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的霸王与白刺的光合日变化特征.【方法】采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分析仪测定光合日动态.【结果】霸王与白刺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型,峰值均出现在10∶00与16∶00,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且主要是由气孔因素引起的.白刺净光合速率日均值(4.91±0.74)μmol/(m2·s)大于霸王(3.24±0.76)μmol/(m2·s);2种植物蒸腾速率日变化呈双峰型,峰值出现在10∶00与16∶00,白刺蒸腾速率日均值(4.15±0.31)mmol/(m2·s)大于霸王(2.44±0.33)mmol/(m2·s);霸王与白刺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结论】相同环境条件下霸王的水分利用效率高于白刺.  相似文献   

9.
以小胡杨2号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对其光合日变化及光响应曲线进行研究,并用模型拟合得出相关参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小胡杨2号净光合速率(P_n)日变化为单峰曲线,与其水分利用效率(WUE)同在12:00时达到峰值,分别为21.98μmol/(m~2·s)和3.86μmol/mmol;蒸腾速率(T_r)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胞间CO_2浓度(C_i)大致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小胡杨2号光饱和点(LSP)为1 768.87μmol/(m~2·s),光补偿点(LCP)为32.87μmol/(m~2·s),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为20.59μmol/(m~2·s),是一种抗旱性良好并对强光有很好适应性的杂交树种。  相似文献   

10.
18种常见灌木绿化树种光合特性及固碳释氧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对广州市区18种常见园林绿化灌木树种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进行测定,估测其日净固碳释氧量;以日净固碳量为指标,运用离差平方和对不同灌木树种的固碳释氧能力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树种的光合特性有差异,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型和双峰型2种类型。大多数植物净光合速率的日最高值出现在上午10:00~12:00,少数植物出现在下午14:00~16:00。不同树种固碳释氧能力也有所差异,其中固碳释氧能力最强的4种灌木分别为马缨丹、假连翘、黄叶榕和红桑,最弱的为棕竹。依据日净固碳量将灌木树种聚为3类,日净固碳量高的如马缨丹、假连翘、黄叶榕、红桑[固碳量为7~10 g/(m2·d),释氧量为5~7 g/(m2·d)],日净固碳量中等的如叶子花、朱槿、九里香、米仔兰、鹅掌藤、含笑花、狗牙花[(固碳量为5~7 g/(m2·d),释氧量为3~5 g/(m2·d)],日净固碳量低的如朱蕉、变叶木、红背桂花、茉莉花、江边针葵、基及树、棕竹[(固碳量为2~5 g/(m2·d),释氧量为1~3 g/(m2·d)]。本研究将为碳汇林业指导下的园林绿化树种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连翘光合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对连翘的光合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连翘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单峰型"曲线,无"午休"现象,12:00时Pn出现高峰,峰值为13.54μmol/(m2.s),叶片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的变化趋势与Pn一致,胞间CO2浓度Ci与之相反。Pn与Tr、Gs极显著正相关;影响连翘叶片光合作用的主导环境因子为光合有效辐射PAR和相对湿度RH。连翘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LSP和光补偿点LCP分别为1 360μmol/(m2.s)和26.06μmol/(m2.s),表观量子效率为0.049 5;CO2饱和点较高,在2000μmol/mol范围内未达到饱和,CO2补偿点为81.79μmol/mol,羧化效率为0.036 3。以上结果表明,连翘是一种典型的阳性C3植物。  相似文献   

12.
以杂交新美柳Salix matsudana alba幼苗为研究材料,采用LI?鄄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其光合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自然生长季节,杂交新美柳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单峰曲线,最高峰出现在中午11 : 00,其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为20.8 molm-2s-1。②在控制二氧化碳摩尔分数和温度的条件下,光饱和点(PLS)为1 847.6 molm-2s-1,光补偿点(PLC)为58.1 molm-2s-1。杂交新美柳的光饱和点和光补偿点都较高,表明它是一种阳性植物。③在控制光照强度和温度的条件下,利用Farquhar模型对杂交新美柳叶片净光合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摩尔分数的响应进行拟合,当胞间二氧化碳摩尔分数小于400 molmol-1时,可算得其最大羧化速率(Vcmax)为91.6 molm-2s-1,二氧化碳补偿点(Г *)为46.5 molmol-1,呼吸速率(Rd)为4.9 molm-2s-1;升高二氧化碳摩尔分数可使杂交新美柳的净光合速率增大,提高叶片对光能的利用率,其叶片二氧化碳饱和点(PCS)大约在1 000 molmol-1,同时可算得其最大电子传递速率(Jmax)为256.0 molm-2s-1;当二氧化碳过饱和(>1 000 molmol-1)时,可算得其磷酸丙糖利用速率(UTP)为19.7 molm-2s-1。图3表2参18  相似文献   

13.
不完全的气孔关闭引起的夜间蒸腾在不同物种和环境中普遍存在,且其大小与水汽压差和土壤水分有效性正相关,这意味着荒漠河岸林是研究夜间蒸腾的理想区域。本文基于木质部液流、叶片气体交换、显微结构及环境因子测定证实了胡杨夜间蒸腾的存在:1)夜间叶片气孔是不完全关闭的,平均气孔导度为45 mmol/(m2·s),远大于文献报道的杨属最小气孔导度(约为5 mmol/(m2·s)),平均蒸腾速率为0.7 mmol/(m2·s),两者分别占白天的26%和17%,这表明高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主要是气孔开放引起;2)木质部平均液流速率白天为31.3 cm/h,夜间为16.5 cm/h,约为白天的53%,无论是白天还是夜间,液流速率与水汽压差均呈显著的对数关系,水汽压差可以解释55%的夜间液流变化,这表明夜间液流由蒸腾和组织补水两部分组成,因此,如何将夜间液流区分为夜间蒸腾和组织补水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午夜后液流速率的增加与木质部水势和径向生长变化是一致的,而与水汽压差是相反的,说明午夜后液流速率的增加是组织补水而非蒸腾。   相似文献   

14.
以盆栽3年生美国黑莓(Rubussubgenusrubuswatson)植株为试材,对25%、40%、55%、70%、85%、100%6种水分胁迫条件下的光合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相对含水量(SRWC)为100%时,叶片的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随着水分胁迫的加剧,其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美国黑莓的光补偿点为50μmol/(m2.s)左右;当SRWC为25%时,其光饱和点仅为330μmol/(m2.s);当SRWC为70%以上时,光饱和点均为1 280μmol/(m2.s)左右,属喜光树种。叶片的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随SRWC的升高而增加,气孔阻力随SRWC的升高而降低。光合速率与蒸腾速率呈正相关、与气孔阻力呈极显著负相关;蒸腾速率与气孔阻力呈负相关;水分利用率随着水分胁迫的增强而提高;美国黑莓的光合作用适宜SRWC为70%以上;灌溉的临界SRWC为40%。  相似文献   

15.
建立节水条件下作物叶片的蒸腾速率模拟模型将为温室作物节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温室盆栽番茄营养生长期叶片为研究对象,在温室内进行了不同定植期和水分处理试验。以光合速率光响应曲线模拟值为基础,建立了不同水分条件下的气孔导度模型以及基于气孔导度模型的Penman-Monteith叶片蒸腾速率模型,并采用不同播期试验下的试验数据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气孔导度模型模拟番茄叶片气孔导度的均方根误差(RMSE)和相对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RMSE)分别为0.0109mol/(m2·s)(H2O)和12.83%,叶片蒸腾速率模型的RMSE和rRMSE分别为0.18mmol/(m2·s)(H2O)和15.55%。建立的番茄叶片蒸腾速率模型实现了通过基本温室气象参数和土壤水分参数模拟叶片蒸腾速率,模拟精度较高,参数便于获取,是对短时间尺度蒸腾速率模拟研究的有益探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采用箱法对栗钙土、灰钙土、粗骨土和山地灰褐土4种有代表性的干旱土壤表面CO2通量进行观测和研究。结果表明:森林土壤(粗骨土和山地灰褐土)的通量显著大于草原土壤(栗钙土和灰钙土)。干旱区土壤表面CO2通量的平均值为230.05 μmol/(m2·h),变化范围为-147.27~2 319.55 μmol/(m2·h)。不同土壤类型之间存在差异,粗骨土(351.82 μmol/(m2·h))山地灰褐土(347.33 μmol/(m2·h))栗钙土(193.36 μmol/(m2·h))灰钙土(162.37 μmol/(m2·h))。土壤表面CO2通量存在季节变化,趋势呈“S”形。9月份最高(516.79 μmol/(m2·h)),以土壤向大气释放为主;1月份最低(-7.09 μmol/(m2·h)),以大气进入土壤为主;具有春夏秋冬交替规律,与气候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土壤表面CO2通量稍有后滞。全天候土壤表面CO2通量呈“山峰”形变化,04:00最小(154.13 μmol/(m2·h)),12:00最大(349.65 μmol/(m2·h)),具有昼夜交替规律,比气候日变化稍有滞后。影响土壤表面CO2通量的环境因子有地表空气温度、土壤温度(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壤含水量(0~10 cm、10~20 cm和20~30 cm);其中,地表空气温度、土壤温度(0~10 cm、10~20 cm和20~30 cm)和土壤含水量(0~10 cm)分别与土壤表面CO2通量呈正相关关系,而10~20 cm和20~30 cm深度的土壤含水量与土壤表面CO2通量呈负相关关系,地表空气相对湿度与土壤表面CO2通量的关系不显著。大气与土壤之间的CO2存在双向转移机制,CO2不仅从土壤向大气转移,而且也从大气向土壤转移,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差异性分布,导致温带和寒带地区的土壤具有平衡大气CO2浓度的功能,是温带、寒带地区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坡位黄柳光合与蒸腾的日变化规律,明确不同坡位黄柳光合生产与蒸腾耗水的关系。[方法]以冀北沙荒坡地黄柳沙障为研究对象,采用LI-6400光合测定仪,测定不同坡位黄柳光合、蒸腾及其光合有效辐射、气温、叶面温度的日变化,并以光合、蒸腾速率计算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数据。[结果]不同坡位黄柳光合速率(Pn)日变化有差异。下坡黄柳光合日变化为双峰曲线。中坡光合为下降曲线。上坡黄柳光合日变化呈现曲折下降趋势。下坡黄柳光合速率日最大值、日均值分别为0.340和0.220μmol/(m2·s);中坡黄柳光合速率日最大值、日均值分别为0.290和0.210μmol/(m2·s);上坡黄柳光合速率日最大值、日均值分别为0.350和0.220μmol/(m2·s)。[结论]研究结果为提高冀北沙漠化土地黄柳防风固沙功能及其黄柳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杉木人工林凋落物分解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通过野外模拟试验,研究了杉木人工林凋落叶分解对氮沉降增加的响应。试验设计为4种处理:N0(0 kg/(hm2·a),对照)、N1(60 kg/(hm2·a))、N2(120 kg/(hm2·a))、N3(240 kg/(hm2·a)),每种处理重复3次。经660 d分解后,N0、N1、N2、N3处理凋落物残留率分别为24.58%、21.99%、15.46%和25.17%,分解系数分别为0.776 4、0.807 6、1.018 8和0.760 8,95%的凋落物分解所需时间分别为3.99、3.95、3.06和4.11年,表明N1、N2 促进了凋落物的分解,而N3则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模拟氮沉降在一定程度增加了凋落叶中的氮含量,从而降低了碳氮比。除N3处理外,凋落物分解系数与凋落物中的氮含量呈显著的正线性关系,而与碳氮比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水分生理特性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盆栽试验对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冬小麦水分生理生态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干旱胁迫的加剧,不同生长时期冬小麦叶片相对含水率和叶水势均呈减小趋势,叶片水分饱和亏均呈增大趋势。且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冬小麦叶片相对含水率和饱和亏与土壤持水量关系密切。严重干旱处理下冬小麦叶片相对含水率和叶水势始终维持在较低水平,而轻度干旱和正常水分处理尤其是正常水分处理维持在较高水平。冬小麦日蒸腾平均值的大小顺序为正常水分处理(3.375 mmol·cm~(-2)·s~(-1))>轻度干旱处理(3.107 mmol·cm~(-2)·s~(-1))>中度干旱处理(2.332 mmol·cm~(-2)·s~(-1))>严重干旱处理(2.018 mmol·cm~(-2)·s~(-1))。各处理冬小麦蒸腾出现较大差异的时间在12:00和14:00。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除严重干旱外冬小麦蒸腾速率均与光合有效辐射强度显著相关,各处理均与大气相对湿度和叶片温度显著相关,与土壤水分密切相关。土壤水分对冬小麦的生物量和产量具有显著影响,正常水分处理生物量和产量最高,高于其他3个处理,严重干旱处理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