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山西农业科学》2016,(5):640-645
利用2001—2013年汾河流域卫星遥感数据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地表温度(LST)和降水实测资料,分析了汾河流域及其上、中、下游近13 a来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近13 a汾河流域月NDVI变化呈现单峰型;整个流域及上、中、下游的植被覆盖率均有所提高;植被覆盖状况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变好;基于月尺度的NDVI与LST呈显著正相关,而降水量与NDVI的相关关系为抛物线型;基于月尺度的NDVI与同期的LST和降水量的复合相关模型优于单变量相关模型,复合相关模型为:NDVI=0.007Ts+0.002P+0.222;基于年际尺度的NDVI与LST的单变量相关不显著,而NDVI与降水量的单变量相关性显著;NDVI的赫斯特指数表明,汾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状况将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2.
宁夏植被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人类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表征植被生长状况的重要因子.基于2000年以来的MODIS NDVI数据,运用Mann-Kendall检验、趋势分析、Hurst指数等方法,研究宁夏年最大NDVI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1)宁夏多年平均最大NDVI呈现南北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19年最大NDVI极显著上升,增长速率为0.008/年,70.3%的地区显著增大(P<0.05),植被生长状况明显改善,未来27.8%的区域最大NDVI将显著改善.(3)最大NDVI与春季、夏季和年降水量相关性较显著,与平均气温相关性较弱.最大NDVI与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和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大部分地区NDVI与人口及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正相关,固原市与二者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生态建设成效尚不稳固,需持续实施生态工程,改善植被生长状况.  相似文献   

3.
基于MODIS NDVI和NPP数据,选取包括气温和降水量的宝鸡11个气象站点的气候指标,分析了宝鸡地区2001~2013年植被覆盖规律的时空变化。运用趋势分析方法探讨了13 a宝鸡地区年均NDVI空间变化趋势;采用相关分析法进一步对宝鸡地区年均NDVI、NPP与年均温和年降水量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3年宝鸡地区年均NDVI以0.032/10 a的速度上升,较快于三北防护林工程区1982~2006年植被覆盖的增速(0.007/10 a),且2001~2002、2003~2004年两个年份段为年均NDVI值的两次高恢复期;植被覆盖以轻度改善为主,基本不变和中度改善次之,严重退化和中度退化最弱。除个别地区外,植被覆盖恢复状况整体上呈稳中上升的较好趋势;宝鸡全区植被覆盖与气温和降水量相关性均较好,大部分地区呈现正相关;退耕后10 a,NDVI与NPP具有同步增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青海湖流域属于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草地退化状况是反映该流域生态环境状况的有效指标。在对青海湖流域退化草地分类的基础上,利用遥感手段获得流域退化草地的空间分布和变化信息。采用Markov模型、退化草地动态变化度、转类指数和景观指数对青海湖流域草地退化状况时空变化进行多角度分析。研究表明2010年青海湖流域草地状况良好,未退化草甸与未退化草原在整个流域占绝对优势,是流域面积的38%。2000-2010年期间,流域草地变化不大,退化草地转类指数为-0.0384;草地变化整体上呈极轻微退化趋势,在这11a期间呈现先退化、后改善的状况。流域内不同退化草地类别的空间景观格局表现比较稳定。青海湖流域的优势草地类别是未退化草甸,主要分布在流域中部,2000-2010年期间该类别的动态变化度为1.82%,没有发生大幅度变化,时空变化都比较稳定。中度退化草甸是退化最明显的类别,即使在流域草地呈改善状况的2006-2010年期间,有近7.4万hm2退化为重度退化草甸,占中度退化草甸转变为其他类别的65%。流域中与其他类别相互转换频繁,面积变化幅度最大的类型是轻度、中度退化草甸,及重度退化草原,在流域草地退化发生改善的2006-2010年期间,这3个类别的动态变化度达到15%-21%之间;空间上它们主要分布在流域西北部、青海湖北部以及环青海湖区域。  相似文献   

5.
利用祁连山北麓东段的天祝县、中段的肃南县和西段的肃北县1982~2006年的植被指数(NDVI)和气候因子(气温和降水量)及载畜量数据,对祁连山北麓25年间NDVI与气候和载畜量的变化趋势及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气温、降水量和载畜量变化的地域性差异明显,其中东段天祝县的变化最大.天祝县和肃南县的气温呈显著增加,3个县的年降水量和NDVI变化均不明显,但1998~2006年草地NDVI空间变化特征表明,3个县9年间植被均呈现退化趋势;天祝县的载畜量呈明显增加而肃南县和肃北县的载畜量呈极显著降低变化.天祝县的年均气温和3个县降水量的稳定性较弱,而3个县的NDVI和载畜量的稳定性较强.天祝、肃南和肃北县的年均气温、降水量、NDVI和载畜量的多年均值分别为0.3、5.0、7.1℃,339.2、263.7、152.0mm,0.25、0.31和0.08,96.7、69.1、28.3万只羊单位.天祝县和肃北县的NDVI分别与气温(R=0.403)和年降水量(R=0.411)均呈显著正相关,肃南县的植被NDVI与气候因素和载畜量均相关性不明显.分析认为,气候因素是影响祁连山草地NDVI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基于MODIS NDVI和NPP数据,选取包括气温和降水量的宝鸡11个气象站点的气候指标,分析了宝鸡地区20012013年植被覆盖规律的时空变化。运用趋势分析方法探讨了13 a宝鸡地区年均NDVI空间变化趋势;采用相关分析法进一步对宝鸡地区年均NDVI、NPP与年均温和年降水量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3年植被覆盖规律的时空变化。运用趋势分析方法探讨了13 a宝鸡地区年均NDVI空间变化趋势;采用相关分析法进一步对宝鸡地区年均NDVI、NPP与年均温和年降水量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2013年宝鸡地区年均NDVI以0.032/10 a的速度上升,较快于三北防护林工程区19822013年宝鸡地区年均NDVI以0.032/10 a的速度上升,较快于三北防护林工程区19822006年植被覆盖的增速(0.007/10 a),且20012006年植被覆盖的增速(0.007/10 a),且20012002、20032002、20032004年两个年份段为年均NDVI值的两次高恢复期;植被覆盖以轻度改善为主,基本不变和中度改善次之,严重退化和中度退化最弱。除个别地区外,植被覆盖恢复状况整体上呈稳中上升的较好趋势;宝鸡全区植被覆盖与气温和降水量相关性均较好,大部分地区呈现正相关;退耕后10 a,NDVI与NPP具有同步增减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植被覆盖变化与降水量的关系研究,对分析植被生态系统在气候变暖导致降水量发生变化背景下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利用托里县2011-2015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TRMM卫星降水量数据,分析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TRMM卫星降水量在托里县多年来的时空变化趋势,实现了降水量与NDVI数据的移动平滑,探讨了NDVI与TRMM卫星降水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并对NDVI和降水量的相关性进行了讨论。【结果】①TRMM卫星降水量与NDVI两者的趋势变化呈现相辅相成;从空间分布特征角度而言,NDVI的空间分布规律往往呈现与同期或前期TRMM降水量空间分布特征相似,影响NDVI的因子众多,降水量变化不能全面的解释NDVI的动态变化;②从时间角度而言,降水量与NDVI存在时间上的梯度关系,降水量增加后,NDVI才逐步随之增大。综合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特征,均证明降水量对NDVI的影响作用具有典型的滞后性;③5年里的NDVI与TRMM卫星降水量相关性较为显著,NDVI与TRMM卫星降水量之间的相关性大多呈正相关,TRMM卫星降水量能促进NDVI的增加。【结论】降水对植被生长具有显著的驱动力作用,伴随降水量的变化,植被覆盖情况会随之慢慢产生相同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采用2000—2014 年艾比湖流域1 km×1 km 分辨率的MODIS-NDVI 影像数据,以MVC 法合成 年最大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 NDVI),利用研究区内20 个气象站点的同期气象因子(温度、降水)数据, 探讨2000—2014 年艾比湖流域 NDVI 变化以及对温度与降水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5 年间艾比湖流域 NDVI 呈现增长趋势,其中轻微增加面积占82.97%,轻微减少和明显减少面积分别占2.11%、0.27%,植被 改善情况较好;从年际变化水平来看,线性相关与二维空间分析结果总体上研究区NDVI 与降水量呈正相 关、与温度呈负相关,同时降水对NDVI 变化的响应关系高于温度的影响,NDVI 与降水量和温度的线性相 关系数分别为R2=0.95、R2=0.81。利用遥感技术对艾比湖NDVI 进行长时间序列的趋势变化研究,对当地生 态安全的保护有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覆盖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近25年来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覆盖的时空演变特征,为黄土高原生态极其脆弱区的环境发展方向及宏观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1982-2006年GIMMS(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8 km/15 d分辨率数据,统计检验年、季节及月等不同时间尺度上NDVI的演变特征,在ArcGIS软件中表达10年尺度间NDVI均值的空间分布差异,并用面积累积频率曲线表达研究区NDVI值的整体分布及演变状况;同时用时间相关及空间对应法分析研究区NDVI与降水量的时空联系。【结果】近25年来,黄土高原地区水蚀风蚀交错带植被NDVI总体呈显著(P<0.05)上升趋势,秋季及9-10月NDVI分别呈极显著(P<0.01)和显著(P<0.05)上升趋势。在10年尺度上,研究区植被NDVI空间分布差异较大,持续性增加面积仅为22.3%,集中分布在陕北吴旗、志丹所在北洛河上游,安塞、延安所在延河地区以及西宁西南部。年降水量与年NDVI均值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月尺度上则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效应;在10年尺度上,西宁西南部、吴旗-延安等NDVI持续性增加地区与降水量增加的空间分布比较吻合,而内蒙古东胜附近NDVI改善但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本区属于鄂尔多斯草原禁牧、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恢复区,说明生态环境建设产生了较好的生态环境效益。【结论】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25年来NDVI整体呈显著改善趋势,但空间差异较大;其改善程度的空间差异性既有降水的作用,也有人为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衡阳地区1981—2010年8个地面气象观测站蒸发量、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气象数据资料,分析了衡阳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衡阳地区1981—2010年年蒸发量空间分布不均匀,东北部、西部和东南部的蒸发量要高于中部和中南部。衡阳市区和衡阳县蒸发量年际变化、年代际变化、季节年代际变化、月年代际变化呈增加趋势,年蒸发量与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均存在着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荣裕良  沈润平  郭倩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7):7344-7347
利用1982~2000年37个测站的逐月气温、降水资料和归一化植被指数资料,采用奇异值分解(SVD)技术,分析了长江中游地区前期植被覆盖变化对夏季气温、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地区植被指数、夏季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在1982~2000年呈上升趋势,年际波动变化明显;上年冬季NDVI同当年夏季气温、降水的相关最显著;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及附近地区的冬季NDVI变化对湖北、湖南的夏季气温、降水影响最大,受前期冬季NDVI变化影响最大的区域位于湖北东部。  相似文献   

12.
大兴安岭植被指数年际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遥感数据获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能够较好地反映植被的生长状况,并且为区域尺度、长时间序列的植被监测提供可能。本研究采用黑龙江大兴安岭地区2000—2009年MODIS/NDVI月值数据,分析和监测该地区年际NDVI变化,并利用趋势分析、假设检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多种影响因子对该地区NDVI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10年间年平均NDVI在0.455 4~0.509 3之间变化,平均值为0.477 3,年际间变化呈现出无规律的波动,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分析了森林火灾、温度和降水对NDVI的影响,一般森林火灾对过火区域NDVI的变化没有显著影响,重大森林火灾和过火面积小于1万hm2的特大森林火灾会促进过火区域NDVI的增长,过火面积大于1万hm2的特大森林火灾会使过火区域NDVI大幅降低;温度在10~25 ℃时会促进森林NDVI增长,在5 ℃以下对NDVI变化无显著影响;月降水量在75 mm以下会促进森林NDVI增长,大于100 mm对NDVI变化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方兰  延军平 《江西农业学报》2012,24(5):148-152,166
利用1961~2010年榆林市逐月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榆林市的气候变化特征;利用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了该区域气候生产力,通过二元回归模型分析了气候生产力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榆林全年及四季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尤以冬季平均气温上升显著;降水量年际波动剧烈而总体变化趋势不大;de Martonne干燥度呈现下降趋势。气候生产力呈现微弱的增长趋势,年降水量是影响气候生产力的主要因素,其与气候生产力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榆林年均气温上升1℃、年降水量上升1 mm时,榆林气候生产力将上升21.5 kg/(hm2.a)。  相似文献   

14.
气候变化背景下鄱阳湖地区植被覆盖及生产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81~2000年鄱阳湖地区的气象台站数据、NOAA/AVHRR—NDVI数据集(空间分辨率为8km)以及光能利用率模型GLO—PEM模拟的鄱阳湖地区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NPP)(空间分辨率为1km),基于最小二乘法,分析了全球变化背詈下该地区均温和降水、年最大植被指数(NDVImax)以及年NPP的年际变化趋势,探讨了植被年NDVImax、NPP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近年来鄱阳湖地区气候变化比较显著,年均温和年降水量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但变化幅度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1980~2000年闰鄱阳湖大部分地区年NDVimax存在增加趋势,但也有少部分地区呈降低趋势,其中增加趋势的显著性水平相对较高,而降低变化趋势不够显著。1980~2000年,鄱阳湖地区NPP变化主要呈现增加趋势,且显著性水平较高;其中,整个鄱阳湖地区NPP年变化率为111257t/年.滨湖区为49920t/年,外围区为61337t/年;在离湖不同缓冲距离上,NPP变化的趋势基本一致。鄱阳湖地区气候暖湿化发展对植被改善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0-2011年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分析了重庆市植被覆盖的空间特征和变化规律,并结合气象数据分别从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分析了植被覆盖变化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1年,重庆市植被覆盖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冬、春、秋季植被覆盖增长较明显;(2)从空间变化趋势上看,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植被覆盖增加明显,而主城9区以及区县的中心城镇地区植被覆盖减少;(3)重庆市NDVI与温度的相关性大于与降水的相关性,在空间上年均NDVI与年均降水和温度正、负相关性并存,显著正相关区域大于显著负相关的区域,但大部分地区的相关性并不显著;(4)温度和降水对植被生长均具有一定的时滞效应,其中降水的时滞效应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60—2010年三门峡市月降水和月气温观测资料,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方法和极端气候异常的定义,对降水气温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降水量变化呈减少趋势,年平均气温变化有上升发展的趋势;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减少趋势最大,春季气温变化显著;月平均降水量变化差异较大。对苹果业的影响表现在:降水减少造成干旱频繁发生,气候变暖使得果树物候期提前,春季增加了苹果冻害的几率。针对降水、气温等不利影响,提出苹果业生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1961—2010年云南省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云南气候变化特点,利用1961—2010 年云南25 个站点的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降水量资料,分析研究云南近50 年来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云南升温趋势明显,升温率达0.24℃/10 a;(2)一年四季中,冬季升温的趋势最明显,春季、夏季和秋季的升温幅度大致相等;(3)年降水量呈略减少趋势,长期变化趋势不显著。年降水量呈周期性的波动变化,且年际变化较大;(4)年平均降水日数变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下降最显著的是小雨日数,中雨日数略为下降,而大雨和暴雨日数却略为增加;(5)年降水强度总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根据民勤气象站1953—2010年逐年气温资料,利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滑动平均等方法分析了近58年民勤气温月、季、年、年代际及近10年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平均气温月、季、年及年代际均呈升高趋势,1989年出现突变,近10年是58年中最暖的时期。②平均最低(高)气温的月、季、年及年代际均呈升高趋势,升温趋势略有差异,最低温度比最高温度升温明显大,平均最低气温1987年出现突变,平均最高气温1989年出现突变,近10年平均最低气温最高、平均最高气温略低于20世纪90年代。③极端低温日呈明显减少的趋势,极端高温日数呈略微增多的趋势,气温日较差呈显著减小的趋势。历史极端低(高)温均出现在近10年。④气温的升高使民勤热量资源发生变化,活动积温增大,对种植棉花等经济作物有利。  相似文献   

19.
鄱阳湖水体水质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分析鄱阳湖水体的水质变化特征,分别于2010年10月与2011年5月采集了鄱阳湖主湖区、五河入湖口以及碟形湖的表层水样,对水质理化参数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水体COD、TN、TP等营养参数已达到富营养化水平,水质理化参数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其中2010年10月鄱阳湖水体COD、TN、NH+4-N、NO-3-N含量和TN/TP均显著低于2011年5月的含量,与之相反,2010年10月鄱阳湖水体TP、Chl-a含量显著高于2011年5月水体;饶河入湖口COD、TN、TP含量显著高于全湖其他样地,居全湖最高,而南矶山碟形湖的Chl-a显著高于其他样地。进一步的PCA分析结果显示,影响鄱阳湖的环境因子主要为溶氧量、透光度和电导率。从样地变化来看,湖口样地、南北主湖区、抚河入湖口及三江口样地受氮磷营养盐影响较小,而其他各入湖口受碳氮磷营养盐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应用梧州地区5个站点1954~2011年逐月降水和平均气温资料,采用趋势分析、小波分析法,分析了近58年梧州地区降水和气温的变化趋势、变化周期性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58年梧州地区年降水量、冬季降水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年降水量存在25年左右、10年左右的震荡周期,季降水量存在一个10年左右的振荡周期最为明显;年平均气温存在一个9~11年的振荡周期;近58年梧州全年、夏季、秋季、冬季平均气温总的趋势均表现为升高趋势,但升高的幅度不同,梧州全年平均气温上升幅度为0.152℃/10a,气候变暖表现明显;梧州58年来出现夏季严重多雨事件8次,严重少雨事件7次;出现秋季严重多雨事件3次,严重少雨事件2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