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详细了解我国近几年来育成的北方春大豆品系对花叶病毒病的抗性表现,本研究通过分析2003~2007年的国家北方春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病毒病2个流行株系(SMV1和SMV3)抗性鉴定数据,筛选兼抗SMV1号和SMV3号株系的抗原有19份,专抗SMV1号株系的抗原55份,专抗SMV3号株系的抗原20份,并发现辽宁省的新品系对2个株系的抗性表现都是最好的,尤其是表现抗病级别(R)的品系较多;而黑龙江省对2个株系的抗性表现都是最差的,尤其是对3号株系,大部分表现感病。建议黑龙江省今后要重视花叶病毒与抗性育种,可以考虑从辽宁和吉林两省引入抗原,进行品种选育和抗性改良。  相似文献   

2.
大豆品种(品系)对大豆花叶病毒六个株系的抗性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测定了116份大豆材料对大豆花叶病毒(SMV)6个株系的抗性反应。从中选出10个品种可以抗 SMV 的3—6个株系的侵染。它们是 Kwanggyo、西曹黄、兖黄1号、大白麻、齐黄23、豆高3号、Buffal0、齐黄22、7588—10和徐豆2号。在查明当地的 SMV 的流行株系和株系组成之后,认为上述品种可选为抗病育种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3.
大豆品种接种SMV叶片POD同工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采用成株感 SMV1号、 3号株系大豆品种合丰 2 5、丰收 12 ,抗 SMV1号而感 SMV3号株系品种东农 81- 4 3、铁 6 915(东农 ) ,抗 SMV1号、 3号株系品种东农 93- 0 4 6、东农 92 - 0 70 ,在隔离网室内采用盆载试验 ,于对生真叶期采用人工汁液摩擦法分别接种 SMV1号、3号株系 ,以未接种健株为对照 ,在大豆鼓粒初期测定分析叶片 POD同工酶。结果表明 ,抗感品种未接种健株叶片 POD同工酶谱带没有明显差异 ,POD活性品种间略有差别 ,但 POD活性与抗性没有相关。分别接种 SMV二个株系后 ,各品种 POD同工酶谱带数目不变 ,一些酶带活性发生变化。合丰 2 5、丰收 12接种 SMV后 ,叶片 POD同工酶活性增强 ,且接种 3号株系增加得大。说明 SMV毒性越强 ,植株感病越严重 ,POD活性变化越大。因此 ,叶片 POD活性的增强是植株感病的生化症状。东农 81- 4 3、铁 6 915接种 SMV1号株系后 ,叶片 POD同工酶和活性没有明显变化 ,接种 SMV3号株系后 ,叶片 POD同工酶活性增强。说明同一品种对二个株系的抗性不同 ,POD的变化也不同。东农 93- 0 4 6和东农 92 - 0 70接种二个株系后 ,POD同工酶没有明显变化 ,接种 SMV3号株系后 ,POD活性略降低  相似文献   

4.
大豆花叶病毒(SMV)种子传染率与品种间的抗性和SMV不同株系呈正相关,而与种子的褐斑粒率和种株的病情指数相关性极不显著。1号株系的种传病苗率高于2号和8号株系。高抗SMV种传的品种,能抗8个株系的传染。可以通过选育和筛选种传病苗率低的品种推广,减少本病的初次侵染来源。  相似文献   

5.
为了辽宁省大豆产业振兴与发展,近5年来对辽宁省内选育的大豆新品种进行了全面抗大豆花叶病毒鉴定,采用人工摩擦接种毒液法,对178份大豆品种进行SMVⅠ号和Ⅲ号病毒株系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50%以上参鉴品种对SMVⅠ号和SMVⅢ号病毒株系均表现出抗性,并筛选出兼高抗2种病毒株系的大豆品种共21份,可直接在大豆生产中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苗期不同抗性大豆荧光参数和叶绿素含量对大豆花叶病毒(SMV)胁迫的响应。[方法]以感SMV品种合丰25和抗SMV品系牡304为材料,以东北地区SMVⅠ号株系为毒源,测定接种SMV后苗期不同抗性大豆荧光参数及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相比,SMV胁迫下,除Fo和q N升高外,其他荧光参数均有所降低,抗SMV品种(系)的变化幅度较小。随着胁迫时间的推移,Fm、Fm’、ΦPSII和Fv/Fm逐渐降低,Fo和q N逐渐升高,q P先降低后升高,且抗SMV品系牡304和感SMV品种合丰25分别在6 d和12 d出现最低值。受SMV胁迫后,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同,抗病品种(系)叶绿素含量的上升幅度大于感病品种(系),感病品种(系)叶绿素含量的降低率大于抗病品种(系)。[结论]苗期荧光参数以及叶绿素含量可作为鉴定大豆对SMV抗性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国家大区北方春大豆参试品种(系)对大豆花叶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对国家大区北方春大豆参试的36份材料进行了大豆花叶病的抗性鉴定。在防蚜网室内,人工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MV1号和SMV3号株系。鉴定结果表明,在鉴定的36份材料中没有免疫的。接种SMV1号表现为抗的仅6份,占总数的16.67%,中抗的13份,占总数36.11%,中感的15份占41.67%,感病的1份占2.78%,高感的仅1份占2.78%。接种SMV3号表现为抗的仅2份占5.56%,中抗的2份占5.56%,中感的5份占13.89%,感病的15份占41.67%,高感的12份占33.33%。  相似文献   

8.
早熟高产优质抗病大豆新品种合农59选育与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选育适宜高寒地区种植的大豆品种,在1995-1998年种质创新的基础上,于1999年以合丰39为母本,合交98-1246(北丰11×ELF)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出大豆新品种合农59,2010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该品种生育日数113d,需≥10℃活动积温2 205.8℃,为早熟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627.0kg·hm-2,较对照品种宝丰7号增产10.4%;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561.5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1增产12.5%;蛋白质含量39.87%,脂肪含量20.64%;中抗灰斑病、抗花叶病毒病SMVⅠ号株系和中抗花叶病毒病SMVⅢ号株系;适宜北方春大豆早熟区种植;2010-2014年累计推广面积33.56万hm2,生产商品大豆8.6亿kg,创产值效益38.4亿元;增产大豆0.96亿kg,创社会效益4.3亿元。  相似文献   

9.
北豆10号     
审定编号:国审豆2007009 品种来源:黑河18×北丰12号 特征特性:该品种平均生育期113天,株高77.9cm,单株有效荚数29.1个,百粒重19.2g.长叶、紫花、亚有限结荚习性.籽粒圆形,种皮黄色,淡脐.接种鉴定:中抗大豆灰斑病,中感SMV Ⅰ号株系,感SMVⅢ号株系.平均粗蛋白含量40.44%,粗脂肪含量19.54%.  相似文献   

10.
辽豆20是以新豆1号为母本,与辽91005-6-2有性杂交育成,2005年由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该品种具有高蛋白含量、高产、稳产、多抗、籽粒大等特点;其蛋白含量达到45.56%,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454.45 kg/hm2,中抗大豆花叶病毒(SMV)I号株系和Ⅲ株系,高抗大豆灰斑病;百粒重达到27.3 g。适宜在辽宁省大部分地区种植,辽豆20在沈阳的适宜播种期为5月上旬,适宜种植密度在15-18万株/hm2。  相似文献   

11.
合农64是2003年以美国品种HOBBIT为母本,九丰10号为父本有性杂交育成,2013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该品种生育日数115d,需≥10℃活动积温2 350℃,在黑龙江省为中熟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 892.7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0增产11.0%,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 501.7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50增产13.8%;油分含量21.90%,蛋白质含量38.28%,为油用型品种;抗灰斑病兼抗花叶病毒病SMVⅠ号株系;适宜北方春大豆中早熟区种植。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大豆新品种(系)抗大豆花叶病毒病鉴定及抗源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以人工磨擦接种鉴定为主、鉴定圃中田间自然诱发鉴定为辅的鉴定方法,对来源于吉林省的36个大豆新品种(系),进行了抗大豆花叶病毒病鉴定。鉴定结果表明:在混合株系的鉴定中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种占58.3%;网室内分株系鉴定,对1号株系表现中抗以上的占30.6%,对2号株系表现中抗以上的占30.6%,对3号株系表现中抗以上的占41.7%;鉴定圃田间自然诱发鉴定中表现中抗以上的占94.4%。公交97132-8、白交9403-9、公野5056、9757—33,这4个品种(系)在3项抗性鉴定中表现较强抗性,其中公交97132-8抗性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13.
利用网室内人工接种法对103份不同省份大豆新品种(系)进行了弱毒株系SMV1和强毒株系SMV3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抗SMV1株系的大豆新品种(系)有95份,占参试材料的92.2%,抗SMV3株系的品种(系)有53份,占参试材料的51.5%;兼抗SMV1和SMV3的有51份,占参试材料的49.5%,其中高抗SMV1和S...  相似文献   

14.
大豆对SMV3号株系的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高抗东北SMV3号株系的大豆品系95-5383与4个感病品种(系)HB1、铁丰21、Amsoy、williams和抗病品种PI486355配制5个杂交组合,对各组合的F1、F2代接种SMV鉴定抗性.结果表明,95-5383与各感病品种杂交组合的F1代表现为感病,F2群体分离比例为3感(花叶+顶枯)1抗,表明95-5383对SMV3号株系的抗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95-5383×PI486355的F2代接种后有感病植株分离,表明二者对SMV3的抗性基因不等位.利用BSA法对95-5383×HB1的F2代进行鉴定,筛选出RAPD引物OPN11在95-5383和抗池扩增出OPN11980片段,在HB1和感池扩增出OPN111070片段,在F1同时扩增出OPN11980和OPN111070.用该引物分析95-5383×HB1的F2个体,共显性的RAPD标记OPN11980/1070与95-5383抗病基因的遗传距离为2.1cM.  相似文献   

15.
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SMV)是危害大豆的世界性病害之一,不同的大豆花叶病毒株系致病力不同,不同大豆品种对不同株系的抗病性反应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本试验对237份大豆种质资源,采用人工汁液摩擦法接种大豆花叶病毒东北3号株系和黄淮7号株系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3份材料对东北3号株系表现出高抗,5份材料对黄淮7号株系表现出高抗。高抗材料主要来自于河北、山东、北京。野生大豆品种中,4份材料对东北3号株系表现出高抗,2份材料对黄淮7号株系表现出高抗。高抗材料主要来自于山西、甘肃、河南。  相似文献   

16.
旨在瞄准鲜食大豆产业需求,针对性选育早熟、抗SMV的夏播鲜食大豆新品种。利用1.5万R的~(60)Co人工诱变‘苏豆7号’,在其分离的后代中经多年多点抗性鉴定和产量、品质等性状选择。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出早熟、抗SMV鲜食夏大豆新品种‘苏豆18号’。该品种具有较好的早熟性、丰产性和食用品质,并高抗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3和SC7,中抗炭疽病菌。2017年3月通过国家大豆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豆20170021)。‘苏豆18号’具有早熟、抗SMV、优质等特点,适合江苏、安徽、湖北、江西、上海、浙江等地作夏播鲜食大豆种植。本文对该品种的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作一阐述,供相关研究单位及农技推广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7.
吉农20是通过有性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2004-2005年两年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为3131.2kg,比对照吉林30号平均增产12.3%;2006年生产试验公顷产量3 082.2kg,比对照吉林30增产13.5%.人工接种鉴定中抗大豆花叶病毒混合株系,中抗大豆花叶病毒1号、3号株系,抗2号株系.蛋白质含量39.12%,脂肪含量22.22%.2007年1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该品种具有高产、高油、抗病、适应性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旨在瞄准鲜食大豆产业需求,针对性选育早熟、抗SMV的夏播鲜食大豆新品种。【方法】利用1.5万伦琴的钴-60人工诱变‘苏豆7号’,在其分离的后代中经多年多点抗性鉴定和产量、品质等性状选择。【结果】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选育出早熟、抗SMV鲜食夏大豆新品种‘苏豆18号’。该品种具有较好的早熟性、丰产性和食用品质,并高抗大豆花叶病毒株系SC3和SC7,中抗炭疽病菌。2017年3月通过国家大豆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豆20170021)。【结论】‘苏豆18号’具有早熟、抗SMV、优质等特点,适合江苏、安徽、湖北、江西、上海、浙江等地作夏播鲜食大豆种植。本文对该品种的特征特性、高产栽培技术作一阐述,供相关研究单位及农技推广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创新大豆品种和探讨育种技术,此研究采用回交育种方法,以合丰35为母本,与合交95-1101(合丰34×合丰35)为父本配制组合育成了合丰50号。该品种油分含量22.57%,蛋白质含量37.41%,黑龙江省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506.1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35号增产14.1%,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560.8kg/hm2,较对照品种合丰35号增产17.4%;国家北方春大豆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355.5kg/hm2,较对照品种绥农14号平均增产10.3%,生产试验平均产量2788.5kg/hm2,较对照品种绥农14号平均增产6.3%,中抗灰斑病、抗疫霉根腐病、抗病毒病SMVⅠ号株系,2006年由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推广,同时申报国家审定品种。结果表明,合丰50为既高油又高产、抗病、广适应性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20.
【目的】鉴定出携带特异抗性基因的种质。【方法】利用美国的6个SMV株系(G1~G3,G5~G7)对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254份大豆种质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结果】158份材料感所有病毒株系;95份材料抗某些病毒株系;只有7份种质兼抗所有6个鉴定株系:中国种质3份(‘Kaigen’s kingenzu’PI 88486,PI 62202和PI 407733),法国种质1份(‘ItoSan’PI 189920),韩国种质1份(PI 84549),日本种质2份(‘Shirome choutan’PI 417329和‘Tousan 101’PI 507439)。14份材料对6个株系表现抗病或幼苗早期抗病,推测可能携带Rsv4基因;50份材料对6个株系的反应型与已报道的抗性等位基因类似,推测其中携带Rsv1抗性基因材料2份,Rsv1-k22份,Rsv1-y16份,Rsv1-t1份,Rsv3 10份。25份材料对6个SMV株系表现型特殊,可能携带Rsv1,Rsv3,或Rsv4位点新的等位基因。【结论】这些新的抗源可以用于SMV抗病育种的亲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