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两系杂交水稻培两优288高产保质制种原理与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两系杂交水稻培两优288高产保质制种原理与技术,对母本培矮64S不育性表达及制种基地气候生态条件的要求,父母本生长发育规律,制种异交特性及异交栽培种子保纯,黑粉病防治等技术措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组合适宜在湖南-季稻区夏制,湘中、湘南双季稻区秋制,以生敏感期和抽穗授粉安全为前提选择制种基地和安排播种期,对父母本实行定向栽培,母本群体要求稳长、多穗、整齐、父本要求多穗、大穗、花粉量足,母本  相似文献   

2.
经过连续两年的制种研究和生产实践,掌握了两系优质晚籼奥两优28父母本特征特性,总结出高产稳产保纯制种技术:选择低山丘陵区开辟夏制基地,科学安排母本育性安全期、最佳抽穗扬花期和父母本播差期,加强田间管理创建父母本高产群体结构,适时、适量、适法使用"九二○"提高异交结实率,搞好人工辅助授粉、严格除杂保纯和加强防治病虫害等。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不育系开花习性、柱头特性与异交结实率关系的观察与分析,结果表明母本柱头外露率、父母本花时相遇率及父本开花闭颖后花药内残留花粉对制种总异交结实率的贡献分别为48.76%,43.78%和7.46%.因此,在制种中应围绕提高母本柱头外露率、父母本花时相遇率采取调节措施.并改进授粉技术.  相似文献   

4.
李光华 《农民致富之友》2013,(20):144-144,110
介绍杂交水稻Y两优916高产制种技术,制种基地选择与隔离、合理安排父母本播种差期、构建父母本高产群体、采取综合措施提高异交结实率、严格去杂去劣,病虫防治,确保种子质量。  相似文献   

5.
在杂交水稻制种中,异交结实率的高低是制种高产的关键。从选择最佳抽穗扬花期、定好父母本的播差期、增加父母本的颖花比、割叶、喷“九二○”、授粉等技术措施入手,可以提高异交结实率。  相似文献   

6.
总结了超甜玉米华甜玉1号在湖北制种的高产措施:父母本理想错期20d,叶龄差2.1;最佳的群体结构每公顷5.70万株;父母本行比1:5,应加强肥水管理和人工辅助授粉,提高母本异交结实率.  相似文献   

7.
与人工授粉竿授粉比较,风机授粉具有特有的授粉性能,能显提高母本异交结实率和大幅度扩大母本行比,扩大母本群体结构,增加母本单位面积上的颖花库容量,改善父母本共生群体授粉与授粉状态,提高母本单位面积上的异交结实粒数,使制种产量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杂交甜玉米优质高产制种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昌礼  张楚文 《安徽农业科学》2003,31(3):439-439,444
为了提高杂交甜玉米制种质量与产量 ,摸索出一套提高制种质量与产量的技术措施。即 :①选择好制种基地 ;②使用优质的亲本种子 ;③制定适宜的行比 ;④根据父母双亲生育进程 ,严格父母本错期天数 ;⑤加强田间管理 ;⑥认真做好去杂去劣工作 ;⑦严格去雄授粉 ;⑧授粉后割除父本植株 ;⑨适时收获。  相似文献   

9.
根据天优1120亲本特性和制种技术特点,其高产制种策略是:父母本保足穗、争大穗,主攻提高异交结实率.相应的制种技术是合理安排播差期,确保花期相遇;培育壮秧,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培育高产群体;采取辅助措施,适期喷施"九二○",提高异交结实率.  相似文献   

10.
2012~2015年采用单旋翼农用无人机分别在湖南、海南、广东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对10个杂交组合父母本大行比制种,在不同自然风速条件下辅助授粉,通过田间花粉密度观测、母本异交结实率及制种产量考查研究授粉效果.结果表明,父母本行比6∶(40~60),单旋翼农用无人机辅助授粉的结实率和产量可达到甚至高于人工辅助授粉,说明单旋翼农用无人机可用于杂交水稻制种辅助授粉,促进制种全程机械化.  相似文献   

11.
陆两优105是湖南亚华种业科学院用广亲和低温敏两用核不育系陆18S和自育的优质父本华105选配而成的两系法杂交早稻新组合。2003~2004年参加湖南省早稻区试,表现丰产稳产好、熟期适中、品质优良、适应性较广等特点,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该组合于2005年1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2.
两系法杂交稻两优培九育种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是中国独创的两系法杂交稻育种中形成的品种,是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完成第一步目标的标志性品种,是继三系杂交稻汕优63之后种植面积最大的杂交稻,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两优培九的育种实践经历了艰苦曲折的科研攻关和推广过程。最初是尝试通过化学杀雄制种的方法利用典型籼粳杂种的优势,在亚优2号的育种实践失败后,技术路线调整为通过光温敏两系法将部分亚种间杂种优势与江淮生态区的水稻理想株型相结合,克服杂交稻结实率不高、不稳等弱点,达到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泛并能安全制种的目标。通过分析多个水稻光温敏不育系与不同生态型父本配组的杂种F1的性状表现,确定以带有1/4爪哇稻亲缘的培矮64S为重点母本,选择优势生态群中的合适类型父本重点配组,避开生育期超长和植株偏高等障碍性问题,并根据江淮流域一季稻区的常年气候特点进行生态育种。通过大量筛选,育成两优培九,达到遗传、形态和功能“三优”的统一,将优质、超高产、多抗性状聚集于一体。通过对培矮64S育性转换、开花授粉有危害的高温、低温指标的研究和对各生态区常年气候中出现这些温度频率的分析,提出适宜制种区域和相应的父母本安全抽穗期。研究培矮64S育性转换的植株温度指标,提出遭遇低温危害时“以水调温”的制种纯度保障技术。通过对两优培九的生物学特性和适宜生长条件的研究,提出适宜种植区、各种植区的适宜齐穗期和主要种植方式的播栽期等生产指导性指标,分析生产上可能发生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和解决对策,研发提高结实率及其稳定性的栽培技术。通过配套生产技术的系统研究和应用,两优培九在南方稻区多年大面积成功种植。通过全程回顾育种战略的形成、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品种培育和核心配套技术的研发及示范推广过程,论述了两优培九育成和大面积应用的意义;补充了水稻理想株型中的茎秆分布性状,提出“渔叉型”茎秆分布的概念;认为可以利用籼粳米质性状的互补选择各种适口性的稻米;大面积成功推广一个品种,尤其要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前瞻性地研究品种的最适生长条件,然后根据各地的气候条件规划最适种植区,并制定相应的最优栽培措施,还要储备可能发生问题的预防措施和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两系杂交中稻培两优537制种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根据两系杂交中稻培两优537双亲的特征特性,结合湖北的气候特点,研究并提出了选好制种基地、确定双亲的最佳抽穗扬花期和播差期、培育多蘖壮秧、设置合理的行比、插足基本苗、加强肥水管理、建立高产群体、搞好花期预测和调控、巧施"920"、提高授粉质量、严把种子质量关等制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梅岭A是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以Ⅱ-32A作母本,Ⅱ-32B/新露B//中9B的F5代优良株系作父本测交,并经多代择优回交转育而成的优质中籼型三系不育系,具有株型紧凑,穗大粒多,败育彻底,育性稳定,开花习性好,异交结实率高,易于繁制种,配合力高等特点。于2011年10月通过江西省育性鉴定,适用于配制超高产杂交中晚稻新组合。  相似文献   

15.
杂交水稻制种,父本推广采用窄行宽株、两期父本各插一行、两行父本按“品”字形插植、扩大父母本间距等插植新技术,有利于父本及靠近父本行的母本个体生长发育和授粉。提高异交结实率,避免单行父本插植方式赶粉后父本易发生折倒伏,且克服大二行父本插植方式因父本占用空间过多而母本穗数不足的弊病,是一种高产稳产的插植技术。  相似文献   

16.
籼型水稻优质不育系898A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898A是湖南金健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与常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于1997-2004年以中9Bx德山B的F7代制保材料与金23A多代回交转育而成的野败型早熟籼稻不育系.它米质优良,主要米质指标达部颁二级以上优质米标准;农艺性状好,株叶型好,穗粒结构合理;不育性稳定,2004年在海南经专家鉴定,不育株率100%,不育度99.99%,自交结实率0.1%,育性达到湖南省水稻三系不育系鉴定标准,开花习性好,花时早,柱头外露率高,异交结实率好,繁殖制种产量高;配合力好,所配组合优势强,于2005年2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17.
两系杂交晚籼两优277具有高产稳产、抗逆性较强、米质优、熟期适宜等特点,2004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根据潜江、荆门的制种实践,总结出合理安排父母本播差期、培育适龄多蘖壮秧、合理密植、促进父母本平衡生长和提高母本异交结实率等高产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0~2015年两系杂交水稻盐两优888大面积制种实践,提出盐两优888高产制种特点是:在保证制种父母本足穗的基础上争取大穗、提高异交结实率.其高产制种技术是:合理安排播差期,确保花期相遇;培育多蘖壮秧,打好高产基础;合理安排行比,栽足基本苗;科学肥水运筹,培育高产群体;采取综合措施,提高异交结实率;加强病虫防治,确保丰产丰收;加强生产过程管理,确保种子质量.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双季稻产量差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湖南省是中国主要的双季稻种植区之一,2014年湖南水稻总产量位居全国第一,在中国籼稻生产中占重要地位。研究湖南省双季稻区早稻和晚稻潜在产量特征,明确潜在产量、实际产量以及产量差时空分布特征。【方法】论文基于湖南省1981—2010年气候资料、水稻作物资料、土壤资料及产量统计资料,对ORYZA v3进行调参和验证,选用决定系数(R2)、D指标、均方根误差(RMSE)、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等评价指标来评价模型调参验证的结果。然后利用调参验证后的ORYZA v3模型并结合Arc GIS软件模拟分析湖南省双季稻的潜在产量时空分布特征,再结合双季稻实际产量,分析早稻和晚稻产量差绝对值及相对值过去30年的时间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明确研究区域双季稻的产量可提升空间。【结果】(1)调参验证后的ORYZA v3模型对研究区域早稻和晚稻的出苗—穗分化、出苗—开花、出苗—成熟的时间(天数)以及产量具有较好模拟效果,可用于湖南双季稻潜在产量模拟研究。(2)1981—2010年间湖南省早稻和晚稻潜在产量呈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高值区为研究区域中部的武冈和邵阳等地,低值区为南部的丘陵地区;研究区域内东部地区双季稻潜在产量稳定性略高于西部地区,早稻潜在产量稳定性高于晚稻。研究时段内早稻和晚稻潜在产量随时间呈降低趋势,且晚稻潜在产量降低速率更快。(3)研究区域内双季稻产量差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研究区域内北部地区早稻和晚稻产量差最大,表明该地区双季稻产量有较大的可提升空间;西南部地区双季稻产量差小于北部地区,且早稻产量差最小而晚稻产量差相对较大,即西南部地区晚稻产量可提升空间大于早稻。研究时段内湖南省早稻和晚稻产量差均呈缩小趋势,且晚稻的产量差缩小速率大于早稻。【结论】气候变化背景下平均气温的升高使得双季稻潜在产量呈现下降趋势,同时品种的改进、栽培技术进步及生产投入增加,实际产量不断增加,研究时段内除个别站点(道县、沅江等)外早稻和晚稻的产量差均呈减小趋势。研究表明湖南省双季稻区内早稻产量差普遍高于晚稻且其随时间缩小的速率小于晚稻,这是由于早稻生长季内日照时数增加对早稻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正效应可以部分抵消温度升高的负效应。同时,早稻产量差呈现增加趋势的站点多于晚稻,因此湖南省双季稻产区早稻产量提升空间较晚稻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