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研究了来自不同地理区域的51个香菇野生菌株的线粒体DNA(mtDNA)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s),其中38株来自日本,7株来自巴布新几内亚,4株来自新西兰,1株来自婆罗州,1株来自泰国。把它们的mtDNAs用限制酶EcoRI、BamHI消化,分别产生24、12种RFLP型。经比较,51个野生香菇菌株的mtDNA有28种表型。以共迁移限制性片段为基础,计算表型对的相似矩阵,采用UPGMA聚类,Fitch-Margoliash法分析,结果同时表明香菇mtDNA表型分成5群,与各自的地理区域相对应。本研究所得到的系统发育关系证实先前所作的同工酶分析结果,在明香菇存在几个种内组,它们的线粒体和核基因组存在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2.
应用RAPD技术评价丁香品种间遗传关系   总被引:49,自引:1,他引:48  
陈新露 《园艺学报》1995,22(2):171-175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分析了6个丁香(Sarinaa)品种间的遗传关系。用17个单引物共扩增出83个DNA片段,其中清晰可辨、重复的片段62个,占总数的74.6%。被检测出品种特有标记,可作为区别不同品种的重要性状。品种flora和NaudNotcutt间相似系数高达98.1%,证明它们是同一品种不同无性系。通过品种间相似系数比较,确认品种Rochester是从品种Flora选育而来;品种Maiden’sBlush是由朝鲜丁香(Syringaobiatavar.dilatata)和欧丁香品种MrsMarryBickle杂交而来。  相似文献   

3.
RELP在柑桔遗传多样研究上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研究摸索出适宜提取柑桔叶片总DNA的方法,利用异源DNA探针-小麦rDNA克隆PTA71,与用四种核酸内切酶EcorI,PstI,BamH1及Bg1Ⅲ酶切消化的几种柑桔叶片总DNA杂交,结果表明,PTA71-EcoR1,pTA71-pTA71-BamH1,pTA71-Bg1Ⅲ四种探针-酶组合均可在本地早、宜昌橙、枸橼和金柑等柑桔等型中检测到RFLP差异,利用rDNA的RFLP变异可以从分子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国家食用菌种质资源库(上海)金顶侧耳(Pleurotus citrinopilestus)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通过提取24个菌株的菌丝体基因组DNA,采用15个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ISSR)标记检测ISSR多态性并考察农艺性状,采用皮尔逊法分析ISSR分子标记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4个菌株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15个ISSR引物共检测到72个多态性片段,多态信息含量(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PIC)为0.08~0.72,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2~0.46,香农多样性指数为0.33~0.65;经非加权算数平均配对法(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with arithmetic mean,UPGMA)聚类分析,24个金顶侧耳菌株被分为7个大类,第Ⅰ类包括1个野生菌株,第Ⅱ类包括4个野生菌株,第Ⅲ类包括2个野生菌株,第Ⅳ类包括2个野生菌株和3个栽培菌株,第Ⅴ类包括2个栽培菌株,第Ⅵ类包括4个栽培菌株,第Ⅶ类包括2个野生菌株和4个栽培菌株,野...  相似文献   

5.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菇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报道了应用RFLPs和RAPD技术分析香菇类缘关系,鉴别品系及分析木耳杂交后人攻原体质体融合子的结果,发现供试的32个香菇菌株的总DNA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存在多态性;木耳杂交后代、融合子及其亲株间DNA PCR扩增产物谱带型出现差别,这充分说明RFLPs和RAPD技术在分析遗传变异、鉴别品系、鉴定杂种和融合子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运用RAPD对核桃属种间亲缘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7,自引:3,他引:44  
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对核桃属内9个种及近缘属的2个种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共选用20个10bp随机引物扩增出311个DNA片段,其中铁核桃J.sigillata,甘肃枫杨P.macroptera显示出自身特征性标记,利用这些片段进行遗传关系分析,根据UPGMA方法构建聚类树状图。研究结果表明:铁核桃为核桃属中一个独立种;核桃属内组间和种间亲缘关系与经典分类学的结果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7.
ISSR.PCR技术在桂花品种分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利用ISSR.PCR方法对桂花的19个品种进行了基因组多态性分析,从74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13个多态性引物用于正式扩增,共扩增出9o条DNA片段,其中多态性DNA条带79条,占总扩增片段的87.8% ,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带的数目为6.92条。根据ISSR扩增结果,应用RAPDistance软件进行Nei相似性系数和遗传距离计算,利用UPGMA法构建聚类树状图。聚类分析的结果把供试桂花的l9个品种分为8个大类,并对4个品种群的遗传关系和种下分类系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从DNA水平上分析香菇不同菌株的遗传差异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王镭  谭琦 《食用菌学报》1997,4(4):21-24
本文选取了10个中国香菇野生种和2个栽培种.采用RAPD技术进行遗传差异测定.16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118条DNA带,在此基础上分析并构建了遗传相关聚类图.结果表明,我国的香菇野生资源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异,10个野生种菌株之间的遗传相似性在50%~80 %之间.  相似文献   

9.
巨大革耳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巨大革耳种质资源问的亲缘关系,本文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来源不同地区的野生或栽培的9个巨大革耳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20个引物筛选获得4个ISSR多态性引物对巨大革耳菌株扩增,获得23条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比率为85.19%;对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当遗传距离为20%时,9个菌株聚为2类:I类包括C.m0002菌株;Ⅱ类包括其它的8个菌株。其中C.m0002菌株与其它8个菌株的遗传距离很远。经栽培出菇实验,结果表明,C.m0002菌株的子实体似多脂鳞伞(黄伞),是同名异种;其它8个菌株均为巨大革耳。ISSR分析的结果与子实体形态特征一致。  相似文献   

10.
用RAPD技术对香菇非对称杂交后代遗传性状的分析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1  
利用RAPD技术,对香菇非对称杂交的亲本与后代之间的遗传相关性进行了分析,20个随机引物共扩增出47条DNA片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构建了遗传相关聚类图,结果表明,非对称杂交的后代,其遗传距离与单核受体较近,遗传相似性在85%左右,而与双核供体遗传距离较远,遗传相似性在61%左右。  相似文献   

11.
高天翔  蔡宇良  冯瑛  赵晓军 《园艺学报》2016,43(6):1148-1156
以中国樱桃14个自然居群280个个体为材料,采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其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显示:11对SSR引物共检测到80个等位基因,各引物扩增条带在4 ~ 13条之间。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5431 ~ 0.7151,Shannon’s信息指数(I)为0.9057 ~ 1.4684。分子方差分析(AMOVA)表明,遗传变异主要来自居群内(70.00%),Mantel检验显示总群体的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显著相关(r = 0.472,P = 0.011)。因此,中国樱桃在居群水平(PPL = 100%,h = 0.643,I = 1.207)和物种水平(PPL = 100%,h = 0.743,I = 1.591)上均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申鹏龙  董诚明  夏伟  李曼 《北方园艺》2019,(13):140-147
以采自连翘主产区河南和山西12个产地的77份连翘种质资源为试材,采用EST-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其遗传多样性,以期探索不同产地连翘的遗传相似性以及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60对引物中筛选出14对扩增条带清晰,稳定性好的多态性EST-SSR引物,14对引物在77份样品中共扩增出370条带,多态性条带368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9.46%,12个产地的遗传距离范围是0.020 3~0.092 2,平均遗传距离为0.055 8。根据遗传相似系数对12个产地进行聚类分析,在0.935处把12个居群聚为5类;同时对77份样品进行聚类分析,在0.72处把77份样品聚为5类,个体聚类结果与产地聚类结果相似。聚类结果分析表明,连翘的遗传相似性与地理距离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主要与生长环境以及海拔等因素有关。试验结果揭示了不同产地连翘遗传相似度的关键因素,为连翘亲缘关系的鉴定、连翘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三叶悬钩子自然居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 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SSR分子标记对云南特有植物三叶悬钩子(Rubus delavayi Fanch.)的12个居群共248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6个ISSR引物共扩增到199个位点,其中185个是多态性位点,占92.96%。三叶悬钩子居群具有很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在物种水平上平均每个位点的多态位点百分率(PPB)为97.99%,有效等位基因数(Ae)为1.427,Nei’s遗传多样性(H)为0.267,Shannon’s多态信息指数(I)为0.417;在居群水平上PPB为62.10%,Ae为1.289,H为0.177,I为0.275。居群间基因分化系数Gst = 0.3351,与AMOVA分析的居群间遗传变异量占总量的33.03%相近,说明三叶悬钩子居群间存在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居群间遗传分化占总遗传变异的33.51%,居群内的遗传变异为66.49%,基因流(Nm)为0.9923。通过Mantel检测,居群间的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不存在相关性。UMPGA聚类分析和二维主成分分析(PCA)结果一致。导致居群内高遗传变异水平原因主要是有限的基因流,而居群间较低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可能与生态破坏和生物入侵有关。  相似文献   

14.
基于ISSR标记的江西野生寒兰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ISSR分子标记对江西省主要山脉12个野生寒兰居群共185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2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123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7个,多态性条带百分率(PPB)为78.9%。12个寒兰居群在物种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较高,群体总观测等位基因数(N_a)为1.7967,有效等位基因数(N_e)为1.4461,N_ei’s基因多样性(H_e)为0.2649,Shannon’s信息多样性指数(I)为0.3995;在居群水平上遗传多样性较低,PPB平均值为43.97%,N_a平均值为1.4397,N_e平均值为1.2478,H_e平均值为0.1462,I平均值为0.2204;遗传分化系数(G_(ST))为0.4415,居群间基因流(N_m)为0.6325,表明居群内的遗传分化大于居群间的遗传分化;UPGMA聚类结果显示12个寒兰居群可聚为两支,第一支由资溪、武夷山大叶、武夷山小叶、崇义小叶、靖安、宜丰、井冈山、邵武大叶和邵武小叶9个居群组成;第二支由石城、安远和崇义大叶3个居群组成,聚类结果没有呈现出山脉分布的特点;Mantel检验结果表明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3791)。  相似文献   

15.
分子标记技术是基于生物体基因组的遗传分析方法,在植物的亲缘关系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分子辅助育种、品种鉴定等研究中已有广泛应用。其中微卫星分子标记(Simple sequence repeats,SSRs)技术作为一种新世纪遗传学研究工具,以其信息量大,重复性好、可靠性高和多态性丰富等优点,在植物遗传育种研究中表现出很大的优势。本文简要介绍了简单重复序列(SSRs)标记的分布、功能、技术优缺点和产生多态性的机理,并对SSR标记在植物遗传多样性、遗传图谱构建、基因定位与克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为植物资源利用、开发和保护等研究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应用SSR标记进行部分黄肉桃种质鉴定和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16份黄肉桃种质和19份其它桃或桃近缘种种质为试材,利用定位于李属参考图谱上的SSR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评价及亲缘关系分析。SSR扩增结果表明,筛选出的28对SSR引物共扩增出206个等位基因,其中多态性等位基因159个(占76.56%)。聚类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为0.82时,黄肉桃资源在聚类图上呈两组:美洲、欧洲和亚洲育成黄桃品种聚为一组(Ⅰ),中国地方黄桃品种中唯‘西安杏瓤桃’和‘天津黄肉’出现在这一组;来源于云南、华北、西北地区的中国地方黄桃品种聚为另一组(Ⅱ)。在相似系数为0.87时,育成黄桃品种(Ⅰ)分为8个亚组,美洲育成品种分布在所有8个亚组中,欧洲育成品种分布在Ⅰ-2、Ⅰ-3和Ⅰ-4亚组,而亚洲育成品种仅分布在Ⅰ-3和Ⅰ-4亚组;亲本相同的育成品种在聚类图中临接或出现在较近的位置,育成品种的聚类结果与品种的系谱关系基本吻合。在相似系数为0.87时,中国地方黄桃品种分为7个亚组,西南黄桃和西北黄桃存在一定的组群界限,来自西南的黄桃地方资源主要分布在Ⅱ-1和Ⅱ-5亚组,而来自西北的黄桃地方品种主要出现在Ⅱ-2、Ⅱ-4和Ⅱ-7亚组。品种群的聚类结果表明,亚洲育成品种与美洲育成品种间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欧洲育成品种;中国地方黄桃品种与育成品种间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7.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9个黄伞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RAPD技术是准确评估黄伞遗传多样性的有效方法.50条RAPD引物中筛选出8条多态性引物,共检测出226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43条,多态率为63%.菌株之间遗传相似系数(GS)变幅范围为0.6181~0.9306,平均GS值为0.746,表明黄伞遗传变异较丰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相似系数0.763处可将9个黄伞菌株划分为4类.  相似文献   

18.
梁姗  杨霞 《北方园艺》2019,(1):30-35
以胭脂萝卜为试材,采用PCR扩增其ITS1-5.8SrRNA-ITS2序列,研究了序列同源性并构建系统发育树,以期为胭脂萝卜亲缘关系分析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胭脂萝卜ITS1-5.8SrRNA-ITS2序列总长度为655bp,ITS1(G+C)含量为51.4%,长度为220bp;5.8SrRNA(G+C)含量为53.4%,长度为217bp;ITS2(G+C)含量为55.1%,长度为218bp。胭脂萝卜与台北的Mei-Hwa、南京的Cd-03、台北的Mei-Nong、南京的Yanghua、杭州的Baiyuchun、渥太华的SW77的同源性最高(99%),归为同一种。由系统发育树可得20个样品的总平均遗传距离是0.134,结合形态学特征表明待测胭脂萝卜可能由白皮白心萝卜进化而来。  相似文献   

19.
梁晋军  梁玉琴  傅建敏 《园艺学报》2014,41(12):2474-2480
 应用5对叶绿体DNA(cpDNA)特异引物对柿及其近缘的8个种共32个基因型的cpDNA进行PCR扩增。采用7种限制性内切酶对其扩增产物酶切位点变异分析表明,在供试柿属植物中存在丰富的种间多态性,但供试22个柿种内基因型未检测到变异位点。应用NTSYS中UPGMA法聚类和主坐标分析表明:柿与金枣柿最近缘,其次分别是油柿、云南野毛柿、浙江柿和君迁子,而与美洲柿和乌柿相距较远。野柿(浙江)为柿的变种,聚类结果也表明野柿(浙江)与柿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0.
辣椒种质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11个RAPD随机引物对37份辣椒材料进行PCR扩增。共扩增出51条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6条,多态性检测率占70.6%,不同引物扩增的条带在3~7条不等。结果表明:通过聚类分析37份辣椒种质供分为5个类群,每类群的种质亲缘关系较近,但遗传关系与地域距离并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