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个山茶花种(品种) 香气成分初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红山茶品种‘克瑞墨大牡丹’、‘香神’、物种攸县油茶的鲜花香气成分进行了GC /MS分析, 鉴定了‘克瑞墨大牡丹’香气成分37种, ‘香神’香气27种, 攸县油茶34种, 主要以醇、醛、酯、烯、烷及芳樟醇氧化物为主。‘克瑞墨大牡丹’芳樟醇相对含量远高于其它成分, ‘香神’以壬醛和芳樟醇含量最高, 而攸县油茶却以顺- 芳樟醇氧化物Ⅱ和苯乙醇占优势。两个品种在开花前期醇类含量较高, 后期酯类成分含量增加, 攸县油茶在开花前期醇类物质含量高, 越到后期含量越低。  相似文献   

2.
桂花不同品种开花过程中香气活性物质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2个桂花品种盛花期的花瓣为材料,用气质联用法检测到59种挥发物,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萜烯类化合物。选择相对含量均高于0.05%的21种挥发性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12个桂花品种可分成3类,花色为黄色或金黄色的金桂和四季桂(6个品种)为一类,花色为白色或浅黄色的银桂(3个品种)为一类,花色为橙色或红色的丹桂(3个品种)为一类。黄色桂花中以‘柳叶金桂’香气活性物质贡献率最高,达56.75%;白色桂花中以‘厚瓣银桂’贡献率最高,达51.91%;橙色桂花中以‘镉橙丹桂’贡献率最高,达58.88%。以此3个品种为代表材料,用气相色谱—嗅闻技术测定了其开放过程中香气活性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3个品种在铃梗期都以释放具有罗兰香/木香/果香型的物质为主。初花期到盛花期,橙色花的‘镉橙丹桂’以释放花香型物质为主,白黄色花的‘厚瓣银桂’以释放香草香型物质为主,黄色花的‘柳叶金桂’以释放紫罗兰香/木香/果香型物质为主;到了末花期,‘镉橙丹桂’与‘柳叶金桂’中都是青草香/清新香型的物质占主导地位,而‘厚瓣银桂’中依然是香草香型物质居多,这可能是银桂香气更持久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4个四倍体玫瑰香味鲜食葡萄品种的芳香化合物组分,为深入了解四倍体葡萄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4个四倍体玫瑰香味鲜食葡萄品种(‘早黑宝’‘秋黑宝’‘晚黑宝’和‘四倍体玫瑰香’)及其二倍体亲本‘瑰宝’‘早玫瑰香’‘秋红’‘玫瑰香’成熟期果实为材料,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果实的芳香化合物组分进行测定,采用面积归一法对香气成分进行定量。【结果】各品种果实芳香物质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差异较大。醛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其中2-己烯醛占34.40%~49.81%,‘四倍体玫瑰香’与亲本‘玫瑰香’无显著差异,‘早黑宝’和‘晚黑宝’均低于亲本,而‘秋黑宝’介于父母本中间;己醛占16.28%~28.43%,‘四倍体玫瑰香’显著高于‘玫瑰香’,‘早黑宝’与‘瑰宝’无显著差异,但低于父本‘早玫瑰香’,‘秋黑宝’和‘晚黑宝’均高于‘瑰宝’,但低于父本‘秋红’或与‘秋红’无显著差异。除‘秋红’外,其余7个葡萄果实中均含有相对含量较高的萜烯醇(7.24%~28.60%),‘四倍体玫瑰香’最高,‘早玫瑰香’最低,‘四倍体玫瑰香’仅比‘玫瑰香’高出3.94%,‘早黑宝’分别比父母本高出20.22%、2.07%,而‘晚黑宝’和‘秋黑宝’分别比母本低13.21%、7.87%。【结论】里那醇和香叶醇对7个玫瑰香味葡萄品种果实香气贡献最大。二倍体玫瑰香味葡萄加倍后,主要呈香物质相对含量未因染色体加倍而加倍,而与亲本玫瑰香味浓郁程度有关。8个葡萄品种果实芳香物质中的主要成分是C6醛。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苹果新品种‘瑞雪’及其亲本‘粉红女士’和‘富士’以及代表性栽培品种‘嘎拉’‘乔纳金’‘金冠’‘王林’等7个品种为试验材料,分析果实成熟期香气物质成分的差异,探索苹果新品种‘瑞雪’的主要香气物质成分,为新品种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并结合主成分分析,解析参试品种的香气成分。【结果】7个品种共检测出香气物质成分92种,其中:酯类53种、醛类12种、醇类6种、酮类4种、烯烃类9种以及其他类8种;参试品种共有的香气物质成分有:乙酸丁酯、丁酸丁酯、乙酸己酯、2-甲基丁酸-2-甲基丁酯、2-甲基丁酸己酯、己酸己酯、己醛、2-己烯醛、1,3-2甲基苯、ɑ-法尼烯等共10种;不同品种特征香气成分个数分别为‘:瑞雪’(10种)、‘金冠’(10种)、‘粉红女士’(9种)、‘嘎拉’(9种)、‘王林’(8种)、‘乔纳金’(7种)、‘富士’(6种);根据7个苹果品种中香气物质相对含量为数据源进行主成分分析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嘎拉’和‘粉红女士’,第二类为‘富士’、‘王林’和‘金冠’,第三类为‘瑞雪’和‘乔纳金’;不同苹果品种间香气成分种类和含量均存在差异,苹果香气成分可以作为苹果品种选育的评价指标之一。【结论】相较于其他品种‘,瑞雪’苹果中特征香气成分种类较多,香气物质成分中的2-甲基-丁酸己酯(15.24%)、2-己烯醛(17.65%)和ɑ-法尼烯(27.88%)相对含量较高,而2-甲基-1-丁基乙酸酯和乙酸己酯相对含量较低,这些香气物质成分可能是形成‘瑞雪’苹果独特风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针对影响茶叶香气品质的关键物质在鲜叶和花中的含量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关系,以茶‘农抗早’[Camellia sinensis(L.)O. Kuntze‘Nongkangzao’]不同发育阶段鲜叶和花为试材,进行气相色谱和质谱分析。结果表明,茶树叶片萜类化合物含量受叶片发育阶段影响,表现为幼叶中多、老叶中少;糖苷态多、游离态少。此外,对前期获得并初步注释的茶树转录组数据库进行挖掘,发现了编码10个萜类合成酶--芳樟醇合成酶(CsLIS)、香叶烯合成酶(CsMYS)、(E)–β–罗勒烯合成酶(CsOCS)、(R)–柠檬烯合成酶(CsLIM)、(–)–α–萜品醇合成酶(CsTES)、(+)–α–水芹烯合成酶(CsPHS)、大根香叶烯合成酶(CsGES)、(E,E)–α–法尼烯合成酶(CsFAS)、芳樟醇/橙花叔醇合成酶(CsLIS/NES)和橙花叔醇/香叶烯芳樟醇合成酶(CsNES/GLS)的基因序列(按照植物基因命名的基本原则对上述基因进行命名)。上述基因在不同发育阶段叶片和茶树花中的转录水平与萜类香气物质丰度的时空变化有明显的正相关。此外,逆境信号物质茉莉酸甲酯能显著增强芳樟醇合成酶基因等6个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李春华 《花木盆景》2005,(11):25-25
日香桂(Osmanthus fragrans “Rixianggui”)属木犀科桂花属常绿灌木,是四季桂的变种,以花开不断、香气浓郁而得名。四川苍溪县有大量母株,现广泛栽培于长江流域。我国北方也能引种栽培。  相似文献   

7.
以‘飞黄’玉兰(Magnolia denudata‘Feihuang’)花蕾期、半开期、全开期内轮、中轮和外轮花被片为试材,采用顶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利用NIST11质谱数据库与保留指数(RI)对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内标法计算挥发物含量,通过参考资料计算主要挥发物香气强度值。结果显示,在‘飞黄’玉兰花不同发育期的内、中、外轮花被片中累计鉴定出74种挥发物,其中39种在各花被片中均存在,占检出总数的52.70%.‘飞黄’玉兰花的挥发物以萜类为主,有54种,占总数的72.98%。含量较高( 1.0μg·kg~(-1))的挥发物为β–蒎烯、β–月桂烯、香桧烯、桉叶油素、α–蒎烯、萜品油烯、d–柠檬烯、顺式–β–罗勒烯和γ–松油烯。半开期中轮花被片检出的化合物最多(61种),内轮花被片挥发物总量最高(148.40μg·kg~(-1))。挥发物主要形成于花蕾期,半开期有部分新物质产生,全开期仅有1种新物质生成。半开期挥发物含量最大,香气最为浓郁,花蕾期至半开期挥发物生成量大于释放量,挥发物逐渐积累,而半开期至全开期释放量大于生成量,含量降低。草香型、青香型和木香型是‘飞黄’玉兰花的主要香气特征,含量较高的9种萜类物质均具有明显的致香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芍药属19个组间杂种花瓣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析。共检测到84种挥发性成分,包括萜类25种,苯环型/苯丙素类14种,脂肪酸衍生物29种,杂环类12种和含氮类4种。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杂种的挥发性物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史密斯黄’和‘凯丽的记忆’中总挥发性物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杂种,分别为97.47和97.43μg·g-1·h-1;而‘红天堂’中含量最低,仅有8.43μg·g-1·h-1。萜类化合物是19个杂种的主要挥发性物质,其中β–石竹烯和芳樟醇是其主要香气成分,根据其构成特点,可分为以芳樟醇为主,以β–石竹烯为主,同时具有较高含量的芳樟醇和β–石竹烯,以香叶醇为主和挥发性物质含量均较低这5类,不同杂种中香气物质的构成特点对其花香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香眼’系从引进的泰国龙眼良种‘苗翘’的实生变异中选出的香气浓郁的龙眼新品种,能适应我国的气候条件,新梢萌生旺盛,早产、丰产、稳产,成穗率高,具有果实较大(单果重11.1g)、果肉厚(可食率69.3%)、不流汁、味浓香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20.5%,并有浓郁的近似哈蜜瓜的香气)、肉质脆、易离核、挂树期长等特点。该品种已于2009年9月通过省级专家评审,有望作为我国龙眼升级换代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0.
中国李和樱桃李及其种间杂种果实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分析了中国李(Prunus salicina)‘绥李3号’、樱桃李(P. cerasifera)‘红果樱桃李’及其种间杂种‘蜜思李’的果实香气成分。结果表明,3种果实香气物质组成及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蜜思李’、‘绥李3号’和‘红果樱桃李’分别检测出58、53和29种香气成分,且‘蜜思李’香气物质含量最高;‘绥李3号’主要香气物质是醛类,‘红果樱桃李’为醇类,‘蜜思李’为酯类;γ–十二内酯和γ–癸内酯是‘蜜思李’特有香气物质;根据香气成分的种类及含量,可将‘蜜思李’和‘红果樱桃李’分别划为“酯香型”李和“醇香型”李类型。  相似文献   

11.
不同蓝莓品种的生长特性及果实品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8个蓝莓品种为试材,对其生长特性、果实形态特征、风味品质及营养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部分品种为早熟至中熟,成熟期集中在6月上旬至7月中旬;‘薄雾’长势偏弱,其余品种长势中庸或旺盛,‘久比利’新枝生长量最大;V5平均单果重最大(为2.19 g),‘奥尼尔’‘乔治宝石’次之;V5、‘久比利’口味酸甜适中,‘乔治宝石’和‘奥尼尔’糖酸比适宜,具有独特的酸甜口感且香气浓郁;‘乔治宝石’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久比利’、V5、‘奥尼尔’的总酚含量较高。初步认为,‘奥尼尔’、V5、‘乔治宝石’和‘久比利’为适宜鲜食的优良品种;V3和‘粉蓝’糖酸比高,花色素苷和总酚等抗氧化物质含量较高,适宜加工果汁、果酒等。  相似文献   

12.
以‘秋蜜’‘绿巨人’‘库库瓦’和‘龙成二号’4个软枣猕猴桃品种为试材,研究不同软枣猕猴桃品种果实品质和香气成分的差异。结果表明:‘绿巨人’的单果重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达到37.13 g,比‘库库瓦’重342.02%,比‘龙成二号’重38.03%;共检测到醇类、醛类、酯类、酮类、烯类和其他类六大类香气物质,‘秋蜜’‘绿巨人’‘库库瓦’的醛类物质在所测香气成分中占比最高,酯类是‘龙成二号’中占比最高的香气物质;‘秋蜜’的芳香物质种类最多,达29种,且以醛类物质为主,其中反式-2-己烯醛的含量是‘库库瓦’的1.72倍、‘龙成二号’的3.75倍。由此可见,‘绿巨人’和‘秋蜜’可分别作为优质软枣猕猴桃大果和抗病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分析‘利王柚’果实黄皮层挥发性物质特征,利用GC-MS技术,以‘利王白柚’和‘金钱橘’为对照,比较了3个品种挥发性物质含量差异。共检测到10大类72种挥发性物质,主要包括单萜、倍半萜、单萜醛、醛、醇、酸、酯等。‘利王柚’‘利王白柚’‘金钱橘’检测到挥发性物质个数分别为44、42、50个,其中三者共有的物质有19个。差异代谢物筛选结果表明,差异代谢物的个数与柑橘种类密切相关,种类差异越大差异代谢物个数越多,从而赋予不同柑橘独特的香味。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利王柚’与‘利王白柚’挥发性物质种类和含量更为接近,说明挥发性物质可能具有种质特异性,且这种种质特异性可以作为区分柑橘种类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一步了解从意大利引进的5个酿酒葡萄品种(‘Corvina’‘Corvinone’‘Garganega’‘Molinara’‘Rondinella’)果实特性。【方法】以5个意大利酿酒葡萄品种和‘赤霞珠685’‘霞多丽277’成熟果实为材料,采用分光光度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分析果实酚类物质含量和挥发性香气成分。【结果】4个红色意大利品种果皮总花色苷含量显著低于‘赤霞珠685’,而‘Molinara’显著低于其他3个品种。‘Corvinone’果皮总酚、单宁和原花色素含量仅次于‘赤霞珠685’,但总类黄酮含量最高;‘霞多丽277’果肉酚类物质含量最高,‘Corvina’次之,‘Corvinone’居第三位;‘Corvina’种子酚类含量最高。7个品种果实挥发性香气成分中,‘Garganega’种类最多,‘Corvina’最少;检测到的7类挥发性香气中,中短链脂肪酸含量最高,醇类次之,乙酸酯最低;有5种香气化合物(癸醛、苯乙醛、β-大马士酮、β-紫罗兰酮和香叶醇)含量超过了阈值,其中苯乙醛气味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最大;果实花香、焦糖味OAV值分别居第一、第二位,‘Corvinone’‘Molinara’和‘Rondinella’水果香OAV居第三位,而其他4个品种植物味居第三位。【结论】7个品种果实各有特点,也有共同点。根据其酚类物质和香气特点,在杂交培育新的品种时可根据育种目标选择性筛选杂交后代,也可根据各品种特点进行酿造工艺改良。  相似文献   

15.
猕猴桃集营养价值与经济价值于一体,是大众喜爱的水果之一。筛选优质野生猕猴桃种质资源作为新品种会增加猕猴桃市场的多样性。为了探究优质野生猕猴桃中风味品质的差异,以3种猕猴桃栽培种‘秦美’‘华美’‘徐香’作为对照,对3种美味猕猴桃优选材料‘kvf54’‘kvf6’‘鑫美’进行风味物质比较分析。GC-MS分析结果表明,6种美味猕猴桃共鉴定出主要挥发性物质50种,其中酯类18种,醇醛类16种,萜类7种。‘秦美’‘华美’‘徐香’‘kvf54’‘kvf6’‘鑫美’中各检测到21、26、18、26、23、26种主要香气物质;采用定量PCR检测香气物质相关基因AdLOX1-AdLOX6、AcTPS1和AcAT16的表达量,结果表明,酯类、醇醛类以及萜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可能与这些基因的表达相关。因此,不同品种与材料的美味猕猴桃果实挥发性成分和相对含量存在很大差异,共同构成猕猴桃特有的香气,为美味猕猴桃的果实质量与品种评价、分子辅助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4个无核鲜食葡萄品种及其亲本果实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以母本‘瑰宝’和父本‘无核白鸡心’杂交选育出的无核葡萄新品种‘早康宝’、‘无核翠宝’、‘无核丽红宝’和‘晶红宝’果实的芳香化合物组分,为了解其品质特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技术对这4个无核葡萄及其亲本果实香气成分进行分析测定,研究4个无核葡萄及其亲本成熟果实芳香物质差异。【结果】6个葡萄品种果实的芳香物质成分种类和相对含量差异较大。醛类物质是6个葡萄品种果实中主要的芳香物质,其中相对含量最高的是具有绿叶清香和果香的2-己烯醛,在35.88%~50.04%,‘早康宝’中含量最低,‘丽红宝’最高;其次是具有绿叶清香和果香的己醛,相对含量在16.91%~30.41%,‘瑰宝’最低。‘瑰宝’、‘无核白鸡心’及其具有香味的杂交后代‘早康宝’和‘无核翠宝’中含有相对含量较高的萜烯醇(11.21%~25.39%),特别是里那醇,其中‘瑰宝’含量最高为25.20%,‘无核白鸡心’含量最低(0.18%),而‘丽红宝’和‘晶红宝’中含量甚微或无;其次是香叶醇,‘早康宝’中最高14.58%,‘无核白鸡心’和‘无核翠宝’分别占8.20%、4.42%。【结论】里那醇+香叶醇+橙花醇+香茅醇之和对4个玫瑰香味葡萄品种(‘瑰宝’、‘无核白鸡心’、‘早康宝’和‘无核翠宝’)果实玫瑰香气贡献最大。C6化合物中的2-己烯醛是6个葡萄品种果实芳香物质中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7.
不同架式栽培的玫瑰香葡萄成熟期挥发性物质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7年生棚架和篱架栽培模式下的玫瑰香葡萄为试材,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分析了挥发性物质成分相对含量在成熟期的变化。结果表明, 随着采收期推迟, 两种栽培模式下葡萄的酯类物质相对含量均明显增加, 酮醛类化合物相对含量减少, 萜类物质总的相对含量也有下降趋势; 不同形态萜类物质相对含量比例因采收时间不同而有差异, 前期结合态比例明显高于游离态, 后期两者比例相当。篱架葡萄成熟后期酯类物质相对含量高于棚架, 而酮醛类物质和萜类物质相对含量低于棚架。桉叶油素主要以结合态存在, β - 月桂烯则主要以游离态存在, 两种物质在棚架葡萄上的相对含量明显高于篱架。  相似文献   

18.
以5年生‘贝达’砧‘巨峰’葡萄为试材,研究不同副梢简化修剪技术对其果实品质及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副梢留1片叶绝后摘心处理果实的单粒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显著高于副梢全部去除、副梢留2片叶绝后摘心、副梢不摘心3个处理,可滴定酸含量则呈相反趋势;副梢简化修剪不同处理之间香气物质组成和含量差异较大,其中‘巨峰’葡萄的特征香气物质——酯类物质的含量,以副梢留1片叶绝后摘心处理最高,其次是副梢留2片叶绝后摘心处理,以副梢全部去除处理最低,同时副梢留1片叶绝后摘心处理未检测出呈令人不愉快风味的香气物质。综上,副梢留1片叶绝后摘心处理显著提升了‘巨峰’葡萄果实的品质和风味,因此,建议‘巨峰’葡萄在副梢管理上采取留1片叶绝后摘心的简化修剪技术。  相似文献   

19.
梨果肉褐变是影响其品质的重要问题,为深入探讨梨果肉褐变的生理机制,以易褐变品种‘宝珠’‘苹果梨’和不易褐变品种‘丰水’‘崇化大梨’为试验材料,测定其果实发育过程中褐变度、酚类物质及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梨果肉褐变程度、酚类物质含量和部分酶活性均随着果实的生长发育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从幼果至果实成熟,熊果苷、绿原酸、表儿茶素是果实中主要的酚类物质,三者含量占总酚含量的90%以上,2个易褐变品种‘宝珠’‘苹果梨’果实中熊果苷、绿原酸含量高于2个不易褐变品种‘丰水’‘崇化大梨’。从果实褐变度与酚类物质含量的相关性分析看,在幼果期,单个的酚类物质对果实褐变影响不大,在果实生长后期与果实褐变相关性强的酚类物质主要有熊果苷、儿茶素、绿原酸和咖啡酸。在整个果实发育期,易褐变品种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和总酚含量均高于不易褐变品种;幼果期易褐变品种果实PPO活性与不易褐变品种差异显著(P<0.05),成熟期差异不显著。4个品种果实中PPO、PAL活性与大多数酚类物质含量均显著相关,对不同发育阶段果实褐变的研究要综合考虑PPO活性与总酚的含量。  相似文献   

20.
温室栽培对鲜食葡萄果实单萜积累的影响尚不明确。以早熟鲜食葡萄品种‘香妃’和‘早玫瑰香’为试材进行温室栽培,以露地栽培作为对照。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辅助自动质谱图解卷积和鉴定系统(AMDIS),检测葡萄果实中游离态单萜类化合物的含量。共检测到29种来源于异戊二烯代谢途径的单萜类化合物。两个葡萄品种单萜类化合物总含量随果实发育均呈升高趋势,且露地栽培均高于温室栽培,果实成熟期‘香妃’高于‘早玫瑰香’。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可以明显区分开温室和露地栽培下的‘早玫瑰香’,但两种栽培条件下‘香妃’的单萜化合物在成熟期愈加接近;整体趋势表现为露地栽培葡萄果实具有更丰富的柠檬烯、(Z)–别罗勒烯、(E,Z)–别罗勒烯、里那醇、β–月桂烯、异松油烯、(Z)–β–罗勒烯、cis和trans–氧化玫瑰、β–香茅醇和cis–吡喃型氧化里那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