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农村非农创业的稳步发展在提高农户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户对土地资源的配置与利用,进而对农地转出产生影响。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2015年的微观农户数据,运用Probit模型和Tobit模型分析家庭非农创业对农地转出的影响,通过构建中介效应模型探讨农户家庭保险所发挥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农户家庭非农创业的比例不高,仅为14.6%,农地转出行为参与率和转出规模平均比重均呈现出较低水平,分别为17.4%和14.4%。非农创业对农户的农地转出行为和转出规模均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非农创业在青壮年农户中的影响强度要显著高于老年农户。非农创业通过促进农户家庭参与保险,进一步推动了农户的农地转出行为和转出规模,家庭保险参与在非农创业对农地转出的影响过程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因此,提出有序推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基于农户发展特征实施差异化的政策扶持和就业引导,通过完善农村保障制度提高农户保险参与率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北京市郊区345户农户调研数据,实证分析农地流转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首先,农地流入显著提高了农户家庭人均收入水平,农地流出则对农户收入水平影响不显著。农地流入概率每增加1%,家庭人均收入提高67.55元。其次,农地流入对0.6和0.8分位数家庭人均农业收入显著为正,对其他家庭收入作用不显著。农地流出对0.6和0.8分位数家庭人均农业收入和人均非农收入作用分别为显著为负和显著为正,对其他家庭人均农业收入作用不显著。因此,农村家庭存在农业剩余劳动力,且存在一定的资源错配。政府应继续鼓励北京市郊区农村农地流转,持续提高农村地区非农就业力度,提升农村农地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3.
王太清 《安徽农业科学》2023,(7):247-250+255
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8年的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家庭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加入相关控制变量且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对农户家庭工资性收入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且互联网使用通过信息渠道效应这一作用机制来影响农户家庭收入。因此,进一步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完善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加快互联网技术在农村地区的普及与运用,对于农户家庭增收和农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新疆南疆三地州小农户收入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与实地考察、官方网站文献资料的搜集与整理等方法收集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和加工,运用分位数回归建模等方法对新疆南疆三地州580份问卷进行分析。【结果】南疆三地州人均耕地面积对于中高位收入者群体(25%、50%、75%和90%段位)影响显著,且均在1%的显著水平上呈正相关关系,系数估值分别为0.012 7、0.011 1、0.016 5、0.022 8;家庭劳动力人数比例对介于25%~75%段位的收入家庭影响显著,在5%的显著水平上系数估值分别为0.701、0.894、0.762;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只对中等收入群体(50%和75%两个段位)影响显著,在5%的显著水平上系数估值分别为0.036 0、0.039 4;家庭劳动力平均工作年限对除10%分位段之外家庭收入群体呈显著负相关影响,系数估值分别为-0.023 3、-0.015 5、-0.011 8、-0.014 3;家庭农业机械化水平只对高收入群体家庭影响显著,对90%分位段收入家庭在5%显著水平上影响显著,系数估值为0.123。【结论】家庭人均年耕地面积对中高收入小农户家庭收入呈显著正向影响,家庭劳动力人数比例和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对中等收入小农户家庭收入呈显著正向影响,家庭劳动力平均工作年限对中高收入小农户家庭收入呈显著负向影响,家庭农业机械化水平对高收入小农户家庭收入呈显著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双创”背景下,农村家庭创业对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数据,分析了农业补贴对农村家庭创业决策的影响和路径机制。结果表明:农业补贴会显著抑制农村家庭创业,相较于雇主型创业,对自雇型创业的抑制作用更大;从差异性分析来看,农业补贴会明显降低弱社会网络和粮食主产区家庭创业的概率;从区域差异性来看,西部地区的农业补贴对创业的抑制作用最明显,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影响程度较弱。进一步的路径分析表明,农业补贴通过增加家庭收入、抑制土地流出、促进土地流入和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来改变家庭的农业生产经营决策,从而削弱农村家庭创业的意愿。据此,本文提出应逐步由普惠型农业补贴向差异化补贴转变,鼓励年轻人参与创业;活跃农村金融市场,缓解信贷约束;共享社会网络资源,实现创业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循环,以此提升农村地区的创业活力。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自主创业经验对农户农产品电商参与行为的影响,基于3省4县812户果农的调查数据,运用CMP方法控制潜在内生性问题,实证分析自主创业经验对农户电商参与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进行稳健性和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1)调研发现,农产品电商仍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农户电商参与率为49.01%,其中,有51.51%的电商农户参与程度低于1/3。2)在考虑内生性的情况下,自主创业经验对农户电商参与决策和参与程度均具有积极作用。3)自主创业经验对男性农民和大规模组农户的电商参与决策和参与程度均具有显著积极影响,对新生代农民和低农业收入占比农户的电商参与决策具有正向影响。据此,应鼓励并培育具有丰富自主创业经验的新代高知优质青年参与、发展电商。并考虑不同农户对自主创业经验反应敏感度的差异,有针对性地鼓励农户电商参与。  相似文献   

7.
家庭禀赋即家庭成员和整个家庭共同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主要包括物质资本、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三个方面,其数量多少和质量高低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家庭的收入水平。本文通过对浙江省5个县市330户农户的入户调查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家庭禀赋对农户家庭收入有显著的影响,但家庭禀赋中的不同要素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程度不同,家庭禀赋中的年龄、家庭受农业技术培训人次、劳动力数量、土地规模和是否加入合作社都对农户家庭提高收入有着正向且显著影响,而家庭是否有人身体不健康对农户家庭收入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8.
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是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户收入的新举措。本文以陕西省眉县为例,利用实地调研数据,运用PSM-DID模型,分析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和对不同生产效率农户收入影响的差异性,并运用中介效应模型,探讨增收效应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集体土地经营模式以内股外租为主,规模经营效果显著,股份分红比例达45.45%。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初显成效,对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影响效果不一,但对家庭总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能有效提高农户家庭总收入1.729万元。同时,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产生股份激励效应、产业带动效应和劳动力转移效应,形成对农户增收的稳定传递机制。此外,基于不同作用机制下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对不同生产效率农户的家庭收入具有差异性影响,对生产高效率农户的经营性收入提升更明显,对生产低效率农户的工资性收入增加更显著。因此,建议积极推进农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实施差异化土地股份合作制技术手段,健全土地股份改革的相关管理和服务等,以服务于农业现代化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  相似文献   

9.
杨昊  彭开丽 《江苏农业学报》2021,37(5):1320-1326
利用湖北省667个农户调查样本数据,运用Heckman模型,实证分析不同收入类型对农户土地流转决策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农户家庭收入中不同收入类型对土地流转决策行为有不同的影响.农业经营收入对农户土地转入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土地转出有显著负向影响;农业补贴收入负向影响土地转入,但对土地转出无显著影响,非农工资收入对农户土地转出有显著正向影响.不同非农工资收入水平对农户土地流转决策行为具有不同的影响,只有较高的非农工资收入才能促进土地转出.因此,本研究提出应在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户非农就业能力的同时,完善土地流转相关配套政策,改善农业补贴水平和方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土地利用决策变化释放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性约束以改善农户收入是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目标之一。已有文献大多直接分析工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鲜有研究关注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土地利用决策及其收入的连锁影响。为探析退耕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的收入效应,基于陕西、四川、江西三省2017年实地调查数据,利用内生转换模型探析退耕农户土地利用决策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并构建“反事实”分析框架测算不同类型收入的平均处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学历、劳动力人数对农户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户的土地缩小决策会显著降低人均农业收入、提高人均非农收入。研究为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利用黑龙江和吉林省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木耳生产规模的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农户个人禀赋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认知特征和农户外部特征对农户木耳生产规模均有重要影响。户主性别对农户木耳生产规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相对于女性户主,男性户主的木耳生产规模更大;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和木耳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均对农户木耳生产规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木耳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越大,农户木耳生产规模也越大;农户对品种满意程度越高,则木耳生产规模越大,相反,农户对风险越是敏感,生产规模越小;相对吉林省,黑龙江省农户的木耳生产规模更大。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逐步提高市场透明度、实行科技示范或培训、加大协会扶持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江西省15县587个农户的调查问卷所得数据的研究,对农户家庭收入及其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人口学特征、社会资本的理论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建立Probit模型,运用stata.12.0及spss19.0数据处理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Probit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得出结论并给出相关建议。选择农户受教育程度、家庭劳动人口数等作为表达人口学特征关键变量研究发现,农户受教育程度、家庭劳动人口数对农户家庭收入呈显著影响;选择农户亲朋好友数量及亲朋好友中是否有村干部作为表达社会资本的关键变量研究发现,社会资本对农户家庭收入结构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数字金融的发展在促进农户创业和实现共同富裕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基于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采用DHM模型对数字金融、风险偏好与农户创业行为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够显著提高农户的创业决策与绩效,随着农村地区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农户的创业行为呈现下降趋势。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和风险偏好将促进农户进行非农机会型创业,同时减少农户进行生存型创业的概率。由此提出需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数字金融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助力非农机会型创业者稳定其创业结构,对生存型创业者进行点对点帮扶,以促其创业转型成功。  相似文献   

14.
探究家庭禀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与作用机制,对推进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农户非农就业、农户增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黄河流域中上游地区1770份农户微观调研数据,采用OLS、分位数回归模型,探讨家庭禀赋对农户收入及不同收入水平农户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非农就业在家庭禀赋与农户收入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1)家庭禀赋对农户收入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家庭经济资本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家庭自然资本,最后是家庭人力资本和家庭社会资本。2)家庭禀赋对不同收入水平农户具有不同的影响差异,且对中高收入水平农户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非农就业在家庭人力资本与农户收入和家庭经济资本与收入之间存在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比分别为19.0%和6.4%。因此,为促进农户增收,建议充分考虑农户家庭禀赋水平,要大力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不断丰富和拓宽农户的信息获取渠道;其次要重视低收入水平农户养老服务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和资金支持;最后大力发展地区特色产业,积极鼓励农户非农创业,实现劳动力就近就业。  相似文献   

15.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鼓励农民从事非农就业,促使农民积极参与到农地流转市场中,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库,运用分位数回归法和倾向得分匹配(PSM)模型,分析劳动力流动和农地流转的动态关系,探讨劳动力流动与农地流转动态关系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样本农户中,相较于74.15%未进行农地流转的农户,25.85%进行农地流转农户的家庭可支配收入提高0.46万元;农地转出户的劳动力流动时间高出农地未流转户1.3倍,使其家庭可支配收入比农地未流转户提高0.70万元。另外,增加劳动力流动时间更有利于提升低收入农户的家庭可支配收入;进行农地流转也有利于提高农户家庭可支配收入,并且农地转出户比农地转入户的提高幅度更大。劳动力流动与农地流转动态关系程度越高,相较于西部地区更有利于提升东部和中部地区农户的家庭可支配收入。因此,建议不断加强对农民的投资和培训,完善农地流转市场的运行机制,实行有区域差别的农业政策,以保证有针对性地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6.
以陕西省6个县区480位农户为调查样本,在对农户农业信息获取意愿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从个人、家庭、生产、环境4个方面对农民主动获取信息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户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劳动力数、家庭收入来源、家庭年纯收入、种植收入占比、种植类型、种植风险、种植规模、农产品价格、交通条件、惠农政策都对农民主动获取农业信息意愿有显著影响。基于此,提出了吸引男性劳动力回流、探索土地流转制度、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完善农技服务体系以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农业信息获取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陕西省6个县区480位农户为调查样本,在对农户农业信息获取意愿分析的基础上,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从个人、家庭、生产、环境4个方面对农民主动获取信息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农户年龄、文化程度、家庭劳动力数、家庭收入来源、家庭年纯收入、种植收入占比、种植类型、种植风险、种植规模、农产品价格、交通条件、惠农政策都对农民主动获取农业信息意愿有显著影响。基于此,提出了吸引男性劳动力回流、探索土地流转制度、加大惠农政策力度、完善农技服务体系以及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被征地农户的生计问题关系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大局,探讨征地对农户收入变化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国家统计局及国内外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共同完成的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CHIP),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模型(PSM),分别从征地时间和地区差异两个维度实证分析了征地政策对农户收入的净效应。结果表明,在未考虑样本征地时间与地区差异的情况下,征地可以显著增加农户收入水平,且被征地农户家庭总收入均值明显提高3 151元,但简单均值对比分析明显高估了征地对农户增收影响效应。从样本的征地时间差异可知,征地对于农户收入的影响效应随时间推移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征地时间周期越长农户增收效应越明显,家庭总收入的净效应从2 632元逐渐提高到5 257元。从样本的地区差异可知,土地征收对于农户收入效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征地对农户收入水平的变化呈现差异性,而东部地区征地对农民的增收效应最为明显,而中西部地区征地并不能明显带来农户收入的增加。为切实提高中西部地区被征地农户收入水平,需要继续进一步完善农地的"三权分置"制度,鼓励闲置土地进行流转,结合农户特征与意愿提供多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适度提高中西部地区征地补偿标准,采取多元化的补偿安置模式。  相似文献   

19.
采用相对收入和绝对收入分析法对河南农户家庭收入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按“五分法”计算,家庭总体纯收入水平的不良指数为9,17;劳均纯收入的不良指数为6.83;人均纯收入的不良指数为6.35;按“十分法”计算,家庭总体纯收入水平的收入不良指数为19.9;劳均纯收入的收入不良指数为12.5;人均纯收入的不良指数为10.49,不同人力资本特征农户家庭收入水平差异明显,人力资本存量高的农户,家庭收入水平也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探索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家庭收入变动特征以及家庭经营收入的决定因素。【方法】首先利用中国家庭住户收入调查(CHIP)的微观数据,构建转换矩阵,计算收入阶层向上/向下流动比率,分析出我国农户纯收入的动态演变规律,发现农户家庭收入有弱质化的特征。接下来采用分段回归方法,筛选不同收入层次的农户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决定因素,构建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它们的弹性值大小,并结合这些因素的平均拥有水平,探讨促使该层次农户家庭增收的措施。【结果】不同层次的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决定因素和决定因素的弹性值有较大的差别,不同层次的农户家庭增收的途径不同:对于中低收入农户家庭,应增加其土地使用面积和家庭经营费用支出;对于高收入农户家庭,应进一步扩大其经营的规模。【结论】应采用不同的措施,促进不同收入水平的农户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