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金花梨及其18个变异单系为材料,对其进行了抗病性、抗寒性的田间调查和部分抗性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金花梨部分变异单系在抗病性、抗寒性方面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异;其叶片可溶性糖含量表现明显差异,与抗病能力田间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二者呈极显著负相关;电解质渗出率发生一定变化,但抗寒能力田间表现无差异,可能其内部抗寒生理发生了变化;可溶性糖含量与电解质渗出率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昆虫普遍会感染多种共生菌,共生菌在其宿主的生理、生态及进化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昆虫与共生菌的共生关系易受环境温度变化的影响;同时,共生菌直接或间接参与调控昆虫宿主对温度胁迫的响应。该文综述了温度对昆虫与共生菌共生关系的影响和昆虫共生菌在宿主温度适应中的作用、潜在机制及其生态学意义;并基于当前共生菌调控昆虫温度适应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建议后续可聚焦于自然条件下变温胁迫对昆虫与共生菌互作的影响、共生菌调控昆虫适应性进化的行为及分子机制和基于共生菌的害虫防治新手段开发与应用等方面开展研究。该文可为全球气候变化和极端温度频发背景下昆虫与共生菌的协同进化研究以及利用共生菌进行害虫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的原理与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刺探电位图谱(EPG)技术是用来记录刺吸式口器昆虫口针在寄主组织中刺探行为的电信号变化特征的技术,主要用于昆虫刺探(取食)、传毒行为,植物抗虫机制等的研究,本文对其发展历史、基本原理、波形特征和生物学意义进行了综述,并讨论了该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钱永严 《植物医生》2005,18(1):13-13
1造成瓜类苗期低温危害的原因 1.1品种 不同品种抗寒性不同,有的品种比较抗寒,低温下限低;有的品种抗寒性差、低温下限较高.生长健壮的幼苗比徒长苗抗寒.  相似文献   

5.
昆虫取食行为包括定向、趋性、辨认、取食等一系列的活动,涉及复杂的行为生理过程,如视觉、嗅觉、味觉感受及神经调控等。昆虫取食行为不仅受外界物理环境因素、寄主植物化学成份影响,而且跟昆虫自身生理状态紧密相关。本文综述了昆虫取食过程、寄主定位的感受机制、神经肽调节机制、影响取食的理化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深入研究昆虫与环境关系、开发害虫取食行为调控新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昆虫病原线虫与体内细菌共生,专性寄生在昆虫体内,在害虫生物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昆虫病原线虫致病性研究是其高效应用的基础,涉及线虫及其共生细菌对昆虫的交互作用。本文针对斯氏属和异小杆属线虫的致病因子及这类线虫与寄主昆虫互作机制进行了综述,为昆虫病原线虫的致病机制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信息素是昆虫信息交流和信号传递的“化学语言”,能调节和控制昆虫的行为和生理变化。从本质上来讲,昆虫信息素就是有机化合物,不同昆虫的信息素在结构和成分配比等方面存在差异。昆虫信息素种类众多,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释放信息素和启动信息素;根据发挥的功能可分为性信息素、聚集信息素、报警信息素和标记信息素等。它们通过接收者的化学感受系统被识别和接收,过程十分复杂。目前,昆虫信息素在害虫防治、生物监控和保护以及促进昆虫授粉等多个领域被广泛应用。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和利用昆虫信息素,该文从昆虫信息素结构差异和演化过程、分类和功能、传播和感知方式以及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和综述,并对昆虫信息素的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意大利蝗Calliptamus italicus是新疆草原主要优势危害种,以滞育卵越冬.为弄清意大利蝗越冬卵发育及滞育过程的抗寒机制,本研究检测了自然条件下越冬卵的糖类、多元醇、脂肪和氨基酸等主要抗寒物质的含量变化,分析蝗卵发育过程不同阶段抗寒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意大利蝗卵在越冬过程中,除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外...  相似文献   

9.
昆虫内共生菌-昆虫-植物互作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在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昆虫与其体内的共生菌建立了密切的互利共生关系。昆虫内共生菌不仅能调控宿主昆虫的营养代谢和生殖代谢,还能协助昆虫抵御生物、非生物胁迫,提高昆虫对化学农药的抗性及对寄主植物的适应性等。因此,内共生菌是宿主昆虫生长发育及适应性的重要调控因子。目前,随着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内共生菌在宿主昆虫和寄主植物中的原位功能不断被挖掘,通过对内共生菌-昆虫-植物互作模型的研究,将进一步揭示昆虫内共生菌与昆虫、植物的互作机理,加深对昆虫适应性机制的理解并推进新型害虫防控和靶标技术的研发。本文就昆虫内共生菌的起源、特点、分布和传递,昆虫内共生菌在昆虫-植物-环境互作中的作用,以及昆虫内共生菌研究的方法和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昆虫内共生菌介导的防御效应及昆虫适应性机理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对于多数植物病毒而言,其在田间的自然扩散主要依赖昆虫等介体生物,而媒介昆虫的垂直传播是植物病毒长期存在并发生的重要原因。对媒介昆虫垂直传播病毒机制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未来开发高效低毒农药奠定基础,更可为植物病毒与昆虫的互作和病毒病的预测预报提供新的视野及角度。媒介昆虫在植物病毒传播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在近几年被广泛研究。该文综述了近年来植物病毒在昆虫体内垂直传播的研究进展,包括昆虫传播植物病毒的方式、植物病毒在昆虫体内的垂直传播方式以及虫媒病毒垂直传播的可能机制等。在整个垂直传播的过程中,植物病毒的衣壳蛋白、磷蛋白和媒介昆虫唐氏综合症细胞黏附分子、硫酸乙酰肝素糖蛋白、热激蛋白以及卵黄原蛋白,甚至共生菌都有参与。最后,基于媒介昆虫和植物病毒的关系对未来植物病毒病的绿色防控和生物防控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很多植物病毒经介体昆虫以持久循回型的方式水平传播至寄主韧皮部致病,而唾液腺是介体昆虫持久传毒的重要器官,也是植物病毒在介体昆虫内循回需要克服的最后一道防线。持久性植物病毒要完成水平传播,必须突破昆虫唾液腺屏障的阻碍,因此病毒和介体昆虫间形成了“攻”与“守”的较量与对决。揭示持久性植物病毒克服昆虫唾液腺屏障,实现水平传播的机制,对病害控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着眼于介体昆虫唾液腺在持久传毒过程中的重要功能,回顾了虫传植物病毒突破介体昆虫唾液腺侵入屏障和释放屏障的分子机制,探讨了昆虫唾液蛋白通过调节植物或昆虫的适应性和行为促进或抑制病毒水平传播的功能,为制定阻断介体昆虫传播植物病毒途径的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昆虫在进化过程中发展出多种决定性别的调控机制。不仅不同昆虫通过不同的基因和调控机制决定性别分化,甚至在同种昆虫不同品系之间性别决定机制也不尽相同。了解昆虫性别决定分子调控机制,不仅有利于揭示昆虫性别的产生与进化,而且为昆虫的遗传操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本文综述了不同昆虫中的性别决定原始信号及其调控机制,介绍了昆虫性别决定底层基因doublesex和性别决定关键基因transformertransformer-2的研究概况,以期为靶标昆虫性别决定的害虫不育防治技术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环境胁迫下昆虫的耐寒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昆虫是变温动物,为了安全越冬,昆虫通常改变自身结构和物质构成以适应低温的到来,这一适应机制与体内特殊的生理生化物质紧密相关,如海藻糖、葡萄糖、甘油、山梨醇、脂肪酸和氨基酸等小分子抗冻保护剂。这些抗冻保护剂具有稳定细胞膜结构和保护蛋白质功能的作用。虽然昆虫耐寒性的研究不断深入,但目前我们仍然很难确定影响耐寒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什么有些昆虫在低于-20℃环境下还能存活?为了弄清这一科学问题,科学家们利用转录组、基因组、蛋白质组和代谢组等各种组学剖析低温胁迫后昆虫生理反应的分子机制。本文旨在综述前人对昆虫耐寒性的研究,为将来其他昆虫或动植物的耐寒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新型生物农药的开发和天敌昆虫的人工助增提供广阔思路。  相似文献   

14.
昆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代谢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在卫生和农业害虫防治中的广泛应用,昆虫对此类杀虫剂产生抗性的报道越来越多。目前已明确昆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机制包括表皮穿透率下降、靶标抗性以及代谢抗性,其中代谢抗性机制较为普遍,而且其与昆虫对多种杀虫剂的交互抗性关系密切。目前,随着基因组、转录组以及蛋白质组学等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昆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代谢抗性机制研究也取得了很多新进展。昆虫体内细胞色素P450酶(P450s)、羧酸酯酶(CarE)及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等重要解毒酶系的改变均与昆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代谢抗性有关,其中这3类解毒酶的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是昆虫对此类杀虫剂产生代谢抗性的主要原因。明确昆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代谢抗性机制,对合理使用此类杀虫剂及延缓抗药性的产生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总结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代谢路径及相关生物酶研究概况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有关昆虫对此类杀虫剂代谢抗性机制研究的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15.
昆虫声音信号和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昆虫声音信号是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种内、种间信息交流方式之一,在昆虫求偶、聚集、攻击、报警等各种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随着微电子和计算机信息科学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昆虫发声机制被揭示。本文简要评述了不同目昆虫的发声器官和发声机制,及其声音信号特征和信号采集分析方法,并讨论了昆虫声音信号的研究趋势和实际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16.
Crops resistant to insect attack offer an alternative strategy of pest control to a total reliance upon chemical pesticides. Transgenic plant technology can be a useful tool in producing resistant crops, by introducing novel resistance genes into a plant species. This technology is seen very much as forming an integral component of a crop management programme. Several different classes of plant proteins have been shown to be insecticidal towards a range of economically important insect pests from different orders; in some cases a role in the defence of specific plant species against phytophagous insects has been demonstrated. Genes encoding insecticidal proteins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various plant species and transferred to crops by genetic engineering. Amongst these genes are those that encode inhibitors of proteases (serine and cysteine) and α-amylase, lectins, and enzymes such as chitinases and lipoxygenases. Examples of 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s expressing insecticidal plant proteins from different plant species, with enhanced resistance to one or more insect pests from the orders Lepidoptera, Homoptera and Coleoptera are presented. The possibility of ‘pyramiding’ different resistance genes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tection and durability is discussed and exemplified. The number of different crop species expressing such genes is very diverse and ever-increasing. The viability of this approach to crop protection is considered. © 1998 SCI.  相似文献   

17.
昆虫对生物农药的抗性机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昆虫对B.t等生物杀虫剂的抗性机制及延缓昆虫抗性发展所应采取的措施。昆虫通过下列不同机制产生抗生:1)昆虫的血淋巴对B.t等生物杀虫剂的营养细胞的抑制作用。2)各种来源的蛋白酶对毒素蛋白的过度降解作用。3)昆虫中肠沉淀蛋白对毒素蛋白的沉淀作用。4)中肠上皮修复能力增强。5)中肠的吸附位点对毒素蛋白的亲和力下降。通过加强对B.t菌株的选育,合理科学的用药方式及采用不同的模式进行植物基因操作以提高杀虫蛋白的表达和活性等综合措施,减缓和降低昆虫抗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Many insects, especially nocturnal insects, exhibit positive phototaxis to artificial lights. Light traps are currently used to monitor and manage insect pest populations, and play a crucial role in physical pest control. Efficient use of light traps to attract target insect pests is an important topic in the application of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Phototactic responses of insects vary among species, light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hysiological status of the insects. In addition, light can cause several biological responses, including biochemical, physiological, molecular and fitness changes in insects. In this review, we discuss several hypotheses on insect phototaxis, factors affecting insect phototaxis, insect‐sensitive wavelengths, biological responses of insects to light,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conserving beneficial insects and increasing the effect of trapping. In addition, we provide information on the different sensitivities to wavelengths causing positive phototactic behavior in > 70 insect pest and beneficial insect species. The use of advanced light traps equipped with superior light sources, such as light‐emitting diodes (LEDs), will make physical pest control in IPM more efficient. © 2019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植物病毒病频发,严重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与品质。绝大多数植物病毒依赖媒介昆虫进行传播,而传播的关键是病毒如何突破昆虫的肠屏障、唾液腺屏障和卵屏障等多个生物屏障。植物病毒一方面利用其外壳蛋白或非结构蛋白突破媒介昆虫的中肠屏障和唾液腺屏障;另一方面则与昆虫体内卵黄原蛋白、共生菌以及精子表面蛋白发生特异性互作,促进病毒跨越卵障碍,最终实现病毒在昆虫体内复制。此外,植物病毒还能通过侵染寄主植物影响其防御性状,间接改变媒介昆虫生理及其行为反应,促进病毒在植物间的传播。该研究对植物病毒突破昆虫生物屏障的分子机制,以及植物病毒-植物-媒介昆虫互作对于病毒传播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并对阻断病毒传播的方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