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0~6月龄萨湖F2和F3羔羊为试验材料,应用PCR-RFLP检测BMPR-IB基因型,分析不同基因型萨湖杂交羔羊生长发育.结果表明:F2代++基因型羔羊生长速度和初生重高于B+基因型羔羊(P<0.05),F3代++基因型羔羊初生重和增重大于B+基因型羔羊(P<0.05).  相似文献   

2.
以绵羊BMPR-IB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杜泊羊和湖羊杂交F2(DHF2)以及陶赛特羊和湖羊杂交F2(THF2)共计448只初生羔羊BMPR-I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以及BMPR-IB基因多态性与羔羊初生重的关系.结果表明:DHF2以及THF2羔羊中均存在BB、B+和++三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布在两种杂交羔羊间差异不显著(P>0.05);DHF2三种基因型羔羊间平均初生重差异不显著(P>0.05),THF2羔羊++基因型平均初生重显著高于B+基因型(P<0.05).以上结果表明,BMPR-IB基因影响陶赛特羊与湖羊杂交F2羔羊的初生重.  相似文献   

3.
杨华  杨永林  何其宏 《中国养羊》2012,(Z1):208-210
以绵羊BMPR-IB基因为候选基因,采用PCR-RFLP方法分析杜泊羊和湖羊杂交F2(DHF2)以及陶赛特羊和湖羊杂交F2(THF2)共计448只初生羔羊BMPR-I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以及BMPR-IB基因多态性与羔羊初生重的关系。结果表明:DHF2以及THF2羔羊中均存在BB、B+和++三种基因型,基因型频率分布在两种杂交羔羊间差异不显著(P>0.05);DHF2三种基因型羔羊间平均初生重差异不显著(P>0.05),THF2羔羊++基因型平均初生重显著高于B+基因型(P<0.05)。以上结果表明,BMPR-IB基因影响陶赛特羊与湖羊杂交F2羔羊的初生重。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FecB基因在杜泊羊和湖羊杂交后代种群中的多态性及遗传规律,试验以白头杜泊羊为父本,湖羊和杜湖杂交母羊为母本在饲养条件相同的舍饲条件下进行杂交,统计母羊产羔率,测定羔羊初生至6月龄的生长发育数据,并应用PCR-RFLP方法对杂交后代羔羊的FecB基因进行检测,分析其基因型。结果表明:FecB基因有BB、B+和++三种基因型,其中湖羊有2种基因型(BB、B+),杜湖杂交一代、二代有2种基因型(B+、++)。湖羊母羊BB基因型个体的产羔率显著高于B+基因型个体(P<0.05),杜湖杂交一代、二代母羊B+基因型个体的产羔率显著高于++基因型个体(P<0.05);杜湖杂交一代、二代初生羔羊B+基因型个体的体重、体尺均显著低于++基因型个体(P<0.05),而3月龄体重、体尺均低于++基因型个体,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FecB基因不仅是影响产羔率的主效基因,而且也影响杜湖杂交后代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天然放牧条件下多胎萨福克羊与哈萨克羊级进杂交羔羊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等,评估多胎萨福克羊对哈萨克羊的级进杂交改良效果。【方法】试验以3月龄体况、体型基本一致的多胎萨福克羊及其与哈萨克羊级进杂交F1、F2代和哈萨克公羊为研究对象,天然放牧条件下饲养,试验预试期10 d,正试期90 d。试验结束后选择接近组内平均体重羔羊各10只,屠宰前测定各试验羊体尺指标,屠宰后分别测定屠宰性能、肉品质、营养成分及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结果】(1)多胎萨福克羊、级进杂交F1和F2代羔羊的体高、胸深、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肉骨比、眼肌面积均显著高于哈萨克羊(P<0.05);级进杂交F1代羔羊和哈萨克羊的背脂厚度、尾脂重显著高于多胎萨福克羊和级进杂交F2代羔羊(P<0.05)。(2)级进杂交F1代羔羊背最长肌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多胎萨福克羊、级进杂交F2代羔羊和哈萨克羊(P<0.05);哈萨克羊背最长肌中铁、锌、镁和粗脂肪含量均显著高于多胎萨福克羊、级进杂交F1和F2代(P<0.05)。(3)多胎萨福克羊、级进杂交F1和F2代羔羊血液中白细胞数、嗜碱性粒细胞数、中性粒...  相似文献   

6.
试验应用PCR-RFLP技术对云南培育品种大河乌猪4代(F4)、5代(F5)和6代(F6))共334头个体的血浆胆固醇脂转移蛋白(cholesteryl ester transfer protein,CETP)基因内含子1436 bp进行扩增,用限制性内切酶AvaⅡ对其酶切可得到3种基因型:BB、Bb和bb,F4、F5、F6都以b等位基因为优势等位基因,其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5821、0.6042和0.6885。取不同基因型纯合子样品进行测序,共发现7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s),其有3个为转换,4个突变为颠换,多态位点分别位于19、69、132、175、203、224、234 bp处。应用最小二乘分析不同基因型和不同性别的基因型对生长性状(初生重、45日龄重、4月龄体重、6月龄体重、体高、体长、管围、背膘厚)的影响。结果显示,F4代Bb和bb基因型个体体长显著高于BB基因型(P<0.05);bb基因型6月龄管围显著高于BB基因型(P<0.05),与Bb基因型个体间差异不显著(P>0.05);F5代Bb和bb基因型个体初生重显著高于BB基因型(P<0.05),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F6代bb基因型个体初生重、45日龄重显著高于BB基因型(P<0.05),与Bb基因型个体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余性状不同基因型间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bb基因型雄性和雌性个体在初生重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提示,CETP基因对猪生长性状(特别是初生重)存在一定影响;选择带有b等位基因的个体有望提高猪体质量相关的生长性状,该SNP可能是改良猪生长速度性状的重要分子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7.
选用杜泊、小尾寒羊和蒙古羊各3只作为父本,母本为小尾寒羊、蒙古羊各60只,对其杂交一代进行生产性能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F1代杜寒羔羊和杜蒙羔羊的初生重、断奶重和平均日增重(ADG)均显著高于F1代小尾寒羊和蒙古羊(P<0.05);F1代杜寒羊与杜蒙羊育肥末期的体高显著低于小尾寒羊和蒙古羊(P<0.05),胸深显著高于蒙古羊和小尾寒羊(P<0.05),杜寒羊、杜蒙羊和小尾寒羊胸围显著高于蒙古羊(P<0.05);经过90 d育肥后,杜寒羊和杜蒙羊末重、ADG均极显著高于小尾寒羊和蒙古羊(P<0.01);F1代杜寒羊和杜蒙羊宰前活重极显著高于小尾寒羊和蒙古羊(P<0.01),F1代杜蒙羊屠宰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P<0.05),杜寒羊和小尾寒羊的屠宰率、净肉率显著高于蒙古羊(P<0.05)。通过研究发现,F1代杜寒羊和杜蒙羊生产性能总体上优于小尾寒羊和蒙古羊。  相似文献   

8.
为了评定杜泊羊与湖羊杂交F1代和湖羊羔羊在河北省邢台地区的生长发育和身体状况,试验对二者从初生到断奶期间的成活状况、生长性能及断奶时的血液生理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杜湖杂交F1代和湖羊羔羊从初生到断奶期间的成活率分别为100%和95%;体重的累积生长中,除了初生重外,杜湖杂交F1代公羔、母羔各年龄段的体重均高于湖羊,其中在15日龄时二者差异显著(P<0.05);绝对生长中,初生~15日龄杜湖杂交F1代公羔、母羔体重均极显著高于湖羊(P<0.01);相对生长中,初生~15日龄,杜湖杂交F1代公羔、母羔体重均高于湖羊,其中公羔差异极显著(P<0.01),母羔差异显著(P<0.05)。杜湖杂交F1代公羔、母羔的大部分体尺指标均高于湖羊,其中1月龄公羔的腰角宽差异显著(P<0.05),断奶母羔的胸围差异极显著(P<0.01)。杜湖杂交F1代和湖羊公羔、母羔大多数血液生理指标均在标准参考值内。说明杜湖杂交F1代羔羊的成活状况、生长性能和断奶时的血液生理指标均表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可在当地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母羊因素对哺乳期云上黑山羊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根据母羊体重、胎次分别选取云上黑山羊初生羔羊90只和120只,公、母各半,从出生开始直至90日龄断奶,每10天进行1次体重测定,进行生长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母羊产后体重对羔羊初生重、哺乳期体重具有显著影响(P<0.05)。母羔中,38~45 kg母羊组和48~62 kg母羊组的羔羊初生重、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28~35 kg母羊组(P<0.05)。公羔中,38~45 kg母羊组的羔羊初生重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羔羊(P<0.05),48~62 kg母羊组其羔羊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其他两组羔羊(P<0.05)。(2)母羊胎次对母羔初生重没有显著影响,但对母羔哺乳期体重均有显著影响(P<0.05),母羔中,3胎、4胎母羊组的羔羊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1胎和2胎母羊组;母羊胎次对公羔的影响不显著。说明母羊产后体重显著影响羔羊胎儿期和哺乳期的生长发育,合适的母羊体重可以为羔羊提供充足的营养;母羊胎次仅对哺乳期母羔具有显著影响,母羊的母性行为随胎次的增加而完善。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阐明猪磷酸酯转移蛋白(phospholipid transfer protein,PLTP)基因第4内含子多态性及其与生长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位点具有2种等位基因A/a,F4、F5、F6各群体中的基因频率分别为0.4172/0.5828、0.4155/0.5845、0.4309/0.5691。取不同基因型纯合子样品进行测序,共发现4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s),其有3个突变为转换,1个为颠换,多态位点分别为1085、1192、1286和1305 bp。应用最小二乘模型分析不同基因型对生长性状(初生重、45日龄体重、4月龄体重及6月龄体重、体高、体长、管围、背膘厚)的影响。结果显示,F4代各性状基因型间差异不显著(P>0.05);F5代Aa基因型个体初生重及背膘厚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与aa基因型个体间差异不显著(P>0.05);F6代aa基因型个体4月龄体重及Aa基因型个体6月龄管围都极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1),aa基因型个体6月龄体高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Aa基因型个体初生重显著高于AA基因型(P<0.05)。另外,Aa基因型的雌性个体对初生重及膘厚性状的影响较AA基因型高(P<0.05);Aa基因型雄性个体对管围性状的影响较AA基因型高(P<0.01)。研究结果提示猪PLTP基因Aa基因型对生长性状有着重要的影响,该SNP可能是改良猪经济性状的重要分子标记位点。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杜泊羊和德国肉用美利奴羊与乌珠穆沁羊杂交产生的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在相同饲养环境下,试验分别选择同年龄的杜泊公羊、德国肉用美奴公羊与乌珠穆沁母羊杂交,对杜×乌组合、德×乌组合与乌×乌组合的后代(F1)羔羊的生长发育和屠宰性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杜×乌组合、德×乌组合F1代羔羊的初生体重、1月龄体重、3月龄体重和6月龄体重均显著高于乌×乌组合的后代(F1)羔羊同月龄体重(P<0.05);杜×乌组合F1代羔羊的初生重、1月龄体重、3月龄体重均显著高于德×乌组合,但6月龄体重两组合差异不显著。屠宰性能结果表明,杜×乌组合、德×乌组合F1代羔羊在宰前活重、胴体重和净肉重均显著高于乌×乌组合(P<0.05);胴体率和净肉率各组间差异不显著。由该试验可以得出,杜泊公羊和德国肉用美利奴公羊与乌珠穆沁母羊杂交产生的杂交后代均表现出良好的杂种优势,二者均可作为优秀的良种公畜杂交改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当地羊,以提高杂交羊的产肉量,增加农牧民收入,助力当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评价FecB突变在鲁中肉羊培育中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首先利用TaqMan探针高通量分型技术对2295只鲁中肉羊FecB基因进行分型,统计FecB基因在鲁中肉羊群体中的分布情况,然后结合253只母羊的产羔数据和865只初生羔羊、83只3月龄母羔羊的体尺体重数据分析FecB基因对鲁中肉羊产羔数和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群体遗传学分析表明:鲁中肉羊群体存在AA(++)、AG(B+)和GG(BB)3种FecB基因型,在新品种培育过程中突变纯合子频率逐年增加,且表现为中度多态性(0.25<多态信息含量<0.5);卡方适合性检验发现,FecB突变位点向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转变;BB型母羊平均产羔数高于++型(P<0.01);BB型初生羔羊的体重低于++型(P<0.01),BB型初生公羔的体高、胸围、胸宽、胸深和初生母羔的胸深和管围低于++型(P<0.05),B+型3月龄母羔的管围低于++型(P<0.05)。结果显示,FecB突变显著提高了鲁中肉羊的产羔数,但对初生羔羊的生长发育存在一定的逆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FecB基因对杜寒杂交母羊产羔性能及后代生产性能的影响。[方法] 以杜泊羊(♂)和小尾寒羊(♀)杂交羊横交固定母羊群体为研究对象,检测不同横交固定代次母羊的FecB基因,测定并比较不同FecB基因型母羊的产羔性能及后代生产性能指标。[结果] 在杜寒横交固定一代、二代、三代、四代群体中均检测出BB型、B+型、++型3种基因型,横交固定代数越高,群体中纯合型BB基因型频率越高。杜寒横交固定一代、二代、三代BB型母羊的平均产羔数显著(P<0.05)高于相应横交固定代次的B+型母羊,并且随着群体中BB基因型频率的增加,母羊平均产羔数呈升高趋势。杜寒横交固定一代、二代母羊的平均产羔率低于小尾寒羊母羊,而杜寒横交固定三代母羊的平均产羔率高于小尾寒羊母羊以及杜寒横交固定一代、二代母羊。后代初生生产性能方面,BB型杜寒横交固定三代母羊后代的初生重显著(P<0.05)低于B+型杜寒横交固定三代母羊后代,二者的初生体高、体长、胸围差异不显著(P>0.05);后代断奶生产性能方面,BB型杜寒横交固定三代母羊后代的断奶重、体长、胸围与B+型杜寒横交固定三代母羊后代差异不显著(P>0.05),体高显著(P<0.05)低于B+型杜寒横交固定三代母羊后代。[结论] FecB基因对杜寒杂交母羊产羔性能影响显著,在多羔母羊选择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对特克塞尔和萨福克2个肉羊品种羔羊在宁夏地区的适应性进行了研究。结果,初生萨福克公母羔羊体重均高于特克塞尔公母羔羊,但差异不显著(P>0.05);初生萨福克公羔胸围显著高于特克塞尔公羔(P<0.05);萨福克断奶公羔体高和胸围均显著高于特克塞尔断奶公羔(P<0.05);萨福克断奶公羔体重极显著的高于特克塞尔断奶公羔(P<0.01);萨福克羔羊从初生到断奶时的相对生长速度大于特克塞尔羔羊。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南非肉用美利奴羊杂交改良甘肃高山细毛羊的效果,试验选用南非肉用美利奴种公羊与甘肃高山细毛羊母羊杂交F1代羔羊20只(南甘杂交试验组)与20只甘肃高山细毛羊(纯繁对照组),在相同舍饲条件下,测定分析两组F1代生长发育、屠宰指标及产毛性能。结果表明:南甘F1代羔羊初生重、2月龄体重、6月龄体重均显著高于甘肃高山细毛羊(P0.05);南甘F1代羔羊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均显著高于甘肃高山细毛羊(P0.05),且杂交一代公羔最高;南甘F1公羔胴体脂肪含量(GR)值为1.53 cm,眼肌面积达11.95 cm2。研究表明,南非肉用美利奴羊杂交改良甘肃高山细毛羊效果较佳,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滩羊繁殖力,增加滩羊二毛皮产量,同时不改变其二毛皮特性,试验采用多胎性好、繁殖力强的湖羊进行杂交的方法,对滩湖F1、F2代裘皮主要性状进行观察和测定,分析其与滩羊同期裘皮的差异。结果表明:滩湖F1、F2代初生重均低于滩羊,滩湖F2代初生重高于滩湖F1代;滩湖F2代35~38日龄毛股自然长度、伸直长度、弯曲数均高于滩湖F1代,差异不显著(P0.05);滩湖F2代羔羊毛用性能虽然较滩湖F1代明显提高,但要达到滩羊二毛期毛用性能仍存在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安格斯牛对大别山牛的杂交效果。[方法]对安格斯牛×大别山牛杂交F1代(安—大F1)和大别山牛各24头进行了初生、6月龄、12月龄和24月龄体重和体尺性状测定,对照组和试验组各随机选择3头持续育肥至24月龄后进行了屠宰测定。[结果]安—大杂交F1代牛具有较高的杂种优势,安—大杂交F1代牛初生、6月龄、12月龄、18月龄和24月龄体重和体尺指标均明显优于大别山牛;24月龄时安—大杂交F1代的宰前体重极显著高于大别山牛(P<0.01),胴体重和净肉重均显著高于大别山牛(P<0.05)。[结论]用安格斯牛与大别山牛杂交,杂交效果明显,具有较高的推广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畜牧与兽医》2014,(7):32-36
为了分析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和肌细胞生成素(MyoG)2个基因对猪生长性状的影响,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沈阳地区3个引进猪种(长白、大白和杜洛克)MSTN和MyoG基因的多态性。结果显示:在3个种群内MSTN和MyoG基因都存在AA、AB和BB 3种基因型,各基因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3个种群处于中度多态,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态性;单基因分析表明:MSTN基因长白猪、大白猪BB基因型的初生重显著高于AB型(P<0.05);而对杜洛克猪初生重无显著影响(P>0.05);MyoG基因大白猪BB基因型的初生重显著高于AA型(P<0.05);而对长白猪、杜洛克猪初生重无显著影响(P>0.05),2个基因初生重的优良基因型是BB型。2个基因合并分析表明:合并基因型对长白猪、杜洛克猪的初生重有显著影响(P<0.05),对大白猪的初生重有极显著影响(P<0.01),合并后BBBB为猪初生重的有利基因型,合并基因型的遗传效应显著高于单基因型效应。单基因及合并基因分析均表明2个基因对3个种群的断奶重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2个基因的多态性对猪的初生重有着显著的影响,合并效应高于单基因效应之和。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BMPR-I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对绵羊产羔数和羔羊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采用PCR-RFLP方法对小尾寒羊、杜泊、德克赛尔及河北肉用绵羊的BMPR-I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了测定,并对BMPR-IB基因多态性与河北肉用绵羊产羔数和生长发育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基因型频率在各品种间分布极不平衡,BB基因型河北肉用绵羊群体的总体平均产羔数显著高于B+基因型(P<0.05),极显著高于++基因型群体(P<0.01);90日龄时,++基因型河北肉用绵羊的胸宽和腰角宽显著高于B+基因型群体(P<0.05)。说明BMPR-IB基因的基因型对河北肉用绵羊羔羊的生长发育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客观评价黑头杜泊羊与和丰本地绵羊杂交后代羔羊的生产性能和肉品质,挑选杂交后代羔羊和本地绵羊羔羊各60只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其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各项指标。结果表明:初生、1月龄杂交后代羔羊的体重显著高于本地绵羊羔羊(P<0.05),2月龄、3月龄、4月龄杂交后代羔羊的体重均极显著高于本地绵羊羔羊(P<0.01)。4月龄杂交后代羔羊的体高和胸围均显著高于本地绵羊羔羊(P<0.05),而体长和管围均极显著高于本地绵羊羔羊(P<0.01);6月龄杂交后代羔羊的体高显著高于本地绵羊羔羊(P<0.05),而体长、胸围、管围均极显著高于本地绵羊羔羊(P<0.01)。6月龄杂交后代羔羊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净肉重、屠宰率、净肉重、净肉率、胴体产肉率、眼肌面积均极显著高于本地绵羊羔羊(P<0.01),脂尾重极显著低于本地绵羊羔羊(P<0.01);6月龄杂交后代羔羊的熟肉率显著高于本地绵羊羔羊(P<0.05),失水率显著低于本地绵羊(P<0.05);6月龄杂交后代羔羊肌肉水分、粗蛋白、粗灰分分别比本地绵羊羔羊提高2.12%(公)、3.13%(母)、7.28%(公)、3.48%(母)、23.65%(公)、16.90%(母)。说明杂交后代羔羊胴体品质得到明显改善,羊肉品质更加符合现代人民追求高蛋白、低脂肪的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