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小麦收获期对麦套棉田捕食性天敌和棉花苗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2005年在冀南棉区研究了小麦收获期对麦套棉田中捕食性天敌和棉花苗蚜的影响。小麦收获期共设3个水平,分别是6月5日、6月10日和6月15日收获小麦。结果表明:2004年3个时期收获小麦对棉田的益害比(天敌和棉蚜的比值)无显著影响(t>0.05);2005年6月5日收获小麦,显著增加了棉田的益害比(t<0.05),6月10日和6月15日收获小麦对棉田的益害比无显著影响(t>0.05)。说明在麦套棉田中,麦田天敌到棉田的有效转移受麦蚜-天敌-棉蚜三者发生高峰期的影响,不同年份天敌的转移情况有所不同。麦蚜发生高峰期早则小麦天敌向棉田转移早,并能有效控制苗期蚜虫的危害,在麦熟期收获小麦,对棉田天敌的数量影响不大;反之,若麦蚜发生高峰期晚,麦田天敌发生期也会相应延后,在麦熟期收获小麦则会引起棉田天敌的增加。因此,棉田天敌数量变化受小麦收获期的影响,但与麦蚜和麦田天敌的发生动态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
提纯复壮是为了为较好的保持小麦品种的纯度和优良种性,使其能较长时间地应用于生产,小麦常规品种的提纯复壮,主要采用穗行提纯法(又称改良混合选择法),该法简单易行,见效快. 选穗一般在小麦成熟前2~3天,旗叶未干枯时,在种子田选穗.所选穗必须具备本品种的典型性状,同时植株健壮,无病虫危害,株高、成熟均应一致.每一品种选穗的数量,应根据原种的需求量和穗行圃的面积大小而定.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科研人员对多个小麦品种的灌浆速度进行了研究,在小麦蜡熟末期千粒重为最大值.之后3d开始收获,千粒重平均每天减少0.3~0.4g,而到第4~5d开始收获,千粒重平均每天减少1~1.2g.若每667m2按35万~40万穗、每穗35粒计算,千粒重每降低1g,每667m2减产13~15kg.  相似文献   

4.
16—11—100:由山东省淄博农科所引入,属弱冬性。幼苗习性为半匍匐,叶色深绿,叶姿下披,株高97厘米,茎较粗,抗倒伏。长芒,穗棍棒形。单株穗数10.6,穗长8.7,厘米,每穗小穗数18.7,每穗粒数21.2。白壳白粒,硬粒,千粒重62克。对条锈免疫,高抗叶锈,抗黄矮。未发现有其它严重病害。当地2月18日返青,5月5日抽穗,6月15日成熟。  相似文献   

5.
穗部性状和株高是小麦育种的重要指标。以扬麦13 (Yangmai 13,简称YM13)和CIMMYT引进种质人工合成小麦衍生系C615为亲本构建重组自交系群体为研究材料,基于小麦90K SNP芯片基因型数据,结合3个环境下表型结果,分别检测到1个每穗结实总小穗数、2个穗长、2个结实小穗着生密度和3个株高的位点。其中,每穗结实总小穗数位点QSN.yaas-3B与株高位点QPH.yaas-3B处于同一位置,穗长位点QSL.yaas-5A、结实小穗着生密度位点QSC.yaas-5A和株高位点QPH.yaas-5A处于同一位置,穗长位点QSL.yaas-6A和结实小穗着生密度的位点QSC.yaas-6A处于同一位置。比对结果显示QSN.yaas-3B/QPH.yaas-3B和QSL.yaas-6A/QSC.yaas-6A位点均未见报道。进一步将QSL.yaas-5A/QSC.yaas-5A/QPH.yaas-5A位点紧密连锁SNP标记转化为KASP标记QC615-5A-KASP,并在105份小麦品系中初步验证其育种效应。研究结果可为小麦产量相关性状分子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黄淮麦区高产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生理基础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研究了黄淮麦区具有不同产量潜力水平的小麦品种的产量结构及其相关生理基础。结果表明,随着小麦品种由低产型向高产型转变,每穗粒重,每穗粒数,千粒重,收获指数,生物产量均有所增加,其中以收获指数和每穗粒重所起的作用最大;在生理特征上,干物重呈现出拔节期递增、开花期递减、成熟期又表现递增的“N”型变化曲线,相对生长率的变化也呈同一趋势。旗叶净光合强度及叶绿素含量均呈递增趋势。开花期叶面积指数(LAI)则呈  相似文献   

7.
为确定糯玉米新品种‘郑黄糯2号’的夏播适宜播期,比较了7个不同播期(5月21日、5月26日、5月31日、6月5日、6月10日、6月15日、6月20日)下‘郑黄糯2号’的生育进程、农艺性状、产量及鲜食品质。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郑黄糯2号’各生育阶段持续时间均缩短,粗缩病率降低。与5月21日播种相比,6月5日播期处理的生育期缩短13天,粗缩病则由11.26%减少到3.47%;6月20日播期处理的生育期缩短28天,无粗缩病害发生。随播期推迟,穗长、穗粗和穗行数变化不明显,行粒数减少,秃尖长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6月5日播期处理行粒数比5月21日播种减少12.12%,秃尖增加到0.06 cm,而较6月20日播期处理行粒数增加2.00%,但秃尖长减少1.47 cm,该播期处理的产量最高(11268.58 kg/hm2),分别较5月21日、6月20日播期处理增产6.81%、27.81%。在鲜食品质方面,籽粒粗淀粉含量和皮渣率随着采收期延迟而增加,但可溶性糖含量则相反;相同采收期下,‘郑黄糯2号’的鲜食品质表现为播期越早越好。综合以上因素和生产实际,‘郑黄糯2号’夏播的适宜播期为5月25日到6月5日,且在小麦收获后尽可能早播。  相似文献   

8.
<正>1影响上海地区小麦种子发芽率的主要因素1.1连续阴雨天气较多上海地区小麦种子收获时间主要集中于每年5月25日至6月5日,而这期间雨水较多,据统计,几乎每年都会遭遇连续3天以上的阴雨天气,严重影响小麦种子收获进度和种子发芽率。以2016年为例,5月26~29日连续4天降雨,30~31日两天多云,6月1日大雨,6月2日晴,6月3~4日大雨,6月5日晴。再以2015年为例,5月25~26日多云,27~29日连续3天降雨,30~31日多  相似文献   

9.
廖晓虹  周庭莲 《种子》1999,(2):15-17
本研究选用2个抗旱小麦和4个农艺亲本,按Grifing双列杂交方法4配制15个组合。对2个抗旱小麦C抗8和C抗9和10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抗旱小麦C抗8在单株穗数、单株产量和收获指数等性状有高的一般配合力,且收获指数的特殊配合力方差最大。C抗9的每穗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和收获指数等几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为负值,但其特殊配合力方差较高或中等。株高、千粒重、穗长、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Hayman(1954)的双列杂交法对小麦9个产量性状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籽粒产量、生物产量、每穗小穗数和稳长存在上位性效应,收获指数、每稳粒数、株高、千粒重和每穗不孕小穗数符合加——显遗传模型。株高以加性效应为主.表现为部分显性;收获指数、每穗粒数、千粒重和每德不孕小稳数以显性效应为主,表现为越显性。多数产量性状的显性基因为增效基因。株高的狭义遗传率最大.其次为收获指数和千粒重。早代选择对株高有明显效果,其次是收获指数和千粒重。92425是改良收获指数和千粒重的较好亲本;苏8527是改良每稳粒数的较好亲本:92041是提高于粗重的较好亲本。  相似文献   

11.
忻79—83 山西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育成。弱冬性,幼苗半匍匐,芽鞘为绿色,株高适中,一般为90厘米左右,长芒,穗纺锤形,白壳白粒,穗长8.5厘米,每穗小穗数18个,每穗粒数41.4粒,籽粒属半硬质,干粒重46.0克,高抗锈病,抗黄矮病。抽穗、成熟均早,当地4月28日即可抽穗,成熟期6月9日,全生育期为242天。  相似文献   

12.
1992~1995年用室内保湿法对1500份小麦材料进行穗发芽抗性鉴定,从小麦穗上发芽与收获后的种子发芽的比较把小麦收获前穗发芽分为低、中、高3种敏感型;白粒品种穗发芽抗性低于红粒品种;数量遗传分析表明,小麦穗发芽率的广义遗传力高于60%。  相似文献   

13.
<正>小麦散黑穗病,俗称黑疽、灰包等,在小麦产区普遍发生,一般田块发病率在1%~10%,严重田块发病率可达20%以上。一、发病症状主要为害穗部,病穗比健穗较早抽出。最初病小穗外面包一层灰色薄膜,成熟后破裂,散出黑粉(厚垣孢子),黑粉吹散后,只残留裸露的穗轴。病穗上的小穗全部被  相似文献   

14.
正小麦从种子萌发到成熟收获要经过一系列生长发育过程,除苗期生长在冬前外,其他生育时期均在春季完成,春季不仅是小麦根茎叶营养器官迅速生长的时期,也是开花结实形成产量的重要时期。因此,做好春季小麦管理,为小麦生长发育创造良好条件,是争取穗大粒多、丰产丰收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小麦每穗成花数是决定穗粒数的基础。探讨晚播小麦每穗成花、授精、结实规律,可为提高晚播小麦结实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研究生理拔节至成熟期间主要温、光、水等气象因素,在多播期情况下对各类群小麦穗粒数、穗粒重及千粒重的变化影响,探索其变化规律,为我区小麦高产避免不良气候影响,扬长避短,提供适宜播期及品种. 1 生态条件及试验方法试验在铜仁谢桥坝上进行。试验地海拔254米,年均温16.7℃,年降雨量1271.6毫米,以4、5、6月雨量偏多。年日照时数1180.8小时。温光水等气候条件均能满足小麦正常播  相似文献   

17.
陈金平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1):161-165
摘 要:豫南稻茬小麦的生产在河南省小麦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历史上稻茬麦产量不是太理想,除了自然障碍因素外,小麦生长发育规律还没有真正掌握、栽培技术不配套是重要原因之一。针对当前该区生产上小麦主导品种,研究分析了稻茬麦分蘖成穗规律、幼穗分化规律、籽粒灌浆规律。结果表明:(1)分蘖消长的特点是两个盛期、一个高峰、冬季不停、集中死亡,栽培管理上应走主茎成穗为主,争取部分分蘖成穗的途径。(2)幼穗分化早、分化期长,前期慢、后期快,茎、蘖、叶发生重叠进行,普遍存在同伸关系。栽培上要注意促使一、二分蘖赶主茎,提高分蘖成穗率,促进分蘖幼穗发育,提高结实率,争取大穗多粒,增加产量。(3)抽穗后3-5d开花,籽粒灌浆全过程短,从开花到成熟只有35d左右,呈慢-快-慢的S型曲线生长,籽粒发育经历形成、灌浆、成熟三个阶段;腊熟末期粒重最大,此时收获产量最高。提出了稻茬麦育种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8.
春季低温对小麦花粉育性及粒数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拔节后遭遇春季低温,每穗粒数下降,产量降低。为探明春季低温引起每穗粒数减少的生理原因,以春性小麦扬麦16和半冬性小麦徐麦30为供试品种,研究小麦倒二叶出生期(昼夜5℃/–3℃)、孕穗期(昼夜8℃/–1℃)和开花期(昼夜12℃/4℃)分别进行低温处理对小麦花粉育性及每穗粒数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倒二叶出生期和孕穗期低温均导致2个小麦品种在二胞花粉期和三胞花粉期花药中的多糖物质淀粉和蛋白质的代谢异常,绒毡层解体延迟;孕穗期低温还造成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染色体配对异常、出现微核等情况,影响正常雄配子体形成;花粉败育率表现为倒二叶出生期低温处理>孕穗期低温处理>开花期低温处理,徐麦30败育率高于扬麦16;3个时期低温均显著降低了2个小麦品种结实小穗数、每小穗结实粒数和每穗粒数,以倒二叶出生期低温处理穗粒数降低的幅度最大。相关分析表明,春季低温引起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绒毡层延迟解体、花药营养物质供给不足导致的花粉育性下降,是春季低温导致小麦每穗粒数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京农79—41一、特征特性:京农79—41由北京市农科院引入。属弱冬性,幼苗半匍匐。株型紧凑,株高90厘米左右。茎粗4.3厘米,白壳红粒,长芒,穗纺锤形,穗长11.5厘米,每穗小穗数20.4个,每穗粒数45粒,粒质硬,千粒重58.3克。对条、叶锈病均免疫,无黄矮病,其它病害也未发现。在临汾地区2月19日返青,5月3日抽穗,6月14日成熟。二、利用价值:可作抗锈亲本利用。  相似文献   

20.
毛朝军 《中国种业》2011,(Z1):88-89
2009年6月9日,河南省科学技术厅组织有关专家对河南省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承担的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小麦新品种郑麦366(强筋)产业化研究与开发》项目的滑县郑麦366高产示范田进行了产量现场验收。验收专家组对设在滑县城关镇东孔庄村的百亩超高产攻关田随机量取长115.6m、宽5.5m,计0.064hm2进行现场实打验收,用联合收割机清仓后收获,现场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