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研究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对陕西省减少碳排放、发展低碳经济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Kaya恒等扩展式和LMDI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定量分析陕西省2000~2011年人口、人均GDP、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强度、产业结构等5方面的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大小。结果表明:人均GDP增长是陕西省碳排放量增加最大的因素,其次是能源消费强度;人口效应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量的增加有较微弱的拉动作用;产业结构效应对陕西省碳排放量增加产生负作用;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与优化以抑制碳排放量增长。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日益严重,分析碳排放的影响因素,探讨工业碳减排意义重大。运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LMDI)的加和分解法建立了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从能源强度、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经济产出和从业人口规模等5个方面对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行业的碳排放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对碳排放有着较强的负效应,经济产出、从业人口规模有强的正效应,能源结构表现出不显著的正效应。安徽工业行业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这五大高能源强度是影响安徽省工业碳排放的最主要行业。为降低碳排放,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降低能源强度,调整产业结构及减少五大行业的比重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周淑慧  高翔  王军  刘勇 《油气储运》2023,(7):743-753
在“双碳”发展战略背景下,石油石化行业的降碳形势严峻,尤其是中国油气开采业能源消耗大,探究油气开采业的发展与碳排放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Kaya恒等式与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影响油气开采业碳排放量的各类驱动因素进行分解,再利用Tapio脱钩指数模型对碳排放关键影响因素开展脱钩效应分析。将新建模型应用于2010—2020年新疆地区油气开采业碳排放分析中,结果表明:该地区油气开采业投资规模、产出规模、能源消费规模与碳排放呈高度正相关性,排放贡献度分别为61.24%、20.79%及17.97%;投资碳强度、产出碳强度对油气开采系统碳排放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减排贡献度分别为-58.95%、-20.89%;碳排放与投资规模、产出规模在大多数年份表现为脱钩效应,但目前总体仍表现为扩张性负脱钩。能源安全新战略下的油气行业需全面贯彻落实增储上产要求,重视创新与节能降耗、优化用能结构、推动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是实现油气开采业碳减排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图5,表6,参21)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农地利用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2000-2011年甘肃省农业投入的六大类碳源相关数据,对甘肃省历年农地利用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分析得出:从2000年起,甘肃省农地利用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分别以年均6.0%和5.8%的增速上升。六类碳源中,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翻耕和灌溉碳排放量的年均增速分别为2.8%,17.7%,7.6%,5.4%,0.3%,1.1%。运用LMDI模型对农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2001-2011年,由生产效率、产业结构、经济水平和劳动力规模变化所引起的碳排放增量比分别为:-15.18%、-4.46%、44.19%和0.34%。由此表明,农业生产效率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具有抑制作用,劳动力规模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作用较小,而农业经济水平是导致甘肃省农业碳排量增加的主导因素。最后根据以上结果,对甘肃省农地利用碳减排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疆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算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下简称新疆) 2000—2015年及其14个地州2015年的农地利用、稻田、畜牧养殖3个方面的农业碳排放量,并进行时空差异分析。基于Tapio脱钩理论解析新疆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演变关系,利用LMDI模型对新疆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进行分解。结果表明:2000—2015年新疆农业碳排放总量在保持总体上升趋势的同时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3个阶段特征,14个地州的碳排放强度和结构差异明显。与2000年相比,2001—2015年农业经济发展因素和农业从业劳动力因素累计产生碳排放量分别是4 455.88×10~7kg和907.30×10~7kg,农业生产效率因素和农业产业结构因素累计实现的碳减排总量分别是4 180.90×107kg和81.59×10~7kg。  相似文献   

6.
2005-2016年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变化轨迹和LMDI效应显示,碳排放强度、能源强度和经济水平效应对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具有正向拉动作用,其中效果较大的是能源强度效应,这是导致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消费碳排放增加的主导因素。能源结构和人口规模效应对安徽省农村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起到了抑制作用,其中效果较大的是能源结构效应。  相似文献   

7.
基于农业生产中翻耕、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和农村用电等6个方面,测算了安阳市1993~2014年的农业碳排放量。结果表明,安阳市农业碳排放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碳排放总量由1993年的36.62×104t增加到2014年的143.84×104t,年均增长7.52%,总体上呈"高速—负增长—高速—低速"四阶段演化特征。安阳市农业碳排放总量与经济发展呈典型的倒"U"型曲线关系,目前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拐点还未出现。农业碳排放总量的组成结构随时间变化,从平均占比情况来看依次为农村用电、化肥、农用柴油、农膜、农药和翻耕。运用LMDI模型对安阳市农业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显示,农业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具有较强促进作用,与基期相比,累计实现了178.09×104t的碳增量,而生产效率、劳动力因素和产业结构因素则对碳排放有抑制作用,分别累计实现52.51×10~4t、12.37×10~4t和5.99×104t的碳减排。Tapio脱钩分析表明,目前安阳市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以扩张负脱钩为主。安阳市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尽早实现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  相似文献   

8.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税收增速下滑,探索税收新的增长点就显得非常必要。运用LMDI指数分解方法,从宏观角度分解出税收增长的影响因素,并以2005~2012年的省际数据为基础,测算出我国区域税收增长的宏观因素影响效应值。研究发现:经济产出因素和产业税负因素是推动区域税收增长主要动因,不过前者累计贡献度更大;产业结构因素和税收结构因素的效应累计贡献度则产生了区域分化;研究进一步发现,各因素效应变动的深层次原因也呈现出地区性差异。  相似文献   

9.
运用LMDI-Attribution方法对山西省2005~2014年间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分解及归因分析,并将传统的LMDI模型扩展到产业部门和居民生活两部分,量化五大行业对影响效应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山西省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2014年万元生产值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减少了2.603 29 t。其中,影响其变化的3个主要因素是经济规模、能源强度和居民能源消费结构;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业、商业5个行业对能源强度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均有抑制碳排放强度增长作用;其中,工业是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3个效应变化的最主要因素,而低耗能的农业、交通业、商业的影响力微弱。总体而言,工业是山西省未来减排最需要关注的部门,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是山西省绿色低碳发展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0.
李洁  李卫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3,(20):8660-8663,8786
首次以河北省为研究对象,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应用岭回归分析,对1980~2011年二氧化碳排放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然后结合河北省产业布局和特点,提出碳减排政策建议。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多的决定性因素;城市化水平、能源强度和人口规模是重要因素;第三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王敬敏  朱益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0):6086-6088,6092
首先利用河北省1980~2009年的能源消费历史数据,计算出这30年间历年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然后构建了河北省碳排放总量与经济总量、人口和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式,并在此基础上预测2015年和2020年河北省碳排放情况。最后针对预测数据和河北省的具体情况,提出河北省进一步减少碳排放和实现低碳之路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参考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的方法,从产业、来源、土地承载三个方面分析湖北省2001-2010年碳排放结构,测算其碳排放总量,探讨碳排放的时序特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湖北省第二产业碳排放较高,且产出效率低,第三产业单位碳排放效益最高;能源消费碳排放占总量的90%以上,占比远高于IPCC给出的参考值;城镇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碳排放占总量的74.98%,碳排放强度为229.92 t/hm2。十年间湖北省碳排放量由3705.66万t增长到7740.47万t,年平均增加9.65%。能源消费增长率高于碳排放增长率,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动力,畜牧业碳排放减少7.78%。湖北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以弱脱钩和扩张连接为主,2009年后出现由弱脱钩向扩张连接的状态转移,近些年经济发展质量有所下降。因此,湖北省应以经济转型升级为契机,提高碳排放利用效率,改进农业生产方式,加强土地用途管制,促进经济绿色增长。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90~2012年河南省统计数据,在计算河南省碳排放总量的基础上构建经济增长与能源碳排放的脱钩分析模型,研究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间的脱钩关系。结果表明:1990~2012年河南省能源碳排放的GDP弹性值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趋势,在2000~2005年出现未脱钩的情况之后,2005~2012年弹性值持续下降,脱钩趋势越来越显著。脱钩的程度受宏观调控和经济政策的影响较大,在目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内仍会保持相对脱钩状态,但要实现绝对脱钩还比较困难。因此河南省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做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开发利用新型能源,走低碳经济之路。  相似文献   

14.
能源及其引致的碳排放等相关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全局和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更严峻的能源挑战.节约能源、大幅度改善能源效率是我国应对能源和气侯变化挑战的一条极其重要且有效途径.本文综合考量了能源结构、能源强度、能源效率及经济增长等4个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对中国一次能源利用的CO2排放及碳排放强度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主要是由于经济增长、人口规模扩大引起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碳减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根据湖南省“十一五”以来(2006~2013年)的工业发展和碳排放情况,分析湖南工业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弹性、节能弹性、减排弹性,结果表明:湖南工业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较好地控制了碳排放量,但节能减排任务依然较大。因此,新常态下应以“节能、减排”为主线,深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从而确保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实现碳排放的合理控制。  相似文献   

16.
基于kaya公式分析环渤海地区2000--2010年碳排放演进特征,并对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结果发现:环渤海地区碳排放量大致呈现持续均匀的增长趋势,碳排放主要受能源结构、碳排放系数、能源强度、产业结构、经济规模5个因素影响,其中经济规模、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对碳排放量起促进作用,能源强度对碳排放起抑制作用,经济规模对碳排放起决定性作用.结合研究结果和区域实际情况提出了有关碳减排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深入认识安徽省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为区域低碳农业发展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采用Tapio与LMDI模型对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8—2014年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快速增长-持续〖JP2〗下降-缓慢上升”三阶段特征;研究期内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脱钩关系以弱脱钩和强脱钩为主,说明安徽省农业低碳减排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效率因素、劳动力因素和结构因素均对农业碳排放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它们在研究期内的累计减排贡献量分别为896.51万t,341.62万t和253.67万t,〖JP〗而农业经济发展则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其引发的累计碳排放增量高达1552.29万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