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商芝156是河南省商丘市农林科学院,通过有性杂交,利用混合定向选择法选育的芝麻新品种。2016-2017年参加黄淮芝麻区域试验,平均亩产105.42 kg,粗脂肪含量55.79%,粗蛋白质含量21.01%。具有高产、抗病、耐渍、抗旱、抗倒伏能力强和丰产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郑太芝1号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利用杂交育种、空间诱变育种相结合选育而成的芝麻新品种。该品种增产潜力大、品质优良、抗性优良。2011—2013年参加品系鉴定、区域试验,平均单产1 499.0 kg/hm~2,比对照(豫芝4号)增产23.74%,均居第1位;粗脂肪含量57.49%,高出我国目前芝麻行业高油标准2.49个百分点,粗蛋白质含量17.49%,属油用型芝麻新品种;高抗茎点枯病、枯萎病(发病率分别为4.6%、3.2%),耐渍、耐旱、抗倒性强,属高抗、广适型芝麻品种,适宜在河南和安徽省芝麻产区种植。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农科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邮码:450002,电话:0371-5739047)前不久选育成功芝麻新品种“郑杂芝03”。该品种生育期93天,属中熟品种。粗脂肪含量58.58%,粗蛋白含量8.62%,抗枯萎病和茎点枯病,耐渍、抗倒伏,平均667平方米(1亩)量达80公斤。河南选育成功芝麻新品种!河南@肖春欢  相似文献   

4.
郑芝13号是以9202作母本、8808早作父本杂交,连续7代定向选育而成的芝麻新品种,2009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委员会鉴定。该品种2005—2007年参加河南省芝麻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增产达极显著水平;粗脂肪含量56.96%,粗蛋白质含量20.92%;高抗茎点枯病和枯萎病,且耐渍、抗倒伏能力强。介绍了郑芝13号的选育背景和经过,总结了其产量表现和特征特性,并提出了配套栽培技术,以期为该品种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周芝11是周口市农业科学院和开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以郑芝13为母本、漯芝16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病圃选择、连续南繁加代鉴定选育而成的芝麻新品种。2018-2019年参加国家黄淮区芝麻品种区域试验,2年平均产量为1 415.85 kg/hm2,比豫芝4号(CK)增产12.05%;2020年参加国家芝麻黄淮区芝麻新品种展示(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1 272.45 kg/hm2,较豫芝4号(CK)增产6.65%,其粗脂肪(干基)含量为20.2%、粗蛋白质(干基)含量为55.5%。周芝11具有高产、稳产、抗病、广适、抗旱、耐渍性等特点,2021年4月通过河南省芝麻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本文作者介绍了周芝11的选育经过,提出了其配套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驻芝20号(试验名称:驻06J3)是驻马店市农业科学院以"驻97077"为母本、"驻7801优系"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多元病圃多年鉴定、高代鉴定选育而成的芝麻新品种。2012年4月通过河南省芝麻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该品种经多年多点试验,单产可达1 551.0 kg/hm2,驻芝20号脂肪含量53.34%,蛋白质含量为19.94%,抗芝麻茎点枯病和枯萎病。此外,研究了驻芝20号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7.
漯芝19号是漯河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优质、高产、抗病芝麻新品种。2005年至2007年参加河南省芝麻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表现突出,于200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在生产上已推广应用,成为河南省芝麻主栽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8.
为了综合鉴定我省各地市选育的芝麻新品种(系)的适应性、丰产性和抗逆性等,按照河南省芝麻研究所试验方案和记载标准,我们对参试的10个新品种(品系)进行性状鉴定,筛选出了适宜我地种植的芝麻新品种,为芝麻新品种的推广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冀航芝2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通过航天育种技术,经系统选择育成的芝麻新品种。2010~2011年全国芝麻区域试验,2 a平均产量为1 012.28 kg/hm2,较对照品种冀芝1号增产12.09%,增产点次率为86.7%;2011年全国芝麻品种生产试验,6省8个试点平均产量为1 010.55 kg/hm2,较对照品种冀芝1号增产14.26%。粗脂肪平均含量为53.46%,粗蛋白质平均含量为22.64%。该品种植株高,生长势强,籽粒白色,是集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等于一体的芝麻新品种。根据该品种特性,提出了配套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芝麻是我省的主要油料作物之一,年播种面积350万亩左右,年产芝麻2亿多kg.1990年以来,河南省芝麻研究中心根据市场需求陆续选育出了豫芝8号、豫芝9号及豫芝11号等一系列芝麻新品种,为使这些新品种尽快推广,结合建立芝麻新品种示范基地,并采取了一系列营销措施等,目前我中心的品种已逐步成为河南、安徽、湖北等芝麻主产区的主导品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改善了中心的科研条件,科技开发工作也走上了良性循环轨道.  相似文献   

11.
为了改良现有芝麻品种的丰产性和抗病性,以早熟、优质白芝麻品种冀芝1号纯合体为亲本,利用航天诱变育种技术,采用系统选育方法进行芝麻新品种选育,最终选育出高产、抗病芝麻新品种冀航芝4号。该品种籽粒粗脂肪含量为54.25%、蛋白质含量为22.83%,均达到优质标准;茎点枯病和枯萎病的发病率均低于对照品种冀黑芝2号,抗病性较高;2013~2014年参加全国(北方片)芝麻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1 256.40 kg/hm~2,较对照冀黑芝2号增产9.55%;2015年参加全国(北方片)芝麻品种生产试验,9个试点全部增产,平均产量为1 285.20 kg/hm~2,较对照冀航芝1号增产13.20%。该品种稳产性好、适应性强,2015年12月通过全国芝麻品种鉴定委员会鉴定(编号:国品鉴芝麻2016003号)。  相似文献   

12.
高产优质黑芝麻新品种郑黑芝1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省芝麻研究中心以Sindos64 -1、921为母本、父本进行杂交,并在多元病圃中进行连续多代抗病性选择,获得了黑芝麻新品种郑黑芝1号.该品种具有优质、高产、抗病等突出特点,2000-2002年在河南省黑芝麻新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3a 13点次试验的平均产量为902.00 kg/hm2,较对照增产16.86%...  相似文献   

13.
优质高产芝麻新品种皖芝1号选育与配套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优选适合安徽生态条件的芝麻新品种,研究其高产配套技术。[方法]以芝麻雄性不育材料为母本,豫芝4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在F:中选择优良可育株,通过逐代优选,系统选育出皖芝1号新品种。[结果]安徽省芝麻新品种区试结果表明,皖芝1号在9个参试的常规品种中居第1位,比对照豫芝4号增产7.81%。2007-2009年在安徽及周边省份示范推广,表现产量高、品质好、抗性较强.综合性状优于当地主栽品种,比一般品种产量提高7.81%~59.70%。[结论]该研究对于加快优质高产芝麻新品种推广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晋芝6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以豫芝4号为母本、晋芝1号为父本进行杂交,经多代定向选择育成的芝麻新品种,2010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具有高产稳产,品质优,抗芝麻枯萎病、茎点枯病和叶斑病,适应性广等特点。2008—2009年在山西省芝麻生产试验中,其平均产量为1 080 kg/hm2,较对照晋芝1号增产10.3%;枯萎病、茎点枯病和叶斑病病情指数分别为5.42%,2.94%,11.31%;种子含油量54.22%,蛋白质含量22.86%。  相似文献   

15.
冀黑芝2号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通过系统选择育成的芝麻新品种。2009~2010年连续2a参加全国芝麻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1083.75kg/hm2,居参试品种第1位,较对照品种冀芝1号增产23.60%,增产点次率为87.5%;生产试验中,5省7个试点平均产量为1029.30kg/hm2,较对照冀芝1号增产16.84%。粗脂肪平均含量为52.12%,蛋白质平均含量为24.15%。该品种植株高,生长势强,籽粒乌黑,商品性好,是集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等特点于一体的芝麻新品种。并根据该品种的特性,提出了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6.
冀黑芝1号黑芝麻新品种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以白芝麻品种冀芝1号纯合体为母本、农家种“武宁黑”纯合体为父本组配杂交组合,通过有性杂交、系谱定向选择和多点鉴定选育而成。该品种单秆、叶腋三花、蒴果四棱、种皮乌黑,具有高产稳产、优质、抗(耐)茎点枯病和枯萎病、适应性广等特性。2003~2005年河北省芝麻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388.4kg/hm^2。,较对照品种冀芝3号增产22.32%,居参试品种第1位。茎点枯病和枯萎病抗性指数分别为一0.8和一1.6,达到高抗水平。籽粒脂肪含量53.58%,蛋白质含量23.33%。2006年12月通过河北省鉴定。  相似文献   

17.
赣芝9号是江西省农科院作物所利用60Co-γ射线辐照处理地方品种"武宁黑芝麻"选育而成的黑芝麻新品种。该品种在3年品系比较、多点生产试验中,平均产量为1616.3 kg/hm2,比对照金黄麻平均增产27.18%,种子含油率为50.5%,蛋白质含量为19.7%。具有适应性广、耐旱、抗逆性较强、品质优等特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芝麻种子发育过程中蛋白质及组分的变化规律,明确生长环境对种子蛋白质含量及组成的影响,为芝麻蛋白质育种及芝麻蛋白质的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豫芝11号芝麻品种,在周口,驻马店和南阳试验点同期播种,于盛花期一次性标记5 000朵同一天开放的花朵,在芝麻授粉第10 天开始取样,此后每5 d取样一次至芝麻成熟。测定种子生长过程中蛋白质含量及组分、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和氨基酸组成。【结果】芝麻种子粗蛋白质含量随着发育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授粉后35 d蛋白质含量达到最大,随后处于稳定;周口试验点粗蛋白质含量显著低于南阳和驻马店试验点;球蛋白的变化规律与粗蛋白含量一致,清蛋白含量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成熟芝麻种子中清蛋白含量并未表现出地域差异性;授粉15 d时在凝胶谱图20、30、55 kD处出现条带,并随着种子发育延长而加深;随着芝麻种子生长发育,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逐渐降低,南阳和驻马店试验点显著低于周口试验点;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酪氨酸比值系数大于1。【结论】环境显著影响蛋白质含量,球蛋白含量和生长过程中芝麻清蛋白含量;不同种类蛋白质合成时间不同,芝麻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主要集中在20-30 kD处;随着种子生长发育期的延长,芝麻种子中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含量逐渐降低;芝麻蛋白能够很好地补充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和苯丙氨酸+脯氨酸。  相似文献   

19.
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夏芝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子福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7799-7799,7802
以豫芝10号芝麻品种为试验材料,探索了不同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夏芝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对籽粒产量有较大影响。适宜的播种期为5月下旬至6月上旬;在砂姜黑土中等肥力下,适宜种植密度为15.0万~16.5万株/hm2,可获得籽粒单产1350~1500 kg/hm2。  相似文献   

20.
皖芝12号为芝麻三系杂交新品种,对杂交品种与常规栽培品种的株型特征和产量因素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杂交品种与常规栽培品种在株型上有明显差异,杂交品种具有较高的株高、主茎直径、叶基角、叶长、叶宽、叶面积指数;杂交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较高,在盛花期比亲本材料豫芝98N09和对照品种豫芝4号分别高31.42%和20.19%,并具有最高的经济系数0.239;杂交品种在单株蒴果数、每蒴粒数、千粒重、单株产量表现优于常规栽培品种,皖芝12号产量为1570 kg/hm2,显著高于亲本材料和对照品种,体现出较强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