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腕骨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8例腕骨骨折患者的X线、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成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X线平片诊断23例(60.5%),漏诊15例(39.5%);螺旋CT多平面矢、冠状位重建及三维图像诊断38例(100%),螺旋CT能更全面、直观地显示腕骨骨折、脱位及关节腔内骨片情况。38例腕骨骨折,其中单发骨折33例,多发骨折5例,共累及43块骨骼。单发骨折中,舟骨骨折19例,并1例月骨脱位,月骨骨折5例,三角骨骨折3例,小多角骨骨折2例,钩骨骨折4例。多发骨折中,舟骨、三角骨骨折2例,月骨及三角骨骨折1例,小多角骨、三角骨骨折1例,小多角骨、钩骨骨折1例。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图像(SSD和MPR)可提高对腕骨骨折诊断准确率,能有效避免漏诊,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对脑静脉畸形(CVM)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128层螺旋CT扫描仪对15例脑静脉畸形患者进行CT血管成像,分析其CT表现特点。结果 15例患者均为单发脑静脉畸形,左顶叶、右顶叶、左小脑半球、右小脑半球、桥脑受累分别为6、3、3、2、1例;其中1例合并前颅底硬脑膜动静脉瘘畸形,1例合并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CT表现为多条髓静脉汇入粗大的引流静脉,典型者呈"水母头"状或"树根"状改变。结论 CT血管成像可显示脑静脉畸形特征和伴发病变,对脑静脉畸形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小儿气管异物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例疑似气管异物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扫描喉部至膈面,分别于冠状、矢状及任意斜面进行观察。结果 12例患儿经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扫描后均确诊存有气管异物,其中1例位于主气管,6例位于右侧主支气管,3例位于左下叶支气管,2例位于左主支气管;5例伴有肺部炎症,2例伴左肺阻塞性肺气肿,1例伴肺不张,另4例肺部无明显阳性体征。结论多排螺旋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可提高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的诊断准确性,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单纯性眼球外伤性白内障检查和诊断的临床应用及意义。方法对本院经多层螺旋CT检查过的13例因单纯性机械性外伤后眼球CT表现作系统回顾分析。结果13例眼球均见变形或缩小。眼晶体随时间推移可发生密度和形态、大小、位置改变;外伤2周后未经治疗而来检查眼球的患者3例,眼球及晶体均见不同程度增大或缩小,视力模糊不清,CT表现可见晶体密度降低,境界模糊不清,甚至密度降至玻璃体密度或更低。10例眼球内均见较小的透过性或非透过性异物残留。结论多层螺旋CT对眼球进行薄层高分辨扫描并多平面重建,能准确检查出眼球内透过性或非透过性微小异物,同时检测外伤后眼晶体的完整性和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密度变化,为尽早治疗和挽救患者视力提供更为可靠的临床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中相关非技术因素,降低其对影像质量的影响,提高检查成功率。方法:对38例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扫描心率控制在60次/min以下30例,心率波动小于5次/min34例,影像质量基本能够满足影像学评价;3例因扫描期心率未能控制,不能满足影像学诊断要求;1例造影剂外渗,无1例屏气失败。结论:细致有效处理好检查相关的非技术因素,是顺利完成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16层螺旋CT薄扫多平面重建在输尿管小结石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薄扫多平面重建对诊断输尿管小结石的价值。方法:对30例疑诊为输尿管结石的患者行泌尿系CT平扫及输尿管多平面重建(MPR)。结果:30例MPR成像均清楚显示输尿管,其中结石29例,未见结石1例,同时显示结石大小、形态、位置和输尿管扩张的程度及范围。结论:16层螺旋CT薄扫多平面重建能直观地显示输尿管小结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肠系膜淋巴管瘤(ML)的CT表现及其分型。方法:经病理证实的ML13例,男7例,女6例,平均34岁。8例做常规CT扫描,5例做螺旋CT扫描,层厚10mm。结果:10例起源于小肠系膜,3例起源于结肠系膜。单房型囊肿3例,多发或多房囊肿10例,囊壁菲薄,光滑,囊内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如有囊壁及分隔有明显强化是其特点。成年型:囊肿形状较规则,分叶明显,类似扩张的结肠;幼儿型:囊肿形状欠规则,分叶及分隔不规则。结论:肠系膜淋巴管瘤好发于小肠系膜,无年龄特异性,CT表现为单房或多房性(多发性)囊肿,多呈壁薄分叶状多房性囊肿,增强扫描多数病变囊壁及分隔有明显强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85例脑动脉瘤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与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5例脑动脉瘤行MSCTA、DSA诊断与治疗。结果85例中MSCTA共诊断出脑动脉瘤95个,DSA诊断出脑动脉瘤96个,术后确诊为脑动脉瘤96个。MSCTA漏诊1例,诊断符合率为99.0%(95/96)。43例行血管内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术治疗,42例行开颅脑动脉瘤夹闭术。84例临床治愈出院,1例行开颅脑动脉瘤夹闭术者术后3d因脑水肿而死亡。结论MSC- TA是无创伤、安全、快速、简便的脑动脉瘤检查方法,以其诊断结果为依据选择治疗方案效果好,可作为颅内动脉瘤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治方法,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收集我院自1990年来治疗的原发性脾脏肿瘤的临床资科,分析诊治的经验与体会。结果:20例良性占位病变除1例因合并脾静脉血栓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于半年后死亡,2例失访外,其余均健在。16例恶性肿瘤中,血管内瘤3例于7个月内死亡;纤维肉瘤2例、平滑肌内瘤2例于1a内死亡;恶性淋巴瘤7例(2例失访)生存满5a以上者1例,生存满3a以上者2例,生存满2a以上者2例,2例于1a内死亡。结论:CT是目前较敏感的检查方法。早期诊断、根治手术及综合放、化疗是提高脾脏恶性肿瘤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经128层螺旋CT检查确诊的肺动脉栓塞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全部病例三维肺血管图像均能充分显示肺动、静脉的空间关系与解剖细节,不但能准确、直观地观察肺血管,而且能明确诊断肺动脉栓塞及有无侧支循环形成,41例患者累及74处肺动脉及其分支,其中右肺动脉栓塞8例,左肺动脉栓塞6例,叶肺动脉受累17例35支,其中左上叶动脉1支,右上肺动脉2支,右下肺动脉25支,左下肺叶动脉7支,肺段肺动脉14支,亚肺段11支。直接征象为部分性充盈缺损,附壁性充盈缺损,中心性充盈缺损即轨道征;间接征象为局限性肺纹理稀疏,肺动脉高压,右心扩大,胸腔积液,肺梗死灶。结论肺动脉CT造影(CTPA)具有快速、准确、无创等优点,可清晰显示肺栓塞的部位、范围及栓塞的肺动脉,应作为诊断肺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128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外伤骨折成像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6例外伤患者进行128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结果 128层螺旋CT对各个部位的骨折均能良好显示.结论 128层螺旋CT三维重建不仅精确地显示病变的立体形态,还能详细了解各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是目前诊断外伤骨折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螺旋CT平面重建对隐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15例急性外伤患者均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3例行螺旋CT平扫.12例同时行平面重建CT检查。结果:本组病例X线平片均未见骨折征象,受伤部位分别为近端胫骨6例.肘部2例.肩2例.髌骨1例.腕舟骨1例.耻骨支1例.腰椎椎体1例.颈椎1例。结论:螺旋CT扫描及平面重建CT检查能早期确诊隐性骨折,若急性外伤患者临床症状、体征严重.X线平片又未发现有明确骨折征象者,于X线检查后行螺旋CT扫描及平面重建CT检查应为最佳的检查手段。结合轴位及多平面像.可提供诊断信息.有助于临床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对眼眶爆裂性骨折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05-2007年间眼眶外伤并骨折的病例45例进行螺旋CT检查及多平面重建成像分析。结果单纯内侧壁骨折25例,内侧壁和下壁骨折12例,内侧壁、下壁骨折合并同侧蝶骨大翼、上颌窦及颅底骨折8例;上颌窦积液6例,筛窦积液27例,蝶窦积液12例;内直肌增粗23例,视神经增粗并球后出血22例。结论螺旋CT扫描及多平面重建对眼眶骨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大大提高眼眶壁骨折诊断率,为临床提供可靠影像学资料,对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及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颅骨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几种不同扫描方式和扫描参数的三维重建图像质量对比,30例颅骨骨折病人螺旋CT三维重建与X光照片对比。结果三维重建图像质量依次为重叠扫描,衔接扫描,分段扫描扫描范围依次为分段式,衔接式,重叠式;螺旋CT三维重建对颅骨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明显高于X光照片。结论大范围扫描应以衔接式为主。螺旋CT3D诊断颅骨损伤有很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 MSCTA)广泛应用于各种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除显示冠脉病变外,无需额外增加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便可同时评估左心房、左心耳、肺静脉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综述了MSCTA在左心房大小和功能评估及占位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螺旋CT平扫与多期增强扫描的表现特征,及与其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提高CT对诊断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细胞癌25例患者CT平扫与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增强扫描的图像资料。结果:25例患者26个肝内胆管细胞癌病灶中,平扫显示或可疑显示病灶21个,仅发现肝叶萎陷2个,仅显示胆管局部扩张3个;肿块密度平扫多为稍低密度和等密度,多位于肝左叶,增强扫描肿块动脉期和门脉期出现轻度环形边缘强化,延迟期肿瘤中心部分明显强化。结论:平扫与多期增强螺旋CT扫描能全面显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病理特征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有助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和PTC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梗阻性黄疸的螺旋CT和经皮肝穿刺胆管造影(PTC)表现,了解它们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梗阻性黄疸患者40例,其中作CT扫描35例(CT组),PTC检查20例(PTC组),同时行CT及PTC检查15例,回顾性分析其CT和(或)PTC检查资料。结果CT组特点:胆总管结石25例,表现为胆总管内高密度影;胆管癌7例,表现肝门区软组织肿块或胆总管下段突然中断伴胆管扩张;胰腺癌3例,表现为胰头部软组织肿块,伴以上胆管扩张。PTC组特点:胆总管结石13例,表现胆总管内充盈缺损影;胆管癌5例,表现胆总管突然狭窄。胰腺癌2例,表现为胆总管中下段受压变窄或完全中断。结论螺旋CT、PTC检查对梗阻性黄疸的诊断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18.
近年小肠脂肪瘤临床报道病例不断增多,多层螺旋CT及其增强扫描、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多模态磁共振小肠造影等影像检查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消化内镜技术和腹腔镜技术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患者在明确诊断的同时,获得了更多的微创治疗机会,从而减轻了开腹手术带来的创伤,加快了切除术后康复过程.  相似文献   

19.
外伤性脑梗塞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病机理、诊断及治疗.方法 :总结42例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结果 :按GOS评分良好32例,中残7例,重残3例,死亡2例.结论: 外伤性脑梗塞多由于血管损伤、血管痉挛、动脉闭塞等因素所致,CT是诊断的主要依据,治疗上主要是保持伤后脑灌注压,降低血粘滞度,维持正常颅内压,抢救受缺血损害尚未死亡的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在评估主动脉弓缩窄或离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和超声检查怀疑有主动脉缩窄的17例患儿进行64层螺旋CT心脏血管成像检查,并用容积再现、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及血管分析进行图像重建。所有病例均做超声心动图,并经DSA或手术证实。结果13例为主动脉缩窄:其中2例单纯性主动脉弓狭窄、2例合并室间隔缺损、6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3例合并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12缩窄部位于左锁骨下动脉远端动脉导管开口附近、1例位于正对左锁骨下动脉、其中位于动脉导管以前1例、动脉导管附着处2例、动脉导管以后8例。4例为主动脉离断、1例合并室间隔缺损、3例合并合并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1例离断位于左锁骨下动脉以远,3例离断位于左颈总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之间。1例室间隔缺损漏诊。结论VR、MPR、MIP等三维技术各有优缺点,需联合应用各种后处理方式,能够对主动脉弓缩窄或离断进行全面、准确地评估,对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