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4~ 2 0 0 2年在东北农业大学校内农学试验田进行了作物定位轮作的长期试验研究 ,分别就不同作物轮作体系的土壤微生物、土壤优质真菌及土壤肥力的演变做了研究和分析 ,现将 1997年大豆、玉米、小麦可生育期间对其土壤微生物环境影响结果加以总结。结果表明 ,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前期较低 ,生育盛期和成熟期较高 ,土壤真菌数量以前期最高 ,生育中后期数量有所减少 ;三种作物相比 ,大豆对微生物的繁衍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1994~2002年在东北农业大学校内农学试验田进行作物定位轮作的长期试验研究,分别对不同作物轮作体系的土壤微生物、土壤优质真菌及土壤肥力的演变做了研究和分析。现将不同轮作方式对大豆田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加以总结。结果表明,不同轮作大豆田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前期较低,生育盛期和成熟期较高,土壤真菌数量以苗期、结荚期较高,生育中后期有所减少;不同轮作方式相比,连作种植促使大豆田土壤微生物区系由细菌型向真菌型转化。  相似文献   

3.
目前,建立轮作体系主要依据作物构成、前后作特性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除病害外,在土壤微生物对作物茬口影响方面研究甚少。受政策需要和商品价格的推动,某些主栽的粮油作物和经济作物在轮作中比例较大,趋向连作。因此,研究连作与轮作的机理,已成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各作物轮、连作的不同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的反应相当活跃,甚至成为连作障害的要因。为了进一步寻找连作障害因子,1983~1984年开展了土壤微生物的研究。一、土壤微生物的效应为了揭示土壤微生物对各作物生育的影响,进行了无菌土壤与有菌土壤盆栽效果试验。1983年,播种前采取玉米、大豆、向日葵、草木樨连作试验区中垄台,0~20cm 表层  相似文献   

4.
连作与轮作体系中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连作障碍与轮作效应是生产中的重要问题,研究其作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前人曾就土壤物理、化学以及植物毒素等进行过探讨,研究了连作与轮作土壤之间的微生物数量上的差异。作者曾报道了大豆等4种作物的连作障碍现象,并研究了土壤微生物在连作障碍中的作用以及主要类群的动态变化,对3种连作作物根区土壤链霉菌进行了电镜观察。关于连作与轮作土壤以及根面真菌区系的研究,成田、铃木等  相似文献   

5.
轮作连作荞麦田主要微生物类群及土壤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荞麦不同连作和轮作模式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在连续4年定位试验基础上,通过平板涂布计数法和比色法,研究隔年作、轮作和连作荞麦生育期间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与土壤肥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总数随着荞麦生育进程的推进而增加,尤其是荞麦连作田土壤微生物——细菌,开花期至灌浆期增长显著,并于灌浆期达到轮作细菌数的4.3倍。土壤酶活性连作总体偏高,脲酶、碱性磷酸酶表现尤为明显,均高于隔年作和轮作,且达到1%极显著水平。连作土壤碱性磷酸酶、蔗糖酶活性与细菌呈显著正相关;脲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则与土壤微生物数量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由此,荞麦短期连作下表现出的B/F[(细菌+放线菌)/真菌]比值更大,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更强,说明短期连作较利于荞麦田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10a生苜蓿翻耕后,与马铃薯、玉米、高粱、谷子和荞麦进行草田轮作,对各轮作方式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6-10月,土壤微生物总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规律,细菌与放线菌数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规律,真菌则呈增加的变化规律;同一时期不同草田轮作方式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显著(P0.05),作物轮作方式的土壤微生物数量高于作物连作方式。土壤脲酶活性随着时间变化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碱性磷酸酶、蔗糖酶及过氧化氢酶活性则呈现增加的趋势,玉米、高粱参与轮作方式的土壤酶活性高于作物连作方式及谷子、马铃薯参与轮作的方式。脲酶活性与微生物数量呈正相关(r=0.386);草田轮作能提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7.
菠萝甘蔗轮作生产、生态效益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菠萝甘蔗轮作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菠萝、甘蔗连作地比较,菠萝甘蔗轮作地能明显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加速速效性养分的释放,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微生物总量,增强土壤微生物整体活性;提高作物产量和产值,降低生产成本,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菠萝甘蔗轮作效应改善的实质在于:菠萝甘蔗轮作后,由于其作物种类的不同导致土壤结构的改善和土壤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增多,土壤生物活性增强,并导致土壤速效养分的增加。  相似文献   

8.
选择干旱区玛纳斯河流域绿洲长期连作棉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连作棉田、轮作玉米、轮作大豆、玉米//大豆间作和休闲免耕5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有明显的影响,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在粒径53~250 μm为最高,占39%~53%,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最低; >250 μ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在不同种植模式间差异显著,表现为大豆轮作>玉米轮作>休闲免耕>棉花连作>玉米//大豆间作; 秋季作物收获后,轮作大豆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土壤团粒指数比春季分别减少18.7%和15.6%; 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含量主要集中在>250 μm大团聚体中,而在微团聚体中含量较少; 不同模式土壤有机碳含量顺序为大豆轮作>玉米轮作>棉花连作>休闲免耕>玉米//大豆间作。比较几种种植模式,大豆轮作和玉米轮作有利于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可作为长期连作棉田较为理想的短期轮作倒茬模式。  相似文献   

9.
为检测长期进行稻-稻-油菜轮作土壤中枯草芽孢杆菌的数量变化,以长期稻-稻连作土壤为对照比较。在连续30年轮作和连作的大田(湖南安仁试验基地)进行试验,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两类土壤中的枯草芽孢杆菌的数量进行检测。试验于2015年7月、10月和2016年4月3个时期对定点试验土壤进行取样。通过枯草芽孢杆菌特异性引物进行荧光定量PCR扩增。3个时期采样土壤的检测结果:轮作土壤中枯草芽孢杆菌数量比连作土壤分别增加37.50%,27.06%和20.20%;轮作和连作2015年7月采样土壤中枯草芽孢杆菌数量大于2016年4月采样土壤测定值,大于2015年10月采样土壤测定值。研究结果表明稻-稻-油菜轮作提高了土壤枯草芽孢杆菌的数量,使土壤中对作物生长有益的特定功能微生物数量增加,有利于改善土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大豆连作条件下会导致病虫草害加重,轮作是控制病虫草害的有效措施,合理的轮作能够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增加拮抗菌的数量,提高微生物的多样性,从而形成适宜的生长环境。基于大豆不同轮作系统中土壤微生物变化的研究报道,综述大豆不同轮作系统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类群、优势真菌、多样性、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影响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制定合理的种植制度和构建健康土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轮作和休茬对日光温室黄瓜连作土壤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大葱、豇豆、番茄、糯玉米4种作物与黄瓜轮作及常规休茬处理对日光温室黄瓜连作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与连作相比,轮作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而休茬土壤的容重增大,孔隙度降低;轮作和休茬可提高土壤pH,降低EC,平衡土壤养分,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轻次生盐渍化。轮作和休茬有利于改善土壤的微生物区系,增强土壤酶活性,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增加,真菌数量减少,氨化细菌和硝化细菌的数量显著增加。大葱、糯玉米与黄瓜轮作对土壤的改良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12.
取连作2年的黄瓜土壤进行盆栽试验,分别种植番茄、白菜、萝卜,以连作3年的黄瓜土壤为对照。定期测定各处理土壤养分含量、pH值、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等,评估黄瓜连作对后荐作物土壤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3年黄瓜土壤中速效磷、速效钾含量相对较高;微生物总量较少但真菌含量相对较高;轮作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环境,减轻连作障碍;与连作黄瓜相比,种植其他作物的土壤中脲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多酚氧化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高粱作物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为连作三年的高粱,试验组为高粱、苜蓿(大葱)、高粱各一年。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对于土壤酶活性、高粱生长以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轮作对高粱根系以上部分的生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轮作苜蓿和葱能够促进高粱根系在10厘米以下土层中的分布,根系生长优势显著;轮作苜蓿和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根际土壤微生物的活性。  相似文献   

14.
轮作对黑土区作物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大兴安岭南麓黑土区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和耕地地力的影响,依靠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在大兴安岭南麓黑土区设置的定位监测点,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作物产量、土壤pH、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结果表明,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大豆、玉米长期连作产量下降,轮作可以提高大豆、玉米单产。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变化不同,大豆连作,土壤全氮含量大幅下降,有效磷含量增加,速效钾含量下降;玉米连作,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大幅增加,全氮含量小幅下降。因此轮作可以提高作物产量,连作造成作物减产,玉米长期连作不影响土壤养分含量,大豆连作下土壤养分含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红壤旱地不同轮作模式的效益及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针对南方红壤丘陵区旱坡地种植结构单一、连作障碍重、土壤质量差、种植效益不高的现状,在南方红壤旱地上进行长期定位试验,开展了不同种植模式的效益及其对土壤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轮作模式与单一连作模式相比,有利于降低作物发病指数,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增强土壤酶活性,提升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且轮作年限周期越长越为明显,其中三年轮作模式"红薯-萝卜-大豆-芝麻-萝卜-花生-萝卜"及二年轮作模式"大豆-芝麻-萝卜-花生-萝卜"的效益和效果较好,值得在南方红黄壤区旱地推广。  相似文献   

16.
对长期轮作连作条件下的大豆、玉米、小麦土壤磷组分进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在不施肥情况下,土壤全磷以轮作区降幅最大,而土壤有效磷以小麦连作区降幅最大,土壤磷组分以大豆连作区土壤中的Ca2-P降幅最大;在施有机肥的情况下,土壤全磷以大豆连作区增幅最大,而土壤有效磷以轮作区增幅最小,土壤磷组分以轮作土壤中的Ca2-P增幅最大。  相似文献   

17.
轮作制度对土壤生态的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一作物连作方式易造成土壤质量下降、土壤环境恶劣、田间害虫增加、作物出现新的病害等,严重影响作物的安全性。作物轮作方式则具有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侵蚀、改善土壤肥力和土壤结构、提高土壤酶活性、提高作物产量、利于进行病虫害管理以及田间除草等优点。本文阐述了轮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土传病害等土壤特性的影响,并综述了轮作制度土壤生态影响的研究现状,以期为有效缓解连作障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阐明万寿菊与烟草轮作防控根结线虫病的抗病机理。【方法】以小区试验的形式,采用线虫形态学鉴定的方法,研究了万寿菊和烟草轮作和连作种植模式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在一个生长季节中,4种种植模式下,烟草根际的线虫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万寿菊根际线虫数量则呈现下降趋势,至作物生长的中后期,万寿菊连作模式下的土壤线虫数量最少,而烟草连作模式下的线虫数量最多;与连作模式相比,万寿菊-烟草轮作模式下的线虫多样性指数最高,而土壤线虫的总体数量较低,其中土壤中占优势的根结线虫等植物寄生线虫占比下降明显,其他非植物寄生线虫类群则受影响较小。【结论】万寿菊根系分泌物对土壤线虫有较为广谱的抑制作用,万寿菊与烟草轮作可以通过降低土壤中优势的植物线虫数量来有效改善土壤线虫种群结构,从而减轻烟草线虫病害,提高烟草产量。  相似文献   

19.
连作大豆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土壤酶活性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揭示连作大豆主要生育时期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土壤酶活性变化,为大豆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分析方法对连作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同时进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测定。【结果】大豆重迎茬使土壤PLFA总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土壤脲酶和转化酶活性均显著降低,真菌和细菌PLFAs比例显著增加,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变化。不同连作年限及生育时期对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均不同,与作物品种、根系分泌物和残茬腐解物的数量和种类密切相关。相关分析表明,土壤PLFAs总生物量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土壤脲酶活性呈现显著正相关,与转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大豆重迎茬使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土壤酶活性发生改变。大豆连作障碍是大豆根际土壤微生态系统和环境因子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轮作和有机肥处理对连作土壤的修复作用,以小白菜(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nsis Makino var.communis Tsen et Lee)连作土壤为对照,比较玉米轮作,玉米秸秆还田,玉米秸秆有机肥等对连作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活性、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小白菜光合速率、根系活力、根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轮作和有机肥处理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连作小白菜光合速率、干物重、根系活力和根系ATPase活性,降低了根系MDA含量,同时提高了连作土壤酸性磷酸酶、脲酶、转化酶活性和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其中长期轮作及施用发酵有机肥的促进作用较大。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根系活力、活性有机碳含量、碳源利用AWCD值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采用合适的有机肥投入方式可以缓解连作对作物生长造成的抑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