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通过原土改良与客土改良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不同改良工艺对吹填土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原始吹填土相比较,原土改良与客土改良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土壤含盐量,同时可有效改善土壤养分和物理结构,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脱盐碱化现象,说明土壤改良剂亦需进一步优化;与客土改良相比,原土改良60~80 cm土壤含盐量显著降低了84.47%,其他土层差异均不显著;原土改良0~20 cm土壤全氮、有机质、水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30.98%,23.71%,81.82%,321.02%,容重显著降低了14.09%,非毛管孔隙度和渗透率分别显著提高了5.08个百分点和4.72倍,说明原土改良效果显著优于客土改良。  相似文献   

2.
碱渣、粉煤灰对吹填海泥的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模拟淋洗脱盐试验,研究利用碱渣、粉煤灰对吹填海泥的改性作用,选用脱盐速率、用水量、SAR、RSC、pH等指标筛选出具有较快的脱盐速率,较经济的脱盐淋洗用水量,达到脱盐标准时各盐渍性状满足植物生存要求,在脱盐过程中不存在碱化问题,含有的离子浓度对植物的生长不产生毒害作用的3种废弃物的最佳混合比例。试验结果表明,吹填海泥:碱渣:粉煤灰=4:3:3(体积比)的混合比例是配制绿化种植土的最佳配比。  相似文献   

3.
在桂南红壤种植天草桔橙,分别用煤灰、滤泥、蔗渣做改土材料进行改土试验,每667m2均施用27t的改土材料,结果表明,改土后两年来,用煤灰总产1 635kg,增收400元;用滤泥总产1 274kg,亏损237元;用蔗渣总产1 022kg,亏损280元。同时,使用煤灰改土试验后果实的外观、风味及土壤理化性状的改良均优于滤泥...  相似文献   

4.
为验证迪尔乐液体复合微生物菌剂的具体使用效果,在浦东新区进行了其对番茄地土壤理化性状和番茄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该复合微生物菌剂可改善番茄地土壤基本理化性状,土壤硝态氮含量可降低43.3%~49.7%,同时可提高土壤pH、降低土壤容重、改良土壤结构;施用该复合微生物菌剂可减轻番茄灰霉病的发生,比常规施肥发病率降低35.8%~54.7%;施用该复合微生物菌剂还具有促进番茄生长、增加产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亚硫酸法糖厂滤泥改良石灰土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研究区石灰土的特点,采用亚硫酸法(亚法)糖厂滤泥改良石灰土对比试验,从岩溶地质过程来探讨其改良机理.试验结果表明:亚法糖厂滤泥呈弱酸性,且富含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在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减少钙镁含量、降低pH值等方面,表现出较常规有机肥料更好的效果;滤泥腐化产生的有机酸和CCO2,促进岩溶作用的正向运动,进一步降低土壤pH值和Ca、Mg元素含量,更利于土壤营养元素的释放和有效化,土壤改良效果与溶蚀速率、土壤CO2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滤泥与其它常规有机肥料混合施用,改变了土壤微生物区系、数量和多样性,增强了改良效果,但不同的搭配类型,土壤微生物活性、中间产物有机酸和CO2浓度差异大,导致岩溶作用强度和改良效果的显著差异.均表现出:S4>S2>S3>S1.当搭配方式适宜时,滤泥改良经济效益高于常规有机肥料,滤泥处理增加产值以S4最大,达到3578.9元/hm2;增加投资的产投比以S3最大,达到4.88.  相似文献   

6.
《山东农业科学》2019,(11):97-102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菌渣与蚯蚓粪以及聚丙烯酰胺PAM配合施用对马铃薯生长发育、产量、商品性、品质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CK(常规化肥)相比,各处理对马铃薯以上各项指标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T3处理的马铃薯株高、茎粗、主茎数的增幅分别为20.11%、29.97%、17.89%;产量增加24.26%;品质方面,淀粉、还原糖、VC、粗蛋白含量分别提升47.80%、28.26%、16.64%、29.96%;土壤理化性状方面,对土壤容重、孔隙度、盐分、pH的改良程度分别为4.39%、7.13%、23.23%、9.14%。综合考虑,T3处理(常规化肥+菌渣12 000 kg/hm~2+蚯蚓粪7 500 kg/hm~2+PAM 50 kg/hm~2)为本试验的最佳配比方案。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研究苹果园土壤改良的集成技术应用在不同年限后的土壤理化状况的改良效果;【方法】在不同区域苹果园,因地制宜的集成单体技术进行土壤修复,研究它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养分状况影响效果的对比;【结果】得出了相应的理化性状和养分状况的量化指标;【结论】集成技术在苹果园土壤改良的效果是随着改良时间的延长而效果不断提高,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一、田地改造 1.改良土壤理化性状。采取黏土掺沙,沙土掺泥,增施有机肥等措施改善土壤通透性和保肥保水能力,或进行工程洗盐和生物洗盐,如夏季种植苏丹草或采取翻耕灌水淋溶洗盐和覆膜,在畦间走道上铺5厘米厚的稻草或谷壳。  相似文献   

9.
已知有机硅土壤调理剂具有改良盐碱土壤,促进作物生长的作用。为了研究其对苏打型盐碱土壤理化性状、水稻生物学性状的影响及机制,本文采用大田试验示范方法,于2018—2020年在大安市四棵树乡、龙沼镇典型苏打型盐碱土壤水稻,开展了大面积对比试验示范研究。与试验前本底土样相比:施用有机硅土壤调理剂降低耕作层容重8.28%~16.55%,降低水溶性盐分13.57%~53.82%,降低交换性钠离子16.15%~42.62%,降低土壤碱化度24.08%~49.82%,pH降低0.54~1.06,增加土壤阳离子交换量10.45%~32.29%。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用有机硅土壤调理剂增加水稻株高14.72%~23.09%,增加穗数20.92%~29.23%,增加穗粒数3.15%~11.45%,增加千粒重3.61%~5.58%,提高水稻产量30.07%~56.60%。上述结果表明,施用有机硅土壤调理剂可改善苏打型盐碱土壤理化性状,改善水稻生物学性状,提高产量,是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苏打型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不同土壤调理剂对酸性土壤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寻求改良酸性土壤的有效方法,在醴陵和攸县,以石灰、酸易客、亚科丰3种土壤调理剂为材料,开展了酸性土壤改良效果研究。结果表明,3种土壤调理剂对土壤理化性状均有一定改良作用,可增加土壤中细菌的数量,对水稻的农艺性状及经济性状也表现出积极影响;其中,以亚科丰土壤调理剂的效果较好。醴陵和攸县两个试验点,土壤p H值分别比对照提高了0.65和0.53,其他理化性状也有明显改善;土壤的细菌数量分别比对照提高0.78×104和105.17×104cfu/g;产量、产值、产投比分别为549.8和544.2 kg/667m2、1 517.4和1 502.0元/667m2、0.98和0.43。  相似文献   

11.
碱渣、海湾泥和粉煤灰在城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探索利用本地储量很大的碱渣、海底淤泥和粉煤灰做为园林绿化种植基质的可行性。比较分析海湾泥、粉煤灰和碱渣理化性质结果表明,海湾泥具备滨海海涂地的土壤特征,粘粒含量高,含盐量高,钠、氯离子占离子总量的绝对优势,含有较高的有机质和全氮;粉煤灰呈碱性,全盐含量较低,含有一定量的N、P、K和锰、铁、锌等微量元素;碱渣含有丰富的活性钙离子、多种植物所必需的中、微量元素和13%以上全盐含量。通过对3种物质的化学性质、矿物组成以及物理性质分析可知,它们单独存在时,均不能满足植物的生长,组合使用则可降低海湾泥容重,改善质地,有利于海湾泥脱盐,防止其脱盐碱化和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具有“优势互补”的效应。3种物质中,Cd、Cr、Hg、Pb等重金属含量均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而As在海湾泥和粉煤灰中的含量较高,但按照适宜比例掺拌后的基质符合土壤环境质量要求,渗滤水的重金属含量也符合国家污水排放标准。植物年生长周期内还原糖、淀粉、蔗糖以及总碳水化合物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该介质对植物生理代谢没有特殊的影响,可以满足植物的正常生长,是一种适宜于植物生长的新型种植基质。  相似文献   

12.
魏明蓉  姜应和  黄海涛  林华  王生凤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801-15802,15805
简要介绍了湖泊疏浚底泥处置的各种方法,主要有海洋处置、卫生填埋、热化学处理、制作材料、土地利用;测定了武汉南湖底泥的各项指标,结果表明底泥养分较丰富,重金属含量符合污泥农用标准;探讨了武汉南湖底泥的处置方法,建议采用土地利用。  相似文献   

13.
滇池疏浚底泥脱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梁启斌  倪杰  林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698-1700
[目的]探索适于滇池疏浚底泥脱水的工艺参数。[方法]借鉴污水处理厂中污泥的处理方法,采用絮凝剂FeCl3、Al2(SO4)3和PAM作为脱水药剂,通过向疏浚底泥中投加絮凝剂进行试验研究。[结果]Al2(SO4)3比FeCl3和PAM的脱水效果好,每升滇池疏浚底泥样品中Al2(SO4)3的最佳投加量为170 mg,上清液可达到GB18918-2002的一级B标准,可直接排放至自然水体而不会造成污染。[结论]该研究可为滇池疏浚底泥快速脱水提供一条简易可行的途径,便于底泥的处置及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14.
以滨海盐土、扰动人为新成土(客土)为对照,就利用海湾泥、碱渣和粉煤灰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种植基质的土壤微生物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土壤条件下0~40cm土壤微生物数量差异极显著表现为防护林〉客土绿地〉滨海盐土,0~20cm土层微生物数量是20~40cm的3~4倍。在细菌、放线菌和真菌三大类群中,细菌占绝对优势,其次是放线菌和真菌。滨海盐土微生物的季节变化不大,防护林试验地和客土绿地微生物总数最多时均出现在秋季。芽孢杆菌的11个种在不同土壤条件下的生态分布明显不同,最常见的是蜡质芽孢杆菌、拟霉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和蜂房芽孢杆菌。放线菌主要是链霉属放线菌,包括链霉菌属的10大类群,分布最广的类群是灰褐类群、金色类群和青色类群。真菌分布有11个属,在不同土样中其组成的差异和生态分布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王国强  吴涛  项颈松  黄明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249-17251
[目的]探讨磷石膏改良吹填土的机理。[方法]通过室内模拟脱盐试验,探讨磷石膏对吹填土理化性质的改良效果。[结果]施用磷石膏可提高吹填土的脱盐速率,以混施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差异达0.01显著水平;磷石膏的施入使单位体积水量的淋盐效率下降,增加淋洗用水量;混施磷石膏可以部分抑制吹填土脱盐碱化,淋洗后pH比对照低0.6个单位,总碱度、RSC、SAR都低于对照,而且可使吹填土的离子组成由NaCl型转为CaSO4或Ca(HCO3)2型。[结论]磷石膏对吹填土淋洗脱盐不但有促进作用,而且可以改善吹填土的理化性状。不同施用方式的效果存在一定的差异,以与吹填土混合施用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6.
底泥疏浚是解决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举措之一,如何有效处理疏浚底泥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土地利用是有效吸纳疏浚底泥的方法之一,但却存在营养元素尤其是磷元素容易流失的问题。以铝业矿渣赤泥和煤燃烧副产物粉煤灰为原料,将其用于疏浚底泥中磷的固稳,考察了疏浚底泥的性质、固稳剂对疏浚底泥pH的影响、固稳时间以及固稳剂添加量对磷浸出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疏浚底泥的pH随着固稳剂添加量的增加而升高,磷的浸出量随着固稳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对于掺混赤泥的疏浚底泥,磷的浸出量随着赤泥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对于掺混粉煤灰或赤泥与粉煤灰等量混合的疏浚底泥,磷的浸出量随着固稳剂添加量的增加而降低。粉煤灰或赤泥与粉煤灰等量混合作为固稳剂均能够有效固稳疏浚底泥中的磷。  相似文献   

17.
徐秉信  李如意  武东波  张燕  曹云娥 《安徽农业科学》2013,(36):13914-13916,13981
概述了国内外微咸水开发利用的研究现状、利用途径,并提出今后微咸水利用主要研究方向.首先要重视土壤盐分调控研究,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平衡土壤-水-作物系统;其次重视土壤水分和盐分运移特征以及平衡规律;最是微咸水灌溉后对土壤环境的影响,盐分离子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8.
泥质海岸生物护坡植物群落演替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津淤泥海挡植物防护工程为例,对利用碱渣、海底淤泥等废弃物质作为种植基质,通过工程脱盐后种植耐盐和盐生植物,同时在高潮线以下低潮位浅滩种植互花米草群落,从而形成的泥质海岸特定功能的植物群落进行多年观测。发现互花米草促淤的过程是创造生境的过程,其群落的演替过程也是造陆过程,演替方向是向退潮方向逆行演替,3年淤积厚度达30 cm,出现次生裸地,次年盐生植物迁入其间,形成盐地碱蓬、碱蓬、中亚滨藜、獐毛、芦苇、白刺、狐米草等盐生植物群落带。随着地势继续抬升,超高潮带(包括海挡下部高程2.8~5.5 m的坡面)的地下水位和土壤盐分的下降,种植耐盐性强、护坡固土能力强的灌木柽柳,构成迎风潮坡面护堤海挡植物,使其向潮间带重盐碱地演替或向坡顶轻盐碱堤上扩展,形成茂密的灌木林防护带。当海挡上部土壤含盐量下降至0.6%以下,种植毡毛梣、沙枣、臭椿、刺槐、柽柳、紫穗槐等多种耐盐乔、灌木植物,从而形成多层多种的海防林演替顶极乔木群落。  相似文献   

19.
通过竺山湖底泥疏浚表层50 cm模拟试验,疏浚柱间隙水硝态氮浓度为0.02~0.48 mg/L,高于对照柱0.05~0.08 mg/L,疏浚柱和对照柱沉积物反硝化速率分别为5.6~25.6和21.3~95.6 nmol/(g.h),疏浚柱反硝化速率降低,说明底泥疏浚对竺山湖沉积物反硝化具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长期咸水灌溉对棉田土壤理化性质、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的影响。【方法】 设3个灌溉水盐度处理为0.35、4.61和8.04 dS/m,分别代表淡水、微咸水、咸水3种灌溉水质,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测定土壤中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结果】 与淡水灌溉相比,微咸水和咸水灌溉显著提高了土壤盐分和土壤容重,但降低了土壤pH、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微咸水和咸水灌溉显著增加细菌OTUs,而咸水灌溉显著降低真菌OTUs。咸水灌溉显著增加细菌Chao1和ACE指数,降低Shannon指数,降低真菌Chao1和ACE 指数,增加Simpson指数。微咸水和咸水灌溉显著降低细菌RB41、H16、Haliangium、硝化螺旋菌属、溶杆菌属、苔藓杆菌属、酸杆菌属和真菌被孢霉属、粉褶菌属、Tetracladium的相对丰度,但显著增加细菌鞘脂单胞菌属、芽单胞菌属、GaiellaIlumatobacterSolirubrobacterNocardioides和真菌弯孢菌属、球腔菌属的相对丰度。随着灌溉水盐度的增加,细菌群落潜在生物标志物的数量逐渐减少,为4个、2个和1个,真菌群落潜在生物标志物数量在微咸水灌溉最高12个,咸水灌溉最低5个。细菌群落结构的改变与土壤含水量,容重和盐度的变化密切相关,而真菌群落结构的改变仅与土壤含水量显著相关。【结论】 盐分是驱动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变化的主要因素。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通过调节物种组成来适应盐胁迫,不同灌溉水盐度胁迫下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会形成显著差异的物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