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哈尔滨城市人工林天然更新组成结构与年龄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样地网格调查方法和年轮分析法,研究了哈尔滨市6种城市人工林群落(落叶松林、白桦林、水曲柳林、胡桃楸林、黄波罗林和樟子松林)的更新数量、更新树种组成结构和更新幼树年龄结构,以便定量评价其天然更新效果,揭示其自然化过程,探讨城市人工林自然化经营模式.结果表明:6种城市人工林群落天然更新数量分布在4 650~42 934株/hm2之间,均达到了一般更新造林的标准(4 444株/hm2); 6种城市人工林群落更新幼树均是由水曲柳、黄波罗、家榆、糖槭、蒙古栎和胡桃楸所组成,但各群落更新优势种或共优种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6种城市人工林群落更新幼树的年龄结构均是以1~10年生占绝对优势地位(77.27%~99.14%),并以水曲柳更新占优势,11~20年生占次要地位(0.60%~17.85%),以水曲柳、黄波罗和家榆更新占优势,而21~30年生相对较少(0.26%~6.25%),以黄波罗和家榆更新占优势;依据群落更新幼树的组成结构与年龄结构,提出了6种城市人工林群落的近自然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2.
细叶云南松天然林和人工林的生材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细叶云南松天然林和人工林木材生材性质。采用体积法和质量法测定树皮率,排水法测定木材体积,并对测定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天然林树皮体积百分率随着树高的增加而减小,树皮质量百分率变异规律不明显;人工林树皮体积百分率和质量百分率随着树高的增加均变化不大。天然林和人工林的树皮体积百分率的均值分别为15.18%和14.73%,树皮质量百分率均值分别为9.25%和11.7%。天然林和人工林心材基本没有形成,心材率平均值分别为1.04%和0.18%。天然林和人工林南北向生材密度从髓心向外逐渐增加,生材密度随着树高增加均呈现较为波动的趋势,天然林和人工林生材密度均值分别为1.022g·cm-3和0.928g·cm-3。天然林南北向的基本密度从髓心向外均逐渐增加,人工林南北向差异较大,南向呈现逐渐减小,而北向先增大后减小。天然林和人工林的基本密度随着树高增加基本无变化。天然林和人工林基本密度的均值分别为0.481g·cm-3和0.472g·cm-3。天然林生材含水率随着树高的增加先增大,再减小的趋势,人工林生材含水率则逐渐增大。天然林南北向的生材含水率从髓心向外逐渐减小;而人工林南北向则逐渐增大。天然林和人工林生材含水率均值分别为119.19%和107.12%。  相似文献   

3.
格氏栲天然林与人工林枯枝落叶层能量现存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福建三明格氏栲天然林及在其采伐迹地上营造的33年生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各组分热值及能量现存量的研究表明,格氏栲天然林、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枯叶的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从未分解层(L层)到半分解层(F层)均不断下降.格氏栲天然林枯枝落叶层能量现存量达16 125.72 kJ.m-2,分别比格氏栲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枯枝落叶层能量现存量高24.29%和81.63%.在枯枝落叶层组成中,枯叶能量现存量所占比例最大,3种林分枯枝落叶层枯叶分别占63.76%、56.32%和43.64%;枯枝的能量现存量次之.  相似文献   

4.
大岗山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冰冻雨雪灾害后健康经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西大岗山2008年冰冻雨雪灾害中受灾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区域,设置10个样地,调查了杉木人工林的受灾情况、恢复重建技术,并对恢复重建3年后的杉木人工林进行了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表明:(1)大岗山杉木人工林的各类受损比例达51.22%,其中翻兜占3.73%,腰折占6.18%,断梢占41.32%;(2)杉木人工林的受灾程度,主要受胸径、树高和海拔的影响较大;(3)受灾杉木人工林的恢复重建技术主要有林地清理和补植、密度调整和病虫害防治等;(4)冰冻雨雪灾害后经过恢复的大岗山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指数最小值为10.59,最大值为12.03,平均值为11.43。  相似文献   

5.
闽楠人工林土壤肥力及其涵养水源功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了提高华南人工林生态功能,解决针叶树连栽及林分树种组成不合理所带来的综合症,为培育具有较高生态功能的人工阔叶林提供技术支持。以闽楠(Phoebe bournei)人工林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类人工林的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林分持水总量和涵养水源性能。结果表明:与杉木人工林相比,0h≤20 cm土层,闽楠人工林的全氮、全磷、有机质、速效磷、速效钾和水解氮的质量分数分别提高30.77%、30.52%、41.86%、39.02%、20.15%和30.85%;0h≤40 cm土层的持水量提高了18.43%,稳渗速率、初渗速率分别提高了21.87%和29.36%,林分总持水量提高了20.73%。综上,闽楠人工林显著改善了林分土壤肥力,固土保水的各项指标得到提升,增强了林分涵养水源性能。  相似文献   

6.
通过设置临时标准地,对天然米槠林皆伐炼山后种植的17年生人工米槠林和自然保护区天然米槠林进行植物区系组成的研究结果表明:天然林科属种数较人工林多;2者共有科属种分别占人工林总科数75%,总属数94%和总种数93%;蕨类植物天然林少于人工林,而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天然林多于人工林。属的分布型分析,2者以热带成分为主,但人工林热带成分略高于天然林。种的分布型分析,人工林和天然林与广东、广西同类型区系共有种的百分比较高。  相似文献   

7.
通过比较我国亚热带地区杉木采伐迹地上营造的26年生米老排和杉木人工林0~100cm土层碳(C)、氮(N)、磷(P)元素含量、储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探讨不同造林树种对土壤碳、氮、磷养分在剖面的垂直分布的影响。(1)两种林分土壤C、N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显著下降,在0~10cm土层米老排人工林土壤C、N含量比杉木人工林分别高28.72%和19.49%;(2)杉木人工林各土层间P含量无显著差异,而米老排人工林土壤P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米老排人工林比杉木人工林0~10cm土层P含量显著增加了11.22%,60~80cm及80~100cm土层P含量分别降低了17.40%和17.92%;(3)米老排人工林与杉木人工林0~100cm土壤C库分别为157.49t·hm~(-2)和132.60t·hm~(-2),营造米老排人工林比杉木人工林显著提高了土壤C库(18.72%),其中40~100cm土层C库显著增加了25.34%,各土层N库无显著增加,土壤N库无显著增加,但营造米老排人工林显著降低了40~100cm土壤P库,与杉木人工林相比降低了14.40%。因此,底层土壤是十分重要的养分库,造林树种转换对于底层土壤也有显著影响。与杉木人工林相比,阔叶树米老排人工林有更强的碳储存能力,能改善土壤肥力,也提高了磷在土壤表层的富集。  相似文献   

8.
【目的】选择7种模型拟合同一立地条件下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与天然林的树高生长曲线,并从中选出最优模型,为福建省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与天然林的合理经营奠定基础。【方法】基于福建省第7次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数据,以同一立地条件下639株(人工林326株、天然林313株)马尾松标准木及687株(人工林498株、天然林189株)杉木标准木为研究对象,利用二次项方程、幂函数方程、对数方程、S曲线方程4种经验方程及Richards模型、Logistic模型、单分子式模型3种理论方程,拟合马尾松人工林和天然林、杉木人工林和天然林4种林分类型的树高曲线,并以调整决定系数、均方根误差、总相对误差和预估精度为评价指标,选择4种林分类型的最优树高模型。【结果】马尾松人工林与天然林分别以幂函数方程、二次项方程拟合效果较好,预估精度分别达到96.812%和96.474%;杉木人工林和天然林用Richards模型拟合效果最好,预估精度分别达到96.742%和96.495%。【结论】通过比较分析,获得了最适合模拟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与天然林的树高生长曲线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西宁市南北山生长20~30 a油松人工林健康水平,为西宁市油松人工林的发展及后期抚育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西宁市南北山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包括树高年生长量、胸径年生长量、冠幅等11个评价指标,运用正态等距分析法对经过健康度指标(HI)得到的各标准地的健康指数进行分析.【结果】健康等级取值范围可分为健康[0.565,0.67]、亚健康[0.460,0.564]、中健康[0.355,0.459]、不健康[0.25,0.354]4种;确定出西宁市油松人工林中健康人工林占15%,亚健康人工林占35%,中健康人工林占31.67%,不健康人工林占18.33%.【结论】按照隶属度最大原则,西宁市南北山油松人工林的健康等级为亚健康.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的生物量,以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固定样地标准木数据和森林资源清查数据为基础,开展辽东山区不同林分密度油松人工林单株地上生物量分配模式、单株地上生物量模型构建及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油松人工林枝条生物量、树干生物量和单株地上生物量随林分密度增加均呈现降低的趋势,相似密度条件下,枝条生物量、树干生物量和单株地上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加而呈现增加的趋势。油松人工林从中龄林到过熟林,分配到树干的生物量最大,为45.7%~64.1%;分配到枝条的生物量次之,为16.8%~36.0%;分配到叶的生物量最小,为9.8%~19.1%。构建了预测精度较高的油松中龄林、成熟林、过熟林和全龄级单株地上生物量模型,绝对系数R2为0.6926~0.8827。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乔木层总生物量为1.96×107t,其中抚顺市油松人工林乔木层总生物量最大,为1.79×107t;本溪市次之,乔木层总生物量为1.05×106t;丹东市最少,乔木层总生物量为1.05×106t。研究结果为辽东山区油松人工林的合理经营管理和林分生产力的科学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落叶松人工林土壤中磷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分析了原始阔叶红松林和次生杂木林采伐后,人工更新红松、落叶松、天然更新白桦林和撩荒地土壤磷含量的影响。以及落叶松二代林中土壤磷素的变化。其方法是选择不同林龄阶段的落叶松人工林及相邻的红松人工林。天然白桦林和杂木林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落叶松人工林下土壤磷的含量大于红松人工林和天然白桦林;撩荒的采伐迹地磷的含量显著小于有林地;二代林中土壤磷含量与一代林无显著差异。同时,从速效磷的水平来看,  相似文献   

12.
天然常绿阔叶林及其人工更新成檫木林、柳杉林后0~20 cm土层土壤在25℃、自然含水量培养环境下,添加不同枯落物处理,培养15、30、45、60、75和90 d后,分别测定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及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结果表明:在不添加枯落物处理中,土壤细菌数量在初期持续增加至45 d达到最大值,随后不断下降;在添加枯落物处理中,细菌数量在60 d达到最大值,各处理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在60 d和45 d达到最大值。土壤有效养分含量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加。各培养时间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有效养分含量,在不添加枯落物时均为天然常绿阔叶林>檫木林>柳杉林,各林分土壤添加其自身林地枯落物高于不添加枯落物,而且在檫木林、柳杉林土壤中添加天然常绿阔叶林枯落物比添加其自身林地枯落物高。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有效养分含量两者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说明天然常绿阔叶林人工更新后土壤微生物数量和有效养分含量下降,枯落物组成与质量对土壤肥力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连栽对林地土壤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研究了连栽对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变化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第1代林相比,第2代林土壤物理结构退化,土壤容重增大0.71%,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持水量分别降低0.41%和6.89%,土壤团聚体粒径分布的分形维数增大,土壤平均重量直径减小;土壤有机质、大量元素及微量元素等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连栽导致大量元素下降2.88%~12.20%,其中对N影响最大,K次之,P最小;连栽导致微量元素下降2.27%~53.37%,其中对Zn影响最大,其后依次是Cu、Fe、Mn和S;连栽对土壤微生物数量也有影响,随着连栽代数增加,土壤真菌、放线菌、细菌的数量分别下降34.38%、14.38%、56.63%;第2代林地土壤磷酸酶、脲酶、蔗糖酶、蛋白酶和过氧化氢酶较第1代林分别下降20.00%、11.54%、29.39%、50.00%和1.92%.  相似文献   

14.
土壤有机碳分布对于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有重要意义,热带森林土壤存在高度空间异质性,不同森林类型下土壤有机碳的分布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因此,以海南岛文昌市五种森林类型的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其有机碳分布特征,并通过相关性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冗余分析阐明影响土壤有机碳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文昌市五种森林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范围在6.18-35.71k/kg,木麻黄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最低,不利于土壤碳固存,有机碳分布表现为桉树人工林>人工混交林>次生林>相思人工林>木麻黄人工林;不同森林类型中有机碳含量变化与土壤中全氮含量、碳氮比变化一致;影响有机碳分布的主要因素为土壤全氮含量和碳氮磷化学计量比。研究结果可以为热带地区土壤碳固存及森林生态系统管理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红皮云杉人工林材性变异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研究红皮云杉人工林主要材性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研究了人红皮云杉纸浆材主要材性指标与林龄、林分密度和立地条件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红皮云杉木材纤维素含量较高(67.15%~80.10%)。纤维细长。长宽比达70%以上,且人工林与天然林材性差异不大,是造纸的优良原料。红皮云杉人工林主要材性与林龄密切相关。而受林分密度和立地条件的影响较小。20年生基本密度为0.3179g/cm^3,纤维长1.99mm,长宽比71.78,综纤维素含量71.54%,1%NaOH抽出物为20.10%,总的趋势是其材性植随林龄增大而增加。红皮云杉人工主要材性指标在20年生后即达到造纸要求。  相似文献   

16.
在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实验站天然次生林地及天然次生林带状皆伐后营造的31年生长白落叶松(Larix olgensis)纯林地、长白落叶松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混交林地、长白落叶松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混交林地,采集不同土层(h)0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油松人工林皆伐后天然更新成林的过程中对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影响,分析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中土壤质量的变化规律,为油松林的地力维护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演替时序法,在河北平泉地区选择立地条件一致的中龄林(32年)、近熟林(40年)、成熟林(53年),皆伐后不同时间(5年、10年、24年)的天然更新林及皆伐后8年撂荒地作为对照,分0 ~ 10 cm、10 ~ 20 cm土层测定土壤肥力和酶活性,并对2组指标进行典型相关分析。结果(1)从中龄林到成熟林土壤质量持续提升,其中在0 ~ 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全氮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161.5%、379.1%和181.3%,各指标在10 ~ 20 cm土层也有显著提升(P < 0.05)。(2)皆伐后5年天然更新林与成熟林相比土壤肥力和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 > 0.05),到伐后24年土壤肥力和酶活性逐渐下降,与伐后5年相比,土壤毛管持水量、全氮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在0 ~ 10 cm土层分别下降了24.4%、61.0%和28.8%,在10 ~ 20 cm土层各指标也均有明显下降(P < 0.05),但伐后24年土壤肥力和酶活性仍高于中龄林和近熟林。(3)天然更新林的土壤肥力和酶活性显著高于撂荒地(P < 0.05),天然更新林在0 ~ 10 cm土层土壤毛管持水量、有机质含量和脲酶活性相比撂荒地分别提高了43.7%、145.7%和116.6%,在10 ~ 20 cm土层各指标也显著高于撂荒地(P < 0.05)。(4)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与土壤肥力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P < 0.01),土壤肥力主要受土壤密度、毛管持水量、毛管孔隙度、有机质、全氮的影响,而土壤酶活性主要受脲酶和蔗糖酶的影响。土壤肥力和酶活性的典型变量得分均表现为成熟林 > 伐后5年 > 伐后10年 > 伐后24年 > 近熟林 > 撂荒地 > 中龄林。结论油松人工林成熟林阶段土壤质量明显改善,随着时间推移皆伐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土壤肥力和酶活性下降,但在皆伐迹地上及时实现植被恢复会显著减轻下降的程度,且土壤质量明显好于同一发育阶段的人工林。皆伐油松人工林天然更新可以有效地缓解地力衰退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水曲柳人工林与天然林间土壤磷吸附解吸特性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实验站水曲柳天然林采伐后营造33 a的长白落叶松-水曲柳混交林、红皮云杉-水曲柳混交林、红松-水曲柳混交林和水曲柳纯林为研究对象,以原有天然林为对照,测定林下土壤的磷吸附和解吸量,绘制等温吸附解吸曲线,并利用Langmuir吸附方程进行拟合,分析比较水曲柳人工林与天然林间土壤磷最大吸附量(Qm)、吸附强度(K)、最大缓冲容量(MB,C)、零点吸持平衡质量浓度(EP,C0),吸附饱和度(DP,S)、平均解吸率(Dr)、易解吸磷(RD,P)及解吸滞后系数(HI)的异同。结果表明:Langmuir吸附方程能够很好的拟合土壤磷吸附值(R2=0.81~0.98)。与天然林相比,水曲柳人工林土壤磷最大吸附量增加71.7%~285.8%,最大缓冲容量增加76.8%~183.4%,土壤零点吸持平衡质量浓度降低57.0%~90.1%,土壤吸附饱和度降低60.2%~90.1%。水曲柳人工林土壤平均解吸率下降10.9%~40.9%,土壤易解吸磷下降22.1%~75.2%,土壤滞后系数增加32.5%~50.8%。天然林采伐培育水曲柳人工林后增加了土壤对磷的吸附能力,降低了土壤对磷的解吸能力,培育的4种水曲柳人工林中,水曲柳纯林能够更快的恢复土壤供磷能力,对红皮云杉-水曲柳混交林和红松-水曲柳混交林应及时合理施用磷肥,恢复其土壤的供磷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为了加强对人工林的经营、管理,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以黔南马尾松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层次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和土壤养分指标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水稳性团聚体及各养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龄林地土壤,>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变化为近熟林地>幼龄林地>中龄林地>成熟林地.不同龄林地不同土壤层次的水稳性团聚体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究次生林转变为红松人工林后土壤结构稳定性及有机碳、氮含量的变化,分析不同阔叶树种与红松混交能否缓解单一营造红松纯林所引起的地力下降,为混交树种的选择和林地土壤质量的精准提升提供依据。  方法  以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林场胡桃楸红松林、水曲柳红松林、黄檗红松林和红松纯林为研究对象,以胡桃楸和水曲柳为主要组成树种的次生林为对照,采用干筛与湿筛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土壤团聚体分级,测定各粒径团聚体分布及碳氮含量,通过计算土壤结构稳定性参数及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氮贡献率,分析天然次生林转化成红松人工林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碳氮分布情况的变化。  结果  次生林转变为红松人工林后 > 2 mm粒径团聚体质量分数减少,其中胡桃楸红松混交林减少程度最低,为17.94%, < 0.053 mm粒径团聚体质量分数增多,红松纯林增加程度最高,为45.78%;土壤的平均质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降低,团聚体稳定性下降;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且胡桃楸红松林下降程度最低;次生林与3种红松混交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贡献率多以大团聚体为主,而红松纯林在10 ~ 20 cm和20 ~ 3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贡献率均以微团聚体为主。  结论  次生林转变为红松人工林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和碳氮含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从土壤团聚体分布、稳定性和有机碳、氮含量方面分析,胡桃楸、水曲柳和黄檗均为红松人工林适宜混交树种,3树种皆可促进红松人工林林地营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