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施爱民  胡国祥 《江西棉花》1999,21(4):F003-F003
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BLanchard),原产巴西,是目前世界上最危险的一类检疫性害虫。它分布于40余个国家,1994年在我国的广东,海南首先发现,之后随南菜北运迅速传入内地,据报道,已在全国21个省市发现美洲斑潜蝇的危害,并呈肆虐之势,严重威胁着各地区的农业生产安全及“菜蓝子工程”的实施。1996年我们在棉花实验田中发现美洲班潜蝇为害,至1998年危害逐年加重。该虫主要危害棉花叶片正面,受伤叶面积可达50%以上,一片棉叶上虫量可达数十头,一旦发生危害,若不及时防治,则迅…  相似文献   

2.
美洲斑潜蝇在海南的发生,危害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海南各县市,调查美洲斑潜蝇对茄科,豆科及葫芦科蔬菜的发生,危害情况,结果表明,美洲斑潜蝇主要危害方式是雌成虫在寄主叶片上刺孔并在其中取食和产卵,幼虫在叶片中潜食,在20,23,27,30,32和35℃,相对湿度70%的特定条件下,美洲斑潜蝇完成一个世代所需时间为12.2-26.6d。据室内多级恒温法测定,该虫全切代发育起点温度为10.4℃,其中卵为9.9℃,幼虫为15℃,蛹为11.9℃,成虫产卵  相似文献   

3.
郭丽华  冯波  祖蓉 《杂粮作物》2008,28(3):204-204
美洲斑潜蝇学名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属于双翅目潜蝇科斑潜蝇属,是一种外来入侵的检疫性害虫,在沈阳地区已经发生10余年,为本地蔬菜生产主要害虫之一。为了有效控制美洲斑潜蝇的危害进而达到彻底防除的目的,我们对其发生危害规律进行了研究,并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4.
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是多食性潜叶害虫。该蝇1993年最早在我国海南省的蔬菜田严重发生,次年6月山西省棉花所首次在棉花上发现此虫的严重为害,受害严重的棉田虫株率为100%,单株受害叶片数36.6%,单叶虫量最高达92头。10多年来,美洲斑潜蝇在我国的分布日益扩  相似文献   

5.
美洲斑潜蝇在本市棉田的为害程度1997年重于1996年。据滑县1997年调查,棉花受害面积7000hm2,受害严重地块平均虫株率77.5%,平均虫叶率40.8%,最高虫株率100%,最高虫叶率62%,部分地块严重减产,近乎绝收。美洲斑潜蝇在本地区棉花...  相似文献   

6.
近两年来 ,不少地区报道了美洲斑潜蝇对棉花的为害 ,该虫为害迅速、蔓延快 ,若不及时进行迅速有效的防治 ,会给棉花生产造成较重损失。在海南美洲斑潜蝇对棉花的为害更为猖獗 ,1998年冬 ,本所在三亚市扩繁转基因抗虫棉品系GK19 ,在防治美洲斑潜蝇的过程中 ,选用了几种不同的农药品种 ,进行田间防治效果筛选试验。1试验方法试验设5个处理 ,(1)48 %乐斯本 (美国陶氏益农公司 )1000倍 ;(2)24 %万强 (美国杜邦公司 )750倍 ;(3)1.8 %阿巴丁乳油 (河南新霸王化工有限公司 )2000倍 ;(4)1.8 %爱福丁 (北京农业大…  相似文献   

7.
无人机和滴灌施药对棉蚜及其天敌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无人机喷施和滴灌施药方式下不同药剂对棉蚜及其天敌的影响。无人机施药结果表明,施药7 d后,对棉蚜防效最好的是70%(质量分数,下同)吡虫啉水分散粒剂、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矿物油、20%啶虫脒可溶性粉剂+50%二嗪磷乳油;除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和22%氟啶虫胺腈+矿物油对瓢虫的虫口减退率小外,其余药剂对瓢虫影响都很大。药剂滴灌试验结果表明,在棉蚜大发生期间,用20%康福多可溶性液剂、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滴施均有较好的防蚜效果,且对棉花生长和田间天敌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三叶草斑潜蝇(Liriomyza trifolii Burgess)和美洲斑潜蝇(Liriomyza sativae Blanchard)是海南地区发生和危害比较严重的2种蔬菜潜叶蝇,通过对两种斑潜蝇在豇豆上的种群分布调查研究表明:三叶草斑潜蝇在豇豆上的种群数量达到了97%以上,已上升为豇豆上斑潜蝇的优势种;三叶草斑潜蝇主要集中在80 cm以上的空间,种群百分比达到了71.30%,美洲斑潜蝇主要集中在40~120 cm的空间,种群百分比为61.29%。种间竞争使得两种斑潜蝇在豇豆上空间生态位分布产生差异。  相似文献   

9.
采用田间调查和研究的方法,研究了豫西山区马铃薯瓢虫发生的规律和防治措施。马铃薯瓢虫在豫西山区1年发生1~2代,主要以成虫越冬,根据确定的经济允许损失水平L=2.67%,求得防治指标为越冬代成虫3.6头/丛,1代的虫2.5头/丛.防治方法为:①消灭越冬虫源;②及时处理马铃薯残株,清除附近茄科杂草;③采用化学药剂5%来福灵乳油或2.5%敌杀死乳油防治。  相似文献   

10.
莫比朗等农药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眼小绿叶蝉Empocascavitis(Cothe)是我省茶树的主要害虫之一,发生普遍,危害严重。该虫主要以成虫、若虫刺吸危害幼嫩芽叶,受害芽叶失水萎缩、枯焦,严重影响茶叶的产量与品质。近年来,天王星等农药的使用虽然取得明显效果,但在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同时,杀伤了蜘蛛等重要茶虫天敌,而且长期使用也使该虫产生抗药性。为了有效地控制假眼小绿叶蝉的为害和保护害虫灭敌,笔者于1997年进行了莫比朗等农药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药效试验及其对斜纹猫蛛的毒力测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一、材料与方法1.供试农药种类及来源35%赛丹乳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一种甘蔗新害虫——东亚蔗粉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蔗粉蚧(Pseudococcus saccharicola Takahashi)是禾本科植物的重要害虫。自1928年发现于中国台湾甘蔗上以来,已记录于12个国家或地区。本文标本采自于海南三亚甘蔗上,为该虫在大陆首次发现。文中介绍了该粉蚧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寄主、地理分布、生物学、天敌及共生蚁、经济重要性;并首次记述了该虫的一龄若虫。最后,编制了中国甘蔗粉蚧已知种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2.
荔枝泥蜂透翅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荔枝泥蜂透翅娥是过去国内未有记录的荔枝和龙眼的重要害虫,其幼虫为害树干,影响植株生势,严重的致树干枯干或整株死亡。此虫在海南岛一年发生一代,以幼虫越冬。个体发育期不一致,成虫和卵发生于3—11月,蛹发生于2—11月,幼虫终年均可发现。成虫羽化高峰期出现于3—4月。本文记载了它的生物学特性和形态,并对防治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南省儋州、白沙、琼中(岭头、新伟)、五指山等茶场的茶树害虫种类进行系统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共鉴定海南省茶树害虫(螨)100种,分属于蜚蠊目、等翅目、鳞翅目、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双翅目、直翅目、缨翅目、蜱螨目共10目40科,并记述了每种害虫的分布及为害情况。  相似文献   

14.
Existing and impending constraints to the use of synthetic pesticides, along with changing legislation in favour of an integrated approach to pest management, are driving uptake of ‘alternative’ approaches to pest control. Polyculture is one such approach, often relying upon the presence of non-host plants within the crop to reduce colonisation by pest insects. The diamondback moth, Plutella xylostella (L.), is known to oviposit on non-host plants and the present study showed that neonates were able to move relatively large distances, enabling them to relocate from non-host natal plants to nearby hosts. Although fewer larvae were found on host plants when they hatched on non-hosts, it is concluded that even a low level of re-location of neonates could potentially reduce the potential for polyculture to control this pest. It is proposed that non-host oviposition and neonate movement could explain why polyculture sometimes fails in controlling pest insects.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荔枝、龙眼害虫种类名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相结合的方法对海南岛儋州、白沙、乐东、五指山、琼海、保亭、陵水、澄迈、海口等地的荔枝龙眼树害虫种类进行了系统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海南岛共有荔枝龙眼害虫(螨)100种,分属于昆虫纲的蜚蠊目、等翅目、直翅目、同翅目、缨翅目、半翅目、双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及蛛形纲的真螨目共2个纲、10个目,47个科。  相似文献   

16.
采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技术[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16S rDNA文库构建技术,以及使用Wolbachia菌特异引物研究在不同寄主上取食繁殖的螺旋粉虱自然种群体内共生菌。结果显示,在不同寄主植物取食的新入侵螺旋粉虱体内共生菌均稳定存在有初级共生菌(Candidatus Portiera aleyrodidarum),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共生菌多样性较少;研究同时发现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螺旋粉虱个体间共生菌群落多样性有一定差异,一些螺旋粉虱个体内还生存有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p.);此外,研究还发现新入侵的螺旋粉虱体内尚未检测到Wolbachia菌。表明取食不同寄主的螺旋粉虱体内均稳定存在有共生菌,同时取食不同的寄主其共生菌群落也会发生变化;Wolbachia菌尚未在新入侵海南的螺旋粉虱中建立共生关系。  相似文献   

17.
海南省棕榈科植物种类繁多,其中槟榔、椰子是海南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大王棕、狐尾椰子、蒲葵等是重要的景观植物,棕榈科植物在热带农业和热带园林中占有重要地位。明确海南棕榈科植物上生长的木腐菌种类,可丰富海南木腐真菌资源,并有助于探索具有开发价值的木腐菌。从海南海口、东方、儋州、琼海、三亚、文昌、万宁、五指山、保亭、昌江、澄迈、定安、乐东、陵水、琼中15个市县的棕榈科植物上采集木腐菌样本284共份,初步鉴定出海南棕榈科植物上的木腐菌隶属于2门3纲8目15科24属34种,其中松芝[Ganodermacolossus(Fr.)C.F.Baker]为海南新记录种;棕榈科植物上木腐菌主要为多孔菌科和灵芝科真菌,其中狭长孢灵芝[Ganoderma boninense Pat.]为优势种。对海南岛气候与棕榈科植物木腐菌进行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对木腐菌的生长影响不大;降雨量对木腐菌多样性的影响很大,并且与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木腐菌的种类随雨水的增加而增多。对不同棕榈科植物的木腐菌种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槟榔、椰子和油棕的木腐菌种类最多,其它棕榈科植物木腐菌的数量和种类较少。   相似文献   

18.
研究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在香蕉、美人蕉、橡胶树、小叶枇杷、芒果、柑橘、蓖麻、木薯、柠檬、扶桑、木瓜、荔枝、番石榴、垂叶榕等寄主植物上的发育、存活和繁殖情况.结果表明,橡副珠蜡蚧的世代发育时间以在香蕉上的最短(为62.81 d),在垂叶榕上的最长(为120.58 d);世代存活率以在橡胶树上的最高(为67.30%),在垂叶榕上的最低(为6.51%);平均产卵量以在橡胶树上的最多(为801.34粒),在垂叶榕上的最少(为121.86粒);内禀增长率以在橡胶树上的最大(为0.068 1),在垂叶榕上的最小(为0.0146).综合比较橡副珠蜡蚧在14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发育历期、存活率、产卵量及种群特征参数,发现橡胶树、香蕉和美人蕉是橡副珠蜡蚧种群生长发育和繁殖特性最适宜的寄主植物,垂叶榕、番石榴、荔枝和番木瓜是橡副珠蜡蚧的最不适宜寄主植物.  相似文献   

19.
海南岛脊胸天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脊胸天牛是海南岛芒果树的重要害虫,它广泛分布于全岛各芒果种植区。幼虫蛀害枝干使其中空,致使植株生势减弱、枝条干枯甚至整株死亡。据1988年调查,全岛已有25个果园被其摧毁。脊胸天牛在海南岛那大地区一年发生1代,跨年完成。用沾满20%速灭杀丁药液的小棉花球堵塞枝干下方三个洞孔和及早剪除被害枝条等方法,可防治此虫。  相似文献   

20.
王纪安  刘娜 《大豆科学》1999,18(2):168-172
用五种剂量^60Coγ射线辐射4个大豆稳定品系的风干种子,研究海南繁殖岛加代在大豆辐射育种中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海南岛种植M1比北方各上可获得更高的存活率放出现较多的不孕、半不孕植株。北方种植M1的半致死剂量为16KR左右,海南岛种植M1时可加大剂量至20KR。经南方加代后的M2在成熟期、百粒重及蛋白质含量方面比北方M1产生的M2变异幅度更大,出现早熟、大粒、高蛋白质含量植株机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