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根据长白落叶松不同种源种子性状、苗期性状、7年生幼林性状共24个因子的观测数据,采用生物统计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长白落叶松的地理变异规律及其引起变异的气候生态基础。结果表明:长白落叶松不同种源具有显著的遺传分化;幼林生长性状主要受纬度和海拔双重控制,表现为南部和低海拔种源较北部和高海拔种源生长快。同一地点不同海拔种源幼林生长性状变异显著,中、低海拔种源显著大于高海拔种源。落叶病感病性状主要受经度控制,至西向东病情加重。种子发芽率主要受经度和纬度双重控制,至西向东从高海拔向低海拔种子发芽率降低,长白落叶松性状地理变异具有明显的气候生态基础,影响幼林生长性状的主要气候因子是温度,影响种子性状的主要气候因子是光照和水分。  相似文献   

2.
对不同百合野生种和栽培品种种子在4种不同基质中出苗和生长情况观察发现,‘渥丹’、‘布鲁拉诺,和细叶百合出苗率普遍较高,最高出苗率分别达到94.6%、83.8%和92.7%,而毛百合的最高出苗率仅为10.0%.除毛百合之外,其他供试百合的出苗时间在4~11 d,不同百合真叶出现需要30~60 d.大多数百合种子在腐叶土含量高的基质中的萌发情况最好,出苗率高,子叶的生长基本上均遵循“先快后慢”的生长规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苦楝种源间生长性状的差异,揭示其地理变异规律,分析其气候生态学基础,为苦楝种子调拨提供理论依据,为广东省营造苦楝速生用材林提供技术参考。方法对15个省(自治区)的62个种源的树高、胸径、枝下高、干型、冠幅等6个性状进行观测统计,采用SPSS 20.0、SAS 9.0、Surfer 13.0与EXCEL 2011等数据分析软件对观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典型相关分析与趋势面分析。结果大部分苦楝种源在四会试验点的生长表现较好,且各性状在种源内及种源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其中冠幅的变幅最大,优劣单株相差23倍,在主要性状树高与胸径的表现上也分别相差8倍与12倍。苦楝的地理变异受纬度、经度和海拔的多重控制,以纬向变异为主,并具有一定的气候生态学基础,温度是制约苦楝生长的主导因子,光照、降水、气压等气候因子对苦楝各性状也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聚类分析将62个种源分为5类,类别之间差异明显,类别之中符合物候区划。结论苦楝在种源间的变异存在明显的地理变异模式,由东向西,由北向南,苦楝的生长量变大,形质表现变佳,随着海拔上升,保存率下降。气候生态学基础则表现为来自极端气温与气压温和、温度高、降水多的种源更具生长优势。纬度是引起温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所以纬向变异这一模式与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递减这一规律密切相关。本研究后续将对四会种源试验林进行长期跟踪观测,并辅以分子遗传学分析,更全面探索苦楝地理变异规律。   相似文献   

4.
温度和播种基质对5种野生百合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宝兴百合、大理百合、岷江百合、山丹花和黄绿花滇百合等5种野生百合种子为材料,利用4类不同基质,分别于室温和恒温条件下播种,探讨温度和基质对野生百合种子发芽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5种野生百合种子的最适萌发温度为20℃,在红土和混合基质(腐殖土:珍珠岩:红土=2:1:2)中3~7d开始萌发,在腐殖土和草炭土中10~15d开始萌发,萌发后均快速生长.岷江百合种子在腐殖土里发芽率最高,另外4种野生百合在草炭土里的发芽率最高.在草炭土里播种的百合种子,虽萌发较晚,但萌发后长势较快,以岷江百合种子生长势最快.  相似文献   

5.
采用室内试验研究不同土壤含水量及种子大小对梭梭种子萌发和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土壤含水量2%的处理时小粒种子不能萌发外,其他水分条件下大、小粒种子均可萌发,并均出现随含水量增加萌发率逐渐增大的趋势,含水量为30%时大、小粒种子均出现最大值。土壤水分含量>8%时,大、小粒梭梭种子均可实现快速萌发,萌发速率间无显著差异,但土壤含水量显著影响大、小粒种子的萌发指数及活力指数,两者呈随含水量增加而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在含水量为15%时达最大值。土壤含水量为2%和30%的处理中梭梭种子即使萌发但幼苗也难以存活。土壤含水量对大、小粒种子幼苗苗高、根长及生物量的影响与成活率相似。  相似文献   

6.
干旱胁迫对三种罗勒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不同浓度的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研究干旱对大叶罗勒、极细叶罗勒、紫罗勒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这三种罗勒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均有显著影响,且种间差异性明显。在5%的PEG-6000干旱胁迫处理下,三种罗勒种子发芽率及幼苗根茎的生长均高于对照组。10%干旱胁迫处理下,紫罗勒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优于对照组,大叶罗勒和极细叶罗勒随胁迫浓度的增加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浓度为20%的时候,三种罗勒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大叶罗勒、极细叶罗勒均未展叶。当30%的PEG-6000胁迫处理下种子无法萌发。  相似文献   

7.
胚抢救是杂交育种种质创新的重要途径。本试验以不同百合品种间杂交获得的杂种胚以及未成熟的种子作为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并观察其萌发现象。比较观察相同杂交组合幼胚与未成熟种子离体培养的萌发与生长情况,以及百合不同杂交组合杂种胚的萌发状况并进行数据统计。试验表明:在所试验的杂交组合中,幼胚的萌发率高于未成熟种子的萌发率,由幼胚生长所形成的幼苗生长状况均优于未成熟种子。近缘杂交中亚洲百合杂种系内品种间的杂交组合萌发率比东方百合萌发率高,且生长状况良好;远缘杂交中亚洲百合与野生种杂交杂种胚的萌发率与生长状态均优于东方百合与野生种杂交组合和LA品种与野生种杂交组合杂种胚。  相似文献   

8.
纬度和海拔二维因素对云南烤烟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云南烤烟种植分布广泛,纬度和海拔的分布可能导致烤烟生育期和生长农艺性状的差异,为了探讨不同品种烤烟随纬度、海拔的梯度变化而产生的适应性变化。【方法】本研究通过试验对比云南中烟主栽烤烟品种(云87、K326、红大)在北纬23°~27°、海拔1200~2200 m区域内烤烟农艺性状,分析烤烟生长与纬度、海拔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随着纬度增加,不同品种烤烟的生育期、叶片数、叶面积、产量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北纬25°烤烟农艺性状表现好。海拔分布主要影响烤烟生长的前期阶段,不同海拔分布下,烤烟农艺性状总体表现为中海拔高海拔低海拔。【结论】综合研究表明,云南烟区北纬24°~26°适宜烤烟生长,其中北纬25°中海拔烤烟农艺性状表现最好,具有生产高端烟叶潜力。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在不同光照、不同温度下钠猪毛菜种子的萌发率及在最适变温条件(15~25℃)下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处理盐生植物钠猪毛菜种子的萌发率及恢复萌发率.结果表明:钠猪毛菜种子萌发的最适变温为15~25℃.种子无论在光暗交替还是黑暗条件下均能萌发且萌发率无显著性差异.NaCl溶液浓度低于100 mmol/L时对钠猪毛菜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但当NaCl溶液浓度高于300 mmol/L时,萌发率和盐浓度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低浓度NaCl溶液对种子的胚根、胚芽的生长都有促进作用,但对胚芽的生长更有利,其幼苗阶段的干物质重量主要为胚芽重量.盐胁迫解除之后,钠猪毛菜种子仍具有一定的萌发能力,恢复萌发率呈现随溶液浓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低酚棉品种耐盐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探讨了NaCl胁迫下对低酚棉品种种子萌发的影响。NaCl质量分数在0.25%-0.75%范围内对大多数低酚缺点中子萌发均产生抑制作用,且随NaCl含量的提高抑制作用增强,但低含量NaCl对少数品种的发芽势、发芽率表现促进作用,萌发明显一品种不同性状对盐胁迫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中无151、鲁无401、鲁无16及冀无2031等表现出较好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11.
帽儿山地区21年生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在黑龙江省的东北林业大学帽儿山实验林场21年生长白落叶松种源试验林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差异显著;生长性状,抗性与各种源间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及气候因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垂直梯度渐变为主,纬向渐变为辅的连续变异是长白落叶松生长性状的基本变异模式,降水量和日照时数是影响长白落叶松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用长白落叶松各种源的相关性状作聚类分析并参照地理气象因子在,遗传距离0.370的水平上将长白落叶松分布范围区10个参试种源划为6个种源区:Ⅰ小北湖种源区。Ⅱ白刀山种源区,Ⅲ完达山种源区,Ⅳ白河种源区,Ⅴ大石头种源区,Ⅵ桓仁种源区;用Duncan法对种源间进行多重比较,并用综合指数法进行选择,表明小北湖种源是长白落叶松优良基因资源中心,是该试验点最佳种源,大海林种源也是可选择种源;从长白落叶松的低等效纬度地区向高等效纬度地区调种,可望获得较大的遗传增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香椿不同种源种子性状及芽苗生长。[方法]对7个产地香椿的种子性状进行比较,并对种子性状与地理因子、气候因子、芽苗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种源香椿种子的千粒重、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芽长、场圃出芽率和场圃出芽时间均存在显著差异。香椿种子的千粒重与经度、纬度显著负相关,与无霜期极显著正相关。香椿种子的千粒重与芽苗各生长指标间相关性不显著;发芽率与活力指数、发芽指数、芽长、场圃发芽率极显著正相关,与发芽势显著正相关,与平均发芽速度、场圃出芽时间极显著负相关。[结论]陕西山阳、河南信阳的种源质量较好,可为本地香椿育苗或芽苗菜生产选种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21年生侧柏种源的地理变异及种源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平阴县大寨山林场的21年生侧柏种源试验林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各种源间差异显著.种源选择十分有效;地理变异呈现纬度单负向渐变的趋势.经度则呈单正向渐变变异规律.并确定聊城、肥城、长清为平阴及其毗邻地区的最佳种源。21年生时与8年生时选择出的最佳种源有所变化,确山、微山、徐州种源已不在最佳种源之列。  相似文献   

14.
引种盐松不同种源种子表型性状和发芽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大兴安岭种源樟子松种子为对照,对引进的9个盐松种源种子的表型性状和发芽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种源种子净度高,含水量适中,适合干藏法贮藏;不同种源之间种子长、宽、厚、厚宽比、千粒质量、发芽率、发芽指数差异显著,而长宽比、发芽势和平均发芽时间差异不显著;四唑染色测种子的生活力结果与对比发芽试验的结果很接近,说明用四唑染色方法能较准确地测定盐松种子的发芽能力.对比引进盐松和国内樟子松种子发现,引进盐松种子在质量、体积和发芽能力上均高于国内樟子松种子,但形状差异不大.相关分析表明,引进种子各性状之间多数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山西华北落叶松地理种源苗期生长与性状变异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华北落叶松山西省全分布区内25个地理种源的种子性状及其在三个试点的苗期生长量进行了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秩次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的种子千粒重、种子宽、发芽率和发芽势以及幼苗场圃发芽速度、脱壳速度及场圃发芽率均存在着显著差异;种源间一年生和二年生苗木生长量存在着极显著差异;同时,多点方差分析表明:种源间一年生、二年生苗高生长均存在着显著差异,而且种源×立地(地点间)交互作用差异亦极显著;进行多重比较筛选出了五个优良种源(6#-五台山、7#-山丛林、10#-秋千沟、20#-阳圪台、22#孝文山)和四个较差种源(3#-伯强、9#-轩岗、12#-马家庄、16#-怀道)。相关分析表明:种子的饱满程度直接影响到苗木生长,种子宽度愈宽、种子愈饱满,苗木生长量也越大。进一步剖析产地的生态因子,其水热条件越好,苗木生长越好。此外,还对二年苗期苗木的生长进行了秩次相关分析,均存在有一定的相关性,三试点一年生苗高秩次变化不太剧烈,而二年生苗高秩次变化十分剧烈;同一种源各试点不同试验年份比较分析也有一定变化,必然造成了明显的种源×立地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引种班克松的种源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北美引进的9个种源班克松所做的17a的试验结果表明:班克松是适合辽宁地区的一个优良速生树种,在各个生长时期的生长表现都要好于乡土速生针叶树种———樟子松。班克松不同种源之间的生长状况存在着较大差异,班克松各种源树高、胸径、材积生长在2年生苗期、造林后5年生、8年生、15年生时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2、8号种源班克松15年生时的生长表现最佳,它们的树高分别比9个种源平均高大4.8%、4.8%,胸径分别比9个种源平均胸径大8.2%、4.9%,材积分别比9个种源平均材积大21.1%、13.5%;而3、5号种源班克松15年生时的生长表现最差。班克松的树高、胸径、材积生长状况与纬度因子呈显著负相关,来自北美北纬46°附近的班克松种源是最适合辽宁地区引种的优良种源,而远离北纬46°及越向高纬度地区的班克松种源在该区表现较差。建议辽宁地区引进北美北纬46°附近的班克松种源,并建立起优良的班克松种子园。  相似文献   

17.
红楠主要表型和苗期性状地理种源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系统揭示红楠主要表型与苗期性状地理种源变异规律,对红楠天然分布区9个种源的果实、叶片和种子的8个主要表型性状,以及苗高、地径2个苗期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楠叶片、果实、种子表型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纬度、年均温、年均无霜期和海拔是影响红楠表型性状的主要因子,其中果实大小、种子质量与纬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梵净山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林种子雨及种子库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梵净山山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亮叶水青冈(Faguslucida)·厚皮香八角(Illiciumtern-stroemioides)群落种子雨量达18种260粒/m2,其中成熟有效种子80粒/m2.在天然萌发开始时种子库中有活力种子33种2076粒/m2,其中现存植物种子18种204粒/m2,演替前期各阶段植物种子15种1872粒/m2;木本植物种子20种,草本植物种子13种.种子库的枯枝落叶层中全为现存植物种子.土壤层中随深度增加,活力种子种类和数量均逐渐减少.天然萌发开始时种子库中现存植物的活力种子种类及数量丰富,群落更新潜力好.  相似文献   

19.
花楸种子发芽特性的种源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花楸种子的发芽特性,筛选出适宜于人工播种的种源及最佳的种子处理方法,对不同种源花楸种子的发芽率、平均发芽时间和发芽势等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质量浓度的赤霉素处理,花楸种子的发芽特性差异较为显著;一定质量浓度的赤霉素可以促进种子的发芽,但赤霉素质量浓度过高则会抑制种子的发芽。花楸种子的发芽特性与纬度显著相关,平均发芽时间与无霜期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其它自然因子对花楸种子发芽特性的影响不大。不同种源花楸种子的发芽特性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长白和白河种源种子的发芽效果最好,而牡丹江和带岭种源最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