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构建锚定表达猪IFN-λ3的重组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并验证其抗病毒活性,本研究将猪IFN-λ3基因插入大肠杆菌-乳酸菌穿梭锚定表达载体pSIP-409-pgsA'中构建重组质粒pSIP-409-pgsA'-IFN-λ3,将其电转化至植物乳杆菌NC8中获得重组pSIP-409-pgsA'-IFN-λ3/L.plantarum。经清酒乳杆菌素(SPPIP)诱导后用His标签单克隆抗体经westernblot、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目的蛋白的锚定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猪IFN-λ3在重组植物乳杆菌表面锚定表达。利用重组菌刺激细胞后通过荧光定量PCR测定IPEC-J2/PEDV系统中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载量,并检测该重组菌刺激细胞后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的相对转录水平。结果显示,该重组菌能够显著抑制PEDV在IPEC-J2中的复制,并能诱导细胞中ISGs(OASL、IFITMs)的高转录水平,具有抗病毒作用。本研究为PEDV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评价嗜酸乳杆菌抗氧化活性及其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制备嗜酸乳杆菌培养物上清液、完整细胞和胞内提取物,比较其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羟自由基和亚油酸的清除能力。筛选抗氧化能力较强的嗜酸乳杆菌培养物上清液,设置4个剂量(5、25、50和125μL)分别作用于RAW 264.7细胞,对照组加入1 mL完全培养液,检测RAW 264.7细胞中一氧化氮(NO)含量、活性氧(ROS)水平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并进一步探究其对脂多糖(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氧化应激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1)嗜酸乳杆菌培养物上清液的DPPH、羟自由基和亚油酸清除率均显著高于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完整细胞和胞内提取物(P0.05)。2)将嗜酸乳杆菌培养物上清液作用于正常RAW 264.7细胞,与对照组相比,25、50和125μL嗜酸乳杆菌培养物上清液显著提高了RAW 264.7细胞的细胞活力(P0.05),125μL嗜酸乳杆菌培养物上清液显著提高了RAW 264.7细胞中NO含量(P0.05),25和50μL嗜酸乳杆菌培养物上清液显著提高了RAW 264.7细胞中SOD活性(P0.05),125μL嗜酸乳杆菌培养物上清液显著降低了RAW 264.7细胞中GSH-Px活性(P0.05)。3)将嗜酸乳杆菌培养物上清液作用于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与LPS组相比,25、125μL嗜酸乳杆菌培养物上清液显著降低了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中NO含量(P0.05),25μL嗜酸乳杆菌培养物上清液显著提高了LPS诱导的RAW 264.7细胞中SOD和GSH-Px活性(P0.05)。综上所述,嗜酸乳杆菌培养物各组分均具有DPPH、羟自由基和亚油酸清除能力,作为其中抗氧化活性较好的嗜酸乳杆菌培养物上清液可调节LPS诱导引起的RAW 264.7细胞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3.
采用从新疆民族乳制品中分离的菌株,研究了三种单一菌株(L1乳酸乳球菌、L2瑞士乳杆菌、L3干酪乳杆菌)和四种混合菌株(L4乳酸乳球菌:瑞士乳杆菌(1:1)、L5乳酸乳球菌:干酪乳杆菌(1:1)、L6瑞士乳杆菌:干酪乳杆菌(1:1)、L7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1:1))的发酵性能和生化特性,确定了适于干酪加工的菌种为L1、L5、L6。  相似文献   

4.
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区牧民家庭自制酸马奶样品中,分离纯化得到11株乳酸杆菌.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研究,11株乳酸杆菌分别鉴定归属于干酪乳杆菌(L.casei)、嗜酸乳杆菌(L.acidophilus)、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旧金山乳杆菌(L.sanfranciso).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旨在探讨嗜酸乳杆菌对氧化应激仔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抗氧化能力及紧密连接蛋白-1(ZO-1)、闭锁蛋白(occludin)和闭合蛋白(claudin)蛋白表达的影响。首先将IPEC-J2分为9组,分别加入0(对照)、0.6、0.8、1.0、1.2、1.4、1.6、1.8和2.0 mmol/L的过氧化氢(H_2O_2),每组6个复孔,根据细胞活力确定最佳H_2O_2浓度。然后根据结果选择1.2 mmol/L的H_2O_2建立氧化应激IPEC-J2模型,将细胞分为7组,分别加入为0(对照)、1.0×10~5、1.0×10~6、1.0×10~7、1.0×10~8、1.0×10~9和1.0×1010CFU/mL嗜酸乳杆菌,每组6个复孔,处理时间为24 h,分析嗜酸乳杆菌对氧化应激IPEC-J2抗氧化能力。最后选择1.2 mmol/L的H_2O_2建立氧化应激IPEC-J2模型,加入1.0×10~9CFU/mL嗜酸乳杆菌继续培养24 h,将细胞分为4组,分别是对照组(添加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H_2O_2氧化应激组、嗜酸乳杆菌组、嗜酸乳杆菌组+H_2O_2组(先加入H_2O_2后加入嗜酸乳杆菌),每组6个重复,测定ZO-1、occludin和claudin蛋白的表达量。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当H_2O_2浓度高于0.6 mmol/L时,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和0.6~1.0 mmol/L H_2O_2组相比,当H_2O_2浓度处于1.2~1.8 mmol/L时,细胞活力显著下降(P0.05)。2)与对照组相比,当嗜酸乳杆菌浓度高于1.0×10~8CFU/mL时,细胞活力显著提高(P0.05)。3)在氧化应激条件下,随着嗜酸乳杆菌浓度的增加,细胞活力逐渐上升。与对照组相比,当嗜酸乳杆菌浓度低于1.0×10~7CFU/mL时,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5),当嗜酸乳杆菌浓度高于1.0×10~9CFU/mL时,细胞活力显著提高(P0.05)。4)与对照组相比,当嗜酸乳杆菌浓度高于1.0×10~6CFU/mL时,细胞中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嗜酸乳杆菌浓度高于1.0×10~7CFU/mL时,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上升(P0.05),其他各组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5)与H_2O_2氧化应激组相比,嗜酸乳杆菌组和嗜酸乳杆菌+H_2O_2组中细胞浆内ZO-1和occludin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和H_2O_2氧化应激组相比,嗜酸乳杆菌组和嗜酸乳杆菌+H_2O_2组中claudin蛋白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由此可知,嗜酸乳杆菌能够促进细胞的生长,增强细胞的抗氧化能力,降低胞浆内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6.
云南具有丰富的益生菌资源,前期从云南牛奶样品中筛选的植物乳杆菌L3具有良好的发酵特性(产黏、产香)和产共轭亚油酸性能,具有较好的发酵乳加工潜力。本研究以植物乳杆菌L3为发酵乳菌株,优化植物乳杆菌L3发酵乳的工艺参数,研究产品的质量指标和贮藏性能。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和响应面优化,确定的植物乳杆菌L3发酵乳最佳工艺为:菌株添加量2%,发酵温度37℃,发酵时间20h。发酵乳产品色泽均匀,质地细腻,无乳清析出,酸奶味纯正,酸甜适口;脂肪含量为(3.42±0.36)%、蛋白质含量为(3.24±0.42)%、共轭亚油酸含量为(131.53±4.7)μg/g;乳酸菌活菌数(1.72×1010±0.36)CFU/g;共轭亚油酸含量和乳酸菌活菌数均高于商业发酵剂发酵乳。植物乳杆菌L3发酵乳在4℃下贮藏21d时,乳酸菌活菌数均高于国标规定的106CFU/g,酸度均在消费者接受的范围内。本试验对植物乳杆菌L3发酵乳的工艺优化和品质分析,为植物乳杆菌L3在发酵乳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探讨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对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奶牛瘤胃体外发酵特性的影响。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别以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为发酵底物,分析不同添加水平[0(对照)、0.25×107、0.50×107和0.75×107CFU/m L]植物乳杆菌对发酵底物体外发酵产气量(1、2、4、6、12、24、36、48 h)、产气参数、干物质降解率(DMD)、中性洗涤纤维降解率(NDFD)、发酵液挥发性脂肪酸(VFA)、氨态氮(NH3-N)浓度及p H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植物乳杆菌能显著提高玉米秸秆发酵初期产气速率和产气量(1~24 h)(P0.05),以添加0.75×107CFU/m L效果最为理想;添加植物乳杆菌能显著提高水稻秸秆体外发酵后期(36~48 h)产气量(P0.05),而以添加0.25×107CFU/m L效果最为理想。随着植物乳杆菌添加水平的增加,2种底物体外发酵液NH3-N浓度均呈现显著的线性增加效应(P0.05)。不同植物乳杆菌添加水平对2种底物体外发酵NDFD、DMD、发酵液VFA(乙酸、丙酸、异丁酸、丁酸和戊酸)浓度以及p H均无显著影响(P0.05)。由试验结果推断,添加植物乳杆菌能促进玉米秸秆和水稻秸秆体外发酵及其氮代谢,同时对维持p H的稳定平衡具有积极作用,最佳添加水平分别为0.75×107和0.25×107CFU/m L。  相似文献   

8.
旨在评价植物乳杆菌H18对4-硝基喹啉-1-氧化物(4-NQO)基因毒性的抑制作用。利用SOS显色反应对指示菌E.coli PQ37进行验证,确定其产生β-半乳糖苷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性能;通过测定植物乳杆菌H18与4-NQO共培养体系中β-半乳糖苷酶的活性,评价植物乳杆菌H18抑制4-NQO基因毒性的能力。结果显示,一定浓度的4-NQO能够诱导E.coli PQ37表达β-半乳糖苷酶和组成型碱性磷酸酶;当4-NQO的浓度范围在0~333.33 ng/m L时,E.coli PQ37的组成型碱性磷酸酶活性保持稳定状态(11.95~14.40 U),表明选取的4-NQO浓度范围合适,可以开展后续试验;植物乳杆菌H18与3个浓度的4-NQO共培养后,均降低了共培养体系中E.coli PQ37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其中植物乳杆菌H18对83.33 ng/m L的4-NQO基因毒性的抑制率在3个4-NQO设定浓度中最高,为42.87%,不属于高抗突变菌株。综上表明,植物乳杆菌H18能够降低4-NQO的基因毒性。  相似文献   

9.
三株乳酸杆菌的分离鉴定与益生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分离鉴定猪肠道内乳酸杆菌并对其益生特性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乳酸杆菌在仔猪饲粮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选取健康猪粪便,利用选择性培养基进行厌氧培养和单克隆纯化,共获得三株乳酸杆菌,通过生化鉴定、16Sr RNA基因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确定分离菌株分别为植物乳杆菌、唾液乳杆菌、嗜酸乳杆菌;采用牛津杯法、活菌计数法和细胞试验等研究三株乳酸杆菌体外抑菌活性、黏附性及竞争性黏附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的益生特性。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三株乳酸杆菌培养上清液的抑菌圈直径(P0.01)和抑菌效果(P0.01)差异均极显著,并且以植物乳杆菌培养上清液的抗菌效果为最佳;三株乳酸杆菌均可黏附于IPEC-J2细胞,并且以植物乳杆菌黏附IPEC-J2的菌数为最多;与对照组相比,三株乳酸杆菌对大肠杆菌黏附IPEC-J2细胞均具有抑制作用(P0.01),并且以植物乳杆菌抑制黏附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袋式青贮玉米与窖式青贮玉米微生物群集的差异,同时分析与发酵产物中1,2-丙二醇相关的微生物,试验采用全株玉米进行袋式青贮以及窖式青贮。袋式青贮在3,7,14,28,56,120天开封,采样;窖式青贮选择3个500 t级别的半地上式青贮窖,贮藏120 d后每个青贮窖选择8个采样点进行采样。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方法检测微生物区系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袋式青贮玉米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区系无变化,在其中检测到类肠膜魏斯氏菌(W.paramesenteroides)、魏斯氏菌(W.confusa)、肺炎克雷伯菌(K.pneumoniae)、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短乳杆菌(L.brevis)和乳酸乳杆菌(L.lactis)。青贮窖不同位置微生物菌群具有一定差异,耐酸乳杆菌(L.acetotolerans)、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和布氏乳杆菌(L.buchneri)为3个青贮窖共通菌,同时还检测到了屎肠球菌(E.faecium)、巴氏醋杆菌(A.pasteurianus)、罗伊氏乳杆菌(L.reuteri)、面包乳杆菌(L.panis)、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maltophilia)和类肠膜魏斯氏菌(W.Paramesenteroides)。说明袋式青贮微生物菌群与窖式青贮微生物菌群具有一定差异,窖式青贮中检测到了一些在袋式青贮中不常见的乳酸菌;青贮窖中1,2-丙二醇的生成可能与耐酸乳杆菌(L.acetotolerans)、巴氏醋杆菌(A.pasteurianus)、罗伊氏乳杆菌(L.reuteri)、面包乳杆菌(L.panis)和布氏乳杆菌(L.buchneri)有关。  相似文献   

11.
研究旨在分析添加不同水平糖蜜、乳酸菌对棉秆微贮发酵品质影响。试验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共8个处理,分别添加4%(A)、5%(B)糖蜜及0 (L0)、0.1%(L1)、0.2%(L2)、0.3%(L3)植物乳杆菌对棉秆进行微贮。分别于发酵第1、7、15、30、60 d取样,分析发酵品质和营养品质。结果显示:单独添加糖蜜或与植物乳杆菌组合添加均可提高棉秆微贮的发酵品质。发酵60 d,各处理pH值最高为4.22,5%糖蜜水平下L2、L3微贮棉秆的乳酸(LA)、水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干物质(DM)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余处理(P<0.05);5%糖蜜水平下L2、L3微贮棉秆的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处理(P<0.05);5%糖蜜组微贮棉秆的氨态氮/总氮值(NH3-N/TN)显著低于4%糖蜜组(P<0.05)。研究表明,添加糖蜜与植物乳杆菌能够有效提高棉秆发酵品质,改善发酵特性;从实际生产角度考虑,推荐糖蜜添加量为5%,植物乳杆菌添加量为0.2%。  相似文献   

12.
鸡肠道内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体外抑菌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鸡肠道内抑菌效果好、适应性强的乳酸菌,从健康鸡小肠内容物中分离乳酸杆菌,并对其进行生化鉴定。结果成功从鸡小肠中分离出6株细菌。通过革兰氏染色和生化鉴定,发现这6株细菌分别是微小乳酸菌(L.minor)、约氏乳杆菌(L.johnsonii)、弯曲乳杆菌(L.curvatus)、肠乳杆菌(L.intestinalis)、嗜酸乳杆菌(L.acidlophilus)、植物乳杆菌(L.plantarum)。对分离到的6株乳酸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表明肠乳杆菌(L.intestinalis)对大肠杆菌有一定的抑菌作用。该研究为后期开发益生菌制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对甘蔗尾青贮品质及有氧稳定性的影响。试验共分为10组,A组为对照组,添加生理盐水;B、C、D组为植物乳杆菌添加组,分别在新鲜甘蔗尾中添加10、20和30mL/kg植物乳杆菌液;E、F、G组为布氏乳杆菌添加组,在新鲜甘蔗尾中分别添加10、20和30mL/kg布氏乳杆菌液;H、I、J组为植物乳杆菌、布氏乳杆菌联合添加组,在新鲜甘蔗尾中分别添加10、20和30mL/kg布氏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等体积混合的菌液。每组3个重复。室温青贮40d,结束后采样测定青贮发酵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植物乳杆菌组降低了甘蔗尾青贮pH,显著增加乳酸含量(P0.05),且随着植物乳杆菌添加量的升高而升高。与添加植物乳杆菌相比,添加布氏乳杆菌组甘蔗尾青贮中乳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乙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且均随着布氏乳杆菌添加量的提高效果更显著;添加布氏乳杆菌组甘蔗尾青贮有氧稳定性较对照组提高48h。布氏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联合组甘蔗尾青贮中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干物质损失较单独添加布氏乳杆菌组有所降低,且能够提高青贮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利用效率。综上所述,植物乳杆菌与布氏乳杆菌联合处理(添加量达到2×10~6 CFU/g鲜重,I组)青贮甘蔗尾能够有效提高青贮品质和有氧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杨健  马永强  姚笛 《饲料研究》2020,43(4):75-80
研究旨在探讨不同低聚糖对乳酸菌体外增殖过程的影响。以不同低聚糖代替葡萄糖作为MRS培养基中的碳源,进行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和保加利亚乳杆菌的体外培养,测定4种乳酸菌不同培养时间的OD_(600nm)、pH值、还原糖含量及24 h培养液中的有机酸生成量。结果表明:4种低聚糖对植物乳杆菌的增殖效果无显著差异,低聚果糖对干酪乳杆菌和嗜酸乳杆菌的增殖效果最好;低聚麦芽糖对保加利亚乳杆菌的增殖效果最好。因此,为充分发挥益生菌的功能应选择合适种类的低聚糖作为益生元添加到饲料中。  相似文献   

15.
本文旨在探究α-乳白蛋白酶解物-钙络合物(α-LAH-Ca)对酸乳发酵特性的影响。研究不同添加量的α-LAH-Ca对酸乳发酵过程中的滴定酸度、p H值、保加利亚乳杆菌数和嗜热链球菌数的影响。结果表明,α-LAH-Ca的添加可以增加酸乳发酵过程中的滴定酸度值,降低p H值;促进发酵过程中嗜热链球菌的生长,对保加利亚乳杆菌的生长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文章旨在研究玉米秸秆接种不同微生物菌剂对其发酵品质和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分为5组,每组4个重复,对照组不添加菌剂,处理1组用1×10~4 cfu/g布氏乳杆菌处理,处理2组用1×10~5 cfu/g布氏乳杆菌处理,处理3组用1×10~4 cfu/g植物乳杆菌处理,处理4组用1×10~5 cfu/g植物乳杆菌处理,青贮时间为90 d。结果显示:各处理组p H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青贮玉米秸秆中酵母菌含量显著高于处理2组和处理4组(P0.05)。处理2组总乳酸、L-乳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处理3组D-乳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处理2组青贮玉米秸秆中乙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青贮90 d后,玉米秸秆放置1 d后,处理3、4组干物质损失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处理2、3组p H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放置3 d后,对照组和处理3组青贮玉米秸秆p H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结果表明:玉米秸秆通过布氏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处理青贮后降低了酵母菌、霉菌及氨基氮的含量,玉米秸秆接种布氏乳杆菌可以提高其青贮后在空气中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以33株具有潜在抑制真菌活性的植物乳杆菌为研究对象,分别与基础发酵剂复配制备酸乳,通过测定发酵酸乳在敞口室温条件下贮藏期间霉菌、酵母菌的菌数变化及酸乳的酸度,筛选具有良好保鲜效果的植物乳杆菌.结果表明:初筛所得9株植物乳杆菌(IMAU80152、10156、80091、50045、10155、80106、10216、10996、10239)可明显抑制真菌生长,复筛出IMAU80091和IMAU80106在酸乳中酸度变化程度显著低于其他菌株及商业保鲜菌(P<0.05),当上述2株菌以1∶1复配发酵时抑制酵母菌效果显著优于商业保鲜菌(P<0.05).复配发酵的酸乳样品贮藏21d后,滴定酸度为(138.24±1.19)°T,显著低于商业保鲜菌组(146.41±1.18)°T(P<0.05).IMAU80091和IMAU80106复配组合可有效抑制货架期内酸乳真菌污染,具有作为生物保鲜菌的优良特性.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以海藻酸钠和脱脂乳作为混合壁材对植物乳杆菌A409微囊化后在动物消化道中的稳定性,试验选用不同质量分数的胆盐、人工胃液及人工肠液处理微囊化植物乳杆菌样品,测定不同处理时间内菌体的存活率。结果表明:研究所用微囊化植物乳杆菌样品具有良好的耐酸性能,用p H 2.5和3.5的人工胃液处理2 h,其存活率均超过80.00%;处理3 h,p H 3.5的人工胃液菌株存活率仍超过80.00%,但p H2.5的人工胃液菌株存活率仅剩64.70%,对强酸环境的耐受性略有不足;用0.10%~0.50%质量分数的胆盐溶液处理微囊化植物乳杆菌样品2 h后仍有较高存活率(超过80.00%),3 h后存活率降至65.60%~82.80%;微囊化植物乳杆菌经人工肠液处理,在0~8 h内有较好的耐受性(超过85.00%),8 h后存活率下降速度较快。以海藻酸钠与脱脂乳作为混合壁材的微囊化植物乳杆菌对酸性条件、胆盐质量分数、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均有较高的耐受性,在动物胃肠道中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对传统发酵食品来源的三株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的发酵特性进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DH1-XHG-3具有适度的菌体自溶特性和蛋白水解活力,且能够高产胞外多糖(99.7mg/L)。将植物乳杆菌DH1-XHG-3作为附属发酵剂应用于酸奶中,发现添加植物乳杆菌的酸奶样品经冷藏21d后菌株DH1-XHG-3的活菌数仍保持在108 CFU/m L,且酸奶样品的乳清析出率低于对照组,感官评定、质构特性和持水力均高于对照组。以上结果证明植物乳杆菌DH1-XHG-3适合作为附属发酵剂应用于发酵乳制品中。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采用牛津杯扩散法,通过抑菌圈的大小分别研究不同乳酸菌及饲料添加剂的体外抑菌效果,为乳酸菌及饲料添加剂的筛选提供初步参考。试验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对大肠埃希氏菌有抑制作用,嗜酸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有抑制作用,所有菌株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没有抑制作用。不同乳酸菌株复配后也表现出一定的抑菌作用。饲料添加剂中,水解单宁酸的抑菌效果最好,对3株菌均有抑制作用(除浓度500 mg/L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没有抑制作用外),且随着单宁酸浓度的增加,抑菌圈越大,抑菌效果越好。葡萄糖氧化酶的抑菌效果次之,200、300 mg/L葡萄糖氧化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鼠伤寒沙门氏菌有抑制作用。苯甲酸、肠杆菌肽、溶菌酶对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鼠伤寒沙门氏菌没有抑制作用。不同饲料添加剂复配也表现出一定的抑菌效果。体外试验结果表明,乳酸菌、单宁酸、葡萄糖氧化酶均表现出较好的体外抑菌效果。 [关键词] 乳酸菌|饲料添加剂|抑菌效果|体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