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永友,浙江省上虞市人,1943年出生,1964年入伍,大专文化程度,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政委,业余热爱盆景艺术,重视盆景艺术发展,20余年来培育、创作各类盆景近百盆。其作品在河北省盆景精品展览评比中多次获奖,在第二届全国盆景博览会获得佳  相似文献   

2.
中国盆景艺术拖着为艺术而艺术的沉重翅膀,缓慢地走过了它1300余个春秋的艰难历程。千余年来,盆景作品是高雅的不能交换的艺术品已成为一种固有观念。其影响根深蒂固。至今仍有人认为盆景成为商品后便会失去其艺术的光彩与伟大的形象。有些艺术家甚至认为自已的作品被称为商品后会降低自己清高的品格和身份。这种狭隘的旧观念无异于作茧自缚,使得一直禁锢在封闭小圈子里的盆景艺术解放40年来仍然被紧锁手脚,难以腾飞。  相似文献   

3.
胡荣庆     
胡荣庆,今年44岁,生于上海,祖籍江苏省宿迁县。1962年开始从事园林工作,两年后专攻盆景技艺。现任上海植物园盆景研究组组长。二十余年来,他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盆景艺术事业中来。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尤其在中、小型及微型盆景上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颇受国内外同行的赞赏。在创建上海风格的盆景艺术和盆景基地中,胡荣庆曾竭尽全力发挥地方特点和优势,并将“哈克  相似文献   

4.
“老骥”,就是纪连达,一个曾经的老兵,一个首席小提琴手,一个自学成才的摄影家,一个十几年来痴迷盆景艺术的74多的老人。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的盆景艺术如同其它西方国家一样,1945年第二次大战后才开始发展,而且仅仅只有少数人从事盆景栽培。二三十年代,两位来自中国哈尔滨和广州的移民,为澳大利亚带来了盆景艺术。他们是澳大利亚盆景的开拓者。 1964年,悉尼的Ryde园艺学校开办了首期盆景班,将仅有的几位实践者组织到一起。两年后,第一个盆景艺术社团在悉尼成立。不久,一些俱乐部纷纷在墨尔本、堪培拉、佩思、阿得雷德和布里思本成立。之后,堪培拉和墨尔本相继开办了更多的盆景艺术教学班。  相似文献   

6.
一1989年,福建省第二届盆景展览在泉州举办,这是我迷上盆景后第一次有机会观摩全省性作品。在记忆中,是著名榕树盆景《凤舞》的原作者杨吉章先生通知我这个消息,同时还捎来口信,要我参观前先与他见面,虽然没说明原因,但语气中似有重要的事。我如约而至。老人一见面,寒暄都顾不上,马上领我去展场,来到一组小型作品前站住。很多年后回忆起来,依然无法忘记当时面对这组小品内心的震撼。一瞬之间,我忽然有一种很真实关于盆景的艺术感觉。我后来给这位作者同类作品写短评时,用清人王廷相"摆脱形模,凌虚结构"的话来概括它的个性,也许这样的概括有欠全面,但作者有非同寻常  相似文献   

7.
韩国盆景艺术苑成范永先生怀着对中国的友好感情,多次来华访问,1999年在江苏扬州红园参观时,提出了结好的意向,并很快得到了红园的赞同。最近,两园正式缔结为国际友好盆景园。盆景艺术苑位于韩国的济州岛,是成范永先生花费32年时间建成的,1992年正式开园后,很快就以其精美的盆景和造园在世界范围赢得声誉,此后每年都有许多著名人士前去参观。1995年11月17日,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来到盆景艺术苑,在观赏盆景以后,赞扬了成范永的开拓精神,还为盆景艺术苑签名留念。  相似文献   

8.
张远信     
张远信,1944年生于成都,从60年代初入杜甫草堂博物馆从事盆景艺术事业,拜师李忠玉、甘如才。1963年起,系统地学习钻研植物学、植物保护学等专业知识后,为盆景制作技艺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文革风起,百花凋零,他在逆境中仍奋发图强,独居斗室,潜心攻读园艺学等大专课程,并结合艺术实践,创造盆景作品千余件,逐步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与此同时,千方百计保护古桩,使杜甫草堂成为川西盆景的重要生产基地,并冒着极大风险组织盆景展览,交流盆景技艺,为振兴川派盆景艺术作出了贡献。他创造  相似文献   

9.
《中国花卉盆景》2009,(10):47-47
作者简介 蔡加强,1963年11月生,福建永春华桥中学高级教师,系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花卉协会盆景分会会员。痴迷盆景近20年,刻苦钻研,努力实践,在盆景艺术上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后得名师苏本一先生、康日照先生的热心指导,盆景艺术得以升华。已有多件作品发表及参加全国展览,并多次获奖。作品不掬形式,构思生动巧妙,技法细腻,崇尚自然野趣,又不乏浓厚的时代气息。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名誉会长苏本一赞其盆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月北京盆景艺术研究会主持召开了现代盆景艺术研讨会。 研讨会由北京盆景艺术研究会秘书长隋学芳主持,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北京盆景艺术研究会会长石万钦以《现代盆景艺术概述》为题做了讲演。他谈到,自1997年首次公开提出“现代盆景”的概念,至今己10年有余。现代盆景实现的是盆景艺术同种不同类的艺术创新。  相似文献   

11.
舒艺农老先生是川派重庆盆景的代表人物,是盆景艺术界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舒老先生于1922年,于1991年病故,享年69岁。他生前是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盆协副会长,重庆市盆协副理事长,重庆市花木公司盆景技师。舒老先生自幼喜爱盆景艺术,从青年时代就投身于盆景艺术创作,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为继承和创新重庆盆景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对川派盆景艺术  相似文献   

12.
用榕树树枝造出环环相扣的五个圆圈,圆圈上还站着一个舞者,这就是一个像奥运标志的盆景。不久前,万江盆景爱好者胡泽林老人向《东莞日报》表示希望在2008年北京奥运到来之际,能将自己的两个盆景作品赠予北京奥组委,以表他的一片心意。据胡伯伯介绍,他想送给北京奥组委的两个盆景,一个是舟,一个是奥运标志,这两个作品都是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后方定型的。随后,记者跟胡伯伯来到他位于万江的艺术盆景场。刚到盆  相似文献   

13.
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苏本—谈盆景艺术》,图文并茂,较好地回答了盆景创作中的方向、方法和若干疑难问题。书中还收入了海内外盆景名家风格各异的作品130余幅,为盆景爱好者提供了学习的范例。本书出版后不到两年,已再版扩大发行。这在同类书籍中是不多见的。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花木协会首届盆景展览不久前在常州展出。江苏盆景艺术历史悠久,是我国盆景艺术的发源地之一。近年来,花木生产已从单一的苗木经营,逐步发展到盆景栽培制作。1985年全省盆景树桩销售额比1984年增长近一倍。盆展中,有老干虬枝、清秀古雅的苏派盆景;有“一寸三弯”造型平整的扬派盆景;有继承金陵画派,  相似文献   

15.
月季在盆花、切花及园林绿化的应用上已相当普及,然将其制作成盆景的却寥寥无几。北京盆景艺术研究会的专家教授历经十余年卓有成效的积极探索,在月季盆景艺术的制作和普及推广上初获成功。2010年在北京月季文化节上,卢乃骅老先生首次亮相的两盆树龄分别为30年(见图)、18年的月季盆景,以其蓄根拙茎,一举夺得金、银大奖。  相似文献   

16.
叶德鉴系福建建瓯人,学名德金,号阳圃,今年75岁高龄。他性格热情奔放,关注环保事业,提倡自育桩材,创作重心放在丛林、山石于一体的组合盆景,其作品已收入香港《文农盆景》国际网站。自1983年退休后,20年来辛勤创作,多次向本刊提出合理化建议,在问卷调查中,叶老被称为“艺德高尚的老园丁”,由于他热爱盆景艺术,至今身体健康,为盆景的民族风格再上一层楼笔耕不缀  相似文献   

17.
宋德钧同志提出统一盆景术语的意见,是非常及时的。在盆景艺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不及时统一盆景术语,将对盆景艺术制作和研究带来很多不便。笔者也想谈一点看法,供参考。Bonsai(盆栽)是日本的叫法,其本义是盆栽植物和盆景树木。它不符合我国的叫法,也不符合盆景的真正含义。就字面理解,盆栽只是将植物栽在盆中而已,没有人工艺术造型的含义;再者它只适应于“植物盆景”(或称“树木盆景”或“花木盆景”),而不适应于山水盆景。盆景既然起源于我国,就应该以中  相似文献   

18.
秦翥翊     
秦翥翊,1947年7月生于广西阳朔,1966年开始从事园艺工作,1970年起迷上了盆景艺术。由于他长期生活在“山水甲天下”的漓江之滨,自然资源丰富,景色优美,为他创作独特的山水盆景奠定了基础。他常常不辞辛劳,遍访名山,有时冒着生命危险,进深岩,攀高峰,漫山遍野地寻找制作盆景的素材,甚至忍饥受饿、风餐露宿也在所不辞。为了创作出具有美妙意境的作品,他除了向大自然学习外,还深入研究古典文学及绘画艺术中的各种构图章法,著有《盆景漫笔》。此文由中国新闻社采用后,先后被香港《文汇报》、《大公报》转载。1978年,在首届全国盆景艺术展览中,他的作品《轻舟已过万重山》被作为佳作  相似文献   

19.
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大良镇是个南方古镇,盆景艺术在当地有悠久的历史。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飞跃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出现一股栽种花卉、制作盆景的热潮。大良镇盆景协会在当地党政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在人民群众渴望改善和丰富文化艺术生活的呼声中诞生了,现今有会员70多人。协会以振兴中华,发展岭南盆景艺术,为当地两个文明建设作贡献为宗旨积极开展活动。协会成立不久,即通过培训班、专题讲座等形式,组织会员了解中国盆景艺术的历史和岭南盆景艺术的发展史,以及全国各流派的艺术特点,学习植物学、土壤学、植培技术和盆景制作技艺。协会还以改革创新为指导,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江西省的盆景艺术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江西盆景艺术》是对近年江西盆景艺术创作的一次检阅,共选载了树桩盆景、山石盆景、微型盆景和景德镇花瓶、花盆的彩照150余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江西盆景艺术的创作水平。此书出版后,受到了广大盆景爱好者的欢迎。本书由江西省科协编辑。著名园林、古建筑专家陈从周教授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