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6 毫秒
1.
豫东平原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土壤耕层养分特征分析,论述了不同农田利用和管理措施下不同土壤类型的土壤养分时空变异特征及硝态氮的累积特性。由于“重氮磷、轻有机肥,忽视钾素补给”,土壤养分变化以退化趋势为主,钾素耗竭性明显。硝态氮累积表现为从上向下递减、由上至下递增和相对积累于土体某-深度3种变化趋势,提出了土壤持续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2.
庄云  武小净  李德成  史宏志  龙怀玉 《土壤》2013,45(5):952-956
以河南省豫中平原区的襄城县和豫西黄土高原区的灵宝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对灵宝市5个和襄城县10个典型优质烟田的土壤调查,尝试建立相应的土系。结果表明,灵宝市烟田土壤主要是发育于黄土母质,亚类上均属于普通简育干润雏形土,为同一土族,依据土体中新生体如砂姜、铁锰结核、碳酸钙假菌丝体等的有无可暂划为4个土系。襄城县10个烟田土壤主要发育于黄土冲积物和古黄土性河湖相沉积物上,亚类分别归属于普通钙质干润淋溶土、石灰底绣干润雏形土、变性砂姜潮湿雏形土、石灰淡色潮湿雏形土和普通淡色潮湿雏形土,分属6个土族,同一土族下不同的烟田土壤,主要依据土体色调的差异可暂划为8个土系。  相似文献   

3.
夏季降水是造成我国西北黄土高原区旱地土壤硝态氮淋溶的主要原因。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冬小麦收获后,不施肥种植夏玉米而利用土壤残留养分阻止硝态氮淋溶的效应。结果表明,小麦播前施氮量增加,夏玉米收获期生物量和子粒产量增加,但磷肥用量增加对其影响不明显。小麦播前施氮量增加,夏玉米氮磷钾累积增加,施磷量增加,氮钾素累积降低,磷素累积无显著变化。土壤剖面含水量随小麦播前施氮量增加而降低,不同施磷量土壤剖面水分累积量的差异显著减少。不施肥种植夏玉米可以有效阻止和减少土壤剖面硝态氮淋溶,但在小麦播前施氮240和320kg·hm^-2时仍有较明显淋溶,其累积峰逐渐向深层土壤转移,造成氮素损失。施磷时,土壤剖面0-220cm硝态氮累积量下降,220cm以下土层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种植利用方式的氮素平衡、不同施肥结构土壤氮素的循环和不同种植利用方式下土壤硝态氮的累积特征 ,结果表明农田利用方式和肥料施用结构等是土壤氮素平衡与硝态氮的累积变化的重要原因。有机肥的施用对土壤中氮磷钾养分平衡具有积极作用 ,同时可以有效地控制土壤硝态氮的淋洗深度。  相似文献   

5.
利用渗漏池和量雨器收集降雨和径流,并测定雨水、径流、土壤、植株养分,研究黔北烟区烤烟季玉米的养分利用与径流损失。结果表明,在玉米生长季节,地下径流量随降雨量增加而提高,但地下径流量/降雨量前期较高,中后期较低。雨水中的养分浓度表现为铵态氮>钾>硝态氮>磷;养分浓度的变异系数因养分种类和玉米生育期不同而表现出多样性。在玉米生育期间,降雨输入氮、钾分别占玉米吸收量的13.51%和19.67%,对玉米营养有重要作用。在地下径流的养分浓度表现为硝态氮>钾>铵态氮,未检测到磷。地下径流损失的养分主要是硝态氮和钾,并主要发生在玉米生育前期。在玉米移栽前、收获后,养分输入总量/输出总量略有降低,土壤有机质和全效养分未发生明显变化,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收后比栽前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土壤氮素的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不同种植利用方式的氮素平衡、不同施肥结构土壤氮素的循环和不同种植利用方式下土壤硝态的累积特征,结果表明利用方式和肥料施用结构产土壤氮素平衡与硝态氮的累积变化的重要原因,有机肥的施用对土壤中氮磷钾养分平衡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可以有效地控制土壤硝态氮的淋洗深度。  相似文献   

7.
不同种植年限日光温室土壤盐分和养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以山西省临汾市不同种植年限的蔬菜日光温室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硝态氮、速效磷、速效钾等养分指标的累积状况以及温室土壤电导率、可溶性盐、pH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大田土壤相比,温室土壤电导率和可溶性盐含量逐年增加,pH值下降,种植8a的日光温室土壤盐分累积量已接近黄瓜的生育障碍临界点;土壤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累积,尤其是土壤速效磷、硝态氮的累积严重;日光温室特殊的环境条件以及过量施用化肥是土壤盐分累积和养分富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江西水稻土养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近年水稻土养分变化状况,于1997年采集原土壤普查点位的耕层土样142个,进行农化性状分析。结果表明:江西水稻土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呈上长这效钾含量稍有改善;pH值略有下降,并简略讨论了上述养分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贾萌萌  刘国明  黄标 《土壤》2021,53(1):30-36
以江苏省水耕人为土和潮湿雏形土两种土壤类型为对象,研究了设施菜地利用强度对土壤磷形态分布及其有效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利用强度增加,两种土壤类型的各磷形态含量均有所增加,以水溶态磷和铝结合态磷(Al-P)增加最为显著(P<0.05).而水耕人为土闭蓄态磷(O-P)占总磷百分比和潮湿雏形土残渣态磷占总磷百分比随利用强度增...  相似文献   

10.
连续3年定点监测位于黄土高原南部陕西杨凌的10余个新建日光温室栽培蔬菜种类、产量及施肥情况,并在每季作物种植前及收获后测定0~100 cm土壤电导率、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及0~200 cm土壤硝态氮等理化性质。结果表明,过量施用有机肥及化肥导致新建温室土壤养分大量盈余,前3年土壤氮、磷、钾养分(以N、P2O5、K2O计)表观盈余量之和分别高达3 784、4 097及2 727 kg/hm2。种植前3年有机质、全氮呈线性增加,年均增加量分别为4.25、0.25 g/kg;土壤有效磷、速效钾累积更加突出,种植2年后,耕层有效磷及速效钾已达高或极高水平;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剖面硝态氮累积量显著增加,耕层以下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也有所增加。说明新建日光温室在种植初期就存在施肥过量问题,由此引发的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1.
农田表层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给田间养分监测设施布设方法提供依据,在陕西杨凌选取2块农田,采用12 m×12 m嵌套6 m×6 m的采样方法,采集表层土壤(0~20 cm)养分数据,运用经典统计、地统计学结合Kriging插值方法,分析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冬小麦抽穗期与成熟期农田表层土壤全氮(TN)变异系数10%,为弱变异,土壤有机质(SOM)、有效磷(AP)变异系数介于10%与100%之间,为中等变异,有效钾(AK)和铵态氮(NH_4~+-N)变异系数100%,为强变异,成熟期硝态氮(NO_3~--N)由强变异转为中等变异。土壤养分最优半方差模型为球状模型,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土壤养分空间相关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土壤SOM、TN块金系数25%,空间相关性强烈,以结构性因素为主导;冬小麦抽穗期速效态养分块金系数介于25%与75%之间,空间相关性中等,随机性因素主导,成熟期25%,空间相关性增强。采样密度由6 m×6 m变为12 m×12 m时,变异程度保持不变,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系数差值在0.04%~59.48%范围内,成熟期2号样地的AK除外,块金系数差值在0.065%~34.177%范围内,2种采样间距获得的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基本一致,建议选用12 m×12 m网格。  相似文献   

12.
土地开发对农田土壤养分和盐分变异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红旗  谷海斌  陈冰  盛建东 《土壤》2012,44(1):90-94
利用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新疆库尔勒市包头湖农场土地开发后土壤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开发后种植区的土壤有机质和盐分降低,有效磷含量增加,碱解氮含量变化不大;尤其是土地开发后撂荒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明显。土壤盐分与有机质、碱解氮及速效钾的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有效磷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土地开发后需增施有机肥,补充钾肥,并尽可能不撂荒。  相似文献   

13.
北京山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梁斌  齐实 《土壤》2018,50(4):769-777
为了揭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分布特征并且指导土壤规划管理,以北京市西部山区水源林和京津风沙源地带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大田采集样本的基础之上,运用了地统计学与GIS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了典型区域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和全氮的空间变化格局,同时采用模糊模式识别理论对土壤养分等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其变异特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整体上符合正态分布(P0.05),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的空间分布变异性较强,碱解氮和全氮的变异系数相对降低,并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呈现逐渐缩小趋势。土壤养分的各项指标能够较好地符合半方差函数模型,有机质和全氮具有较好的空间自相关性,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效磷体现出中等自相关性,土壤养分整体分布格局的空间自相关性水平较强。土壤碱解氮含量等级为中等的比重最大,其面积占比为27.87%;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整体处于缺乏状态;而有机质含量在很丰富等级比重较大,且区域73.77%的土壤质地类型属于有机质丰富;全氮含量变化程度较低,并且大部分地区处于丰富的水平;区域土壤肥力的综合水平为IV。研究成果为区域土壤资源使用划分、修复重建以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杜龙全  刘峰  史舟  赵霞  李德成  张甘霖  董晋鹏  陈东升 《土壤》2022,54(6):1273-1282
土壤养分空间分布是土壤质量监测与可持续管理的关键信息。在大面积高寒山区,土壤调查样本较为稀疏,准确地预测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并建立合理的管理分区,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基于青海省土系调查的205个土壤剖面数据,利用随机森林模型结合环境因素变量(地形、气候、植被、遥感数据), 分别建立了表层(0-20cm)土壤全氮(TN)、全钾(TK)、全磷(TP)与之间的定量关系,对青海省土壤养分含量的空间分布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结合全国土壤养分的分级标准,利用投影寻踪法,生成了土壤养分的管理分区。留一交叉验证结果显示,全氮(TN)、全钾(TK)、全磷(TP)空间预测的R2分别是0.89、0.85、0.82,可解释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80%以上,表明随机森林模型和环境因素变量结合可以在稀疏样本条件下有效地预测大面积高寒山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青海省土壤养分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模式,土壤综合养分高等级 出现在南部的玉树、果洛、黄南和东部的湟水谷地地区;低等级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可可西里、海南州中南部;全省土壤综合养分分级均在中上等级以上 ,占全省面积是81%。分析发现,植被是影响青海省表层土壤养分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其中年降水、地表温度是影响青海省表层土壤全氮(TN)空间模式的重要因素;地表覆被、海拔和地表温度等环境因子对表层土壤全磷(TP)的空间变异占主导作用;年降水、昼夜温差是影响表层土壤全钾(TK)的空间模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长沙市蔬菜地土壤有效养分的空间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长沙市宁乡超大蔬菜基地,以面积为239.5 hm2的蔬菜地为试验区,随机采集了329个土壤耕层(0~20 cm)样品,应用地统计学分析了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的空间变异特征,并应用克里格插值方法绘制了土壤三种有效养分的空间分布图。为了使数据更好地符合正态分布,我们对它们进行了logit转化。通过趋势分析,我们发现铵态氮不存在明显的空间趋势,硝态氮和有效磷存在二阶空间趋势。地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数据经logit转化和必要的趋势去除后,铵态氮和硝态氮表现为中等空间自相关性,有效磷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铵态氮的半方差函数图符合Matérn模型,硝态氮和有效磷的半方差函数图符合Stein的Matérn模型。它们的变程分别为144 m、592 m、168 m。研究区铵态氮空间分布破碎化程度较高,硝态氮和有效磷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阶梯状趋势。  相似文献   

16.
胜利矿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义博  雷少刚  刘英 《土壤》2020,52(2):356-364
研究矿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特征对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选取胜利矿区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地统计学和GIS技术分析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性,并探讨地形因子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其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pH、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8.073、21.588g/kg、82.914mg/kg、8.210 mg/kg、257.341 mg/kg。除pH属于弱变异外,其他养分均属于中等强度变异。各项养分指标均具有一定的趋势效应。pH的最适模型是球面模型,有机质、速效钾的最适模型是线性有基台模型,速效氮、速效磷的最佳拟合模型是指数模型。pH、有机质、速效氮表现为中等空间相关性;速效磷、速效钾呈弱空间自相关。pH值由中部向四周逐渐降低;有机质、速效氮高值区集中在西部高程较大的位置,低值区分布在受人类扰动较强的中东部;速效磷、速效钾没有呈现一定的分布规律。坡度、坡向、高程、地形湿度指数是造成土壤养分格局差异的主要地形因子;从土地利用方式看,采矿扰动是养分含量较低的重要原因,矿业用地养分含量显著低于耕地和草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寒矿区覆土处理对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的影响,以评估覆土措施在露天煤矿排土场所达到的植被恢复效果,为高寒矿区生态保护和恢复提供技术依据。[方法]调查分析青海省木里煤田不同年限5个覆土处理和3个不覆土处理矿区排土场植被群落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结果]在覆土处理下,随着建植年限的增加,木里煤矿排土场植被和幼苗盖度显著增加(p<0.05),土壤速效磷、全钾、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呈增加趋势,但未达显著水平;煤矿区排土场不覆土和覆土处理,植被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主要指标差异不显著;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高寒煤矿区排土场植被生长的主要土壤养分是全氮、速效氮、速效钾和有机质。[结论]高寒矿区露天煤矿排土场植被恢复的关键措施不是覆土处理,可通过施足有机肥和化肥的方式代替覆土处理达到植被恢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鲁中山区小流域坡面侵蚀土壤养分空间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艳华  董元杰  张民  邱现奎  胡国庆 《土壤》2011,43(2):179-183
采用野外采样、室内分析的方法,以鲁中山区九仙山小流域3个自然坡面(阳坡、东坡和西坡)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小流域坡面侵蚀条件下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3个坡面有机质含量呈现出顺坡距离小于20 m时,有机质含量按照东坡>西坡>阳坡的顺序递减,顺坡距离大于30 m时,有机质含量按照西坡>阳坡>东坡的顺序递减;沿顺坡方向,3个坡面不同坡位土壤有机质、碱解N、速效P、速效K含量存在差异,总体趋势是坡面中上部土壤有机质和速效养分含量偏低,在坡底部养分相对富集;东坡和西坡剖面不同层次土壤有机质、碱解N、速效P、速效K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有机质在0 ~ 20 cm平均含量约为8 g/kg,在80 ~ 100 cm处约为2 g/kg,碱解N在0 ~ 20 cm平均含量为50 mg/kg,在 80 ~ 100 cm 处为20 mg/kg。  相似文献   

19.
王政  刘久羽  彭博  李博  阙宏伟  敖金成  刘加红 《土壤》2023,55(4):918-924
为实现坡耕地土壤保育和可持续利用,探究了云南红壤坡耕地烤烟生长季土壤主要养分迁移特征。结果表明:红壤坡耕地剖面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CEC)及主要养分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线性降低,土壤容重则线性增加,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30 cm土层以下变幅较小;随着烤烟生育期进程,剖面土壤化学性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红壤坡耕地烟田垄土和冲积土主要养分含量随坡位自上而下呈降低趋势,垄土降幅小于冲积土,且相同坡位土壤团聚体结构的有机质含量以垄土较高。红壤坡耕地不同坡位烟株生长特性表现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总体上,云南红壤坡耕地土壤主要养分在耕作层(30 cm)以下下移潜力较弱,坡位因素会加速上坡位土壤贫瘠化。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土壤养分状况及变异特征,本研究以2012年和2017年涪陵区烟田土壤样品为研究对象,采模糊数学原理对土壤养分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运用t检验和多重比较方法分析了各肥力指标的变异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56.25%的土壤pH适宜,变幅在4.41~8.12之间;有机质含量变幅为7.62~39.99 g/kg,中等水平土壤占71.88%;全氮及速效氮、磷含量偏高,钾含量丰富。适宜性评价显示,2017年研究区植烟土壤适宜指数均值为0.6,变异系数为26.17%;适宜性指数分级表明,II级以上的植烟土壤占46.88%;与2012年相比,土壤pH、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分别增加了0.54、1.69 g/kg、0.58 g/kg、24.63 mg/kg、17.2 mg/kg和66.6 mg/kg。结果说明,研究区土壤酸化趋势有所减缓,氮、磷、钾及有机质等含量有逐渐增加趋势,因此,生产上要持续进行土壤改良,严格控制氮肥投入量,提升磷钾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