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南京地区夏大豆田的定殖蚜虫主要是大豆蚜(Aphis glycines)。1987和1988两年黄皿共诱到29种蚜虫,其中以大豆蚜数量最多,是传播SMV的主要介体,其他介体蚜虫有:绣线菊蚜(A.citricola),豆蚜(A.craccivora)、棉蚜(A.gossypii)、萝卜蚜(Lipaphis erysimi)、桃蚜(Myzus persicae)、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麦二叉蚜(Schizaphis graminum)和二叶草彩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1987年蚜虫迁飞峰出现在大豆花期以前,2周后田间出现发病高峰,SMV发病增长率与蚜虫迁飞量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P<0.01);1988年蚜虫迁飞峰发生在大豆花期以后,其迁飞量与SMV的流行无显著线性相关(P>0.05)。  相似文献   

2.
种子带毒率及有翅蚜降落量对SMV流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田主要迁飞降落的蚜虫有大豆蚜、棉蚜、玉米蚜、桃蚜、禾谷缢管蚜、豆蚜等,而大豆蚜的数量占绝对优势。当有翅蚜迁飞降落量大,同时田间病株率高时,SMV日侵染率高,最高达49.57%。田间有翅蚜发生和迁飞降落高峰一般在7月份,此时的迁飞降落蚜量和SMV的种子带毒率决定病害流行的程度。0.5%种子带毒率显著推迟SMV流行的时期。田间有翅蚜发生和飞翔高峰期推迟到8月份,0.2%和0.1%种子带毒率可控制SMV的流行为害。  相似文献   

3.
设计与大豆叶片反射光谱相似的绿色诱盘,诱集大豆田迁飞降落的有翅蚜,结果所获蚜虫种类和数量与田间有翅蚜的动态变化相吻合。绿色诱盘诱集蚜量与田间百株有翅蚜量和大豆花叶病(SMV)侵染速率相关显著。黄皿诱蚜量接近绿色诱盘所获蚜量的2倍,但黄皿诱蚜与田间百株有翅蚜量和SMV侵染速率均无显著相关。SMV流行程度与田间百株有翅蚜量无显著相关,而决定于田间种传病株率的高低和病害盛发期田间着落蚜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4.
设计与大豆叶片反射光谱相似的绿色诱盘,诱集大豆田迁飞降落的有翅蚜,结果所获蚜虫种类和数量与田间有翅蚜的动态变化相吻合。绿色诱盘诱集蚜量与田间百株有翅蚜量和大豆花叶病(SMV)侵染速率相关显著。黄皿诱蚜量接近绿色诱盘所获蚜量的2倍,但黄皿诱蚜与田间百株有翅蚜量和SMV侵染速率均无显著相关。SMV流行程度与田间百株有翅蚜量无显著相关,而决定于田间种传病株率的高低和病害盛发期田间着落蚜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5.
田间飞翔蚜虫传染大豆花叶病毒(SMV)的模型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一个飞翔蚜虫非持久性传染植物病毒的侵染概率模型。设置绿色诱盘捕捉着落大豆株冠的蚜虫估计飞翔翅蚜日平均着落株冠次数。采用诱饵植株测定田间一定传染性病株率和飞翔蚜量条件SMV的日侵染率,对迁飞着落蚜虫群体传染SMV的效率进行估计,实现模型对SMV日侵染率的预测。结合显症率预测,对两年三个区的SMV病株率发展动态用模型拟合回测,平均准确度为90.18%,对两年非建模的两区病株率发展动态拟合预测,平均准确度为88.41%。  相似文献   

6.
奚启新  郭景泉 《昆虫天敌》1992,14(2):65-66,68
蚜虫既是大豆的主要害虫之一,又是大豆病毒病的重要传播介体。每年因蚜虫的直接为害和其传播大豆花叶病毒所造成的损失十分严重。因此,测定有关杀虫剂对蚜虫的防治及其对天敌的毒性,合理用药,保护天敌,达到既控制蚜害又减轻大豆花叶病毒(SMV)流行,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笔者测定了八种杀虫剂对危害大豆的三种蚜虫的杀伤效果和对二类天敌的毒性,从中选择出了适宜的药剂。  相似文献   

7.
大豆花叶病流行因素和发生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4—1989年于济南研究诸因素对病害流行的作用。研究表明,大豆品种抗性和初始毒源数量为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大豆幼苗期最感病,开花期为发病高峰。在春大豆苗期温度偏高雨量偏少及夏大豆苗期温度偏低雨量偏多的情况下,有利花叶病发生。对13种蚜虫进行饲毒接毒试验,证明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civora)和大豆蚜(Aphisglycines)可传毒,对病害田间流行有重要影响。对5年的16组数据应用IBM微机进行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组建发生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8.
通化县大豆蚜虫的主要天敌有:日本豆蚜茧蜂(Lysiphlebia japonica Asbmeab)、大豆蚜茧蜂(Trioxys anctus Haliday)和三叉蚜茧蜂(Trioxys sp.)。其中日本豆蚜茧蜂约占95%以上,一般年份寄生率可达34%~70%,是大豆蚜虫前期的重要天敌。由于后期重寄生率高,羽化率低,失去对蚜虫的控制作用。为此,我们从1985年开始对不同时期、不同环境和栽培方式进行大豆蚜虫重寄生调查,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9.
范遗恒 《植物保护》1990,16(2):35-35
目前我市大豆蚜虫发生量采取经验预报法,为提高预报的准确性,我们整理了1972—1987年16年间的大豆蚜虫发生量资料(以高峰日百株量为代表),结合经验预报选取了大豆蚜虫迁入大豆田后至发生盛期前(即田间蚜量波动期)6月上、中旬的降雨量与大豆蚜高峰期蚜量间关系密切,试用于发生量预测,现将结果述后。 蚜虫发生程度分级:1979年前无固定测报田,靠田间调查,有的年份因防治打药,这样年份所调查的高峰日百株蚜量,不能完全代表实际发生程度;结合历年对发生程度的宏观观察记载,将两者互相对照,加以校对,确定发生程度级别。高峰日百株蚜量1—3万头者为1级(轻);3—5万头者为2级(中等发生);5万头以上者为3级(重发生)。 6月上、中旬降雨量分级:根据16年降雨量的实际情况分级标准是:50毫米以下为1级;60—70毫米为2级;71—138毫米为3级。具体情况如下表:  相似文献   

10.
经1984—1986年研究,探明了蚜虫迁飞与西瓜病毒病的发生流行有密切关系。接种试验表明.桃蚜(Myzus Persicae)、豆蚜(Aphis craccivora)以非持久性方式传病.本地4—6月的迁飞蚜虫以桃蚜为主,其次为豆蚜、棉蚜.有三个迁飞高峰,在第一峰后10—20天田间始病,二、二峰后病株率猛增.1985—1986年试验、示范,瓜田覆盖银灰色地膜有显著的拒  相似文献   

11.
用黄豆芽作产卵植物繁殖东亚小花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亚小花蝽产卵于植物组织内,为了寻找大量繁殖小花蝽时适用的优良产卵植物,在实验室采用3种植物供其选择产卵,结果小花蝽在黄豆芽、连翘嫩梢和菜豆荚上产的卵,分别占59.1~67.4%,23~32.9%和7.7~9.5%。在500毫升容器中饲养小花蝽,其产卵量随黄豆芽的增加而递增,当每头雌虫给予约一根黄豆芽供作产卵时,一生产卵51.9粒。产有小花蝽卵的黄豆芽在0~4℃冰箱中冷藏3~8天,孵化率均在90%以上。用黄豆芽作产卵植物繁殖小花蝽,成虫获得率可达50.1~84.4%。由于黄豆芽可在室内终年供应,手续简单,作为小花蝽产卵植物着卵多,孵化率高,耐冷藏,适用于室内大量繁殖。  相似文献   

12.
 接种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后4、9、14天,对我国小黑豆抗源灰皮支黑豆和元钵黑豆及感病对照鲁豆1号根部形成的合胞体组织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感病品种的合胞体细胞较大、靠近木质部导管一侧有内生长,各种细胞器丰富,内质网数量多形体长、多为光滑型;抗病品种合胞体细胞较小,核糖体较多,内质网小而少、多为粗糙型,细胞内出现较多的类脂肪体,在侵染早期,细胞质快速降解,有时发现细胞质膜与细胞壁发生分离。  相似文献   

13.
 以鲁豆1号作感病对照,通过接种相同数量的卵和二龄幼虫并采用切顶水培技术研究我国筛选出的两个小黑豆抗源:灰皮支黑豆和元钵黑豆对大豆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侵染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接种后24 h侵入大豆抗感品种根内的二龄幼虫数十分接近,差异不显著;接种后水培15~17 d,抗病品种根内的二、三龄幼虫数无论是单株平均值,还是所占百分数均极显著高于感病对照,而四龄幼虫、雌成虫和总成虫数正好与此相反。感病对照鲁豆1号根上二龄、三龄、四龄、雌成虫和总成虫数所占百分数为4.40%、10.20%、24.95%、29.35%和60.45%,而元钵黑豆和灰皮支黑豆根上各龄线虫的百分数分别为22.30%、26.50%、13.55%、3.80%、37.65%和24.30%、29.60%、15.05%、2.50%、31.15%。抗感品种根上线虫性比的差异极明显,抗病品种为10左右,而感病对照稍大于1;抗病品种根上线虫幼虫从二龄到三龄及从三龄到四龄阶段有较高的死亡率,而且从三龄到四龄阶段的死亡率高于从二龄到三龄阶段。  相似文献   

14.
襄汾县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孢囊线虫在襄汾县一般1a发生4代.该线虫主要分布在15cm以内的耕作层,降雨对它的垂直分布影响较大,雨后线虫下移.受害程度不受播期影响.不同的大豆品种对线虫有抗性差异.田间药剂试验表明,5%涕灭威颗粒剂土施防效最好,表现出明显的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1985—1990年,对584个大豆品种(系)进行了抗蝇性研究。经初筛、复筛,最后筛选出4个抗性较好的品种,以豫豆2号抗性最好。并测定了大豆品种(系)对豆秆黑潜蝇的扰生性、耐害性。分析了17种氨基酸与抗性的关系;对大豆不同品种主茎进行切片检查发现,髓部直径与主茎直径比值(X_1)、木质部厚度与主茎直径比值(X_2)与侵入虫量(Y)关系密切。其多元回归方程为:log■=1.3499+0.1694X_1-2.0719X_2  相似文献   

16.
大豆花叶病毒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大豆花叶病毒病是世界性病害,导致大豆产量降低并产生种粒斑驳。目前国内外对SMV株系的划分不统一。美国报道了G1-G7,G7A,C14九个株系,日本报道了A-E 5个株系,中国东北1、2、3号株系,江苏SA-SH株系,湖北S1,S2株系,黄淮Y 1-Y7株系。各地学者开展了抗源的鉴定和抗病育种工作,筛选和选育出一批抗病品种。美国已命名3个抗性基因,Rsv1,Rsv2,Rsv3。由于抗源不同,对中国东北3个株系SM V抗性遗传研究结果不同,抗性受1对或2对显性或隐性基因控制;对江苏株系抗性遗传研究结果一致,抗性受单显性基因控制。对感染SM V后大豆植株及种粒生理生化性状的变化及抗性机制进行了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同工酶等性状与抗性有关。目前已鉴定出与抗性基因连锁的SSR,RFL P和R APD分子标记,成功的克隆了SMV外壳蛋白基因并导入大豆中。  相似文献   

17.
黄淮区大豆花叶病毒株系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8个大豆品种作为一组株系鉴别寄主,将黄淮豆区8省市202个毒株划分为7个株系(y1~y7)。y1及y2为弱毒株系,仅侵染感病品种(1138-2、文丰5号);y3、y4、y5为中毒株系,分别侵染感病和中抗品种(齐黄10号、徐豆1号、诱变30、鲁豆4号);y6及y7为强毒株系,除侵染以上品种外,还侵染高抗品种(齐黄22、密荚1号)。全区弱毒株系占55.9%,中毒株系占28.7%,强毒株系占15.3%。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安徽和北京市以弱毒株系为主(43.5%~88.9%),山西省以中毒株系为主(50.0%),陕西省弱毒株系、中毒株系各占50.0%,山东、河南、河北3省强毒株系所占比例较高(22.4%~33.3%)。株系分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从山东省高密县、胶州市及江苏省沛县5个采集点的大豆孢囊线虫中,共分离出110个真菌菌株。优势真菌是镰刀菌,其它为柱孢菌、弯孢霉菌和一种子囊菌。真菌的出现机率平均为44%。在洋菜平板上测定,菌株对该线虫卵,均有不同程度的重寄生能力,其中茄病镰刀菌高达49%。该菌和柱孢菌的分生孢子萌发后可直接穿透卵壁,卵的内含物完全被其粗短的菌丝体取代。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大豆疫霉根腐病和大豆种质抗病性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大豆疫霉根腐病在中国的发生区域逐渐扩大,局部地区发生严重。大豆疫霉菌1号生理小种是黑龙江省的优势小种,同时也存在其它已知生理小种和新生理小种。不同大豆生态区之间大豆疫霉菌生理小种差异显著。在总体上,中国大豆种质的抗病性不强,长江流域大豆中抗病种质比率最高,其次为黄淮海流域种质,而东北地区抗病种质较少。按省归类,大豆种质抗性由强至弱依次为河南、江苏、湖北、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吉林和黑龙江选育推广品种中,感病品种分别高达80%和73%;在462份大豆品系中,也表现出南方材料抗病性高于北方材料的趋势;地方品种中感病类型也高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