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香菇生产开放式接种技术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德云  汪山鹰 《食用菌》1998,20(3):27-28
接种是袋栽香菇的关键环节.我县在1992年前主要是在接种箱里接种,工效低,劳动强度大.成本高,且在农民大量栽培的情况下成活率偏低.1993年我县技术人员创造的并在全县推广的“蚊帐”式塑料棚闭棚接种技术,减轻了接种箱存在的问题,但仍存在着消毒剂影响生产者健康,同时由于接种环境内温、湿度高、氧气不足,从而严重影响接种成活率,高温季节尤为明显.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于1994年8月试验开放式接种技术.经过两年的小区域推广应用,于1997年向全县推广,接种26000000袋平均接种成活率达96%.  相似文献   

2.
杨绍彬  耿凤琴 《食用菌》1991,13(1):20-20
食用菌的传统接种是在无菌室或无菌箱内进行,接种前先用高锰酸钾与甲醛熏蒸和紫外灯照射消毒,设备投资较大,有时还会出现污染,且甲醛对人体有害.为此,笔者经过三年多的实践和在沈阳医疗器械厂等单位的帮助下,研究成了一种简易的浴罩接种技术.该技术已在辽宁50多家食用菌农户、5个农业技术学校及食用菌专家等检验使用,接种成功率均达100%,使用率高,操作简便.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以抗病突变体岭抗1号与穗中红番木瓜为试材,人工接种PRSV-Ys株系,应用RT-PCR技术检测PRSV在体内的运转.结果表明,感病品种穗中红接种后24 h,即可在接种叶的未接种部位检出病毒,第10 d在接种植株的各部位均可检出病毒;而在岭抗1号植株上,接种后直至第10 d,仍未能在其他部位检测出病毒,表明岭抗1号具有阻碍病毒运转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田间病害调查过程中发现的一批感染病毒病的辣椒样本,经摩擦接种技术将病毒接种于烟草叶片,以期进行病毒鉴定.结果表明:经摩擦接种后烟草叶片显示斑驳、花叶症状;采用CTAB法提取辣椒及烟草叶片总RNA,利用RT-PCR技术,以辣椒轻斑驳病毒(Pepper mild mottle virus,PMMo V)特异引物,扩增出了预期大小片段,经测序证明其为PMMoV特异片段.  相似文献   

5.
<正>笔者近几年在北京的平谷南独乐河村进行香菇接种帐接种技术试验,成活率达到97%以上。现将接种帐接种技术介绍如下:1接种工具的准备采用接种帐接种需要的工具有:接种帐、绳子(用来捆绑接种帐)、竹竿(用来支撑接种帐内部)、空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食用菌生产接种污染率高的问题,经过多次反复试验及生产实践,总结出食用菌棚式接种技术。利用该技术接种,省工、省时、简便易学,接种效率是其它办法的2倍,成品率达到95%左右。  相似文献   

7.
食用菌的接种方法有多种,混合接种是食用菌速生栽培技术的关键。菌种选育、栽培料制备、接种和发菌又是混合接种技术成败的关键。混合接种技术需要选育抗杂能力强的菌种;制备的培养料既要适合菌丝的生长,又要降低杂菌的密度;混合接种的过程要减少杂菌的污染;发菌温度要因菌种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8.
香菇“开放式”接种是近几年来总结创新的一项新技术。该项技术由于操作方便,不用接种箱,男女老幼皆宜.省时省工,并能降低接种成本,改变了以往接种方式存在的接种慢、费时费工、对人毒副作用大.成活率低等缺点,普遍被广大菇农朋友所欢迎接受.是食用菌接种技术的一次重大革命。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找到适合清远当地气候条件,并能四季均可种植的茯苓接种技术;方法:采用对照组试验法,以清远市新康中药饮片有限公司原有的围接顶端覆盖技术为对照,试验组采用菌袋保护膜倒挂留袋技术;结果:试验组在一年四季的接种成活率均达到100%,特殊天气条件下,试验组的接种成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产量和品质略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菌袋保护膜倒挂留袋技术能在清远四季接种,且栽培成本较低,茯苓在清远的最佳接种时间是春季。  相似文献   

10.
阐述河南省栽培平菇的不同栽培模式及主要的集成技术。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推广应用的不同的栽培模式、培养料配方及接种技术,秋冬季开放式接种及适宜接种量技术,合理的发菌、出菇管理技术及水槽形节能灭菌灶的应用,"两网、一板、一灯、一缓冲"栽培设施模式的增产、防病虫害技术。  相似文献   

11.
通过盆栽接种试验,用4种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e,AM)接种黄檗1 a生实生苗,探索不同接种基质、不同菌种以及混合菌种条件下,内生丛枝菌根(Vesicalar-Arbuscular,VA)真菌对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 Rupr.)幼苗的侵染效果及对其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基质条件下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寄主植物的生长发育的影响差异很大,就该试验菌种接种黄檗而言,以草炭∶蛭石∶沙子=1∶0.5∶1基质接种效果良好;通过混合接种与单独接种的侵染特性比较,凡是含G.mosseae和G.diaphanum菌种的接种处理侵染率高,显著提高了苗木的生长量,而含有G.versiforme和G.diaphanum的组合侵染率一直比较低,而且降低了G.mosseae和G.diaphanum的侵染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一)减少香菇袋感染的五条诀窍1.装袋时应装紧为好,如果装的太松,培养基与薄膜之间会产生空隙,接种时容易吸入空气发生感染。2.菌筒的接种孔直径应与接种针的直径同样大,或接种针大于接种穴0.1厘米,接种时接种块要露出接种穴0.2厘米,这样接种穴封满不易感染。3.灭菌后退灶时应逐袋检查每一个接种穴的胶布是否密封或菌筒有无破裂,如有上述情况应趁热将不密封处贴封,同时切勿被小雨淋湿胶布引起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梨树是受菌根影响的果树之一,试验筛选出对川梨侵染效应的最佳接种时期和菌根依赖性较高的菌根真菌,研究接种菌根真菌对梨根系活力及发育的影响。【方法】试验采用川梨(Pyrus pashia Buch.-Ham.)种子为材料,盆栽条件下,分别在萌芽期、幼苗3叶期、5叶期和7叶期,接种丛枝菌根真菌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GI)、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GM)和地表球囊霉Glomus versiforme(GV)。【结果】试验所采用的3种丛枝菌根真菌均能有效地侵染川梨实生苗,接种GI的菌根侵染率显著高于接种GM和GV,菌根的形成对根系最长侧根长、一级新根数量和根体积都有明显提高,最大分别提高了16.3%、6.0%和13.9%,接种菌根真菌显著地提高川梨根系活力,增加根可溶性蛋白含量。【结论】接种GI的菌根效应最佳,是川梨菌根依赖性较高的菌根真菌,幼苗5叶期接种的菌根侵染效应显著高于其他接种时期,为菌根化苗木繁育技术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4.
接种是食用菌菌种生产中必须使用的技术,而接种成功的关键在于无菌操作水平的高低。严格保证操作过程中操作空间、使用的器具及操作人员的衣着、双手不沾染杂菌,是无菌操作的基本要求。为保证操作空间净化无菌,一般都采用无菌室、接种箱接种。也有采用蒸汽法接种。本文介绍一种电炉接种桶,属于半开放式接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食用菌接种技术的又一次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卫华 《食用菌》2005,27(1):19-19
为了改变落后的接种方式,庆元县食用菌科研中心科技人员经过潜心研究。推出了“开放武接种技术”及科技产品“接种灵”。  相似文献   

16.
番茄早疫病抗病性鉴定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抗病鉴定接种方法采用分生孢子涂抹法较为适宜;病菌接种适宜的孢子浓度为105/ml(毫升);植株适宜接种时期为4~5叶期;接种后保湿发病时间以48 h(小时)为适.抗病试材鉴定筛选结果以98-325、98-321和98-327抗性表现较好.对生产上主栽品种抗性鉴定结果,中杂9号表现较为耐病.从品种抗病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植株接种和离体叶接种的鉴定结果基本一致,认为离体叶接种可作为番茄早疫病品种抗病性鉴定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7.
食用菌接种器在菌种制作过程中十分关键,而采用传统的接种箱、蒸汽流、火炉法等进行接种,虽然简易,但污染率较高,而购买接种仪等又投资太大.近年来,我们在总结各类食用菌接种器的基础上,利用超净工作台的原理,在当地制作推广了一种新型高效实用的接种器,接种成功率达到98%以上,提高工效7倍左右,深受制种专业户和小型菌种场的青睐.  相似文献   

18.
详细阐述了利用覆沙代替覆土夏季栽培香菇技术,采用该模式栽培香菇,具有菇质特佳、产量较高、高温能出菇、管理极省工、减少烂筒等突出优点.创新了覆沙转色、开放式接种等轻简化技术.  相似文献   

19.
笔者于1987年开始探索快速繁育平菇菌种技术,并经多次中试和推广试用,实践证明效果良好.本法的主要特点是:扩制母种不用试管,而是采用罐头瓶.由于罐头瓶底面积大,接种点多,氧气足,发菌明显加快.现将其制作方法介绍给同行试用.(一)扩制母种①配方为马玲薯综合培养基,再加3g磷酸二氢钾、1.5g硫酸镁和2~3片VB_1.②将配制好的培养基倒入洗净的罐头瓶内,瓶装20ml,瓶底中间厚为3~5mm,每1000ml可装40~50瓶.瓶口用牛皮纸加薄膜包扎.常规灭菌后平置冷却接种.③接种时挑取绿豆大小菌种7块,均匀(中间1点,周围6  相似文献   

20.
解析了松树蔸栽培茯苓产量的决定性因素为接种蔸数量,接种成活率,单蔸茯苓产量;产品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为茯苓品种的种性和栽培管理技术。依据决定性因素提出提高茯苓产量与品质的3项具体技术措施:选好茯苓菌种和松树蔸,从7个方面提高接种成活率,做好8项高产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