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作物籽粒产量来说,不同环境下基因型的稳定性对任何育种计划都非常重要。基因型×环境互作越高,育种中改进的机会就越小。由Finlay等(1963)和Perkins等(1968)提出的方法来获得对互作的可靠估计。由于谷子[Seteria italica(L.)P.Beauv.]是印度拉贾斯坦、马哈拉施特拉、奥里萨、比哈尔和安得  相似文献   

2.
玉米穗位高遗传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赵延明 《玉米科学》2009,17(2):12-14
采用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加性-显性-母体遗传模型(ADM模型)分析方法,研究玉米穗位高性状遗传主效应及其与环境互作遗传效应。结果表明:玉米穗位高主要受显性效应控制,其次是受加性效应控制,同时还受显性×环境互作效应、母体×环境互作效应不同遗传控制体系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显著影响。对穗位高性状的选择效果受环境影响较大,宜在较晚世代进行选择。育种中根据亲本穗位高在不同环境中遗传效应预测值组配杂交组合,提高玉米穗位高性状的选择效率。  相似文献   

3.
在育种实践中人们认为一年的丰产性资料不可靠。的确,任何性状的反应都是在基因型与环境互作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当外界环境条件变动时,基因型排序能够发生本质的变化。因此,育种材料通常要试验2~3年。  相似文献   

4.
在容易变化的环境条件下增加产量是多数作物育种计划的一个常规目标。一些育种家已对了解表型稳定性的生理和遗传原因做了研究(Dobzhansky等,1955)。植物育种上采用的稳定性值可利用基因型×环境互作的估值来取得(Horner等,1957;Plaisted等,1959)。但是,这些技术用于评价大量基因型时很困难。Finlay等(1963)用一大群基因型的产量均值描述环境值,以防止分析研究中包括土壤  相似文献   

5.
在品种选育项目和遗传研究中,一定范围环境种植的一系列基因型存在着基因型×环境(G×E)互作,这对比较各种环境下基因型的表现和通过选择降低遗传进展的效率提出了严肃的问题。而且,还观察到基因型×环境互作的数量是环境效应的线性函数(Perkins等,1968)。当在不同环境中鉴定品种时,虽然常规变量分析能查出基因型×环境互作,但是关于单个基因型对每一环境的不同反应,常规的变量  相似文献   

6.
玉米子粒容重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对玉米子粒容重的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子粒容重遗传表达主要受胚乳基因效应(VAe+VDe)、胚基因效应(VAo+VDo)所控制,其中三倍体胚乳基因效应占重要地位.基因型×环境互作表现为胚显性×环境(VDoE)、胚乳加性×环境(VAeE)和胚乳显性×环境(VDeE)互作.在普通遗传率中,以胚乳遗传率h2Ge为主,其余为零.在互作遗传率中,以胚乳互作遗传率h2GeE为主。  相似文献   

7.
不同环境条件下粳型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摘要: 采用包括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种子遗传模型,对粳型杂交稻稻米外观品质性状进行了遗传研究。结果表明各外观品质性状除了受种子、细胞质和母体植株等遗传主效应控制外,还明显受到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其中糙米长、长宽比和长厚比性状以遗传主效应为主,而透明度性状以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为主。多数稻米外观品质性状的狭义遗传率较高,其中糙米长、长宽比、长厚比、垩白度性状以普通狭义遗传率为主,而透明度性状则以互作狭义遗传率为主。另外,根据性状的遗传效应预测值对各亲本的育种利用价值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8.
以2017年国家北方片区11个大粒花生品种18个试点的数据为材料,利用基因型效应(G)与基因环境互作(GE)即GGE双标图对荚果产量和百果质量进行了系统分析,为优异花生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有力支撑.结果显示,花生荚果产量受环境、基因型和基因环境互作的影响显著;基因环境互作的影响是基因型的2.91倍;商花29号和徐060...  相似文献   

9.
通过多种环境测验能够评价基因型潜力及其表现型的稳定性,基因型×环境互作的精确估算对评价产量及其组分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在本研究中,对由8个本地自交系和外引系培育的杂交种的稳定性和杂交种×环境互作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对基因型选择期望指数的评论Hans-PererPiepho1理论线性回归方法对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以及表现型稳定性的分析具有重要作用。为育种工作者提供了二种测量的尺度,即回归斜率和离回归差总和(Fimlay和Wilkinson,1963;Eberhar...  相似文献   

11.
选择和改良基因型的进展,受复杂的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影响。人们业已认识到描述不同环境中基因型稳定性互作的困难。比较广泛使用的检测稳定基因型的方法是回归法(Yates等,1938;Finlay等,1963;Eberhar等,1966),然而许多研究者均指出  相似文献   

12.
为给小麦育种提供参考,以种植于陕西杨凌、岐山、乾县三地的中国春(母本)×兰考大粒(父本)F2∶3家系为材料,对小麦单株穗数进行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模型遗传分析和QTL定位,并对最优株系基因型及遗传效应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单株穗数符合数量性状遗传特征,由一对加性和部分显性主基因(A-1模型)控制。(2)联合分析三个环境下的单株穗数得到9个控制单株穗数的QTL位点,其中QPn4B-2为主效位点,具有增穗的加性效应,与遗传分析结果相吻合,同时还得到自身无主效应但存在较强上位效应的5个位点;单独分析得到具有QTL与环境互作效应的7个位点,可见上位效应及环境互作效应对小麦单株穗数遗传有较大的影响。(3)在排除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以及分别考虑三地基因与环境互作效应4种情况下,单株穗数最优基因型预测效应值较中国春(P1)分别增加了1.45、1.45、1.9337和1.45,其中岐山地区预测效应值最高,达3.954 2,由此可推知此杂交组合后代在提高单株穗数这一性状上存在较大潜力;岐山地区最优株系QTL基因型在QPn2A、QPn6B位点上与杨凌和乾县两地不同,可见不同环境所对应的最优株系基因型存在差异。预测了普通最优株系的最佳基因型组合,同时讨论了在育种中获得最优株系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基因型与环境对小麦戊聚糖含量及RVA黏度的影响,选取10个小麦品种(系)和5个生态试验点,测定了小麦籽粒中的总戊聚糖(TP)、水溶性戊聚糖(WSP)、非水溶性戊聚糖含量(WIP)和RVA黏度等共10个性状,探讨了3种戊聚糖含量和7个RVA性状的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包括总戊聚糖、水溶性戊聚糖含量在内的10个性状均受到基因型、环境以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影响。其中,基因型方差和环境方差在所有性状上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方差在水溶性戊聚糖和7个RVA性状上达到极显著;戊聚糖含量的环境变异>基因型变异>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变异,而RVA黏度性状的基因型变异均大于环境变异。水溶性戊聚糖含量与高峰黏度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阐明基因型和环境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对小麦溶剂保持力的影响,以品质差异较大的19份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对4个地点的小麦溶剂保持力进行了分析,同时用各溶剂保持力的变异系数与平均变异系数的比值作为稳定性参数,初步分析了各溶剂保持力的稳定性.结果表明:(1)4种溶剂保持力的基因型、环境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间差异均极显著;(2)基因型效应是影响小麦溶剂保持力的主要因素,其方差占总方差的56.7%~83.4%,远大于环境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的影响;(3)环境对蔗糖溶剂保持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碳酸钠溶剂保持力和乳酸溶剂保持力,水溶剂保持力受环境的影响较小;(4)溶剂保持力的稳定性因基因型而异,同时基因型间各溶剂保持力的稳定性变化趋势亦不一致.这些研究结果可为优质小麦品种选育和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 当前,随着畜牧业生产的飞跃发展,畜禽的品种逐渐趋向于良种化,在遗传育种方而不断引入新的基因型,而饲养管理方面也不断精细化,出现了配合饲料,全价日粮,疫病防治也有了新的进展,这些学科的发展都是以一定的环境条件为前提的。家畜的基因型再好,如果没有环境的互作,那么品种的优势也不易发挥;同样全价日粮,疫病防治,如果没有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16.
在假定玉米产量与密度关系为抛物线基础上,以已发表文献所反映的基因型×密度互作研究结果为基础,选取历史数据的平均数,以高产基因型的目标密度为参照,按照“正确、错误、漏选”的选择结果,分析基因型差异的27个可能组合。根据基因型之间产量关系以及对选择的干扰程度,将玉米基因型×密度互作划为3种类别,即交点干扰型、产量差干扰型、无干扰型,进一步细分为14种亚类。高密度育种和低密度育种各受到交点干扰型3个亚类的影响,其中只有第8亚类同时影响两种育种策略;高密度育种和低密度育种各受到产量差干扰型2个亚类的影响,其中只有第3亚类同时影响两种育种策略。产量曲线交点的存在,严重干扰杂交组合的单密度选择效果。虽然从产量-密度数量关系看两种育种策略的优劣相当,但是,高密度育种具有逆境选择优势。正偏移密度加目标密度的双密度选择,能够进一步降低杂交组合和品种筛选阶段的选择风险。  相似文献   

17.
用四川省水稻育种攻关组在“八五”后期育成的一批不育系和恢复系(对照汕A和明恢(63)按照不安全双列杂交配制20个组合,于1996年分别在成都,绵阳,重庆和泸州进行品比试验,运用AMMI模型对参试组合的产量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有9个组合的平均产量超过对照汕亿63,增产幅度为0.03~4.06%,占以试新组合的42.11%,组合稳定性评价很重要,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达极显著水平,互作效应为基因型效  相似文献   

18.
在育种试验中,一年的产量数据是不可靠的。任一性状的产生都是染色体组同环境互作的结果。当外界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基因型的排列顺序要发生很大变化。所以育成的家系一般应进行2~3年试验。作者认为,为加速育种过程,可对育成的家系研究一年,但须在不少于3个的背景中进行。这些背景是参照在受试范围内基本限制性因素的作用大小,借助于农艺措施建立的。例  相似文献   

19.
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对甜菜根产量和含糖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从甜菜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对甜菜根产量和含糖率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探求更为适合提高甜菜根产量和含糖率的育种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为客观评价多点试验中小麦新品种(系)籽粒产量的稳定性、适应性以及试点辨别力,探明适合江苏省小麦多点鉴定试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分析方法,采用AMMI模型对2018-2019年度江苏省淮南区试A组15个小麦品种(系)和淮北区试C组14个小麦品种(系)分别在12个试点的籽粒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组试验中,基因型效应(G)、环境效应(E)和基因型与环境互作效应(G×E)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环境效应分别占淮南和淮北处理平方和的89.55%和70.71%,基因型效应分别占3.10%和12.89%,互作效应分别占7.35%和16.19%。基因型与环境互作中两条显著的主成分轴分别解释了淮南60.54%和淮北56.53%的互作平方和。在本年度特定的气候条件下,15个淮南小麦品种(系)中,宁红1479、金丰1701和盐麦0816属于高产稳产品系;14个淮北小麦品种(系)中,保麦1702、淮核16174属于高产稳产品系。12个试点中,淮南以南通、扬州和金湖试点的分辨力最强;淮北以响水、徐州和宿豫试点的分辨力最强。由AMMI双标图及互作效应值分析可知,两组试验的高产品系对某些试点具有特殊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