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温度和病原接种浓度对番茄青枯病菌侵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卓国豪 《植物检疫》2005,19(3):143-144
本试验以不同浓度的Pseudomovas solanacearum悬浮液接种番茄品种湘引79-1号(抗)和粤农2号(感),置于不同温度的光照培养箱内,观察发病情况.当菌液浓度为3×108CFU/mL、3×106CFU/mL在温度25℃以上时9天或更短时间就表现青枯病症状,发病的最低温度是22℃,但潜育期较长,需20天,温度30℃与25℃的病情指数没有显著差别,但30℃潜育期短,只需5天.25℃潜育期稍长,则要9天.病情的发展随着菌液浓度的增高而严重,3×108CFU/mL浓度的病情指数最高达90%,3×102CFU/mL浓度的病情指数最低为40%.  相似文献   

2.
 水稻簇矮病的两种介体中,Nephotettix cincticeps的传毒率(为45.1%)显著高于N.virescens (24.7%)。但不同虫态、龄期和性别,以及采自不同产地的同一种叶蝉,其传毒力并无显著的差异。
病害的潜育期在17~29℃下为8~44天,随温度的上升而缩短。病害的发生发展与其有效毒源(带毒虫数量)、品种抗性及外界条件有密切关系。采用抗病品种(如赤块矮3号、包胎矮、珍龙13和珍龙410等),结合测报调节播插时间,必要时辅以育秧返青阶段做好治虫防病工作,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此病分布于河北省24个县、市,山东、四川、江苏亦有发生。病原鉴定为发光假密环菌[Armillariella tabescens(Scop.ex Fr.) Singer],并非Armillariella mellea菌所致。
在土壤及朽根上均未发现菌索,在人工培养基上,菌索生长茂盛。用子实体、病土及已无菌丝膜腐朽病根接种不能传病,病根紧接健根全能发病,否则不能发病。病、健根接触是病害传播的主要方式。
据田间调查,土湿即使很高(20%),但地温较低(10℃),病菌不能活动;若土温在15℃左右,土湿在12%以上,病菌开始活动;当土温在25°~30℃,土湿愈大病菌发展愈速;如土湿长期在5%以下,菌即死亡。
病区开沟封锁,能防止病害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4.
荔枝霜疫病的研究Ⅰ.病原菌的鉴定及其侵染过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荔枝霜疫病病原菌在11~30%均可形成游动孢子囊,在22~25℃时,孢子囊产量最高,孢子囊在8~22℃间均能萌发形成游动孢子,但在26~30℃时萌发则形成芽管。在8~16℃间的萌发率最高。游动孢子的形成在14℃下只需20分钟,10℃下只需30分钟,游动孢子从形成至释放在14℃及10℃下所需时间分别为10分钟及20分钟。荔枝霜疫霉在侵染过程的各个时期中,都要求高湿度,否则不能危害,在高湿条件下,此菌在11~30℃均可侵入荔枝果,在18℃下只需5分钟便可侵入。最适扩展温度为25℃,在25℃下,潜育期不到1天,在18℃下为2~3天,在11℃下可延长到7天,在30℃潜育期虽短,但产生的孢子囊数量很少,出现期只有1天。危害荔枝果的接种体主要是游动孢子,荔枝结果期间的5月,多连雨天,病原菌的再侵染频繁,可能是荔枝霜疫病在广州地区经常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正金叶女贞叶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目链格孢属病原真菌引起。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和枝条,以菌丝体在植株病残体上越冬,分生孢子通过气流或枝叶接触进行传播,通过伤口和气孔等侵入寄主,潜育期一般在10~20 d。26℃是菌丝生长最适宜的温度,18~27℃则是孢子萌发的最适宜温度。金叶女贞叶斑病一般在4月上旬开始发病,7—8月和10月是发病高峰期。一般上年发病严重的地块,下年发病也比较严  相似文献   

6.
 在山西省临县、太谷县发现枣贮藏期红粉病,发病初期果实表面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白色絮状霉点,后期形成较厚粉状霉层。从病样中分离获得2株代表性菌株,通过病原菌分离培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特征及ITS序列特征分析,确定引起枣贮藏期红粉病的致病菌为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适合该病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大于75%,pH=4~10,致死温度为48℃、处理10 min。适宜芽管生长的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为大于75%,最适pH=6。本研究结果可为枣贮藏期红粉病的诊断和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棘跳虫在百合上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棘跳虫生活习性及发生规律的观察研究和防治试验表明,棘跳虫在绥宁县1a发生6~7代,世代重叠;以成虫或高龄若虫越冬;发生适宜温度18~28℃,低于15℃或高于33℃不利发生,相对湿度在80%~90%时有利发生;一至三代发生量大,为害百合严重;选择对口农药,采用生态农业综合治理技术可控制其为害。  相似文献   

8.
大豆花叶病毒病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到1979年在江苏南京和扬州进行了大豆上发生最普遍的一种花叶病毒病的鉴定工作。系统地观察了病害的症状。发病初期表现明脉,并发展为斑驳花叶,叶缘自下呈波纹状卷曲,以后出现皱缩或沿叶脉两侧呈泡状突起等症状。病株根系发育差,产生的根瘤少而小,并常常形成无绒毛的豆荚和褐色斑纹的种子,病株有恋青情况。
病株种子的传毒率可高达58.1%。测定的6种蚜虫中有桃蚜(Myzus per-sicae)、大豆蚜(Aphis glycine),首蓿蚜(Aphis craccivera)、棉蚜(Aphis gossgpii)、菜蚜(Rhopalosiphuns pseudobrassicae)能传病,而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不能传病。
这种病毒的寄主范围很窄,测定的14种植物中只能侵染大豆,不能侵染其它豆科植物,也不能侵染烟草、心叶烟、千日红、百日菊、曼陀罗和小藜等。
抗性测定的致死温度为65~68℃,稀释限点是1:2000~1:10,000倍,体外保毒期6天。
用浸出法和磷钨酸负染的电子显微镜观察为大小±750×13nm的线条状病毒粒体。
根据以上性状,这种大豆病毒病的病原鉴定为大豆花叶病毒(SMV)属马铃薯Y病毒群(Poly virus group)。  相似文献   

9.
砖红镰孢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砖红镰孢(Fusarium lateritium)在10种不同固体和液体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固体培养基以燕麦片培养基上生长最好,水琼脂上生长较差,菌丝也最稀疏;液体培养基中以查氏酵母浸膏培养基上生长量最大,无菌水最差。砖红镰孢在10~30℃均能生长,最适温度25℃,低于5℃或高于35℃时不生长。在pH 4.98~9.18的范围内都能生长,最适pH 7.38。荧光下生长最好,菌丝干重也最多,紫外灯照射对砖红镰孢生长有不利影响。该菌能利用多种单糖、多糖及醇类作碳源和L-丙氨酸等有机氮和硝酸钠等无机氮作氮源。病菌致死温度为50℃ 10 min。大型分生孢子在10~30℃、相对湿度90%~100%和pH 4.98~9.18的范围内均能萌发,其中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7.38和相对湿度100%中的萌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大豆灰斑病流行因子和预测预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0—1989年调查结果分析表明,不同年份灰斑病流行程度与大豆生长季节的气象条件有关。6月下旬连续3天以上满足日平均气温≥18℃,日最低温度≥12℃,且相对湿度>80%或降雨量0.1mm以上(气象日)的气象条件,病菌就能侵入大豆叶片,经8—15天后叶片就会有病斑出现,温度越高,病害显症越早。大豆成熟前叶部病害发生程度与7天前气象日累加值呈显著指数相关。籽粒发病程度与大豆开花后20天至35天之间的降雨量、雨日、平均相对湿度和日平均温度≥20℃且日平均相对湿度≥85%的天数呈显著正相关,分别运用 Log-istic 函数和 Fuzzy 函数建立了较为准确的预测叶部和籽粒发病程度经验模型。  相似文献   

11.
In 2004, Corynesopra cassiicola was isolated from dark brown spots on leaves and fruits and from black blights on stems of sweet pepper plants in Kochi Prefecture, Japan. The isolated fungus was then used to inoculate sweet pepper plants and subsequently reisolated from the plants with dark brown spots and black blights, showing that C. cassiicola is a new pathogen causing Corynespora blight on sweet pepper plants. The nucleotide sequence data reported are available in the DDBJ/EMBL/GenBank databases as accession numbers AB366649 (TS-C11), AB366650 (TS-C21), AB366651 (TI-C32) and AB366652 (TI-C51)  相似文献   

12.
 落叶松褐锈病[Triphragmiopsis laricinum(Chou) Tai],是由落叶松拟三孢锈菌引起的一种叶锈病。现已知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落叶松人工林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发病率一般70~80%,重病区可达90%以上。病原菌能为害各种落叶松,以苗期和落叶松人工幼林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3.
 自北京,黑龙江等地采集呈萎蔫症状,或叶片具枯褐斑块的栽培及野生植株,用病组织保湿和分生孢子液划线法,从北京茄子、马铃薯、利马豆、菜豆、豇豆、茼麻、藜、葎草,黑龙江阿城、密山的茄子、黑龙江克山、河北坝上的马铃薯等上,都分离到了气生菌丝不发达、产生褐色厚膜孢子的轮枝菌。纯化四川棉花研究所微呈褐色的V.dahliae Kleb.菌株,也得到了相似的真菌。本文对不同来源的菌株作了详细研究,并根据形态、色泽、生长最适温度,30℃下生长情况、分布等,鉴定为V.nigrescens Pethybr.。这在中国是首次报道。有待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性。  相似文献   

14.
 试验表明,病原菌生长发育的温度要求在15~35℃,菌丝生长和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为30℃。病菌适应于较广泛的pH值范围,在pH为3~9之间的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但以pH5.5为最佳。连续紫外光照射,对病菌生长有抑制作用,黑暗条件有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的形成。该菌能有效地利用各种碳源,以蔗糖和葡萄糖为最佳,淀粉次之。对各种形态氮源的利用基本相仿。在马铃薯-洋菜培养基(PDA)上菌丝生长和孢子的形成为最适。水稻叶鞘和嫩穗的提取液能促进病菌孢子提早萌发及提高发芽率。  相似文献   

15.
大白菜软腐细菌对幼苗根系侵入和潜伏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灭菌土用利福霉素抗性细菌(Ecc RL4)接种后,播种大白菜,幼芽的成苗率降低,且表现矮化和叶色变深的症状。用含利福霉素的改良肉汁胨培养基分离,可以从病苗中回收到病原细菌。组织中病原细菌的含量为102-107CFU/克不等。病菌可从萌发过程中的芽和整个幼苗期的根部侵入,侵入后,从整个生育期的幼苗直到收获后的菜株内均可回收到病原菌。不同器官的含菌量有显著差别,通常以茎与叶柄的含菌量为高,叶片以半功能叶含菌量为高,根表现不稳定。幼苗带菌率50-100%不等,且随生育期的延长而增高,在播种后第17天均达100%。检测带菌率和腐烂率时,采用了厌气富集技术和含利福霉素的培养基,大大提高了组织内病原细菌的检出率和分离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6.
 柞树白粉病是柞树的主要病害,在我国的大部分有柞林的省份都有发生和危害,严重的影响柞树的生长发育和放养柞蚕。1977~1980年,我们对此病的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传染规律及防治方法等进行了研究。本文报道的是病原菌形态观察、传染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和树种的关系、对柞树生长和养柞蚕的影响及有效的防治方法:6月下旬~7月上旬,往柞树上喷布0.05~0.1%浓度的霉锈净或甲菌定,大面积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8.4~92.5%和75.5~87.5%,对柞树和柞蚕无药害。  相似文献   

17.
红花锈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侵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病为害特征为叶片干枯,植株早衰,含油量下降,地下茎感染,使许多病株在营养期萎蔫死亡。初侵染源——冬孢子粘附于种子表面和冠毛上;散落田间时也能侵染。冬孢子人工接种下侵染真叶,但田间自然条件下不起作用。新鲜冬孢子有少量萌发,隔年冬孢子萌发率明显提高。冬孢子萌发温度极限为10至33℃,适温18至28℃,最适温度为25℃。冬孢子水滴上萌发率低,红花幼苗榨出液具激发作用;而夏孢孢子水滴上萌发远高于榨出液。冬孢子干藏可存活两年.夏孢子残存期可延续166天以上。共鉴定87份红花种质抗病性,差异很显著,但无一表现免疫。  相似文献   

18.
 小麦白粉病菌形成子囊孢子的必要条件之一是闭囊壳保持湿润。子囊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27℃,最适为11~15℃,紫外光、散光及黑暗无影响;酸碱度范围为pH3.2~9.2,以pH5.0~7.0最适。子囊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36℃,最适为11~20℃;湿度范围为0~100%,以在水面及100%湿度时最高;黑暗及散光无影响;酸碱度范围为pH2.2~12.4,以pH5.0~8.0为最适。温度愈高、湿度愈大,病叶上的闭囊壳寿命则愈短。  相似文献   

19.
 小麦丛矮病毒对传毒介体灰飞虱的有害影响,表现在:使带毒若虫历期延长5.3天,羽化前死亡率比无毒虫高一倍以上,并有3.3%的不羽化个体;使雌虫产卵前期延长1.4和3.5天,产卵天数少8.2和11天,寿命缩短6.5和15.4天,日平均产卵量少1.9粒,每头雌虫平均产卵量少95.4和107.7粒。病毒对子代无影响。
获得丛矮病毒的介体表现抗御低温能力差,如在田间、不加温的温室越冬,长期在0~-4℃及-16~19℃、-21~-24℃各3小时的低温处理,带毒虫死亡率比无毒虫高25~35%。对湿度敏感,在RH 50% 24小时后带毒虫死亡率比无毒虫高10%。耐饥五天,春天带毒若虫死亡率比无毒虫高20%,夏天带毒成虫死亡率比无毒虫高25%,而雄虫耐饥力又比雌虫要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