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云南省德宏州芒市芒丙奶水牛科技示范村建设现状调查(全村人口401人,奶水牛和肉牛存栏达598头,人均占有牛1.5头,全村年养牛一项收入近300万元,是一个典型的养牛致富示范村),总结了该村奶水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分析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同时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
鸣鹿乡鸣关村地处高寒二阴地区,共辖9个社,325户农户,1625人,15.3hm~2耕地,草山宽阔,秸秆资源丰富。1997年以前,农民以粮食作物种植为主,收入增长缓慢。近几年,特别是自肉牛三元杂交项目实施以来,他们充分种用地多、草多的优势,大力发展肉牛养殖。2002年全村养牛1081头,2003年达到1301头,2004年又达到1738头,3年平均每年递增20%以上,现户均养牛5.5头,今年共繁殖牛犊343头,价值68.6万元,户均2110元,人均422元。养牛业成为该村振兴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为农业提供了充足的畜力和肥料,促进了粮、油高产丰收,加快了奔小康的步伐。笔者总结了他们的养牛经验,现介绍如下: 1 能人养牛,促进示范带动 村上能人率先养牛、多养牛,有的养3头,有的养8头,韩永成花4200元购进秦川母牛2头,配种繁殖2年产犊4头,价值近万元。看到养牛能赚钱,村上通过召开村民大会、现身说教,介绍经验等办法,有力地推动了农户养牛,现全村户户都养牛,有1/3的农户养牛7头以上,这样,全村形成的养牛热,一年更比一年高,尤其是冻配产的德国黄牛、利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富裕县周三村是个满族、达斡尔族、柯尔柯孜族等少数民族聚居的村庄,240户,1113口人。全村总面积3340公顷,其中耕地353公顷,可利用草原2000公顷。这个村素有养牛习惯,1985年全国黄牛改良现场会在富裕县召开,周三村作为黄改的成功模式而闻名全国。1994年末,奶牛存栏达到710头,户均养牛2.9头,泌乳牛群体平均单产达到5.l吨,总产量1428吨。全村总收入240万元,其中养牛收入146万元,占总收入的60.8%,人均纯收入1120元,率先跨入富裕村行列。奶牛业已成为周三村奔“小康”的支柱产业。  相似文献   

4.
<正> 阳高县北徐屯乡沙河台村是一个有近两千口人的大村。1984年以来,他们利用本村土地广阔、饲料充足的优势发展养猪业,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去年全村养猪1903头,人均养猪1头,户均4.1头多,其中养母猪472头,户均1头多,出售肉猪970头,仔猪7千多头,收入48.92万元,户均收入1050元,养猪人均收入占人均总收入的60%。  相似文献   

5.
赵品清是吉林省双辽市辽西街吉兴村党支部书记。多年来,他带领全村农民发展牧业,实现规模化经营,创出一条富村裕民的成功之路。尤其是在发展肉牛生产上,贡献较大,成绩突出。目前全村养牛已发展到1.5万头,人均养牛1.2头。其中年育肥牛超300头以上养牛大户有7户,年出栏育肥牛达3000多头。全村养牛总收入达80多万元,成为双辽市养牛第一村。1998年,赵品清被评选为四平市农民科技致富标兵。且听赵品清的成功说法:我从事糟育肥,发展规模化生产,是从承包村办饲养场开始的。1984年,经与县外贸局达成产销协议,…  相似文献   

6.
呼兰县乐业镇青年村现有耕地面积 32 4 .2hm2 ,农户 2 13户 ,人口 938人。在党的富民政策引领下 ,全村干部群众抓住全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有利机遇 ,奋力拼搏 ,艰苦创业 ,闯出了一条养牛致富路 ,成为全县远近闻名的奶牛专业村。 2 0 0 2年 ,全村奶牛存栏 14 5 0头 ,户均 7头 ,畜牧业总产值 10 30万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 90 % ,畜牧业人均纯收入 5 86 4元 ,占全村人均纯收入的 76 %。1 穷则思变 ,选路引路走脱贫路苦熬没尽头 ,苦干有奔头。呼兰县青年村由过去的贫困村 ,发展成为富裕的养牛专业村 ,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创业路程。一是不安贫穷 ,…  相似文献   

7.
羊草镇火星村位于安达市南部,靠近滨洲铁路,全村六个联队,450户,2380口人,550个劳动力,耕地12000千亩。现在全村养奶牛973头,其中成母牛584头,养牛户占总户数的90%。1986年,奶牛收入93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54.7%。这个村从50年代开始养牛,由于靠集体,吃大锅饭,发展速度缓慢。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的经经济体制改变,群众致富的热情进发出  相似文献   

8.
藁城县九门回族乡九门村的回民群众素有育肥菜牛的习惯。一九八○年全村养牛存栏216头,一九八三年增到465头,一九八四年一跃发展到2,730头,户均2.1头。养牛总收入132.8万元,占全村总收入的31.6%。  相似文献   

9.
在海拔五百多米的仙居县横溪乡前云山顶上,有一个前云村。全村五户人家,现养牛18头,平均每户3.6头。五年来,繁殖耕牛51头,收入2.5万余元,被誉为养牛致富的“养牛村”。前云村有草山700多亩,除在严寒季节有20天为下雪期外,均可放牧。常年牧草茂盛,营养丰富,发展养牛生产条件十分优越。但在过去“左”的思潮影响下,有草山却不能多养牛,造成地瘦人穷、“光棍”多的贫困局面。全村27亩耕地,平均亩产只有七、八十斤,  相似文献   

10.
辉南县抚民镇四岔屯有89户,338人,依靠自然资源发展养牛,几年来,肉牛生产发展很快。2006年养牛810头,户均9.1头,人均2.4头,出栏257头,纯收入50万元,户均5617元,人均1479元。现在家家住上了砖瓦房,户户看上了有线电视,养牛使全屯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相似文献   

11.
<正> 扶沟县包屯乡洼刘行政村,全村680口人,耕地1700亩,1985年由民办公助全村开始大规模养猪。当年出栏490头,存栏1021头,人均养猪净收益302.4元(除去圈舍投资);1987年出栏853头,存栏1048头,人均养猪净收益481.3元,是1985年的1.59倍,现在该村是“户户有猪圈,圈圈肥猪转”,1987年全村人均养猪近3头,最多达11头以上,在当前,一般农户认为养猪赔本之际,该村养猪业能够搞得轰轰烈烈,成功经验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1发展现状景县威远镇辖22个村民委员会,4个居民社区。2017年末大牲畜存栏10192头,其中黄牛存栏7750头、水牛存栏2442头、劳役牛3105头、劳役兼用牛7087头。肉牛主要是以本地黄牛为主,2017年总出售黄牛3070头,自宰自食696头,商品率为77%。养牛收入1842.6万元,农村户人均养牛收入324元。饲养经营方式主要以农户饲养为主,大型私企养牛场、养牛合作社及小牧场等多种形式并存。2017年全镇饲养肉牛4076头,其中山地牧场草饲放养2853头,规模牛场粮草混合饲养1223头,养殖规模25~60头,全部是牛舍饲养。全镇饲养能繁殖母牛3642头,养殖母牛10头以上的有24户。  相似文献   

13.
宁南县肉牛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畅  余雪梅 《四川畜牧兽医》2010,37(8):13-13,15
1宁南县肉牛生产现状 1.1肉牛生产概况近年来,我县肉牛产业已成为农牧民增收的一项重要产业。全县饲养5头以上的肉牛规模养殖户2689户,规模养殖比例占肉牛饲养量的23.5%。全县肉牛产值1.81亿元,占全县畜牧业总产值的24.04%,农民人均养牛收入达1083元。  相似文献   

14.
阳平镇野寺村,全村共有养猪户480户,占总户数的84.2%;淀粉户220户,占总户数的38.6%;2009年全村年产豌豆淀粉9000余吨;养猪存栏3.5万头,其中母猪690头,出栏猪6.5万头。生猪远销远销广东、湖南、湖北、江西、甘肃、西藏、青海、新疆及本省等地区。养猪业产值7800万元,人均纯收入4230元,村民85%的收入来自于养猪业。  相似文献   

15.
<正> 西昌市马道镇大堡村,地处安宁河畔马鞍山旁。全村有农户352家,1608人,耕地面积1993亩,过去除粮食生产外,无一乡镇企业,群众收入低。自1983年以来,该村在凉山州畜科所和西昌市畜牧局的帮助指导下,开始大规模养猪,把发展商品猪生产作为转移剩余劳动力,振兴农村经济,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来抓.1985年全村存栏生猪2174头,户均养猪6.1头,人均1.3头;出栏肥猪2122头,户均6头,人均1.3头。1986年全村存栏生猪3326头,户均9.4头,人均2头;出栏肥猪2337头,户均6.6头,人均1.45头.1988年全村饲养生猪5850头,户均16.6头,人均3.6头;出栏肥猪2800头,户均8头,人均1.74头。养猪20头以上的农户有71家,占全村总户数的20.17%,已基本形成了适度规模经营养猪业。  相似文献   

16.
灵台县是省列肉牛基地重点县之一,1985年以来,灵台县坚持走逆向开发,以销促产的路子,使养牛业在全县农业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加强。首先是养牛数量及商品量大幅度增长。1991年全县牛饲养量达9.1万头,比1984年净增4.5万头,年均增长10.2%;累计出栏商品牛7.4万头,年均出栏10.6万头。目前,全县已形成31个养牛集中区、12个专业村、1.3万家养牛专业户,占总农户的28%。其次是牛群结构趋于合理,质量有所提高。全县繁殖母牛上升到3.5万头,比1984年增长了1.5倍,占存栏牛总数的46.5%。良种化程度由20%上升到78%,出口肉牛的优质率达90%以上。第三是养牛收入增加,效益显著。1991年全县养牛收入1136万元,是1984年的19倍,人均养牛纯收入68元,是1984年的  相似文献   

17.
关岭黄牛规模化养殖模式与效益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随机抽样法对121户规模养殖肉牛农户的养牛效益参照会计学损益表进行3年统计分析,不同类型的养牛大户存在明显差异。其年户均和人均纯收入随规模的增大而增加,养3-5头、6-10头及11头以上的分别为5038.67元和976.49元、7029.14元和1304.11元及11245.44元和1915.75元(P<0.01),但投入产出比有随规模的增大而下降的趋势(P>0.05)。肥育型养牛户效益显著高于繁殖型养牛户,年户均和人均纯收入分别为9174.48元和1665.06元及6101.33元和1134.08元,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2.27和1:1.39(P<0.05);山区和坝区养牛户年户和人均纯收入差异不明显,其分别为7068.41元和1259.97元及5857.63元和1146.31元(P>0.05);农户户主经过专业技术培训的年户均和人均养牛纯收入高于未经培训的农户,分别为10683.20元和1923.66元及6964.39元和1293.39元(P<0.05);户主的文化程度高低对养牛效益有明显的影响,其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和高小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户年人均养牛纯收入分别为1692.50元和1147.78元(P<0.05);在同等饲养条件下,西关一代工内牛的肥育效益显著高于关岭黄牛(P<0.01);公牛的肥育效益显著高于母牛(P<0.05)。  相似文献   

18.
大力发展奶牛生产,是农村致富的有效途径。看了富裕、甘南、龙江等几个奶牛发展比较快的县,得到的突出印象是:凡是奶牛养得多的村和户,富的都快。富裕县已经发展了不少奶牛专业村、专业户。我们看的友谊乡东吉村,基本上是三年实现了脱贫致富。全村现有奶牛一千一百五十头,户均三点七头,人均近一头,平均每人收入达到六百元,由三靠村(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变成三交村(交粮、交奶、交牛)。甘南县兴十四村去年人均收入一千六百七十元,今年预计一千八百元。他们之所以一直在全省保持领先地位,主要靠两条:一是植树造林,一是发展奶牛。现在全村奶牛已由原来的十八头,增加到三百一十七头。据博华廷同志讲,今年他们全家收入一  相似文献   

19.
周渭泉 《蚕桑通报》2002,33(2):44-45
1分析现状、立足调整衢江区杜泽镇堰坑头村现有农户270余户 ,人口881人。全村共有耕地面积34hm2,山地25.7hm2,滩地21.3hm2。1999年全村农业总收入135.90万元 ,其中粮食28.3万元 ,生猪36.2万元 ,柑桔17.4万元 ,其他收入(外出打工等)54万元。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542元。由于桔子质量差 ,价格低 ,每667m2 桔子产值仅600元 ,净收入不到300元 ,有些甚至亏本。1999年冬的一场冻害 ,冻死了村里大部分桔树 ,彻底断了老百姓“柑桔致富”的思路。生猪有时发病 ,加上价格…  相似文献   

20.
蚌埠市农林牧业局组织三县一郊畜牧局和市政府确定的八个重点养牛乡镇的领导及技术员,对郊区李楼乡,怀远县高庄乡、朱町乡,固镇县杨庙乡、瓦疃乡、任桥镇,五河县张集乡、临北乡等8个乡镇的16个行政村的454个农户,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由于近期黄牛及其肉产品价格下跌幅度较大,效益下降,使秸秆养牛业受到大的冲击.主要表现:一是养牛的农户减少,有的行政村,不养牛户占30%,人均养牛0.28头;二是养牛数量下降,调查454个农户,共养牛386头,户均0.85头,人均0.486头,据统计,全市一季度养牛47.57万头,比上年底下降5.5%;三是发展很不平衡,调查16个行政村,其中人均养牛0.7~0.8头的4个村,占25%,人均养牛0.5头以上的村3个,占18.5%,人均养牛0.4头的6个村,占38%,人均养牛只有0.28~0.3头的3个村,占1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